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01|回复: 9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4 09: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六十四卦相次
                                                             山居读易生

                                      一
    六十四卦之卦变和卦序,易学史上有许多不同解释。最早的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序卦传》。但这篇早已被证明非孔子所作,可能是汉朝经生所附。列卦序者具有精深哲学之思想结构,作《序卦》之文辞者仅言三才之旨,对卦象之精义毫无所知。然而若无该文,六十四卦相次将不知何如也。读易而深究之士,必当了解整个卦爻辞之间之关系,前后反复阅读,宜“韦编三绝”也。《序卦传》作为资料,各位可以一参,记住其中的一些内容。学易就是这样,非澄清此心,不可能见易之精髓。
    再来说六十四卦相次。王夫之曰:“易之为道,自以错综相易变化之经,而以阴阳消长屈伸,变化不居者为不测之神。”吾人观《序卦》为说,有相应,有相成,有相反,卦与卦相次,俨然已定。看似言之有理,实则是当时作《序卦》之人对六十四卦相次之一种阐发,具体体现一种观察世界与社会之思想结构。道若可测,则非道也。自《序卦》成文之后,后人对《序卦》相次之理研究甚少,多数是对《序卦》加以解释,深信其言而不问究竟,此易学象数所以二千年发展缓慢也。六十四卦相次,其条理也,非其序也。又,六十四卦相次,非仅一种排列,近代马王堆出土之帛书《周易》,其次序就与通行本相差较大。或谓帛书《周易》年代早于通行本,此更为妥当亦未可知。然吾人受通行本影响实在太大,故而此处解释六十四卦相次,仍按通行本。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相次之解释,俟后专论。
    唐代孔颖达在概括六十四卦相次时,提炼出了“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观点。他说:“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且圣人本定先后,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则不应非覆即变,然则康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以明义,盖不虚矣。”(孔颖达:《周易正义》)这个“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初看起来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仔细追究下去,就不能令人释然。这个观点笼罩了后人,倒使人更加看不清六十四卦相次的本意了。 “覆”字,古代也用“复”或“综”;“变”字,古代也用“旁通”或“错” 。 “错综复杂”这个成语即来源于此。“覆”好理解。一个卦颠倒视之,就是另一个卦(只有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八个卦,颠倒视之,仍是原卦)。而且六十四卦相次确实如此。那么,“变”呢?这个问题孔颖达并没有交代清楚。他也只是举了“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至于其他诸卦如何变,为何如此变,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说法。吾人要搞清楚的,是所以然。以下逐步进行分析。
    先来看上下经之分。《周易》上经卦数三十,下经卦数三十四。卦数虽不同,但卦体相同,同为十八,排列十分整齐。为何?根源在阴阳符号卦之妙用也。近世出土之数字卦则无此效果。因为数字卦不可颠倒视之,而阴阳符号卦则可。上面讲了,颠倒视之,有两种效果,一种变为另一个卦,一种不变,所谓“反复不衰”也。吾人首先要引起注意并加以分析的是,那几个“反复不衰”颠倒视之仍同的八个卦在上下经之分布,因为这八个卦一卦可当两卦。在上经有乾、坤、颐、大过、坎、离六个卦,下经只有中孚和小过两个。职是之故,上经便比下经少四个卦,但卦体仍同为十八数。再来看爻数。吾人已知,上下两篇六十四卦实谓三十六卦,阴阳共二百一十六爻,分阴分阳,各得一百零八也。由此可见,在吾国文化中,易数实有其乃在之意义,应用甚广。随举一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为何取这个数?盖此为范围天地,阴阳最大之数,过此又复也。
    分析六十四卦次,吾人要首先从中拈出几对关键的卦,这几个卦可以说起着转承之作用。一组是十二辟卦,即乾和坤、泰和否加上临和观、剥和复、遁和大壮、夬和姤;一组是六爻“皆应”卦,即泰和否、咸和恒、损和益、既济和未济;一组是六爻“敌应”卦,既乾和坤、坎和离、震和艮、巽和兑。大家学易要注意一点,在《周易》里,几乎所有的概念都是成双成对的。记得一位汉学家说过,易经体现的是关联的观念,与佛教因果的观念大不相同。“中国人不观察现象的继承性,他们只记下事态发展的交替情形。如果两件事态使他们看起来有所关联,那么这种关联不是由于因果关系,而是由于成对的关系。此一种成对的关系,就好象事物的正面与反面,或者我们用《易经》的隐喻,它就好象回声与声音,或黑暗与光亮”(Granet)。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前面说过,六十四卦中有一个大前提,乾坤是父母之卦,是最大的一对卦,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而泰否是乾坤互交,所以也是大卦。除这四个卦之外,十二辟卦中的临和观、剥和复、遁和大壮、夬和姤这八个卦内或含乾,或含坤,都是阴阳之消长,没有阴阳相杂的成分在内。这十二卦,是阴阳由盛而衰、由衰转盛变化之关键所系,为六十四卦变化之枢要。所以,对于六十四卦而言,十二辟卦是十二个大卦,又称消息卦,还有的称之为君卦、侯卦。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其余的四十八个卦,都是由这十二个辟卦生成。在《周易参同契》里,十二辟卦与十二月节气对应起来,里面的每一爻和日子对应起来。在古代音乐著作和医学著作里,也和十二律吕、十二经脉对应起来。为何称“十二辟卦”?辟就是开辟。以乾坤两卦开辟天地万物所有气脉,才有卦气之由來。乾卦为阳从冬至开始,而节气从冬至一阳生,乾卦是六阳爻分生五卦,夏至是一阴生,坤卦是六阴爻分生五卦。这里先按下不表。什么是六爻“皆应”?就是在六爻之中,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都是阴阳相应。什么是六爻“敌应”?就是在相应之位阴阳相同。阴阳相同,则为“不相与”,“不相与”有相敌之象,即今人所谓“同性相斥”也。这两类都是各四组八个,详见如前。
   
    十二辟卦分布在上经的有乾坤、泰否、临观、剥复;分布在下经的有遁大壮、夬姤。除了乾坤首出并建和泰否阴阳均衡外,临观、剥复反映的是阳气消息,遁大壮、夬姤是反映的是阴气消息。而且这十二个卦在整个次序中分布并没有规律,好象日月星辰交错之势,非次第而成。此天道无心变化之故也。六爻“皆应”的八个卦分布在上经的只有泰否两个,咸恒、损益、既济未济都分布在下经;六爻“敌应”的八个卦分布均衡,上经为乾坤、坎离,下经为震艮、巽兑。从乾坤到泰否,中间隔八个卦,从泰否到坎离,中间隔十六个卦,是为上经。从咸恒到损益,中间隔八个卦,从损益到震艮,中间隔八个卦,从震艮到巽兑,中间隔四个卦,从巽兑到既济未济,中间也隔四个卦,是为下经。卦数间隔在上下经分布得十分有规律。
    小结一句:十二辟卦是六十四卦卦次变化的关键,“皆应”和“敌应”卦是卦爻内部变化到一定时候的关节点。卦爻或敌或应到“皆”的程度,势必走向另一个方面,卦爻内部又重新开始有敌有应。因此,可以说,“皆应”和“敌应”这十六卦,是六十四卦相次的纲领。当然,所有卦和爻之变化,都可以提炼到一阴一阳相荡的太极上面。太极是六十四卦变易之根本所在,也是易生生不息之根本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5-4-4 0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二
    这里,还要列出乾坤、泰否、随蛊、颐大过、坎离、渐归妹、中孚小过、既济未济这十六个卦(为了照顾逻辑,有的卦与前面三组有重复,无碍)。因为这十六个都是六爻阴阳互变,是卦与卦之间的变化的“反复不衰,错综一如”。实际上,这里也告诉我们,观卦次变化之理,不应只是一个个地看,而更应要一对对地看;不只是光看六爻,而更要看十二爻。就是要善于由显推而至隐,由微推而见著。六十二卦虽阴阳有差,但是其卦必定两两相参,互为显隐。可见者半,不见者半,十二位隐见具全。而用其见之六爻,彼六爻之隐者亦犹是也。故所用者必阴阳各六,凡十二爻之全也。张横渠曰:“大易言幽明,不言有无”。其识卓矣!熊十力谓:“宇宙尚未发展至于生物层级,世或以为未有心。其实,非无心也,但幽潜未见耳。乾之初爻,取乾龙之象,明万化、万物、万事,莫不由潜而之显”。关于幽明潜显,山居也举一例,就是互联网。你在未输入域名之前,屏幕混沌一片,但绝不能说没有,实际上是含万有,此之谓潜。你一输入域名,就跳出相关之内容,此之谓显。但这个显只是全体中极微小之一。一可见则道潜矣。这个例子,相信诸位都有体会。
    山居以为,六爻阴阳互变,在卦次变化中颇有“惯性”或“缓冲”的味道。正是这些“惯性”或“缓冲”,改变了可能一成不变的方向,使得这一系列变化不是一条枯燥的直线,而是一条美妙的曲线。我们再来看,上经:乾坤到泰否,中间隔八个卦;从泰否到随蛊,中间隔四个卦;随蛊到颐大过,中间隔八个卦。下经:从咸恒到损益,中间隔八个卦;从损益到震艮,中间隔八个卦;从渐归妹到巽兑,中间隔两个卦;从巽兑到中孚小过,中间隔两个卦。正如尚秉和所言:“上经始乾坤,终坎离,而以否泰为枢纽。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而以损益为枢纽。其间次序,皆有深意。圣人虑后世妄人,或有乱其卦序者。故为此以綰轂之。其意义可不深求也。”那么,卦次为何如此排布?中间又如何变化?
    再回过头去看上下经之总体安排。上经自乾坤起,终于坎离。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为上经始,尊之毫无疑问也。坎离为日月,日月之道,为阴阳之经,所以始终万物,以坎离为终。下经自咸恒起,终于既济未济。咸恒为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伦之兴必由夫妇,故下篇以此始。既济未济为终者,终而未终,实象征周易为一开放之宇宙,循环往复,非断非常,生生不息也。上经以乾坤坎离为始终,下篇咸恒两卦始,即包含有震巽艮兑四卦。既未济为终,水火互交,象征天地开出后,人伦社会建立,乾坤自退其德,日月水火当大用也。吾人亦可从先后天卦位之变化看出,先天卦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一变为后天,坎离代乾坤分居南北,乾坤则退居西北西南也。如此,上下经均分八卦也。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的是,阴阳各为用,本无分尊卑。但既成对,总有先后。《易纬·乾凿度》曰:“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立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又曰:“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益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下经以法阴,故以咸为始,恒为次,先损而后益,各顺其类也。”细读全易,扶阳抑阴之旨,揭然可见。盖孔子赞易,身逢乱世,早已洞察社会发展之忧患,行危言逊,有因时忌而不能明言者,不得不寄大义于微言之中,与《春秋》异曲同工也。《周易》,忧患之书也。
    乾坤首出并建,开出天地,有天地而后万物生。阴阳之生,自下而上。天地交感,自阳而始。一阳滋生,帝出乎震。一索成震,再索为坎,交而为《屯》,三索为艮,交而为《蒙》。这是第一次小小相杂,震艮互覆,反复不衰者为坎。为什么是坎而不是其它?这里实际上隐含有“天一生水”的意思。海宁杭辛斋曰:“此卦坎上震下,中爻二至四为坤,三至五为艮。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震为雷;以见天地初分之后,地中纯阳,鼓动如雷,发生地气,为四周空气之冷气所激,气化为水。故遍地之上皆水,而山亦淹没水中,此地球初成,水陆未分”。或曰,《屯》取象雷雨,此为天开地辟之后,地壳中余火未息,不时喷发,是时太阳之热度极高,故雨量甚多,昼夜亦较今为短,此生物之始也(苏渊雷)。虽然有些解释得有一定道理,可以作为拓宽思维之一种方式。但吾人仍须注意,切不可执著于文辞来理解六十四卦相次之理。《序卦》中之所谓“受之以某卦”、“不可以苟合”之类,理不可取也,与列卦象之大义,阴阳相荡之道,不可相提并论。时势发展有先后,吾人处不同时势之中,遂以为互相之间有先后接续之必然次序,此人为之次序,非天道变化之次序也。
接下来,反复不衰者还是坎,只不过与其相交的是乾,而成《需》《讼》。天以其神生水,地以其化成水。是故继乾后,坤与坎也交一次,而成《师》《比》。那么,是不是接下来还是这样有规律呢?不是的。其实分析上下经,下经比上经要有规律得多,上经倒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正是这种相次紊乱,所以才引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吾人须知,上经重点讲得是天地日月水火变化相次之序,天地无心而运行,若是井井有条截然有序,便不自然了。邵雍在《渔樵问答》中樵者问:“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漁者答:“无心者,无意之謂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因为无心,所以自然。自然,物自本然也。
 楼主| 发表于 2005-4-4 09: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三
    那么,相次紊乱,是不是就不能分析了呢?还是能分析的。因为不管如何变,总是逃不出一阴一阳相生相荡之道的。从《师》《比》到《谦》《豫》这十个卦,以《泰》《否》为中轴,都是一阳五阴或是一阴五阳,有对应地一阴或一阳消长,涤荡乾坤。《师》《比》二五为阳,《谦》《豫》三四为阳,消坤之阴;《小畜》《履》四三为阴,《同人》《大有》二五为阴,消乾之阳。这里,有人会疑问,作为一阴五阳或一阳五阴的剥复和夬姤两对辟卦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不出现?再去看这两对辟卦的位置,更是傻了眼。剥复在上经的第23、24的位置,《师》《比》到《谦》《豫》这十个卦距此还有一定距离,而夬姤却是在下经,是否有点毫不相干的味道?呵呵。山居在上面说过,上经的临观、剥复反映的是阳气消息,下经的遁大壮、夬姤是反映的是阴气消息,故而如此也。以泰否两边安排一阴一阳各四卦言,所以喻二五与三四各位间阴阳升降之消息,合则为中四爻。而泰否尚有初上之变,即为继泰否之随蛊。前面说了,乾坤、泰否和随蛊都是阴阳互变之卦,所谓“反复不衰,错综如一”。其中乾坤本身六爻“敌应”,到泰否本身六爻“皆应”,再到随蛊阴阳互见,其发展是否有一种开放式螺旋型之味道?惟其开放,故能螺旋;惟其螺旋,故能开放。开放而后能持续,螺旋而后能上升。螺旋之后一圆与前一圆相似但不相同,相续而由非常。宇宙之发生,实是一开放式螺旋型运行轨迹也。郭沫若先生曾经把《序卦》的发展比作“连环”,“这些连环若有关系若无关系地衔接着”,认为两千年前的思想“把世界看成进化,而且进化的痕迹是取的连环的形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切都有个尽头,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尽头;一切都是相对,一切都不是绝对的相对;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地,这样进展起来,这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个宇宙观呢?”山居以为,郭沫若先生用“连环”两字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宇宙的发生与发展。因为“连环”有点平面的意味。而此开放式螺旋型运行轨迹非平面也,在三维或四维乃至更多维之中也。此义用诸六十四卦相次,非能用言语解释具体卦爻之变,而须整体体悟也。而二维,三维,吾人可知;至于四维以上,不能知也,故而存而不论。存而不论之目的,在于教人关注当下,超越此在也。山居尝听人说四维五维理论,曰上帝鬼神在四维五维甚至更多维处,上帝能看到我们,安排我们,而我们却不能看到上帝,更不用说安排也。该说殊堪可笑,实为某些浅薄之宗教家惯用伎俩也。
    师比之后、随蛊之前的卦次,王夫之是这样说的:“天乃以其全体生巽生兑,二交乎阴,为小畜履。天既交阴,则合乎地而为泰否。天于是乎成火而为同人大有。地受天施而效其化,亦以其全体应乎阳,生艮生震而为谦豫。天地屡交以施生,则其化且错,故随蛊阴阳交杂而自相错。随蛊者杂之始,少长相耦而不伦,而天地之纯变矣”。到谦豫为止,一乾一坤或上或下,相次还有一定规律。师比和同人大有,天地水火四德具备,四卦一体,以见阴阳各六,互为显隐之十二位。履小畜和谦豫,亦得天地变化之全,四卦一体,以见阴阳各六,互为显隐之十二位。随蛊以前各卦,皆有阴阳相聚而或有乾或有坤之象,其卦较纯。到随蛊以后,就开始慢慢杂起来。在八卦诸象中,震为长男,兑为少女,巽为长女,艮为少男,震兑之交为随,巽艮之交为蛊。此所谓“少长相耦而不伦”。伦者,条理也,秩序也。不伦则杂矣!杂和纯相对。同性为纯,阴阳为杂。乾坤是最纯之卦,既济未济虽然是皆应之卦,但却是阴阳相杂,是全杂而无近纯之卦。随蛊虽然是三阴三阳,但尚有中四爻为两阴两阳相邻,故而还不算是杂的,后面的噬嗑、贲比随蛊还要杂些,因为噬嗑、贲只有两阴相邻。卦次发展到蛊,计十八卦,为爻一百零八,已备阴阳之数。又,易数十有八变而成卦,其斯之谓乎!蛊者,变也。自蛊以后,又从乾坤另起一大环(当然环中更有小环也),所谓“另起一局,别开生面”也。泰否为乾坤,人易知之,若蛊下之临为乾坤,人不省也。此处须参观临之爻辞,方知临含乾坤之德,实具乾坤之大用也。另须引起注意的是,临观与屯蒙还有联系。吾人试将两个卦体作一移动,使屯蒙居临观位,发现阴阳消长、反覆变通之变化要有规律得多。为什么不这样放呢?是不是古圣在列卦次时有意在破规律这个执呢?还是通过调换移动,来体现天道无心而变、不可端倪之效呢?这个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临、观开出新一环之后,噬嗑、贲继续相杂。噬嗑、贲是由震离和离艮构成,用上面的话也是“少长相耦而不伦”。相杂到此,阳气剥尽,然剥犹纯,尚不成杂。剥极必复,剥复两卦一体,是天地之本然,毋庸赘言矣。一阳来复之后,天地相应,乾坤为互,与震交为无妄,综之则为大畜。到大畜这里,就是天化之终。王夫之曰:“震艮为帝之始终,故而合为颐,而天地之始终备;其错为大过,则泽风以备地化而应乎颐者也。颐之有位者纯乎坤,大过之有位纯乎乾,盖亦乾坤之变,而反常有如此者。而颐象离,大过象坎,则又起坎离焉。此二卦者,天地、水火之枢也”。 何谓“震艮为帝之始终”?此语实由《说卦传》中“帝出乎震,成言乎艮”一语而化。颐震下艮上,阳气之动由初而始,至上而终,中四爻互坤,乾包坤之象。因颐本身有始有终,故不可综,其错化为大过。大过与颐正好相反,阴气之动由初而始,至上而终,中四爻互乾,坤包乾之象。颐、大过互为显隐,以见乾坤十二位之备,收天地万物之功。故而颐、大过,乾坤之变也。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以反复不衰卦论,除天地日月外,上经必取颐、大过者,初上之位属天地;下经必取中孚、小过者,三四之位属人。又,颐、大过交而必为随、蛊,中孚、小过交而必为渐、归妹。所以,六十四卦上下经之排列,具有严谨之逻辑结构,仔细分析下去,不禁令人叹服。上经到颐、大过还没有结束,这个“运动速度”似乎有些快,所以惯性也有些大,要连续两对错卦“过渡”,也好象一首交响曲一个章节快要结束的时候,作曲家往往要对主旋律反复予以强调一样。为什么上经终于坎离呢?坎和离都是各得阴阳之盛。坎得乾之中,离得坤之中,坎离重交而相错,是备阴阳交感之德。天地之功任务已经完成,现在该是水火来代用其德的时候了。或谓,上经三十卦构成“一幅史前文化之景象”(潘雨庭),或将上经划分成世界进化之十六期(杭辛斋),或以“人”为中心,解释卦序之发生发展,亦是一独特视角,作为参考,拓阔思维,未尝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05-4-4 10: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上经讲天地日月水火以及相杂,下经开始着重讲人伦、讲社会、讲秩序等。咸恒接着坎离为下经之首,王夫之称:“咸恒为坎离水火升降之始也”。 从咸恒到革鼎,都是水火升降或应天应地之属。坎中阳升为艮,降为震,离中阴升为兑,降为巽。艮兑为咸,震巽为恒。人处天地中,因天地而分男女,自艮兑咸而震巽恒,年由少而长,可谓秩然有序。故王说如此。王夫之接着说:“坎中之阳升而三以应乎天,则为遁,坎中之阳降而四以聚乎阳,则为大壮,皆坎之合乎乾者”。这里的遁、大壮,和上经中屯、蒙之位置有些相似,和需、讼之功用有些相似,都是坎和乾相交,其中也蕴涵“天一生水”的意思,此为人合天之几。但不同的是遁、大壮中的“坎”,由坎中之阳升降而来。天一生水,而后地二生火。是故需、讼在上经,晋、明夷在下经,遁、大壮在前,而革、鼎在后也,此亦天地本然之序也。和上经不同的是,下经一开始就透露出了阴气升降之消息,而上经阳气升降之消息一直要到临、观才出来,这个后面还要讲到。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的,人类是合群之动物,由“不伦”到“相伦”,说明了人类进化,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之过程。既然是合群高级之生灵,则贵有夫妇家庭之次,故而或退(遁)或进(晋),宜以夫妇为单元,未可贸然交为革、鼎也。
    王夫之接着说:“晋、明夷,离之丽乎地者也。离中之阴降而四,为家人;升而三,为睽,火之自化者也。坎中之阳生而三,为蹇;降而四,为解;水之自化者也。离中之阴升而三,坎中之阳升而上,为损;坎中之阳降而初,离中之阴降而四,为益;水火之交化者也。离中之阴升而上,为夬;降而初,为姤;皆火之应天者也。离中之阴升而上,为萃;降而初,为升;皆火之应地者也。坎欲交离,而离中之阴升上,为困;降而初,为井;火不与水应而杂者也。于是水火不登,而火道亦替。离中之阴降而初,为鼎;升而上,为革;火自化而无水济之,水火之道变矣。” 这段话山居不再一一解释,大家仔细体会,就能明白。这样以损、益为阶段之中心,两边各四对卦,水火阴阳升降、应天应地,是不是比上经要有规律得多?损、益在下经的位置和泰否在上经有些类似,都是一种“阶段性的阴阳平衡”。晋、明夷和需、讼相错。需、讼阳起而疑,晋、明夷阴伏而争,皆蕴涵大变之机。妙处还在于咸、恒与损、益六爻互为显隐,家人、暌与蹇、解错综相连,捷隐捷见,说明这一阶段阴阳消长之变化也是一条曲线,其变化是前后有关联的,而不是生硬的。阴阳消长的规律是消则必长,长则又消,没有永恒地消,也没有永恒地长。为了使大家对阴阳消长有更加清晰之了解,对上面这一节再作另一角度之分析。遁、大壮是阴消之卦,阴阳旋消旋长,晋、明夷复长四阴,且“中”位均为阴所据,此所谓“阳伤”。 晋、明夷阴长已甚,则又消,此所以家人、睽继之,又变成四阳二阴之卦,阴阳各得其“中”,形成一个短暂之平衡,此处还包含有阴阳消长日新日成之义。家人、睽乃阳长阴消而成,故而其中又同时含有阳消阴长之机。初、上阳变为阴,中四爻不变,相错而为蹇、解。到蹇、解阴消甚,如此循环,又成重复,不适有宁,乃阴阳归于平衡。但是这个平衡是短暂的。损、益中四爻互为剥、复,就是说在损、益之中本身就有剥、复之内因。剥、复为阳消之极,在上经出现过。下经讲阴阳消长其主要脉络是反映阴气消息。是故剥、复错而为夬、姤。夬、姤为阴消之极。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周易卦次安排之妙,她无时无刻不在揭示太极刚柔相摩、阴阳相荡之理。损、益短暂平衡之后,接下来的竟是更剧烈的阴阳消长!这个“更剧烈的变化”,其根源却在自己内部。然而损阳所以益阴,损阴所以益阳,阴阳本为一体,其所以损益消长,皆天道之自然,无害于天理。于是阴安而扶阳,以起夬、姤。夬、姤阴消之极,故而接下来阴愤盈而骤长,为萃、升,然二、五由阴阳分据。长极而渐消,阳又渐渐渐生长,得二五之中,为困、井。诸位!这条曲线是不是不单有弧度,而且还有节奏么。困、井阴阳相杂,水火相贸,水自化而后火,乃为鼎、革。到鼎、革,又是阳长阴消了。由夬、姤阳气暴长到鼎、革,阴阳消长凡三变,阴之力不如阳也如此,然阴终不改扶阳之旨,是故再三叹之。
   附注:此稿在《山居说易》(具见书法江湖“论坛精品”栏目)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首次公开发表。肯请刘正成先生及书法在线同道批评指正。山居2005/4/4。
发表于 2005-4-4 12: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正拜读!
发表于 2005-4-5 11: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写的妙。
对于易学没有研究,但是很喜欢,有时间继续向老兄请教 :)
发表于 2005-4-8 2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中国易学博大精深,佩服山居兄!
发表于 2005-4-27 23: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博大精深。这里是
书法网。书法和易经怎样联系?请教方家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谢谢!!
发表于 2005-5-24 1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据在下粗浅理解,“易”为万物变化之始转,有“互通”之理,易为世界,世界一切也都化为“易”。
山居老兄,你不在之时,我可乱说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15: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论六十四卦相次

易是阴阳相摩相荡。一阴一阳之谓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7:18 , Processed in 0.1654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