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66|回复: 1

[转帖]邾國陶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7 1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邾國陶文

東周至秦漢時期邾國在陶器上鈐印或刻劃的文字。據考古調查:邾國陶文主要分佈在邾國故城內,以今紀王城村東至張莊村西南金水河兩岸最為集中。在鄒城市境內8處古文化遺址中也發掘出邾國陶文。鄒城市文物旅遊局已收藏邾國陶文3000餘件。   
清代中葉,邾國陶文引起金石學家的注意。道光十七年(1837年)版《鄒縣金石志》記述邾國陶文發現情況。光緒初年,濰縣陳介祺《籃齋藏陶》一書收錄邾國陶文4000餘件。益都孫文楷《木庵古陶文釋》、丹陽劉鶚《鐵雲藏陶》及吳大徵《說文古籀補》、顧延龍《古陶文替錄》等書中也都收錄了大量邾國陶文。民國初年,王獻唐赴邾城考察,較為詳細地調查了陶文出土地點和分佈區域,有《鄒滕古陶文字》一書刊行。建國後,文物部門對邾國故城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考察,發現了東周時期官營、私營制陶遺址及陶窯群,同時對陶文的分佈、地層關係進行了初步探索。
邾國陶文以東周時期的為主,漢代次之,秦代較少。東周邾國陶文.主要見於盆沿、豆柄、罐口沿或肩部、甕的肩部外側、磚瓦外部。其製作方法主要是銅質印章鈐印,另有刻劃。鈐印是在陶器坯胎未幹時直接將文印壓上去,字跡清晰。東周邾國陶文以單字為主,字體為大篆,主要是陰文,個別為陽文,少見邊框。內容有戳記符號、工匠姓氏、陶工裏籍、窯場名記、器具用途等。秦代邾國陶文主要是陶量上的秦詔文。四字一組,鈐印“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召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鈐印字跡清晰,結體端莊,邊框整齊。有的陶量底部印有”騶’字,表明系當地窯場製造。漢代陶文主要刻印在泥質陶甕、盆、罐和器座上。以刻劃為主,鈐印法極少。刻字內容多窯場記號或工匠姓名等。用筆流暢、結體活潑,多系陶工信手刻劃而成。



http://www.mencius.gov.cn/big/wwgjc_jj.asp?sclassid=146&sclass=%DB%A5%B9%FA%CC%D5%CE%C4
  
 楼主| 发表于 2006-3-7 1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邾國陶文

邾國故城遺址

故城遺址位於鄒城市城東南12公里的嶧山之陽,地勢開闊,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狀。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30米,南北寬約2500米,城周長約10公里,城內面積約6平方公里。故城牆現共殘存4000余米。東、西城牆北端均與嶧山相接,一般殘高3至4米,最高處為7米,牆基寬20至30米,夯土堅實,層次分明,每層厚8至12釐米,夯窩直徑4至6釐米,多為春秋時代的棍夯痕。東、西城牆各有2個城門。南部城牆築在廓山頂上,呈斜坡狀或臺階狀,上為夯築,下為石砌牆基,城牆殘高1至2米,牆基寬3至4米,夯層不明顯。在今嶧山街村南有內城北城牆遺跡。東南角城牆呈內折尺狀,即直角內向,形式罕見。
遺址內台墓、土塚、陶片、灰燼到處可見。故城內中部偏北有一高地,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40米,俗稱“皇台”,地面暴露有大量陶片、建築瓦片、花紋磚、雲紋瓦當等,斷崖上發現夯土層,間有少量礎石及陶排水管道等,考為宮殿區所在。故城內東北角,地形高低懸殊,多為黃土斷崖,且多土塚。建國前後曾在此發現古墓,並有周代帶銘銅器多件出土,考為邾國貴族的墓葬區。故城內西南角金張莊村附近的金水河兩岸,曾發現多處古陶窯遺跡及制陶工具、大量陶片等,考為邾國制陶作坊區。故城東北城牆處,有兩個周長10多米的土台,俗稱“炮臺”,臺上發現東周陶片,據考當為邾國防禦設施。
    該遺址尚未經全面勘探發掘。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和鄒縣文物保管所聯合對故地進行詳細調查,測繪平面圖。建國後,在故城內外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重要的有秦詔文陶量、春秋“弗敏父”銅鼎及各類銅兵器、禮器、印璽等,尤其東周陶文出土數量達3000餘件。對研究我國古文字的起源及字體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1977年12月,邾國故城遺址被山東省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5:22 , Processed in 0.1411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