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0|回复: 0

俞国儿|已故浙江书法名家孙正和其书其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9 10: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已故浙江书法名家孙正和其书其印
俞国儿


作为孙正和先生的弟子,我早就想写一点关于先生的文字。先生虽然算不得开宗立派的大家,但作为成名较早的浙江名家,在浙江、绍兴的书法史上仍有其一定的地位。先生早在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初,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在当代成名的绍兴中青年书法家中,亦不乏其门人弟子。研究当代绍兴书法和绍兴书家,也许不能不提到孙正和先生。

一、屡遇名家

孙正和,字绳墨,号木蕉堂人。一九三五年出生于上海。一九四九年(十四岁)即从马公愚、钱君匋 、施南池三先生学书画篆刻。一九五六年在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期间,又师事郭绍虞教授。作为复旦大学高材生,先生于一九六一年大学毕业,即考取苏联留学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失去留学机会,分配在北京大学工作,在此期间又结识现代著名书家邓散木、白蕉先生,并求学于二先生,特别是邓散木先生曾悉心授教,并以《邓散木旅京印留》原拓本赠孙氏,以示鼓励。此时,孙正和的“二王”书法可以说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且进步神速,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国家暂时困难,加上“文革”开始,先生因家庭出生等原因被分配到浙江新昌中学任教。这无疑是孙氏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沉重打击,也是孙氏从此失去名师亲授,开始在艺术道路上徘徊的一个转折点。其后孙氏虽终日以书印自娱,但总有怀才不遇之感,每每谈及往事,有时眉飞色舞,有时又叹息不止。孙氏凭着其少年时打下的深厚功底,几十年的寒暑不辍,于书于印,均出了一些成绩,一九八O年后先后在《西泠艺丛》、《书法》、《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家》等相继发表了文章和作品,一九八一年即出席浙江省第一届书法家代表大会,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邀请展等。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七年,先后在上海美术馆、浙江展览馆、绍兴、嵊州、新昌、奉化等地举办个人书展,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客观的评价,先生的功底是十分扎实的,但当今书坛似乎有意无意的冷落了他:这种虽出之“二王”,但少了“二王”之灵气的书印已经司空见惯。对这种仅见功底,但无新意的作品,书坛已变得麻木不仁。在当今中国书坛,如果缺少创新,纯传统的“继承型”或“复制型”书法,已经不受青睐。

先生作为马公愚、邓散木、白蕉、钱君匋 等名家的弟子,传统底蕴十分深厚,但其始终没有达到上述大师的高度,也没有能在上述大师的光环下重生,未能自出机 杼,标新立异,在艺术上遇到这种尴尬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

二、其书其印

先生自号“木蕉堂人”,为钱君匋 之亲笔题字,意为邓散木、白蕉、钱君匋 先生之门徒。又号绳墨,含老老实实做学问,规规矩矩作书之意。寓“吾书天下之绳墨”之意。一半自谦,一半自视甚高。自谓邓散木、白蕉等先生“得意弟子”的孙正和先生,自有一番抱负。这不仅取决于他屡遇名师的契机,更在于他的自视甚高的个性。作为复旦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却醉迷翰墨,自有他“特殊”的艺术感觉作为启迪。先生对书法欣赏的认知十分固执和保守,门户之见过重,看不得创新和变法,看不见其他流派的长处,唯“二王”书法为尊,甚至对米芾的书法也贬得一无是处,在领悟上似乎少了一点灵气。先生在长期的惨淡经营中,可以说仍然没有领悟和把握“二王”书法的真谛,没有达到“精熟生变”的境界。古人云:“书通则变”。如果要成为一代大家,变法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皆因变法而成名。倘固守阵地,乃作茧自缚。而先生的“二王”书法,虽达到驾驭自如,但严格说来,仍未到“得其意而忘其形”的境界,我们在先生的书法中十分清晰的感受到了某种传统的制约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感召力。正因为这一点,先生的书法受到了许多书家的“诘难”:墨守陈规缺少新意。但先生书法中的清丽,俊秀的格调亦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假以时日,也许会是另一番境界。

再看先生的“竹简行书”。先生自谓创新之作。但亦取法于钱君匋 。它俊雅、挺拔,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先生对自己的“竹简行书”曾作过一番精彩的注解:看似用笔简单,横画并施,无藏锋回锋,但实际上仍要有较好的汉简和小楷的基础,才能出此新杼。有时竖画很长,一竖到底,旁若无人,这正是书家最需要的一种艺术品格。古人云“书为心画”。孙氏对自己的“竹简行书”还对我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他的“竹简行书”实际上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清新、俊雅、流畅、挺拔的形质表现出的内涵却非常深刻,一些旁若无人的用笔恰恰是他另一种心态的表露,一种急于冲破艺术樊篱的欲望,一种渴望无拘无束的欲望,可惜这种欲望在孙氏的书法中仍然十分淡薄,从用笔到用墨都小心奕奕,缺少的恰恰是一种“灵气”和“霸气”。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灵气”和“霸气”,以“灵气”为基础,深谙传统,又不乏创意。以“霸气”为归宿,唯我独尊,天下第一。只有具备这种境界的人,才能开宗立派,成为名家和大师。


先生的篆刻,实事求是地评价,在全国,尤其是在浙江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十年来自创一路,大胆溶隶、楷于印。以唐宋楷书入印,近现代先生也许是第一人。它清丽,俊秀,把书卷气与金石味较好的熔为一炉,为国内印坛首创,颇受许多名家赞赏,曾先后入选全国第一届书展,全国首届篆刻邀请展,《浙江篆刻选》等。陆维钊先生对孙氏的楷书印有较高评价,称孙氏为印坛独树一帜。沙孟海、谭建丞诸先生亦对孙氏之楷书印颇多赞赏之语。不同的印人追求不同的风格,这是印人的秉性和学养所决定的。孙氏在篆刻中可以说追求的是另一种境界:即平易近人的印风。他认为自宋元起有楷书入印,明清以来,印人偶一为之,常多拙异之态,缺少些自然。孙氏的楷书印,期望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形成特有风格,希望给人以一种非拙、非巧、不怪、不奇,平易近人的自然美。但此类篆刻(隶、楷印)缺少的恰恰是一点古拙的意味,过于平正和清丽。客观地评价先生书、印,先生在篆刻上的成就远远大于书法上的成就。

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不喜烟酒、交往,除了书房外,可以说没有能够宣泄情绪,摆脱忧闷、痛苦的地方,1990年先生患更年期综合症,长期严重失眠,神经衰弱,对他来说,整天往返于病床和书房也许很痛苦……

孙正和先生一九九O年春去世时才五十六岁,如日中天,前程不可限量,然不幸英年早逝,书界朋友学生无不痛惜!今天我写下了这点文字,亦含怀念之情!

二OO六年三月十三日于醉墨堂

注:本文入选绍兴市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7:11 , Processed in 0.1194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