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72|回复: 1

简帛研究专家:谢桂华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18 09: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6 06:37pm 第 3 次编辑]

  
               简帛研究专家:谢桂华简介  
--------------------------------------------------------------------------------



    谢桂华,男,汉族,1938年10月生,湖南新化人。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1年起任研究员。1989年起至1999年先后任战国秦汉史研究室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
    谢桂华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和秦汉简帛研究,重点研究行政文书简,并做了大量简牍整理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册(合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获历史所第一届科研成果二等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将居延汉简的全部释文,按西北科学考察团最初在北京整理的编号顺序排列,重新释读,并附有《原简编号、出土地点、图版页码一览表》及《居延汉简台北本与甲乙编本简号校异》。全书所录简文,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的《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为底本,如《甲乙编》释文无误,即照录。如《甲乙编》释文有误,则径直予以校补订正。凡是《甲乙编》、《居延汉简甲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劳干著)释文与《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校补释文不同者,均在按语中分别说明,以供读者择善而从。这样既反映了合校本释文与上述三种释文的相异之处,又反映了劳氏、《甲编》及《甲乙编》三种释文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令人一目了然,从而便利了运用者推敲释文的正误以定取舍的工作,也省却了使用者同时查阅三种不同释文的麻烦,加上合校本的校补工作是在整理居延新简的过程中进行的,有条件运用大量新简的材料与旧简的材料作对比研究,且尽可能充分吸收已公布的国内外有关释文的成果,在释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校正了一万枚简中两千多枚简的释文,因此合校本以其准确性、权威性、便利性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和欢迎,学界认为合校本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工具书的使用价值。
    1978年至1994年,谢桂华教授参加了居延新简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集体编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和《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上、下册(集体编著,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两部著作。1995年至1997年,谢桂华教授负责并参加了尹湾汉墓简牍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尹湾汉墓简牍》(集体编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整理工作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的,而且整理小组打破了以往“垄断”材料的风气,先将所有的整理成果及资料全部公布,以便和学界同仁一起研究,这是一种值得感佩和发扬的新风。这次整理还有意识地进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利用高科技手段,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整理小组将尹湾汉简的原件全部调到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和物理二系,用红外线进行阅读,在定稿的基础上又纠正了七百多字(全文共四万多字),这是整理工作上的一大突破,海内外的学界都盛赞此次整理工作水平高,日本著名学者大庭脩撰文说,中国今后的简牍整理都应该采取“尹湾的模式”。
    谢桂华教授发表了《<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补正举隅》(合撰)、《<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质疑》(合撰)、《<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平议》(合撰)、《秦汉物价资料辑录》(合撰)、《汉简和汉代的取庸代戍制度》、《<建武三年十二月候君所责寇恩事>考释》、《新、旧居延汉简册书复原举隅》、《新、旧居延汉简册书复原举隅》(续)、《元康四年赐给民爵名籍残册再释》、《汉简与汉代西北屯戍盐政考述》、《居延汉简的断简缀合和册书复原》、《尹湾汉墓简牍初探》(合撰)、《尹湾汉墓简牍和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尹湾汉墓新出<集簿>考述》、《汉简草书辨正举隅》、《居延简所见秋射及其相关文书考述》、《尹湾汉墓所见东海郡行政文书考述》、《百年简帛》(上、下)、《秦汉简帛与秦汉史研究》(合撰)等几十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谢桂华教授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89年3月至6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交换学者,赴日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和访问;1992年应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大庭脩教授的邀请,出席在大阪举行的汉简研究国际讨论会;1999年11月,应韩国古代史学会会长、庆北人文大学史学科教授、博物馆馆长朱甫暾的邀请,出席由中、韩、日三国学者参加的有关咸安、城山山城木简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题为《中国出土的魏晋以后简纸文书概述》的学术论文;同年12月,赴台北参加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史学系主办的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发表题为《<居延新简补编>释文补正举隅》的学术论文,会后应邀到中研院史语所进行了一周的学术访问和交流;2000年7月,受古克礼教授和罗维前博士的邀请,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参加敦煌医药写本课题的合作研究,以及敦煌医药写本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西北边塞散见医药简牍与敦煌医药写本之比较》,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作了题为《陵阳子解题》的学术演讲;同年9月受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富谷至教授的邀请,赴日本共同研究三国吴简和三国碑帖等文献资料。
    谢桂华教授在简帛学学科建设和推进简帛学的繁荣方面功不可没。其一,他参与筹备并于1995年3月最早成立了简帛研究中心。其二,他参与创办、主编《简帛研究》和《简帛研究译丛》两份简牍帛书研究的专业性刊物,已出版《简帛研究》一、二、三辑和《简帛研究译丛》一、二辑。刊物所收论文体现了当前海内外简帛研究的最高水平,起到了窗口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海内外学者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其三,他和有关单位共同负责筹办两次简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即1991年在甘肃兰州召开的“中国简牍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1年即将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召开的“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暨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
    谢桂华教授认为从事简帛研究需要“爬两个坡”:第一个坡是“整理坡”,把简帛文字内容释读准确,是简帛研究最根本、最关键的前提性工作。第二个坡是“研究坡”,即利用整理成果进行研究,达到仅仅利用传世文献所不能达到的高度。谢桂华教授积二十多年的时间爬过了第一个坡,他目前及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爬第二个坡。目前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荆门郭店楚简研究”课题负责人,本课题是1999年至2001年院基础研究重点课题之一。
    谢桂华教授先后指导或共同指导过10多名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开设《秦汉简帛研究》等课程。谢桂华教授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学生他总是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一、他认为从事简牍研究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先明确目标,有计划性地下功夫,甚至下“笨功夫”,打好基础。而“识字”是基础研究的起点,必须要持之以恒、系统地学习古文字。功夫到家了,自然水到渠成。二、主张初学者先做目录,他认为目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老师,做目录就是自己给自己做导师。做目录是全面理解学科信息、充分掌握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他常说“掌握材料是成为史学大家的基本条件”。三、要求学生广泛了解已有的学术成果,了解学术信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主张学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在充分掌握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未解决的问题,找好自己做学问的“生长点”。四、注重学术规范,要求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优良作风,他常说不仅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更要明白“不知并不是有理,而是要想办法去知道”。他主张在学问上“要海纳百川,切忌夜郎自大”,要充分了解、肯定、尊重别人的成果,学习别人的长处。不仅对前人的成果要肯定,对同时代的人的长处也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精彩的地方,不以名气、名望、权威而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学习别人的东西要学会思考,能够鉴别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借鉴别人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五、主张学生要有“主人地位意识”,学习要有主动性,视野要开阔,思想要放开。既要注重研究具体问题,也要明白研究具体问题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打通整个简帛研究。要做到既能深入,也能扩展、打开。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宏观与微观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中国与外国结合。此外,他还主张学生要勤于动笔,用他的话说就是“只有干活才能长进”。

发表于 2003-5-26 18: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帛研究专家:谢桂华简介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6 06:37pm 第 1 次编辑]

可否配点插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2:44 , Processed in 0.1349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