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8 23: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五代时的后主孟昶最早做的对子.
发表于 2007-2-8 2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谢谢指谬!
发表于 2007-2-15 12: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书法家协会今后 在展览的举办上一定跟中国书协有很大区别,祝不断发扬光大,越走越好……
发表于 2007-3-11 12: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学习了,应该多对刘先生多多关注.一个对中国书协做个重大贡献的人
发表于 2007-3-20 11: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这个贴子最后由高伟6461在 2007/03/20 11:55am 第 1 次编辑]

刘老师你好,刚看到此文,很受教益,但你说"实际上最早发现的甲骨文距现在将近一万年,在河南舞阳贾湖裴里岗文比遗址出土';';,不知先生是否有照片,能发来与大家共享,另外时间上是否说得多了些,因为我搜索到了网上的一篇文章,供先生对照!
杭州高伟谨上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贾湖文化

中广网    2006-08-28
     
贾 湖 遗 址
一、遗址简介
名称:贾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河南省舞阳县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东,沙河与泥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在此发掘7次,计2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个,以及濠沟、小坑等。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达数千件,特别是七声音阶骨笛,9000年酿酒技术,成组随葬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动物训化家养,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梗稻尤为引人注意,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经碳14测定,贾湖遗址年代范围为BC7000—BC5800年。考古工作者将发掘资料分为三期,其中的第一期文化面貌不同于目前发现的河南省其它同时期遗址,第二、三期与裴李岗、峨沟等大体同进,第一期年代约为BC7000—BC6600年,第二期为BC6600—BC6200年,第三期为BC6200—BC5800年,文化内涵既与裴李岗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也存在许多差异和独有特征,呈现出淮河上游地区的独特面貌。因之,发掘者将其命名为“贾湖文化”。目前与贾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遗址还有舞阳大岗、郭庄、漯河翟庄、郏县水泉等,主要分布于汝河、洪河、沙河流域。
贾湖遗址是河南省同时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面貌最丰富的遗址,具有中心聚落性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早期聚落形态、农业尤其是稻作起源、家畜起源、全新世环境气候变迁、音乐起源、汉字起源、卜筮起源等许多重要学术课题均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七声音阶骨笛的材料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之后,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反响,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二、遗址概况
(一)名称:
贾湖遗址
(二)地理位置:
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之贾湖村东,位置在东径113040,,北纬33036,,海拨67.5米遗址位于黄淮海平原的西部边缘,四周地势平坦,村庄稠密。
(三)以往科研工作
1、以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
1961年,原舞阳县博物馆朱帜同志在下放贾湖村劳动时发现了贾湖遗址。
1980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到先生在此进行调查,确定了遗址的文化性质。
198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来此调查。
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天锁、陈嘉祥等在此进行试掘。
1985年10—11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王良启等对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
1985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王良启对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
1986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杨振威对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
1986年10—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对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
1987年3—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王胜利对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郑州大学考古专业04级考古实习队在宋豫秦、张国硕等老师的带领下也参加了此次发掘。
2001年4—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南省文研所张居中、潘伟斌、秦颢、邱平等及中国科大科技考古专业考古实习的研究生,在此进行了第七次发掘。
经过5年7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2700多平方米,发现了一大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
2、资料整理与发表情况。
《舞阳贾湖遗址调查报告》,朱帜《中原文物》1983年第一期。
《舞阳贾湖遗址的试掘》,陈喜祥《华夏考古》,1988年第二期。
《舞阳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张居中《中州今古》,1988年第三期。
《考古新发现—贾湖骨笛》,张居中《音乐研究》1988年第四期。
《舞阳贾湖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试论贾湖类型特征与周围文化的关系》,张居中《文物》1989年第一期。
《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黄翔鹏《文物》1989年第一期。
《舞阳贾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99年2月
(四)贾湖遗址概况
1、描述
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55000平方米。遗址的西部边缘为村内民房所占压,中部偏西处,1978年所修的护村堤横贯南北,堤西是农用地,堤东为一望无际的农田,遗址的北部中间有通往北舞渡的道路。南部边缘有一条东西向的生产路。(图1)
2、重要发现
贾湖遗址经过1984—1987年5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房基45座,灰坑300个,墓葬300多座,陶窑10座。其中发现了以次扩建的多间房及壕沟。发现珍贵文物标本3000余件。质地有陶、石、骨、牙等,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另外还在遗址中发现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碳化稻粒。在出土遗物中,以1987年发现的一批七孔骨笛和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最为珍贵,把我国的文字史,音乐史推进到八、九千年。
2001年,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各种质料遗物数百件,发现大量炭化稻料、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类鱼、鳖、龟、 鹿、猪、狗等动物骨骼。2004年12月,根据中科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研究的成果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开始酿酒,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葡萄等。
(五)价值评定
贾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具有很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舞阳贾湖》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贾湖遗址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这对裴李岗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研究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2、这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窑穴、陶窑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有重大意义。
3、这里发现的大批保存较好的人体骨架及动物骨骼,对研究当时的人种、人类体质、家畜起源、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4、墓葬中随葬成组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共存的骨笛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为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5、这里出土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6、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距今8000—9000年的贾湖文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7、经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贾湖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分析,九千年前的贾湖人已掌握原始的酿酒技术,这对研究世界酒文化史具有重大意义。

三、保护管理
1、保护管理的历史
1980年,由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舞阳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保护贾湖遗址的通知。
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由舞阳县博物馆根据遗址的分布情况,对保护范围时了界定,并树立了保护标志和界桩,同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保护范围。
1999年11月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遗址的保护现状
遗址中间有一南北向的护村堤,堤西遗址的边缘为村庄所压占。1984—1987年对堤西、堤东部分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后为便于保护进行了回填,遗址保存完好。
3、保护规划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作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已于2000年3—4月份制定了《贾湖遗址保护规划》及《贾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保护规划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为依据,在保护区内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基本建设或动土活动。
4、保护工程项目,经费投入情况
1990年为保护贾湖遗址,解决村宅基地问题,由省水利厅,文物局共同拨款5万元解决了贾湖村护村堤的北迁问题,遗址保护区内不再规划宅基地。



贾湖遗址发现、发掘的基本情况
贾湖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1年,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同志下放于贾湖村劳动时,在村东的井壁的沟坎上,发现有陶片,人骨和红烧土等,遂确定为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1979年,为防水患修护村堤,破坏了遗址中部文化层。当时,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在堤下带领学生开荒时又发现了一些石铲、陶器等,贾建国当时把这些东西送到了县文化馆。这些东西引起了刚恢复工作的朱帜同志的重视,并将出土文物在《中原文物》上作了介绍。此时正值裴李岗文化刚刚发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专家周到先生等亲自来到舞阳调查,并确定贾湖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新世器时代早期遗存。
1980年,舞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1983年,村民要求在遗址的西区规划宅基地,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郭天锁、陈嘉祥等来到贾湖对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
1984年,省文物研究所又派张居中带队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灰坑19个,墓葬14座。
1985年秋和1986年春,分别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和第四次发掘,揭露面积355平方米,请河南医科大学对人骨进行了鉴定,同时确认了3支七孔骨笛。
1986年9月到12月,进行第五次发掘,揭露面积556平方米,并确认了依次扩建的多间房。
1987年3月到6月,进行了第六次发掘,郑州大学实习生参加发掘,此次规模较大,揭露面积1269平方米,发现了契刻符号和陶窑。
2001年春,由中国科技大学考古系副主任博导张居中教授率队发掘。经过5年的7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700平方米,清理房基53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
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分陶、石、骨等几大类,出土文物及标本4700余件。其中陶器及出土文物标本2548件,大多为红陶,火侯较低。已使用轮制,主要有生活用的陶鼎、陶罐、陶壶、陶缸、陶盆、陶碗、陶甑、陶纺轮、陶支架、陶锉等。以上部分装饰有绳纹、纹蓖附加堆纹等。
石制品共出土1147件,品类主要有:生产工具类如石斧、石铲、齿刃、石镰、石刀、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石纺轮等。装饰类有:绿松石坠饰、圆形穿孔石饰、柄形饰、穿孔石饰等,制品大多制作精巧,磨制光滑。
骨制品文物及标本1009件,主要器类有:渔猎用的骨镖、骨镞、网坠。缝织用的骨锥、骨针、纺轮等以及宗教用品骨笛、杈形骨器及龟腹内装石子。
另外,还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碳化稻米、植物果核等。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骨笛。经过7次大规模发掘出土骨笛共30余支,第2—6次发掘出土骨笛25支,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7支,残笛6支,未成品2支,第七次发现3支,另有几支古笛残片。这些骨笛大都出自墓中,并且随葬品较多,其中有一个墓葬随葬2支,骨笛专家推测应为当时部落首领,如其中一个墓中随葬器物60件,表明当时墓主的身份相当显贵。在这些骨笛中,笛孔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分,大部分为七孔笛。这些骨笛长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音孔直径0.3—0.5cm。经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备七声音阶,能吹奏现代乐曲旋律,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其资料已被刊载在英国著名刊物《自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是贾湖遗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二)酿酒材料的发现。2004年,根据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试验室联合研究的成果,经对贾湖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的残留物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等。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酿酒的实物资料。(三)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四)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碳化稻米,经鉴定已为人工栽培稻,对研究淮河流域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的成组葬龟,以及骨笛,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在遗址内发现,八千年前的贾湖人已将狗驯化家养了。国内专家已公认狗的家养始于贾湖,一些专家学者已确认猪的家养也始于贾湖,还有牛、羊及龟、鹤等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舞阳县贾湖文化保护开发办公室
               2005年6月整理



再现淮河上游八千年前的辉煌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张居中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随着裴岗李岗、磁山文化的发现,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研究堤上议事日程。经过全国学术界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其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成果之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北纬33036,,东径113040,,海拨66.5米,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到1987年,我们在此进行了六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23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小坑、柱洞等。
发掘结束之后,我们开始了资料整理与考古的编写工作。鉴于中国考古学研究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外考古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方法,试图从环境与人、考古学文化与人类社会、生业形式与技术工艺、思想文化与原始艺术等方面对所获资料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以期达到复原历史之目的。经过12年的研究,期间承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与国家文物局专项经费的支持,并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相关学科30多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编成近200万字的大型考古学专箸《舞阳贾湖》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初出版发行。现将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一、贾湖遗址地处淮河上游,伏牛山东麓,与以嵩山为中心的裴李岗文化具有不少共同的时代特征,如小口双耳壶、深腹罐、敞口圜底钵、鞋底状四足石磨、齿刃石镰等。但区别亦相当明显,如贾湖陶器群以喇叭形口折肩壶、凿形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裴李岗则以小口直径圆腹壶、圆锥状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贾湖的夹碳陶、夹蚌陶更不见于裴李岗;贾湖墓葬有单位仰身直肢一次葬、二次葬、多人合葬等,头向多西;裴李岗墓葬几乎全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贾湖人随葬品以陶、骨器为主要组合,陶、石器很少且大多不成组合;裴李岗人以陶、石器为主要组合,不见贾湖的随葬龟甲和犬牲现象。贾湖人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同时渔猎经济占很大比重;裴李岗人则以粟作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不发达。贾湖遗存可分为三期,其中二、三期与裴李岗文化大体同时,一期则早于裴李岗。14C显示,贾湖遗存年代跨度为BC7000—5800年。与贾湖遗存相同的还有郭庄、翟庄等十多处,均分布于伏牛山以东的沙河、洪河流域。鉴于以贾湖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具有自己特征,又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和发展序列,贾湖的稻作农业、夹碳陶等因素与长江流域同时期文化有相同之处,呈现出长江、黄河流域之间的过渡性质。建议命名为贾湖文化,以便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同时由于贾湖一期文化的上限年代已达距今9000年,不仅使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又向前推进一步,且对研究北方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贾湖动物群落中,喜暖湿的有獐、麋、麂、扬子鳄、闭壳龟、丽蚌等,但在最早期的灰坑中还发现喜冷的紫貂。植物群落中喜暖湿的有枫香、山毛榉、香蒲、盐扶木、野生稻及大量湿生环纹藻类等:同进耐旱的蒿属、藜科植物也大量存在。反映出的是疏林—草原—湖沼景观,中晚期气温高于现今这一地区2—30C,降水量高于现今400—600毫米,相当于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土壤微形态的研究也记录了气候由冷转暖以及其不稳定波动的过程,二是可能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为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全新世早期环境剧变及北方新石器文化聚起之关系,提供了一重要的例证。贾湖聚落废弃于一次水灾,反证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三、通过对300多座墓葬出土的400多具人骨标本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与河南的下王岗组、庙底沟组,山东的大汶口、野店、西夏候组特征一致,男人身高在17.0—179.9厘米之间,易患退行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颈椎研究表明,现代人较贾湖人头部运动的范围逐渐加大,是人类直立后逐渐进化的结果。
四、贾湖人生业结构中,获取植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稻作农业,主要栽培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偏粳形稻。出土的大量炭化稻和稻壳印痕证实了这一点。因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阶段的时间大体同步,加上气候环境的特殊条件和大量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有理由相信淮河上游地区是粳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稻作业农业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动摇了淮河流域稻作农业系自长江流域传播而来的传统认识。人骨中13C的研究也表明贾湖人以食用稻米为主要来源的C3型植物为主,而未见以粟、黍类植物为主要来源的C4型植物。
贾湖人获取动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狩猎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型鹿类及貉等。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鱼类、龟鳖类、扬子鳄、蚌类等。家畜饲养主要是猪和狗;黄牛、水牛、羊等也有少量发现,是否家养尚不清楚。总之,贾湖人的生业形式是稻作农业和渔猎业为主的广谱性经济。
五、贾湖陶制品制作工艺,处于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过渡的历史阶段,且后者逐渐代替了前者,并有明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这两种成型工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贾湖陶制烧品成气氛为氧化气氛,并出现了渗碳工艺,大多烧成温度在700—8500C之间,少数低到6000C,个别可达10000C。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陶制品制作工艺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贾湖制石工艺,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个新石器时代所有的主要工艺均已具备,许多石制品规整、精致且锋利,装饰品上隧道孔的出现更是这种工艺的最早实例。与以后的仰韶和龙山时代相比,只是穿孔技术尚未广泛运用生产工具的制作而已。而这种穿孔技术的广泛运用是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的事情。
贾湖制骨工艺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而规整。有些箭头堪与金属箭头比美。而骨笛的制作更反映出贾湖人高超的计算水平。
从骨笛的制作和龟腹石子可以看到,贾湖人已有百以的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掌握了正整数的运算法则。这为研究我国度量衡的起源及与音乐之关系,揭开“黄钟黍”的千古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六、贾湖聚落布局中,早期居住与墓葬区混杂,中晚期居住与墓葬区、作访区相对集中,反映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聚落周围有濠沟。是中国古代向心式环濠聚落的滥觞。中晚期聚落可能有五个以上家族同时并存,表明贾湖聚落可能存在着家庭—家族—氏族的三级社会组织形式。通过住房和墓葬两种计算方法推测,贾湖聚落的常住人口可能在160—260人之间,为当时一个中心聚落当无问题。
贾湖人的住房以半地穴式单间房为主,也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半地穴式多间房。还有个别地面建筑和干阑式建筑。灶为室内和室外并存。烧陶则窑烧与露天烧并存。炊器以鼎罐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壶,以盆、钵、碗为主盛、食器。可能已具备了煮、蒸、烧、烤等几种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艺。
七、贾湖墓葬中随葬的成组龟甲及内装石子、共存的骨笛和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表明,贾湖人之中流行巫术崇拜与巫术信仰。从随葬龟甲和墓地葬狗现象分析,当时存在着龟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犬牲现象。以八、六、四、二为主要组合的成龟甲和内装石子分析,当时已存在着用龟占卜的现象。这对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的象数思维的形成发展起有重要作用。而龟甲、骨、石、陶器上契刻符号的发现表明,在8000—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因之,贾湖刻符很可能与汉字起源有一定关系。如此则证明,刻划是汉字的主要来源之一。
八、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并出现了平均律和纯律的萌芽。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我国七声音阶段的历史提到八千年前,它的发现将改写中国音乐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它可能是后世管乐器的祖制。对后世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总之,贾湖文化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绚丽画卷,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八千年前的辉煌,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初稿完成于1999年5月9日24时
                  原载2000年4月《光明日报》

发表于 2007-3-29 0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问的好,答的更好
发表于 2007-4-23 21: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访谈]刘正成: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

很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4-20 08:31 , Processed in 0.3396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