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1|回复: 8

行书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0 08: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昭通客甘明 于 2018-6-8 07:06 编辑

行书研究
甘明
一、
探究行书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知道行书的所以然之思维活动,是在认知、理解与实作的平台上对行书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这对于实用行书的人们、爱好行书的人们、书艺行书的人们,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求索之心和爱好之心大家都应该有之、可以有之、能够有之。我将要探究行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把行书尽力写好、写活、写美。为了实用行书的人们、爱好行书的人们、书艺行书的人们,这正是我探究行书的愿望和目标。
在被以往暂时性认定的五体中华文字中,我为什么选中了行书来探究呢?在我看来,目前的中华文字文明也只有行书的界说还非常地糊里糊涂。天下朋友,什么是行书?过去的普遍回答是“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你看看,这分明是说行书还是一种“介于书体”,其书体还是一种没有真正进步到自我特立的文字存在。行书真地是一种“介于”书体吗?行书的自我文字存在本应该是个什么模样?等等的这些,这也正是吸引我要探究行书的中华文字文明价值之所在。
在探究行书中还要关注的,在当今电子化时代,在行书追求实用与艺术上的喜悦过程中,可以让实用行书的人们、爱好行书的人们、书艺行书的人们,大家都能够收获健康生活、愉快生活、文明生活。在实用行书、爱好行书、书艺行书的实践活动中,在电子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探究行书做具体行书研究,特别要主张书法养生育人树文明风尚第一,在行书研习过程中,还当提倡户外和室内的地书、手书、案书之三书相结合,在行书人追求书艺美好的喜悦过程中,行书实践能生健康,行书实践能生愉快,行书实践能生文明。
行书是中华文字中的一种书体,对行书的认知与研究也就是对中华文字的认知与研究。中华文字是目前全人类唯一仅存的较为健全健康的视形语文明,这是我在那些年研究“语言哲学”时发现的,并对众多使用这一视形语的人们长期以来关于中华文字的认知与理解不能到位而深表遗憾。我发现中华文字本是一种视形语,百多年来被只有语音符号没有视形语文字的“外来语言学观”欺压得是要求翻身的时候,这不仅是中国的语言文明责任,更是全人类的语言文明责任。试想,如果我们人类连最后一个视形语——中华文字都要被拼音化“消灭”了,我不知道我们人类和那美好的大科学文明时代还要被延长多远距离?!
所以,探究行书的活动还有个非常重大的人类语言文明进步的意义。就因为健全健康的合视形语、听音语、意会语为一体的中华语言文明,能够有安稳人类人本文明生命、生存、生活的功能,在今日中国准备拥抱或正在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探究行书是不是可以为中华语言的文明进步注入更多一些正能量呢?!
二、
中华文字是个什么样的人类文化文明存在?这是书艺中华文字的人们应该先弄明白的事情。不论是专习中华文字五体中的那种或那几种,或者说我们在探究行书的过程中,如果连中华文字的根本都了解不够的话,实难成就为最好的书法家。中华文字是个什么样的人类文化文明存在?先不管过去的或现有的语言文字学认识到了什么程度,我在这里首先要向大家宣说,中华文字和其他记音符号不同,中华文字是一种视形语,是目前全人类唯一仅存有的还在大量使用的一种视形语存在。
中华文字不简单,自从人类有视形语以来,自从人类有标记图画以来,中国的中华文字一路走到今天都没有断过,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你们大家能说中国的中华文字简单并落后吗?!文字之初的标记图画是全人类的童年共有,一开始都是原始视形语的图画展现,只有中华文字一路不停走到了今天没有忘本。而其他原始视形语图画的情况怎样了呢?都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没了,被取而代之的是这样那样的听音语的记音符号。记音符号是文字吗?如果记音符号也叫“文字”的话?那肯定不是像中华文字一样的视形语文字,其表音记音的“文字”通通只能是听音语的书面符号而已。
从远古到今天,中华文字也就是这一方水土的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共有的视形语存在,和其相互关联的听音语、意会语一道,伴随着地球上这一方水土的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一直生命、生存、生活到了今天。等等,还有着人类文字的语言文明有什么宝贵的地方?没有了人类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不是也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吗?请问健全的人类汉语思维模样和没有了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思维模样能一样吗?回答是还真不一样:中华语言文明的思维是圆线点状的,而没有了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思维是点线式;思维方向相反着,难怪老外老头痛中国人的圆起后的团团转思维,而中国人老敬佩老外的点起后的线性思维或者说是一根筋的逻辑思维。因为语言文明的差异而有了两种思维模型,谁更好呢?同样用事实说话,历史将会有答案的,团团转的圆状思维将会让全人类和平成一个人本整体,而一根筋的点线式思维只会让全人类中的个体人、群体人在为我点纷争中让全人类愚蠢自亡。
因为中华文字是全人类绝无仅有的视形语文明,全人类如果要想人本地和平生命、和平生存、和平生活下去的话,健全健康的语言思维模型是必要的刚需,让视形语、听音语、意会语相成条件相互支撑相约统一是必要的刚需。所以,我们今天对中华文字的认知到位是多么地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我们爱好中华文字、书写中华文字、艺术中华文字的人类文明担当。我们爱好中华文字、书写中华文字、艺术中华文字,不仅是为了个体人和群体人的健康文明,不仅是为了中国文化强大,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全体人本能够和平长生!!!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8: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昭通客甘明 于 2018-6-8 07:08 编辑

三、
过去说中华文字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体,那么篆书之前的文字源头是什么呢?显然中华文字五体不够全,我认为中华文字应该是标记图画、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六体才对。为什么?因为标记图画不仅是篆、隶、草、楷、行的笔划源头,而且标记图画也是篆、隶、草、楷、行的方块形状的源头,更重要的是标记图画的表义、饰美、赏悦功能,更是篆、隶、草、楷、行的表义、饰美和赏悦的源头。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不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直接继承了标记图画的表义、饰美和赏悦的书法传统,后来的中华文字又怎么会有书法书艺的存在可能呢!所以说,作为今天中华文字的科学和书法书艺角度,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吸纳标记图画而成图、篆、隶、草、楷、行六种中华文字书体呢?!事情本来就是,标记图画是源头,篆、隶、草、楷、行是流,我们确认了图、篆、隶、草、楷、行六中华文字书体存在,这不仅方便我们明白中华文字于文字学上的源流存在,而且也方便我们明白中华文字于书法书艺上的源流存在。
过去的文字学或书法传统上一般把书法顺序说成是“篆、隶、草、行、楷”,我在这里不仅主张书法要增添标记图画的“图”,而且还宣说中华文字本应该是“图、篆、隶、草、楷、行”的顺序。我认为过去以“楷书”结尾不好,放“行书”在最后才符合中华语言文字科学。“楷书”是一种正书,也是统定之书,以“楷书”结尾有中华文字已经被统定了的意思,这不符合中华语言文字科学规律。中华文字真地已经被“楷”统定了吗?中华文字真地再无进步变化了吗?显然这不符合中华文字的历史事实、现在事实和将来事实。我多年操练行书和探究行书,行书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一个活字。《兰亭》同字不同样的行书要诀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行书的核心就是字是活的,这不正好是中华文字六书体顺序所需要的开放发展的方向吗?所以说,我们把行书放在最后的“图、篆、隶、草、楷、行”的顺序是有道理的,这表明了中华文字文明还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还永远在科学文明发展的大道上。
时间关系,人类童年共有的标记图画的物证极少,但是并不是没有。当我们把标记图画视作人类最初的视形语——原始文字的时候,人类语言文字科学将开启全新的天地。过去中国,用没有人类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学角度来弄现代汉语,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时段人为地造成了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没有人类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学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人类初始共有的视形语——标记图画原始文字的时候,我怀疑这样的“语言科学”真能读懂多少人类初始共有的视形语标记图画说了些什么。我在这里假设,假设中国已经有了符合自己实际的中华语言科学话语权,假设中国精神已经有了自己的中华语言科学自信,那时我们再用中华语言科学角度来看人类初始共有的视形语——标记图画原始文字,诸如玛雅文字等等,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人类童年的过去更能看得明白一些?……用没有人类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学”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类初始共有的视形语——标记图画原始文字,用没有人类文字只有记音符号的“语言学”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目前还健全健康健在的中华语言文明,这岂不是个天大的笑话?!
话说回来,在书法言书法,探究行书得说行书,认知标记图画的示义、饰美和赏悦,这对于找准和厚实中华文字书法的美学基础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情。而且,把标记图画纳入中华文字书体序列,在健全中华文字书体品类的同时,必会开启一个全新的非常美丽的中华文字书体形式展现给人类文明世界。说到把行书置放于中华文字六书体顺序的尾后,行书真有这样的特质、能耐和担当吗?目前现有的“行书”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将怎样扭转和推进行书的科学健康发展?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08: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昭通客甘明 于 2018-6-8 07:09 编辑

四、
探究《兰亭序》是行书研究的必修功课之一。
历史原因,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再见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原创《兰亭序》真迹了。然而,王羲之《兰亭序》由公元353年大致传到公元636年以后,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后,被唐太宗于辩才(智永弟子)处挦得,并以诸《兰亭序》临摹本再流传于世。我只是想说,唐太宗时隔近三百年所挦得的《兰亭序》还是王羲之原先的《兰亭序》原迹吗?这事情值得怀疑。怀疑的根据是:由诸后有《兰亭序》摹本可见,其字迹与王羲之的行书诸帖大有差异。后人用醉酒创作解释其差异不足信,王羲之一生就这回醉酒书?何况王右军是在主持军备会议的时候附带写的原名《临河叙》(153字)的东西。很显然,李世民事隔近三百年所挦《兰亭序》(324字)已经不再是王羲之原先所写的东西了,至于是在王羲之几代孙处开始变写成了《兰亭序》,这将永远是个历史之谜。当然,后有的《兰亭序》等等临摹本的字根信息表明还是源自王羲之的。
不论是在智永手上或者是在王羲之哪代孙子手上变写了《兰亭序》,由后来诸《兰亭序》临摹本信息推断李世民所挦《兰亭序》,李世民所得《兰亭序》应该是不辱没王家祖先的升华之作,后来一致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就是证明。也就是说,尽管王羲之原版的《兰亭序》(《临河叙》)不见了,尽管唐太宗所挦《兰亭序》也不见了,然而后有的临摹《兰亭序》也同样的精彩和重要。在我们探究行书的时候,后有的临摹《兰亭序》同样有着极高的中华文字科学价值和书法书艺价值。
时至今日,在我们深入研究行书之际,有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值得探究,因为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有太多明显差异。我们先不论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于书法质量上的谁优谁次,最先须探明的是: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同是唐时临摹本吗?如果说因为其字迹差异证明了并不是同唐临摹本,那么,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谁在先呢?谁更抵近李世民所挦的《兰亭序》呢?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探究古人靠古人说显然是不太能行的。因为如果能行的话,以上问题就不会是今天还存在的问题了。既然是“古人说”说不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谁先谁后谁更抵近李世民所挦《兰亭序》的问题呢?要想展开文字科学探究活动,就必须用事实说话,而这样的“事实”又在哪里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07: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昭通客甘明 于 2018-6-8 07:11 编辑

五、
   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谁先谁后谁更抵近李世民所挦《兰亭序》的问题呢?既然我们不能指望“古人说”了,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呢?我想到一个办法或许可以用来试上一试,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一参照性物证来解决问题呢?我建议选择《集字圣教序》,因为《集字圣教序》更近王羲之本字,把《集字圣教序》、天历《兰亭》、神龙《兰亭》放到一块来比较,或许我们就可以解决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谁先谁后谁更抵近李世民所挦《兰亭序》的问题。我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先是找王羲之有关行书帖,据说全不是王羲之原迹,而且自相差异也大,后才选择了《集字圣教序》,)三字帖字迹比较下来,应该说探究的效果还不错,不妨大家也试上一试。
   《集字圣教序》虽然不是王羲之原手字了,但是集了王羲之原手字无疑。怀仁集字的那时候距离王羲之原手字三百年左右,何况是在国家最高文字资源平台上完成的。所以,选择《集字圣教序》作为参照性物证是最好的,用来解决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谁先谁后谁更抵近李世民所挦《兰亭序》的问题,这在没有更好的参照性物证的情况下,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用事实说话比靠前人说或名人说更科学,科学的比较性研究是可以重复做的,是人人都可以重复性再做的。中华文字科学研究,或书法书艺研究,再或者行书研究,我认为科学化好。至于那些前人说或名人说,不应该抢占了用事实说话的第一重要性。
   下面举例《集字圣教序》、天历《兰亭》、神龙《兰亭》,请看三帖的比较结果,我们再作出进一步的行书探索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07: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70604_153822.jpg
IMG_20170604_154308.jpg
IMG_20170604_1545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7: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行书研究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奉行这个道理?这就让我们先把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放到一块来比较,其效果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天历《兰亭》更质朴元行书一些,而神龙《兰亭》用笔更巧伪行一些。然而,这种比较又能说明什么?今天除了说明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确实有一些差别外,我看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谁优了谁劣了或谁纯了谁杂了的问题还有待将来确定,一切都还有待研究后再说。这当中有一个如何选择视角角度的问题,中华文字本是一种视形言语,其本身就是视形、示义、司意的合成,在合成文字以后,其文字一开始就有了表义、饰美、赏悦功能……选择“表义”角度看,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是统一的,因为表义内容是相同的,并没有“怏”和“快”的别字区分问题;选择“饰美”角度看,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是有所差别的,笔法和字法都有所不一样;选择“赏悦”角度看,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各有不同视觉效果,前者让人感到质朴,后者让人感觉“特别美”,目前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曾有过教训需要我们吸取,作为书法爱好者,尤其是书法家们,在我们没有深入行书书法学理调研之前,是不是应该对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慎作判断呢?切忌以个人一时好恶信口来个快人快语。
作比较性研究须有三,当我们再把《集字圣教序》、天历《兰亭》、神龙《兰亭》放到一块来作比较性研究时,坐基础于《集字圣教序》上,我们就不难看出《集字圣教序》与天历《兰亭》和神龙《兰亭》之间的谁远谁近的关系了。根据我往日的研究实践,显然,《集字圣教序》和天历《兰亭》比较近,而《集字圣教序》和神龙《兰亭》比较远。只要大家动一动手和脑,人人都是可以得出这样的比较性结论的。因为是凭据三帖实物说话,大家都可以把《集字圣教序》、天历《兰亭》、神龙《兰亭》放到一起来比较其字迹,最好是上一上手,仔细看清三帖之间的字法或笔法差异,我们大家得出一个共识性的看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能找到一本字迹比较清楚的天历《兰亭》帖对许多人来说或许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
《集字圣教序》、天历《兰亭》、神龙《兰亭》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字帖。对于《集字圣教序》是谁人所作?集字于何时?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可探讨的了。问题是天历《兰亭》究竟为何人所作?“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董其昌的依据是什么?或许董其昌说的没错?或许董其昌说的有错?在没有确实的物证之前,其实都只能作“疑似”讲。但是,在天历《兰亭》和《集字圣教序》的相比较之下,如果《集字圣教序》是唐时集字没错,那么天历《兰亭》当属唐摹也不会错。问题是,神龙《兰亭》和《集字圣教序》一经比较后,很明显的差异性则有可能要把神龙《兰亭》向后推了,相比之下,就因为神龙《兰亭》的字迹太过“巧伪行”了一些。还有,因为神龙《兰亭》字迹太多左低右高势,也就难怪会有许多人要怀疑神龙《兰亭》是出自宋人之手……
名,可名,非常名,中国人的名字就是个意思或者再意思的东西。所以中国文化人常常喜欢托名而说,尤其是喜欢托前人名或者名人名而说。天历《兰亭》为什么要“无名”呢?神龙《兰亭》为什么非要托冯承素名呢?是不是又有人想要效仿李世民所挦《兰亭序》托了王羲之名的故事?这种“无名英雄”的故事值得研究,在我寻找答案的此时,忽然思维跑题了,忽然发现我们中国文化人特有的一种“龙卷风思维模型”存在。什么是“龙卷风思维模型”?也就是对着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像龙卷风一样,作重复式的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之活动。等龙卷到相应高端,最后只剩下对象的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的更高更新铭记,而其“龙卷风思维模型”大成者,到了最后都会忘记自己的存在,直接把荣誉名称奉献给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对这种“龙卷风思维模型”的发现很有意思,因为我们每个书法人也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研究“龙卷风思维模型”,有助于我们研究形成我们中国人具体思想的意识模型特征,这对于行书研究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暂言于此,我将于后文的行书研究中对“龙卷风思维模型”作多方面展开。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8: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中国“龙”字的产生应该是先因自然图像和声音为始由。许多年前,我与儿子偶遇一次闪电风雷天。先是入眼线条般的闪电画面,过后传来隆隆的声音,我对儿呼“龙”字的产生原来如此。“龙”字的声音不正是那远远传来的滚滚雷声?到了今天“龙”字的声音都没有改变,谁说中华文字不记音?其“龙”字不能说不是中华文字最为古老的记音传奇之一。再说“龙”字的图形,应该是和那阵阵的闪电符号相关系,远古文字的“龙”字造型还应该就有那闪电的象形视形造型的影子……我儿接下来感慨了一通中国农耕文明对“天”和“龙”的敬畏原由于此,那电闪雷鸣确实有震慑人的感觉。
再说龙卷风。童年时候见过几次龙卷风,大晴天的龙卷风没有多大多高,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童年记得风是顺时针对着一个地方旋转,地上的草儿渣儿乎乎螺旋上了天,不一会就因风停飘散了去。听大人说,要远远躲开龙卷风,不然龙卷风会把人的嘴巴给扯歪了,这些话反强化了我对龙卷风的好奇心,有那么几回还试着冲进风眼里去。还是乌云天的龙卷风壮观,远远看去一条柱子连通了天地,看着它在远方缓缓移动,后来是一根尾巴收回了云端,就象是飞龙上了天,这埸境也见过一两次。
什么是“龙卷风思维模型”?也就是形象地说,对着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像龙卷风一样,作重复式的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之活动。我们中国人,各行各业应该说都好这一口,就是喜欢对着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作重复式的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譬如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与操练,也是像这样子的“龙卷风”式的活动。大家对着字帖或拓片或先生的字样,日复一日作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工作,巴不得有一天螺旋成龙上天去,极尽了工匠精神和希望工程的努力。
话可以分三头说:一方面,这种“龙卷风思维模型”正是中国人的优良意识传统,起源于中国人康健的富有记忆能力的语言条件基础,合视形语、听音语、意识语为一体的中华语言文明决定了中国人圆线点状的“龙卷风思维模型”的产生。圆线点状的“龙卷风思维模型”正是中国人的特别标记之一,事实证明,圆线点状的“龙卷风思维模型”当是我们人类最优秀、最智慧、最广博的意识存在。当然,这还得克服一个重大缺陷后才能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圆线点状的“龙卷风思维模型”长期以来都容易存在一个错位着的问题。二方面就是:其“龙卷风思维模型”的人,老是容易喜欢人在当下,所对着的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老是在过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识错位。自汉以来,这种错位式的“龙卷风思维模型”也就成了中国人的意识主流,一切以先圣为标准,其结果可想而知,“精致的落后”让中国差点就……直到今天,中国的书法界不也是明显继续着这样的错位式“龙卷风思维模型”的故事吗?回到汉晋唐,汉晋唐标准个没完没了。第三方面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其实“龙卷风思维模型”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们把它的错位过去式给唯一了,错的是人们把它的错位过去式给独尊了,错的是人们忘记了当前和未来也可以是“龙卷风思维模型”对象的大地方。我们既然对着过去的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像龙卷风一样,作重复式的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之活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着未来的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像龙卷风一样,作重复式的螺旋上升式的推想、推想再推想之活动呢?同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着现实的某方面某境域某内容,像龙卷风一样,作重复式的螺旋上升式的研修、研修再研修之活动呢?!
我们不能因为错位过去式的“龙卷风思维模型”有问题就抛弃过去拥有,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创个错位将来式的“龙卷风思维模型”来做修正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创立个立正现在式的“龙卷风思维模型”来做平衡的中心呢?过去的“学习”很重要,将来的“推想”也很重要,现在的“研修”更重要。我们中国人,只要能把“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研修现在式龙卷风思维模型”、“推想将来式龙卷风思维模型”并举了,只要能让“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研修现在式龙卷风思维模型”、“推想将来式龙卷风思维模型”相成条件相互支撑相约统一了,我们中国人的“龙卷风思维模型”就能登上一个全新的思想文明台阶。都说我们中国人够聪明够智慧的,如果能登上一个全新的“龙卷风思维模型”台阶,那才叫真地是实至名归,我们中国人的意识质量那才叫个好。
中国书法界的朋友们,能不能让我们的“龙卷风思维模型”也来个更新、跃进与超越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8: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有句老话说了一种特殊情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老话是不是就是典型的“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对于其他书体的学习情况,我们不在这里探讨,就单说行书情况。我们仅仅依靠“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就能够把行书学习到家吗?显然,我们的榜样目标行书还没有成熟到这样绝对好的地步。因为在历史的行书对象那里,还有许多问题存在着。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天下第一行书的范本。但是历史上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行书的明显标准,仅仅靠我们的“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则会因为我们对行书认知的不足而让“行书”发生各种各样的偏误。或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已经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按天下第一行书的标准展开呢?问题是:现存的哪个“兰亭”都不是王羲之的兰亭(临河叙),而哪个“兰亭”又能是标准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呢?!问题是:到现在为止又有多少人真弄懂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行书要领是怎么回事呢?!问题是:行书的书法,关键还在其法,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又有多少人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了呢?!如果情况不是我说的这样不堪,为什么“天下第二行书”和“第三行书”不能是天下第一行书的继续呢?其“第二行书”和“第三行书”为什么不能超越天下第一行书呢?为什么行书会发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呢?!
中国自从有行书到如今,自从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到如今,我们本应该弄清楚行书是什么书体的,本应该明确“兰亭行书”就是元行书标准的,可是,为什么就没有具体做到呢?这显然是从古至今都还没有对行书进行就字论字的实事求是的研究,而是误把人与字混同了。确实,王羲之对于行书的发生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但是字和人怎么能够同一呢?人死了,行书字还活着,行书字为什么就非要和王羲之人一起到了头呢?!如果王羲之活着,王羲之能认为他的行书就是行书的最后吗?我们为什么没想到王献之也没有认定其父的行书就是行书的标准就是个问题呢?以致后来的人们,由于对行书的标准认知的不清和不到位,各人都有了自己对“行书”的理解、喜好和选择,所以一路走过来,虽然口头上共尊了来路模糊不清的“兰亭”某一帖为天下第一行书,但还是形成了百式千样的各种领会的口是心非的“行书”流。而什么是行书或行书本是什么?如同“兰亭”疑案一样,直到今天都还是个“介乎于”的答案。既然行书还是个“介乎于”的书体,我们的“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能不落个各种“介乎于”的“行书”结果吗?!难怪千多年来行书要落个一代不如一代的不堪。
所以,我们今天得解放“学习过去式龙卷风思维模型”思想,要想解决行书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要想解决行书模糊和模糊行书的问题,要想解决行书确立与发展的问题,我们今天还得开创“研修现在式龙卷风思维模型”、“推想将来式龙卷风思维模型”的思想才行。既然前人没有解决好行书诸多问题,我们今天就得担负起寻找元行书、确立元行书、发展元行书的重任。我们不能说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今天不能做,我们也不能说前人没想做的事我们今天不能做,我们更不能说前人没能做的事我们今天不能做。我在想,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找到真真正正的元行书呢?!把行书是“伪楷”的“介乎于”的帽子摘掉,还行书书体本来面目。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09: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行书本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书体?或者说什么是行书?这或许是个不大不小的比较尴尬的问题。一方面,行书《兰亭》已经天下第一了,另一方面,行书至今都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书体确定。所以说,这是目前行书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在眼目前,我们必须弄清楚行书本是什么或什么是行书。我们不能老停留在“介乎于”的认识上了,可以说这关系到我们今天对行书存在的认知与理解和把握的质量。我们大家对行书的认识与理解和把握,如果还是停留在“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的水平上,我们大家还怎样去高品质理解与书写行书呢?说“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这话的本身就有问题,这就像是行书外行人的观察角度和语气来评说行书一样,用这种行书外行话对行书的感观评语来界说行书行吗?这样的书法“怪事”是不是应该结束了呢?让天下人老是立于行书外行角度来认知与理解和把握行书终归不是个事情。
我们今天的行书研究需要走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先弄清楚什么是行书或行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以及行书和“另类行书”的明白分割。对于行书和“另类行书”的分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我开始着手行书和“另类行书”的分割研究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纠结两个新名词的具体选定。第一个新名词的纠结是:是叫“真行书”好呢?还是叫“正行书”好呢?还是叫“纯行书”好呢?还是叫“元行书”好呢?第二个新名词的纠结是:是叫“仿行书”好呢?还是叫“杂行书”好呢?还是叫“近似行书”好呢?还是叫“复合行书”好呢?还是叫“类行书”好呢?我最后暂行选定了这样两个新的书法名词:一个叫“元行书”,另一个就叫“类行书”,用来和以往的“混沌行书”加以区别。不为别的,这两个创新的书法名称的选定,就是为了方便我们今天或今后的行书研究需要。我们只有把“元行书”和“类行书”区分开来,我们才能告别千多年来的“混沌行书”时代。
现在我们就开始试着说元行书了。什么是元行书?我认为叫元行书的就是原来“混沌行书”中的真正行书那部分。元行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认为,元行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让中华文字活生生地行走起来,就是要让中华文字流畅自由地行走起来,就是要让中华文字优美自然地行走起来。换句话说,凡是活生生的、流畅的和优美的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都是元行书,反之则不是。请注意,“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是根本不同于“奔跑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这是行书与草书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样的道理,“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也是根本不同于“站立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这也正是行书和楷书及古有正书的根本不同之处。每一种书体自有每一种书体的用笔方法与书写特色。也就是说,“奔跑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自有“奔跑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用笔方法与书写特色,而“站立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自有“站立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用笔方法与书写特色,当然,“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也应该自有“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用笔方法与书写特色。话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追着问 “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的用笔方法与书写特色是什么?既然行书是“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体”,行书的用笔方法和书写特色就应该是“顺势走笔”而不是其他。元行书的核心规矩就是“顺势走笔”,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何谓元行书?元行书就是顺势走笔的结果。元行书就是本着活生生的、流畅的和优美的行走式的中华文字书写需要顺势走笔的结果。如果不是顺势走笔写成的行书,如果是基于其他书体的用笔习惯和用笔方法写成的“行书”,尽管其字形很像元行书,我认为这些所谓的“行书”都应该归档“类行书”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0:24 , Processed in 0.1777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