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4|回复: 3

你会读帖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9 09: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会读帖吗?

1.jpg

读帖可以归纳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时代气息、风格、流派,还可以读到其他一些信息,读到某一个书法家取法的影子,我们读《石门铭》可能想到康有为,我们读北魏墓志可能想到于右任,我们可能会想这块碑给某位著名的书家写过了,我们还有没有写头。比如《石鼓文》,一写就会想到吴昌硕,写《三公山碑》,马上就会先想到齐白石,其实其他人也写过,好像这个模式给这个人搞出一个名堂来了,不敢再去摸他。

2.jpg

《石鼓文》

宏观方面还可以读更多的东西,读那个时代的历史。比如我们写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历史?知道不知道某一个书家的历史、习性?我们写《定武兰亭》,有没有想到过赵孟頫当时临《定武兰亭》?他从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写了几通,题了十三跋、十六跋。这次我在台湾见到一个《赵子固落水兰亭》影印本,里面有大量题跋,很厚,但可能有问题,古人作伪技术很厉害。读某本帖,里面还有许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说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啊?当然不可忽略,因为这里面储存着历朝历代人对这本帖的信息。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譬如说米南宫有句话,说梁武帝评价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十年前,书法报请李世南画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写诗,分给我王羲之,我在想这个句子,一个是龙跳,一个是虎卧。一个是表现动,一个是表现静,我觉得形容《兰亭》动静交融,还是有道理的。所以这些当然跟我们读帖有关系。金农一生写《华山庙碑》,对他太重要了,那种解读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读它。

3.jpg

金农临《华山庙碑》局部

我以前有个学生,写米字,他说他写不下去了,我说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阔天空,拉开一点距离。为什么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无止境地读,以往我们对临帖限定在一个像不像的基础上,这当然很重要,但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视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学生临帖,往往就是这样,什么米字格、回宫格、九宫格,就是一个形的问题。所以我们又不能丢开形去谈风格,谈历史,它们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拆开来,一般说来“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是很难做到的。从临摹来讲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东西常常是先打动你,如果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点,像苹果的表皮,有卖像,还有人讲七分写三分裱,马靠鞍、人靠装,一条领带打上去人就变样了,然后到理发店把头刷刷光又不一样了。我们看展览会确实有这个问题,日本人办展览,框子还从日本运来。但是我们如果由形入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动以后,必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光是欣赏问题还不大,你要将它转化为你手上的东西,这就需要微观的东西。

4.jpg

微观,有笔法,从笔法延伸进去还有毛笔问题、速度问题、动作问题,笔和纸的磨擦关系问题,毛笔舔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来,特别是极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讲了。笔法概念是写字中最重要的技法问题,结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作品里面能够读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包涵量很大的。我们可以从黄庭坚的帖中读出他的执笔高,不可能执笔低,因为只有高,才有可能产生一波三折的振动,你们可以去试。

我宁可用古人比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锋”、“锋有八面”,而不愿意用现代物理实验的方法来剖析用笔。有些东西可以讲白的 ,也有的讲不白,毕竟是一个艺术的东西,不是车床、刨床。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0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我们在临摹一件作品时,有可能已经被某种风格所统领。我在讲篆隶书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方法在制约我们。我们在运笔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笔画,已经有了风格特征。一张作品的风格特征不仅仅取决于字形,用笔也很重要。我们到博物馆看某件作品,一打开卷子还没有看完就知道这是苏州人的,这是学文徵明的,因为他从笔法到气息都来源于文徵明。所以在读帖的本领上,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历代造假人和鉴定家破译的方法,对我们有帮助,不是要你们做坏事。
结字和章法也是我们读帖的范围,结字有所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还有读流派,锺法和王法、米法有什么区别等等。


6.jpg

延伸阅读:

读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书法艺术领域审美现象中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中国书法,虽然是写出来的,但内功却在“读”。

得闲,找来一部字帖,尽管字迹洇蚀,黑白交映、星星点点,有如老者寿斑,难以辨认,但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浸润着文化色调的温煦。

常人都不好理解:为何有人捧一本帖子能出神入化地看半天,手指还半空中划拉半天,一页帖子能目不转睛盯上一两小时,并且乐此不疲。确实,读帖能使人沉浸在一种艺术陶醉的快感和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迷进帖子的人,常常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眼前一本帖子,便被引入另一个境界,政治上升迁沉浮,官场仕途上顺逆进退,绵亘不绝的个人憧憬,伴着如影随形的兴奋、躁动、起伏和凄惶,都会被拒之脑外,心灵淡然如一泓安恬宁静、波澜不惊的秋水,任凭日出月落……因此,读帖养心。

读帖似在读史。先不说帖子的许多内容本身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原始记录和真实写照,光就帖子本身——那仍然散溢着那个时代陈年墨香和书写习惯的各类手札,那斑驳不清、风格迥异的各种字迹,便让我们仿佛徜徉于历史长廊—经历了篆隶纷呈的先秦,再经历牍简双星的两汉,经历了二王雄起的魏晋,接下来是人诗双旺的盛唐、词藻瑰丽的两宋,以至色彩斑斓、倾覆多变的元明清,林林总总,历代更迭,都在帖子中能找到某种踪迹……

读帖,很有讲究。

7.jpg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09: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9.jpg

1、读帖不仅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

读帖,是历史的法眼和现实的肉眼的两目相视,能撞出许多光芒穿越历史隧道却又逼射现实星空。帖子中有许多细微之处需要细心、尽心、专心揣摩和观察体味。比如《圣教序》中“大”字的一撇末端有个回锋,是裹笔回钩,像个“小月牙”,这个月牙像是隐匿在云层深处若隐若现,时出时没,如不仔细观摩,只见云层难见“月牙”。那个月牙究竟有多大?“牙”向上挑是低于90度还是高于90度?你都要仔细观摩才能“读”懂。细心,是书法家最纯真的天分,是书家眼之“瞳孔”,是艺术家能走远的标志。有人也读帖,但读得不细,不细等于白读,没读。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事情如此,书法更是。


10.jpg

2、读帖要有哲学眼光。

书法是体现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以对大小、长短、松紧、宽窄、正斜、枯湿、断连、方圆、粗细、偏旁、正倚等辩证关系的运用,构成了字与字、组与组、块与块、行与行,经纬出一片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只有用哲学的慧眼,你才更能领悟到书法中蕴藏着的哲学意境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比如,书法尤其是草书要有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才能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但又不能偏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可以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但始终离不开牵动它的那根线。

从这种“中轴”说,你可以领会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庸说的要妙,感悟静动的哲学、虚实的辩证、禅宗的机锋、佛教的思辨。书法自身有哲学,帖子之外驰骋着哲学大天地,正可谓片纸尺牍、方寸之地、点画之间驰骋着更广阔的哲学空间。儒之中和、庄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灵,无不在书法的线条和笔画之间体现。


11.jpg

3、读帖要“反串”。

一个字,一篇书法,不外乎两个功能:一方面直指造型,另一方面隐喻神韵。读帖第一要善于浮想联翩,要看形,也要读韵,精于形韵。把平时记忆中的碎片加以连接整合,去粗取精,汰劣选优,日积月累,才能渐成气候。书法家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掘出一片片散玉,经过悉心整理,才能把这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变成一件完整的价值连城的金缕衣;读帖第二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同一个字的写法,要善于比较各个朝代书法大家不同的运笔、结体、纵横取势,你涉猎的越繁,掌握的就越多、越好。

不仅是在书法创作中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同时在一篇作品中遇有相同的字时,你能信手拈来,加以区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书家学养的深浅和素质的高低,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积累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09: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4、如同吃饭要细嚼慢咽,读帖也不易快。

读帖提倡背帖。背帖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脑子里,急不得。这就要求读帖要像背外语单词那样背书法字,否则光读不“背”,字还在帖子上,没在你脑子里,永远是古人的东西,变不成你自己的。“文选烂,秀才半”,过去是说把《昭明文选》翻烂了、背熟了,你不会写文章也是半个秀才。书法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洋洋几千年的书法大观,就像秋天大地里五谷丰登的庄稼,楷书如挺直的高粱,草书如风中撩动的稻谷,篆隶如埋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的马铃薯根系,而行书如翻滚麦浪。

12.jpg

背会一个字,就收获了一捆稻谷;记在心里一个字,又如同挖出一个马铃薯,都会成为你的书法粮仓里的粮食。反之,如果背不进脑子里,那些五谷永远搁置在大地上,而你的书法粮仓仍然空空如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功夫,是考验记忆力,是背功、苦差事,是积小苦得大甜。

13.jpg

读帖,是多么快乐,多么怡情,多么有价值。读着,读着,你在这些字中,隐见几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时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谈。书法有魅力,读帖更是魅力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6:34 , Processed in 0.1458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