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21|回复: 0

ZT 戏说书家与笔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5 08: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戏说书家与笔纸

对于文房四宝书家是不能不讲究的。然而奇怪的是,喜好昂贵之物乃人之天性,既然称
宝,当然应以价格来来衡量以定择舍,但书家却并非如此,只在乎其是否合用。所以在
这四件宝物中,书家似乎偏偏讲究价廉的纸笔而不太看中有时甚至可以贵到价值连城的
墨砚。因为从做工成本质地以及收藏性来看墨砚当然贵于笔纸,但从书家的实用性考
虑,笔纸的重要性断然超过墨砚。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上,砚台不怎么下墨可以多花点时
间磨,墨色的浓淡干湿可以自我调节,都不至于误大事的,若是笔纸不佳,可是要让书
家出大洋相的,重者甚至会毁了书家一世英名。
凡写字的人大家都有体会,如果突然人家递上来一支自己不谙“笔性”的毛笔令你即刻
当众挥毫,这事不管摊到谁,大概都得紧张一下的。如果硬着头皮愣写的话,写不出令
自己满意的好字不说,有时甚至会令书家的发挥严重失常,当众蒙羞。记得老舍在一篇
文章里记述了这么个笑话,记不真切了,大约是说某位著名书家被人邀请来作当众挥毫
表演。邀请人早将笔墨纸砚预备好了,恭候书家光临。却说那位书家也不含糊,还真拿
出当年张旭的气势,上来就“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写着写着观众的表
情渐渐变得愈来愈难看了,举办者见状脸上也终于挂不住了,吩咐手下的∶“看住这小
子别让他走,叫他赔纸!”。现在想来可能内中还有着一段大约并不为老舍所知的隐
情,这就是那位书家或许还真不是个骗子,只是主办人为人家准备的笔不合书家之手,
致使发挥严重失常,所以才让人落得个赔纸的结局也未可知。可见笔之于书家多么重
要。说起毛笔,没法让人不犯怵,首先笔毫的材料是取自天下飞禽走兽,即使最常见的
狼、羊、兔、鸡,彼此的毛质也相去甚远,更何况有时还用上其他珍禽怪兽乃至胎儿之
毛作配料?书法家毕竟不是毛纺厂工人,岂能尽识其中奥妙?退一步说,即使书家识得
其中奥妙,那也架不住做笔的再来个广集天下禽兽之毛于笔端,兼容并蓄、软硬兼施,
混纺出五花八门的“兼毫”来让你受用,谁见了不犯怵?可见毛笔可不是好惹的,要想
熟练地驾驭它,让它服务于你,则你必须首先对它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方法是挑选出最
适合于自己的毛笔,将其使用固定化,这样才可以减少许多由笔带来的困惑。所以古人
非常佩服熟练驾驭各类毛笔的书家,赞之为书不择笔,以为那才是真工夫,但要进入这
种境界,当然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然而在今天却常有一些书家以不择笔而自豪,
欲与古人抗行。不可否认,确实现在已有很多书法家们基本上不太择笔就能写出理想的
作品了。究其原委,我看倒并不见得就是他们的工夫真高于古人了,而是因为作大字已
成了当今书法主流。大字的特点是重运腕臂之力,纤毫之微多可搪塞略过。若令其作蝇
头小楷,大概不能不择笔了。而在古代,可没有现在的只会写大字的书家,所以古人觉
得不择笔很难。
说完笔再来说纸。尽管毛笔的历史要远远超过纸,但要说起纸来可比毛笔话题要多得
多。原因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纸的发明,因而它也被列入四大发
明。一般的说法是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但在今天似乎已经很难看到汉代的纸张实物
了。倒是在干燥的西域残存的流沙坠简里发现的许多晋人残纸,可以说是今天尚能见到
的比较早的实物资料了。
说起晋代的纸让我想起王羲之,当然想起的不是那位伟大的书法家是怎样在纸上创作书
法作品的事。晋人尺牍法帖文简字寡,钱钟书说那是因为尺牍乃寄诸亲友的便条,故寄
者“无须满字足句”,受者“即已心领意宣”,是以他们可“彼此同处语言天地间,多
可勿言而喻,举一反三”。这是从文字方面来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很有见地。我想此事
还可以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面来考察。那可能就是在东晋时纸张对于当时人来说还是非
常珍贵的东西,写正式文疏当然可以敞开用,反正是公家掏钱,但私人通信就得考虑惜
纸了。举一例,现在岁数大点的人都经历过那个时代,当时打电报是按字数算钱的,所
以发电报的人为了节约每一块铜板,绞尽脑汁在腹稿文面上作文章,删文节字,直到面
目全非。发出来的电文真是“无须满字足句”“勿言而喻,举一反三”,而收电者却能
“心领意宣”,因为他们“彼此同处语言天地间”,知道对方说什么事。若将当时的民
间电文汇集起来用毛笔誊写传世,与晋人尺牍法帖一样,恐怕又会成为一部后人难解的
密电码了,我想这方面尺牍与电文颇相通。如果说晋代纸贵,人们惜纸,那么王羲之为
了哥们谢安可是够仗义的。据《初学记》载“右军为会稽令,谢公就乞笺纸,库中唯有
九万枚,悉与之。桓宣武云∶逸少不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羲之利用职权慷国家之
慨,惊动了总理,总理发表谈话∶“王羲之这个人太不注意节约了!”。
本来在古代纸的种类并不多,所谓纸无非就是些由竹、麻、棉等质地为材料做成东西,
其受墨性本无太大差异,即使加上后来的宣纸,用几次也就能习惯过来,还是比较好把
握的。正因为择纸没择笔那么难,所以古人没有以“不择纸”为高之说。但到了现在我
不能说,择纸确实也是一门大学问。原因是现在纸的种类可是太多了,若不小心把字写
在了不知底细的什么纸上,其效果可能与预想的完全不同,难堪时照样会让书家弄出
“赔纸”的结局。如今纸的种类之多不仅五花八门,且是五光十色。不过好在现在书家
是很能适应新时代的,基本上都善于择纸,不至于干出饱蘸浓墨往蜡光纸上招呼的事。
岂止是适应新时代,有些书家有时还更加超前,嫌现今的纸不太尽兴,不重新加工则无
以“表现”现代艺术。于是将纸揉搓后再展开书写,以追求古碑的残缺斑驳韵味者有之
;又有在家里的浴盆水里掺注墨汁,待泛漂开来成云雾状时,立刻将纸轻轻覆于水面,
打捞出来晾干后再书写,以制造书画同源的前卫效果者有之。时代变了,我就不再多说
了。
(原载《书法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16:15 , Processed in 0.128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