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如果沃兴华先生能够一直沿着人们所已经达成共识的传统之路走下去,凭着他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临池功底,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式的人物。傅德锋 发表于 2012-3-16 13:11
沃兴华先生,你到底要走向何方? ——观“胡、沃大展”沃兴华大字作品有感 他们有意弃民间书法之精华于不顾,而偏要取民间书法之糟粕,夸张变形,勉强组合,以丑为美,极力造作。且追随者众多,成为无可争议的“丑书”代表人物。他的这种“惊世骇俗”的创作实践,与他作为博导和理论家的身份颇不符合傅德锋 发表于 2012-3-16 13:11
刘峥、郭衍槐临书观感 沃兴华 最近,在网上连续看到两个好帖,郭衍槐的敦煌遗书临摹和刘峥的龙门造像临摹。他们临得真好,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经过变形处理,还写出了自己的趣味。我很羡慕,看了几遍,获益匪浅,同时产生了一些联想。 民间书法是近三十年来书法界的热门话题,不知是谁最先提出的,一人唱,万人和,至今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影响到创作实践,佳作纷呈,推动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但是,现在还有许多人误认为民间书法的提出是“派系之争”,是“利益之争”。这样就形成了很害人的门户之见。其实,将书法传统分为名家法书和民间书法两大系统,目的是强调它们在精神内容和技法形式上的互补性,认为它们都是有局限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而主张书法学习要取长补短,从名家到民间,从民间到名家,撤藩篱,破壁垒,融会贯通,走向综合,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囊括万殊,裁成一体”。 刘、郭两位先生有扎实的名家书法基本功夫,今天又看到如此出众的民时间书法修养,我想他们接下去的学习就要考虑如何综合的问题了。否则,不将它们打通,各管各的,不过是从一个门户走到另一个门户,还是在门户之内转圈,意义就不大了。 一般来说,取法对象从名家法书转向民间书法,靠的是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不想“死在法下”的创造精神,感性的成分多一些。而综合需要分析,需要更多的理性,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欲求是什么?名家法书与民间书法的所长所短是什么?才能通过学习取舍与重组,进入创作阶段。 我觉得:名家法书的所长在于点画用笔,也就是笔法。笔法将点画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通过学习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粗细方圆和上下映带,表现出一个发生和展开、运动和变化的完整过程,从而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的核心是连续书写过程中的的时间节奏(详见注一)。民间书法的所长在于结体造型,大小正侧,疏密收放,表现得雄肆奇逸,怪怪奇奇,天真烂漫,不拘一格,这种审美价值特别注重点画和结体的空间关系(详见注二)。因此归根到底,名家法书与民间书法的综合,也就是时间节奏与空间造型的变化与协调,即古代书论所强调的“形势合一”。即音乐理论中的“复调”。 刘、郭两位先生的临作着力于空间造型,变化丰富而且有趣,但是点画线条都过于草率和简单了(这是民间书法的通病),因此我觉得还要多临名家法书,努力将笔法意识贯穿其间,在起笔和笔和收笔上做得更加丰富一些。具体来说,如果风格追求以帖学为主的话,尤其要强调起笔和收笔的粗细方圆和牵丝映带;如果风格追求以碑学为主的话,尤其要注意中段行笔时的提按顿挫和跌宕起伏。点画线条太重要了,千万不要忽视和小视,刘熙载《书概》说“凡书之所以佳者,必以笔法之奇,不以托体之古也”。 同时,在综合时应当明白自己欲求的是什么?书法创作就是将时代精神注入到对传统的分解与重组之中。一个与时代共呼吸同命运的艺术家(古人讲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个人欲求往往就是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书法,由于展示空间和交流方式的转变,正在逐渐从读的文本向看的图式转变,越来越强调视觉效果,因此在综合时一定要有章法的构成意识,构成的核心问题是空间分割与对比关系,有关这方面的修养,现代艺术作品和相关的理论著作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借鉴。 以上是我看了刘、郭两位先生的临书之后的一点联想,看起来好象在谈观感,谈臧否,其实更是对自己学书经验的一点总结。网上文章,不可能细说,点到为止,不尽意的地方发一张临作加以弥补。形象大于思维,作品也许更说明问题。 注一: 笔法理论将点画的写法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有方圆粗细的造型对比和轻重快慢的节奏变化,从而成为一种种组合,一个整体,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从书法艺术出发,写任何一种字体,都必须要有笔法意识。秦代篆书谈不上笔法,但是碑学兴起之后,书法家写篆书都是强调笔法的,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篆书大家无不如此。你可以说这种笔法是对秦篆的误读,但必须承认正是这种误读复兴了篆书艺术。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学习甲骨文、金文和简牍帛书,也必须将笔法的意识注入进去,一般来说,简牍帛书作为墨迹,两端微有变化,可以强化。甲骨文、金文因为刻铸,中段微有变化,可以强化,总之,不管用什么强化方法,都要尽量表现出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表现出造型和节奏的变化,否则都是写不好的。直来直去缺少内涵就如黄庭坚所批评的那样:“书家字中无笔,如禅家句中无眼”。 同样道理,汉魏以后的各种民间书法,造型奔放奇肆,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创造精神,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它们多为随手涂抹,点画属于信笔,因此,在学习临摹时,必须强调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以笔法原则加以提炼升华。 注二: 民间书法的结体造型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反楷法。楷法主要有这么几条:左低右高、左紧右松、左细右粗、上紧下松、上细下粗等等,无论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褚(遂良)体,只要写楷书,都多少带有这些结体特征,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结体中各部分的大小宽窄比例,就叫做反楷法。我们在六朝碑版中发现大量这样作品,它们有古拙之趣。傅山《霜红龛书论》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又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这就是反楷法的代表观点。 另一种变形是反字法,字法的原则是平衡,无论篆书、分书、楷书,结体平衡是根本原则。一般人学习书法,哪怕只写过几天字,首先养成的习惯就是平衡。因此反字法的变形太反常理了,它大多出自儿童和书法盲的笔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出现在民间书法中。傅山说:“旧见猛参将标告示日子‘初六’奇奥不可言。尝心拟之,如才有字时。又见学童初写仿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才知我辈作字,卑陋捏提,安足语字中之天!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 傅山认为这种颠倒疏密的字比反楷法更具古意,属于“奇古”,奇古得不可思议,称之为“字中之天”。 反字法的变形大多数人不接受,看不惯,甚至痛心疾首,近现代大书法家沈曾植和徐生翁的字都被贬之曰“孩儿体”,当代的这类书法家则被斥为“丑书”。其实,清以后书法史上出现的反字法倾向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碑学兴起,开始关注整体构成和通篇章法,从构成和章法的要求出发,结体只是一个局部,平衡意味着无须依傍,意味着独立,会使结体局部从整体章法中游离出去,因此必须被打破。对于这一点,傅山很清楚,他在上引的这段中,是这样解释反字法的奇古特征的:“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就是强调通过局部的不平衡,让局部与局部之间相互配合,组成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原帖2008年10月29日发于中国书法家论坛( http://bbs.china-shufajia.com/vi ... hlight=%C1%F5%E1%BF)
看了傅先生评沃兴华的文章感觉傅先生的艺术知识面比较窄,我不否认先生对中国书法传统的深入研究,但对日本 ... 幻水梦天 发表于 2012-4-16 04:58
我想可能这样更能吸引眼球和媒体,而走传统之路很难引起关注吧! 理论和实践往往有脱节之处,说说容易,做 ... 赵江湖 发表于 2012-4-20 21:08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
GMT+8, 2024-12-23 06:41 , Processed in 3.3995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