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93|回复: 1

论卦爻之生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2 09: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卦爻之生成

    《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兩仪。兩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讲卦爻之生成,先从这句话讲起。
    什么是太极?大家脑子中首先浮现出来的,是那张大名鼎鼎的阴阳鱼图。是么?我说不是。太极无象,本不可图。周濂溪用太极图表之,是明阴阳互生之理,不可执圆象以为太极。极者,至极而无对之称。《系辞》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这里也有一个“极”字。这里的三极,是指天地人三极。太极,异于天地人三极也。极既然无对,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太”字?太者,更无可以并之而尚之者矣。太极,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非言辞可以形容,浑浑然然,寂寂寥寥,动之极迅,而静之极凝,无声无臭,大至无限,小至无限。《易》称太极,《老子》称道,其实一也,取名不同而已。有人会问,太极既不能言,又何以有图?太极本不可以图,然非图又不足明阴阳变化之妙也。至于此太极图,源于何时何人?或曰出自老子,然史书无记载,反正出自道教,据说是陈抟授先天图与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挺之,挺之传邵雍。这里不考证了。简简单单的一张太极图,涵义十分宏深,里面包含至少以下几层内容:太极含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荡相摩,有一中线;此中线非直,曲线也;为何是曲线?阴阳对比不同时之反映也;中非静中之中,实乃动中之中;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按照先天八卦之方位,覆之太极图,设黑为阴,白为阳,其黑白比例或一或二,正好相吻合;太极图暗含八卦,非揭出此理,凡人不能明。
    再推下去,还有其他更多的意思。先讲八层意思,已经够多了。结合太极图,反复玩味,体悟其中深意。我们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出,太极者,一也,中也。坤下一阳生震,少阳也,二阳生兌,三阳乾則老阳。老阳之下生一阴巽,少陰也,二阴艮,三阴坤則老阴。六卦备矣。而水火則橫亘于中,水火者乃交后之乾坤。乾坤生六子,离坎兼四隅,故四象生八卦。
    太极的意思略述如上。下面还是回过头去看“易有太极,是生兩仪。兩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人们在读《系辞》时,对孔子的这句话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我们要明白这一点:《易》为上古之书,文字初起,不能不简而赅,使人便于传习,而深致其思。古圣人不会轻下一字,轻言一语,必待深思体悟而后发。故而所发每一语,必定醍醐灌顶,启人深思,值得反复玩味,不可轻易放过。所以,我读易的一个体会,便是以心会经,以经解经,后世诸家,为我注脚。这便是大处着眼的意思。
   “易有太极”,真是孔老夫子的神来之笔。后人读孔子《系辞》中这一句,往往把重点落在“太极”两字上,对“易有”两字忽略而过。古今注家,对此两字加以诠释甚少。既然太极无可形容,而易则有太极,是不是有同义反复的意思?不是的。“易有太极,是生兩仪。兩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气读之,我们便发现其中内在逻辑:无太极便无两仪、无四象、八卦与吉凶大业。故而,四象、八卦、吉凶大业皆涵于太极,而全《易》便是太极所产生者。所以,太极是《易》之根本。孔子在此处用逆笔倒提而上,一语点明。宋代大儒周濂溪造出一个“无极”两字,说“无极而太极”。“无极”也好,“太极”也好,都是一个“一”。“无极”落在“无”上,“太极”落在“有”上。而无不能离有,因有而用;有亦不能离无,以无为本。无和有,须打成一片来看,是故“无极”“太极”也是浑然一片。周濂溪能说的,还是太极,但有点以辞害意的作用。你看他的书名便是《太极图说》,而不是《无极图说》。我以为,孔子说易,主要落在“有”上。试举一例:孔子释卦,去咸而序恒,咸,无也,恒,有也,便有明有之义。孔子和老子路数不同,一者说“有”,一者说“无”。往下便慢慢地形成了两条大河。但两条河流的源头都在易经。有人问,最大的易学家是谁?有两个,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是生两仪”这一句,也不能忽略而过,特别是这个“是”字。“是”在这里大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这个”,“这个”就是“太极”;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的“是”,有规律、道理的意思,隐含着易有太极、太极即道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三百八十四爻一始一终两爻:乾初爻《文言》曰“不见是而无闷”,未济上九之《象》曰“有孚失是”。为什么周孔两圣在三百八十四爻一始一终,都用到这个“是”?大概这个“是”,就是“是生两仪”的“是”吧。所以,孔子《系辞》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涵义。一个“是”字,就有一字千钧的味道。后世文字既繁,遂连篇累牍而不止,反不若古人之简而能赅其要也。
    上面我把老孔并列称为两大易学家。对孔子,大概大家是不会怀疑的,孔子高论和易经绑在一起,垂诸后世,无可否定。但有的人可能对老子会有些怀疑。说到“易有太极,是生兩仪。兩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正好也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拿出来两相对照,分析一下,便会感觉老子是如何高明的了。前面说了,在老子那里,“道”和“太极”是异名同指,“太极”也就是“太一”(在汉以前,“太极”与“太一”并称,虞翻曰:“太极太一一也”)。在这里,请大家着重注意的是这个“生”字。我在前面说过,老子之言“生”,非生成关系,实是体用关系。这个“生”字,误却多少学子!可以说,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穴位。点中此穴,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若夫庖丁,已不见全牛矣!数千年不传之秘,盖在乎此乎?如果从本体角度理解,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对周易和老子中的这两句话的数字不同而产生思想上混淆了。其实这两句话讲的是一个意思,无非是用各自的语系来表达本体的发生罢了。不要被名词所执,意思也就在这里。
    那么,什么是“两仪”呢?两仪就是一个“---”(阳爻),一个“——”(阴爻)。伏羲一画开天,这个意义十分重大。未画之前,太极虽已经立在那里,但是还没有被人类所理解,在人类的脑子里浑浑噩噩,不知其然和所以然。只有等到这一画开出以后,便分出天地阴阳,再加上一个“我”,就变成三。用“我”来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变在“我”的面前生动起来。这个“我”,就是天地之心。无人,天地之心仍在;有人,天地便活泼泼起来了。好比山中的花,你不看此花时,此花在山谷寂然开放;你一看此花,此花便与你一起生动起来。伏羲这一画,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一”,有人说是“阳”,有人说是“乾”?我说都不是。引一段金圣叹的话:
    “此即伏羲作《易》最初下笔之第一字也。象形者,未形何象;指事者,未指何事;会意者,廓然无意可会;谐声者,寂然无声何谐;假借,则无物不借也,而物物自足,何曾少借;转注,则转何者,转至何处,谁转之者?故此一字,乃六书不能收,而伏羲独仰而思,俯而笑,心起手落,冥然而显设之”。 还有一句诗,据说是一位唐人题在旅舍墙壁上的:“天不出圣人,万古如长夜”,讲得真好。圣人不出,天地虽在,但人心未明。虽同样是饥而食,困而眠,但不知“我”之为“我”, 便等同禽兽矣。盖人类还停留在自为的层面,尚未上升到自觉的高度也。
    上面说,这个“---”,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称之为“阳”?这个道理和“太极”何以称“太极”,“道”何以称“道”道理一样,山居不重复了。当然,你也可以把“---”称为a、0,把“——”称为b、1,都可以。只是你要说一个问题,便要适应那一个问题的语系或者语境。几千年一直延续下来,没有必要另搞一套。否则,又会多隔一层,反而会因辞害意了。
    一画开天,还不够。草木两瓣,人身两窍,天地之间,无非两者。于是重取前画,拆而为两,是之为“——”。此“——”出,和“---”,又对应为两,神妙哉!两加一,变有三,三生万物也。为何说“三生万物”?而不说“四生万物”,“五生万物”?盖万物莫不涵阴阳两端,说四,说五,无非叠加而已。以“三生万物”来表达,足矣!不必在屋上架屋,床下叠床。补充说一句,在中国,每一个数字都有其深刻的涵义,这个下面会慢慢展开。一画开天,分阴分阳,非伏羲之独断,乃一切万物自然之事相,用今人的话,是“物自体”,伏羲或许是第一个发现而已。
    从上面可知,“两仪”是一阴一阳,太极就是阴阳相荡而成。《系辞》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近人尚秉和解释道:“道无他,即一阴一阳一也”。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易是变易,而且是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变易,其根在何?曰反也。无对则无反,有对必有反。何以有对?无不阴阳也。山居曾经引用过米南宫书论中的八个字:“无垂不缩,无往不复”,这个在书法中的不二法门不就是老子“反者道之动” 的翻版么?不就是阴阳相荡在书法中的真实体现么?试想,你若在书写过程中垂而不缩,往而不复,那将是一个“不字”的局面。不字,何以有书?我想,“一阴一阳之谓道”,大概就是书道之“道”罢!一阴一阳之谓道”,既隐含着变易的意思,同时还隐含着不易和简易的意思。太史公曰:“易以道阴阳”,一部周易,就是一部阴和阳相荡、刚柔相摩的大书。仁者见道,谓道为仁;知者见道,谓道为知,皆不免有所偏。百姓顓蒙,日由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能体君子之道者甚少。故而《系辞》曰:“百姓日用而不知”,道难见矣。
    那么,有人会问,阴阳如何相荡,刚柔如何相摩?这其中是否有一个大致的规律?规律是有的,这个规律在孔子时候实际上已经点出来了,但由于时代和语境的关系,后人恐难以体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还没有说“白”。这个当然不能怪孔子,因为他不可能把所有的思想都明明白白地说出,让后人都理解。道本是形而上的范畴,需要抽象和感性两方面思考。如果人不静下心来思考与体悟,不踏踏实实去践行,什么道也不可能得到,“乡愿”而已。几千年的发展,许多易学研究者都研究到歪门邪道里去了,什么奇门遁甲、六壬八字、二十八宿等等,以致于一部周易愈写愈繁,真正的周易的精神,反而丢失在茫茫文数的大海里了。有的人穷其一生,连门径也摸不到,一辈子钻到死胡同里,还不肯出来,良可叹也!
    这个规律是什么?清朝吴汝伦挚父先生发其端,其弟子尚秉和先生详伸其义。尚秉和在其易学《说例》中说:
    “吳挚父先生《易说》,于《大畜》云: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故初二皆不进,而三利往。于《节》云:易以阳在前为塞,阴在前为通。初之不出,以九二在前。二则可出而不出,故有失时之凶。此实全易之精髓,为二千年所未發。愚于易理粗有所入,实以此数語为之阶。故特揭出,以尊师说。”
    又说:“阴阳遇方为类。《頤》六二象曰行失类。言阴不遇阳也。《坤》传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言阴遇阳也。阴阳通为类,类则聚,聚则和合而吉矣。物者阴物阳物。纯阳或纯阴为群。《乾》曰群龙无首。以纯阳为群。《否》二象曰不乱群。以纯阴为群。纯阳纯阴則不交而阴阳分。分则类离,离则凶矣。”
    周易尚氏学一出,当时儒林一片哗然,不啻九级地震。为何?尚秉和先生提出的“阴阳相遇通塞”之观点,颠覆了流传几千年的诸多易学流派观点。清王晋卿先生谓:“将二千年來,儒者之盲词呓說,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陈散原先生更是惊叹:“此书千古绝作。今世竟有此人。”山居按尚氏此说,考诸卦爻之变,多数靡合,亦可称之谓“规律”矣。尚秉和在易学上功劳相当于谁呢?大家都是对书法有研究和体会的人,山居讲一个人,那就是清朝邓石如对笔法的贡献。邓石如一出,篆隶用笔古法遂大行天下,七岁孩童,也能写篆隶。整个清朝书法,取得最大的成就,恐怕要算上篆隶的大发展。这个就不多讲了。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绝对,就难活。为何?阴阳难测也,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你最多只能把尚氏揭出的观点作为学易求道的一个门径,而不能把这个作为金科玉律。
    何况,尚秉和也只讲了半句。尚氏揭出的前面半句当然重要,但后面半句的意思不知道,还是会陷于“教条主义”。这个半句,尚秉和以后没人讲过,连他的弟子也没有。让我们还是回过头去看“易有太极,是生兩仪。兩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吉凶”和“大业”是对谁而言?对人。周易不单讲天地,还讲人。而且把人和天地并列,称为三才。尚氏之“阴阳相遇通塞”,使人容易误解为只讲天地阴阳,实际上还要加上人。通未必吉,塞未必凶,还要看是否“当”,就是说是否当通当塞。当通而塞,则反凶;当塞不通,则反吉。这个“当”,有两层涵义,一个是看“时”,一个是看“位”。在看卦爻变化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是否当时和当位。
    何谓“四象”?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也。四象仍是两仪,无非重之。八卦何以生?非仅四象生,实由阴阳生也。试想,四象重之,岂非一卦四爻乎?所以,八卦,乃阴阳重三次,今人数学之所谓二之三次方,即成八卦也。所以,对“四象生八卦”这一句要有准确理解。
    八卦者何?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也。这八个卦大家是必须牢牢记住的。推荐一首口诀,朱熹编的: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震仰盂、艮覆碗。好记得很。八卦的卦名、卦义、卦象的内涵十分丰富,下面会一个个详细讲。这里先按下不表。
    先来说乾坤。《系辞传》说:“乾坤,其《易》之门邪”,又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又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孔子在《文言》中专门对乾坤作了大量的解释,三番五次提到乾坤在全易中的重要性,为何?盖乾坤是六十二之父母也。六十二卦,都是由乾坤刚柔相荡而成。明乾坤之道,则全易思过半。这里要重点指出的是,孔子说乾坤,必定两者并提。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也。王夫之有过一个观点,宇宙乃乾坤捷立并建。何谓捷立?速度极迅极速之谓也。何谓并建?非一乾一坤而能也,必“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有人会问,“乾坤其《易》之门”,这个“门”是否就是学易自此入否?这里需要纠正的是,乾坤就是易,易就是乾坤。乾坤不是物理的“门”,而是抽象的“门”。
    读《易传·系辞》可知,《乾》阳辟户,《坤》阴阖户,皆萃而不杂。纯萃者既不成文章,亦不能尽利以成就事业。一阖一辟化而裁之谓之变,往来不穷推而行之谓之通。变而通之,则成文以尽利,举而错之,则谓之事业。《乾》阳物,《坤》阴物,二物相杂而曰文,迭用刚柔而成章,阴阳合德而神明通,刚柔相易而唯变所适。从八大卦而言,如何谓乾坤生六子?从六十四卦而言,如何谓乾坤生六十二子?这里先解释一下。《系辞》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以初爻交坤成震,中爻交坤成坎,上爻交坤成艮,以生三男,故曰成男;坤以初爻交乾成巽,中爻交乾成离,上爻交乾成兑,以生三女,故曰成女。这里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就是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重而为六爻,也是这样。《周易》“刚柔杂居”之六十二卦,阳刚者皆《乾》之爻,阴柔者皆《坤》之爻。杂卦之刚爻与柔爻皆自《乾》父《坤》母而来。六十二卦之中,一阳五阴者六,二阳四阴者十五,三阳三阴者二十,四阳二阴者十五,五阳一阴者六。“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以一卦之中一爻往来互换而“唯变”之,则可尽“六爻相杂,唯其时物”,“天下之能事毕”之义。六十二卦卦变结果如下:
    一阳五阴类:
    《复》初之二变《师》,《复》初之三变《谦》,《复》初之四变《豫》,《复》初之五变《比》,《复》初之上变《剥》;《剥》上之五变《比》, 《剥》上之四变《豫》, 《剥》上之三变《谦》,《剥》上之二变《师》,《剥》上之初变《复》。余类此。六卦之中以任一卦为本卦,一爻往来互换为变,皆可变得其余五卦。其中,《复》与《剥》反对,《师》与《比》反对;《谦》与《豫》反对。可见,以互为反对之二卦为本卦,各变得三卦,而一阳五阴之卦全。
     五阳一阴类:
    《姤》初之二变《同人》, 《姤》初之三变《履》, 《姤》之四变《小畜》,《姤》之五变《大有》,《姤》初之上变《夬》;《夬》上之五变《大有》,《夬》上之四变《小畜》,《夬》上之三变《履》,《夬》上之二变《同人》,《夬》上之初变《姤》。余类此。六卦之中以任一卦为本卦,一爻往来互换为变,皆可变得其余五卦。其中,《姤》与《夬》反对;《同人》与《大有》反对;《履》与《小畜》反对。可见,以互为反对之二卦为本卦,各变得三卦,而五阳一阴之卦全。
    三阳三阴类:
   《泰》变《蛊》、《井》、《恒》、《贲》、《既济》、《丰》、《损》、《节》、《归妹》九卦; 《否》变《随》、《困》、《咸》、《噬嗑》、《未济》、《旅》、《益》、《涣》、《渐》九卦。
    《泰》与《否》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阴三阴之卦全。
    《蛊》变《泰》、《井》、《恒》、《贲》、《损》、《渐》、《涣》、《旅》、《未济》九卦;
    《随》变《否》、《困》、《咸》、《噬嗑》、《益》、《归妹》、《节》、《丰》、《既济》九卦。
    《蛊》与《随》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归妹》变《泰》、《恒》、《丰》、《损》、《节》、《未济》、《噬嗑》、《困》、《随》九卦;
    《渐》变《否》、《咸》、《旅》、《益》、《涣》、《既济》、《贲》、《井》、《蛊》九卦。
    《归妹》与《渐》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既济》变《泰》、《井》、《贲》、《丰》、《节》、《渐》、《益》、《咸》、《随》九卦;
    《未济》变《否》、《困》、《噬嗑》、《旅》、《涣》、《归妹》、《损》、《恒》、《蛊》九卦。
    《既济》与《未济》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井》变《泰》、《蛊》、《恒》、《既济》、《节》、《渐》、《涣》、《咸》、《困》九卦;
    《噬嗑》变《否》、《随》、《未济》、《旅》、《益》、《归妹》、《损》、《丰》、《贲》九卦。
    《井》与《噬嗑》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恒》变《泰》、《蛊》、《井》、《丰》、《归妹》、《旅》、《未济》、《咸》、《困》九卦;
    《益》变《否》、《随》、《噬嗑》、《涣》、《渐》、《节》、《损》、《既济》、《贲》九卦。
    《恒》与《益》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贲》变《泰》、《蛊》、《既济》、《丰》、《损》、《渐》、《益》、《旅》、《噬嗑》九卦;
    《困》变《否》、《随》、《咸》、《未济》、《涣》、《归妹》、《节》、《恒》、《井》九卦。
    《贲》与《困》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丰》变《泰》、《恒》、《贲》、《既济》、《归妹》、《旅》、《噬嗑》、《咸》、《随》九卦;
    《涣》变《否》、《困》、《未济》、《益》、《渐》、《节》、《损》、《井》、《蛊》九卦。
    《丰》与《涣》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损》变《泰》、《蛊》、《贲》、《节》、《归妹》、《涣》、《益》、《未济》、《噬嗑》九卦;
    《咸》变《否》、《随》、《困》、《旅》、《渐》、《丰》、《既济》、《恒》、《井》九卦。
    《损》与《咸》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节》变《泰》、《井》、《既济》、《损》、《归妹》、《涣》、《益》、《困》、《恒》九卦;
    《旅》变《否》、《咸》、《噬嗑》、《未济》、《渐》、《丰》、《贲》、《恒》、《蛊》九卦。
    《节》与《旅》旁通,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
    三阳三阴之卦,以互为旁通之二卦为本卦,各变得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以反对卦观之,只有《泰》与《否》、 《蛊》与《随》、 《归妹》与《渐》、《既济》与《未济》四对既互为反对又互为旁通之卦,各变九卦而三阳三阴之卦全。其余《井》与《困》、《恒》与《咸》、《贲》与《噬嗑》、《丰》与《旅》、《损》与《益》、《节》与《涣》,虽各变得九卦,则有重出之卦和缺少之卦,而不能变得三阳三阴二十之全卦。如, 以《井》与《困》各变九卦, 则重出《井》、《困》、《咸》、《恒》、《节》、《涣》六卦,缺少《《贲》、《噬嗑》、《损》、《益》、《丰》、《旅》六卦;以《恒》与《咸》各变九卦,则重出《恒》、《咸》、《丰》、《旅》、《井》、《困》六卦,缺少《贲》、《噬嗑》、《损》、《益》、《节》、《涣》六卦;以《贲》与《噬嗑》各变九卦,则重出《丰》、《旅》、《贲》、《噬嗑》、《损》、《益》六卦,缺少《井》、《困》、《恒》、《咸》、《节》、《涣》六卦;以《丰》与《旅》各变九卦,则重出《恒》、《咸》、《贲》、《噬嗑》、《丰》、《旅》六卦,缺少《井》、《困》、《损》、《益》、《节》、《涣》六卦,以《损》与《益》各变九卦,则重出《损》、《益》、《节》、《涣》、《贲》、《噬嗑》六卦,缺少《井》、《困》、《恒》、《咸》、《丰》、《旅》六卦,以《节》与《涣》各变九卦,则重出《节》、《涣》、《井》、《困》、《损》、《益》六卦,缺少《恒》、《咸》、《贲》、《噬嗑》、《丰》、《旅》六卦。
    二阳四阴类:
    《临》变《明夷》、《升》、《解》、《震》、《坎》、《屯》、《蒙》、《颐》八卦。
    《观》变《晋》、《萃》、《蹇》、《艮》、《坎》、《屯》、《蒙》、《颐》八卦。
    《临》与《观》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坎》、《屯》、《蒙》、《颐》四卦,而缺少《小过》一卦。
    《明夷》变《临》、《升》、《小过》、《蹇》、《震》、《艮》、《屯》、《颐》八卦。
    《晋》变《观》、《萃》、《小过》、《解》、《震》、《艮》、《蒙》、《颐》八卦。
    《明夷》与《晋》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震》、《艮》、《小过》、《颐》四卦,而缺少《坎》一卦。
    《升》变《临》、《明夷》、《小过》、《解》、《蹇》、《艮》、《坎》、《蒙》八卦。
    《萃》变《观》、《晋》、《小过》、《蹇》、《解》、《震》、《坎》、《屯》八卦。
    《升》与《萃》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坎》、《解》、《蹇》、《小过》四卦,而缺少《颐》一卦。
    《小过》变《明夷》、《晋》、《升》、《萃》、《解》、《蹇》、《震》、《艮》八卦。
    《小过》自为反对,变得八卦,计九卦,缺少《临》、《观》、《屯》、《蒙》、《坎》、《颐》六卦。
    《解》变《临》、《晋》、《升》、《萃》、《小过》、《震》、《坎》、《蒙》八卦。
    《蹇》变《观》、《明夷》、《萃》、《升》、《小过》、《艮》、《坎》、《屯》八卦。
    《解》与《蹇》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升》、《萃》、《小过》、《颐》四卦,而缺少《颐》一卦。
    《震》变《临》、《明夷》、《晋》、《萃》、《小过》、《解》、《屯》、《颐》八卦。
    《艮》变《观》、《晋》、《明夷》、《升》、《小过》、《蹇》、《蒙》、《颐》八卦。
    《震》与《艮》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晋》、《明夷》、《小过》、《颐》四卦,而缺少《坎》一卦。
    《坎》变《临》、《观》、《升》、《萃》、《解》、《蹇》、《屯》、《蒙》八卦。
    《坎》自为反对,变得八卦,计九卦,缺少《明夷》、《晋》、《震》、《艮》、《小过》、《颐》六卦。
    《屯》变《临》、《观》、《明夷》、《萃》、《蹇》、《震》、《坎》、《颐》八卦。
    《蒙》变《观》、《临》、《晋》、《升》、《解》、《艮》、《坎》、《颐》八卦。
    《屯》与《蒙》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临》、《观》、《坎》、《颐》四卦,而缺少《小过》一卦。
    《颐》变《临》、《观》、《明夷》、《晋》、《震》、《艮》、《屯》、《蒙》八卦。
    《颐》自为反对,变得八卦,计九卦,缺少《升》、《萃》、《解》、《蹇》、《小过》、《坎》六卦。
    二阳四阴者计十五卦,任一卦皆可变得八卦。以互为反对之两卦为本卦,各变八卦,合之本卦为十八卦,去其重出之四卦,实为十四卦,则必缺少一卦。 《临》与《观》变、《屯》与《蒙》变, 皆无《小过》; 《明夷》与《晋》变、《震》与《艮》变, 皆无《坎》; 《升》与《萃》变、《解》与《蹇》变,皆无《颐》。
    四阳二阴类:
    《遁》变《讼》、《无妄》、《家人》、《巽》、《离》、《鼎》、《革》、《大过》八卦。
    《大壮》变《需》、《大畜》、《睽》、《兑》、《离》、《革》、《鼎》、《大过》八卦。
    《遁》与《大壮》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离》、《鼎》、《革》、《大过》四卦,而缺少《中孚》一卦。
    《讼》变《遁》、《无妄》、《中孚》、《睽》、《兑》、《巽》、《鼎》、《大过》八卦。
    《需》变《大壮》、《大畜》、《中孚》、《家人》、《巽》、《兑》、《革》、《大过》八卦。
    《讼》与《需》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巽》、《兑》、《中孚》、《大过》四卦,而缺少《离》一卦。
    《无妄》变《遁》、《讼》、《中孚》、《家人》、《睽》、《兑》、《离》、《革》八卦。
    《大畜》变《大壮》、《需》、《中孚》、《睽》、《家人》、《巽》、《离》、《鼎》八卦。
    《无妄》与《大畜》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离》、《中孚》、《家人》、《睽》四卦,而缺少《大过》一卦。
    《中孚》变《讼》、《需》、《无妄》、《大畜》、《家人》、《睽》、《巽》、《兑》八卦。
    《中孚》自为反对,变得八卦,计九卦,缺少《遁》、《大壮》、《鼎》、《革》、《离》、《大过》六卦。
    《家人》变《遁》、《需》、《无妄》、《大畜》、《中孚》、《巽》、《离》、《革》八卦。
    《睽》变《大壮》、《讼》、《大畜》、《无妄》、《中孚》、《兑》、《离》、《鼎》八卦。
    《家人》与《睽》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无妄》、《大畜》、《中孚》、《离》四卦,而缺少《大过》一卦。
    《巽》变《遁》、《讼》、《需》、《大畜》、《中孚》、《家人》、《鼎》、《大过》八卦。
    《兑》变《大壮》、《需》、《讼》、《无妄》、《中孚》、《睽》、《革》、《大过》八卦。
    《巽》与《兑》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需》、《讼》、《中孚》、《大过》四卦,而缺少《离》一卦。
    《离》变《遁》、《大壮》、《无妄》、《大畜》、《家人》、《睽》、《鼎》、《革》八卦。
    《离》自为反对,变得八卦,计九卦,缺少《讼》、《需》、《巽》、《兑》、《中孚》、《大过》六卦。
    《鼎》变《遁》、《大壮》、《讼》、《大畜》、《睽》、《巽》、《离》、《大过》八卦。
    《革》变《大壮》、《遁》、《需》、《无妄》、《家人》、《兑》、《离》、《大过》八卦。
    《鼎》与《革》反对,如以之各变得之卦合计,则重出《遁》、《大壮》、《离》、《大过》四卦,而缺少《中孚》一卦。
    《大过》变《遁》、《大壮》、《讼》、《需》、《巽》、《兑》、《鼎》、《革》八卦。
    《大过》自为反对,变得八卦,计九卦,缺少《无妄》、《大畜》、《家人》、《睽》、《中孚》、《离》六卦。
    四阳二阴者计十五卦,任一卦皆可变得八卦。以互为反对之两卦为本卦,各变八卦,合之本卦为十八卦,去其重出之四卦,实为十四卦,则必缺少一卦。《遁》与《大壮》变、《鼎》与《革》变,皆无《中孚》;《讼》与《需》变、《巽》与《兑》变,皆无《离》;《无妄》与《大畜》变、《家人》与《睽》变, 皆无《大过》。
发表于 2005-4-25 14: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卦爻之生成

都是“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4:33 , Processed in 0.2717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