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每日经典】《孙过庭张旭怀素》作品考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孙过庭《书谱序》

(局部)
书谱(原版)9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1: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孙过庭《书谱序》

(局部)
书谱(原版)9_1副本.jpg
发表于 2016-1-14 13: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尽快下印刷厂啊!加油!
发表于 2016-1-14 13: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尽快下印刷厂啊!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张旭《肚痛帖》


张旭像.jpg


张旭约书於唐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宋嘉祐三年(一〇五八)刻石,搨本。草书。高约三一厘米,广五六厘米。凡六行,三〇字。原石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肚痛帖(西安碑林).jpg


《肚痛帖》无题。书者张旭,草书,六行,共三十字,书写年月不详。此石高一百二十四厘米,宽五十六厘米,两面刻字。每面分三栏,正面三栏和背面二栏为僧彦脩草书,背面下截刻《肚痛帖》,帖下又有宋嘉祐三年(一〇五八)李丕绪跋文,据此推测《肚痛帖》当刻於此时。


此帖文字殊为难解。其一,『肚痛』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冷热』?其二,如果确实如此,针对『冷热』服药即成必然,可服用『大黄汤』后,却是『冷热俱有益』。既然都有『益』,那么『肚痛』又将如何?其三,『如何为计』尚有献策或咨询之意,『绝论未』则意味着已无法可想,一下子就滑到了另一个极端。这中间的跳跃似乎过於突然。
中医常用的『大黄汤』有六方,但与『肚痛』症状直接有关的只有一项,即《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所载者,包括炒大黄、牡丹皮、硝石、白芥子、桃仁,水煎空腹服,主治肠痈,少腹坚硬,肝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汗出憎寒等症。按,肠痈首见《素问·厥论》,是肠内生痈並且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而致肠胃运动失职,湿热内壅所致。又,《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篇》记大黄牡丹皮汤,谓:『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数洪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肚(牡)丹皮[汤]主之。』因发病部位不一,此病又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之分,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症均属之。张旭以豪饮著称,饮食必不节,肠胃有此症状以致难以忍受並不奇怪。重要的是,其症状之严重,甚至使他怀疑自己是否还有痊愈的希望。就此而言,此作之可贵处,实在於在不经意间揭示出张旭放浪不羁的生活情状。
此帖初刻於宋代,与五代僧彦脩草书《裴说寄边衣诗帖》、《入洛诗》共石,且与后者共面而居下方。由於艺术水平高,明代以后多有翻刻者,如《东书堂集古法帖》卷十、《泼墨斋法书》卷七等。又,四川省博物馆藏所谓《宋搨〈潭帖〉》亦收此帖,然据陈滞冬先生言,这部《潭帖》刻於庆曆二至三年(一〇四二—一〇四三)冬,比碑林本还早十余年,是亦足见此《潭》之伪也。
又,中国歷史博物馆藏旧搨《兰亭续帖》卷二有此帖残损本,效果颇佳,载《中国法帖全集》。
参考   《丛帖目》第一册、《唐代草书家》、《素问·厥论》、《金匮要略》、《中国法帖全集》。

释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论哉?
                                                     (赵生泉)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张旭《肚痛帖》
肚痛帖(西安碑林1)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张旭《肚痛帖》
肚痛帖(西安碑林1)_副本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张旭《肚痛帖》
肚痛帖(西安碑林1)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经典】《古诗四帖》考释

张旭·古诗四帖(长卷).jpg

张旭约书於唐开元后期至天宝间。纸本,五色笺。草书。高二九·五厘米,广一九五·二厘米。计单纸六张,诗四首。凡四〇行,一八八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当前学术界,关於《古诗四帖》究竟是否张旭所书可谓一大热点,几乎所有书法权威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了这一问题。持否定意见者包括启功、徐邦达,然杨仁恺、谢稚柳则针锋相对,力主其真。启功《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藉避讳情况及文献记载立论,认为此帖是宋代作品:前者包括『玄』作『元』或『真』、『朗』作『明』,『玄水』作『丹水』等;后者即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七等所载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十月戊午,宋真宗梦见其始祖名『玄朗』,遂诏天下避此二字一事。在此基础上,启先生又根据《宣和书谱》卷十六著录此帖,而将其年代限定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宣和书谱》编订之年(一一二〇)间。另一方面,杨仁恺《百花竟放的唐代书法艺术》与谢稚柳《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则更多地从艺术风格和艺术发展史角度着眼,进而认定其真。但饶有兴味的是,同样是从风格出发,王公治先生却认为此帖可能是李建中的『习作』。

《古诗四帖》所书四首诗中,有两首是庾信《步虚词》,剩下的分别是谢灵运《王子晉讚》和《巖下一老公讃》。这些诗都见於唐徐坚所辑《初学记》一书,惟文字略有異同。关於书者,《宣和书谱》卷十六认为是谢灵运,但谢灵运(三八五—四三三)卒年比庾信(五一三—五八一)的生年早出整整八十年,自然不能预书庾信作品,《宣和书谱》之不足信明矣。考《新唐书·玄宗记》及《徐坚传》,《初学记》约於开元十七年(七二九)撰成,正当张旭辞官赋闲,可以专意书法之际。就此而言,董其昌万曆三十年(一六〇二)跋『以旭肥素瘦,故知为长史耳』之说,虽然缺乏必要的文献论证,倒也不失为一种极具眼光的论断。同时,丰坊跋『唐人如欧、孙、旭、素皆不逮此』,亦是从风格论定作品之论。至於年代,从张旭书艺的成熟及经歷来看,当在其了悟书道並放浪形骸遊戏人间的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

世纪交替之际,随着谢、启诸老的相继辞世或淡出书坛,关於《古诗四帖》的爭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例如,姜寿田从草书风格演进的角度切入,论证此帖出自北宋名家周越笔下;王铁则由《式古室书画汇考》、《珊瑚网》所录帖文及元荣僧肇、明项元汴跋与辽博藏本有異,推测当时有两本《古诗四帖》,而董其昌所见並刻入《戏鸿堂帖》之项元汴藏本,实非辽博本。同时,又根据『真赏』、『华夏』二印风格及盖法不同於《万岁通天》、《诸上座》等,主张跋本是明末清初人据项元汴藏本伪造。他们的着眼点已不再局限於唐、宋及张旭,在作者与时代的推定方面,均有突破前人之处,但仍非定论。看来,围绕此帖爭论还会持续下去。

又,董其昌甚爱此帖,並将其刻入《戏鸿堂帖》卷七。惟其文字颇有異同,如『齐侯问棘花』作『问枣花』、『同来访蔡家』作『来枉径蔡家』等等。

参考   《启功丛稿》;《鉴余杂稿》;王公治《〈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作者探考》,《复旦学报》一九八九年五期;姜寿田《〈古诗四帖〉作者新考》,《书法导报》二〇〇四年五—六期;王铁《辨疑〈古诗四帖〉》、《书法》二〇〇六年一一期,三四—四〇页。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颻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鍊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谢灵运王子晉讃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衍文)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讃衡山採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巖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赵生泉)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狂草的酒神精神

1、张旭作品:广大教化主

张旭与他的狂草是一个传奇,跟他同时代的画圣吴道子一样,没有一件传世而无异议的墨迹。而仅有的两件也争议很大。其中有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宋荦、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古诗四帖草书卷》。该帖虽有董其昌的认定,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书画鉴定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另一件为台湾王世杰捐献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自言帖》,虽有清代著名收藏家孙承泽的认定,但起首有“醉颠尝自言”云云,落款又有“颠旭醉书”字样,显然非本人亲笔。仅管如此,从古至今,并无一人否认张旭及其狂草的存在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杜甫《饮中八仙歌》称张旭为“草圣”,高适《醉后赠张九旭》称其为“书自圣”,诗中所描述皆为作者亲见其狂草书写过程。作为正史的《新唐书》也明确记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进而对他的书法有更为具体的评价:“后人论书,欧、虞、褚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云。”(23)如前所述,张旭墨迹无传的重要原因,应该是其狂草载体的毁损之故。盛唐时代的狂草书,大多已脱离实用书写,而成为表现主义艺术行为,所作书必以大字为主,专为提供审美欣赏,故用面积不大的纸张者少。故其载体除了纸张外大多两种:一为绢帛,即用于厅堂装饰的屏障;一为庑廊粉壁。杜甫有二诗:一为《观薛稷少保书画壁》,显然说明书画在墙壁上;一为《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有“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句,该明书在“练”即绢帛上。而唐人著述在描述张旭狂草时多言其书壁。李颀《赠张旭》云:“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亦记之:

开元中,驾幸东洛,吴生与裴旻将军、张旭长史相遇,各陈其能。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谓旻曰:“闻斐将军旧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因墨缞为道子舞剑,舞毕,奋笔俄顷而成,有若神助,尤为冠绝,道子亦亲为设色。其画在寺之西庑。又张旭长史亦书一壁,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中,获睹三绝。”(24)

根据此记,吴道子的画和张旭的书均在洛阳天宫寺的庑廊墙壁上。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引唐人《唐画断》也记此事:

开元中驾幸东洛。吴生与裴旻、张旭相遇,各陈所能。裴剑舞一曲,张书一壁,吴画一壁。都邑人士,一日之中,获覩三绝。(25)

前引《嘉泰会稽志》所述,贺知章与张旭出游时“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便“落笔数行”。《新唐书-贺知章传》所载左补阙薛令之事同:“时东宫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云云,看来“书壁”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战争的毁损,故传世的宋人刻本并非张旭的得意之作。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断千文》刻石,是唯一有记载的大型狂草作品,但又非确定为《宣和书谱》卷十八记北宋内府所藏张旭草书《千字文》,或是一种技术不高的翻刻本。正因为此,后人把焦点聚集到《古诗四帖卷》上。

《古诗四帖卷》是宋内府旧藏,有宋徽宗“政和”、“宣和”两小玺,及《宣秋书谱》记载,又有贾似道、项元汴等递藏印,而经董其昌万历三十年(一六O二)跋曰:“以旭肥素瘦,故知为长史耳。”丰坊亦跋曰:“唐人如欧、孙、旭、素皆不逮此。”遂入清宫内藏,无人置辩。上世纪七十年代,忽起风波,对《古诗四帖卷》持否定意见者包括启功、徐邦达的意见成为焦点,虽有杨仁恺、谢稚柳据理力争不能尽释疑义。启功《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藉避讳情况及文献记载立论非张旭所书。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启功“避讳说”以宋真宗梦见其始祖名“玄朗”,遂诏天下避此二字一事,认定此作乃宋人所书。宋真宗逝于仁宗改元的干兴元年(一O二二),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一O八二),继位于建中靖国元年(一一OO),中间不过几十年时间。根据此帖的收藏记录,北宋内府收藏理应经过苏东坡、米芾、蔡京与徽宗君臣鉴识,他们可能会把唐人之作误看为晋人之作,但绝不会把同时代人之作看成唐人之作加以钤印(“宣和”、“政和”二印虽从尾幅切开,但中幅仍存)、著录而收藏。何况此帖并未暑款,并未有人蓄意造假于某名家,因此当时虽未确定为张旭所书,但无一人认为是宋人所作。根据常识,历代内府收藏一般均不收本朝人作品。清代内府即不收本朝人作品,所以台北故宫就很少清代作品,而现在北京、台北两故宫所收清人作品均为民国以后所为。原因很简单,本朝人作品非古董。即使现代的故宫博物院也沿袭历代帝王传统不收藏现代人作品。如果有当代人作当代人假很难辨识,但当代人作古人之假,就书法一项来说是很难鱼目混珠的。仅从是否本朝人作品的判断来看,从作品的风格特征、纸张笔墨的工具个性来看,一千年以前的宋代君臣的眼力可靠,还是一千年以后的今人可靠?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谢稚柳先生《鉴余杂稿》则从书体与风格演变的历史来论证,称《古诗四帖》是草书书体的“博头”,其“转折从圆到方,以至粗的细的,光的毛的,粗细混合的”,“是一种特殊的形体,从晋代到唐代的书体中,都没有见过”。他还从“笔法”来分析,不仅有“旭肥素瘦”的分别,还认为颜真卿受教于张旭,其《刘中使帖》的笔法即来自《古诗四帖》,从而认为董其昌的鉴定是可信的。

就目前西安博林博物馆所藏《肚痛帖》来看,虽不能确定为宋刻,与《古诗四帖卷》的风格是相近的,这可以从同样的拓本影像比较来得到这种视觉印象。从盛、中唐到晚唐,对张旭作品的模拟已成风尚,这些古今著名书法家风格分析作品之说,见仁见智实难定论,但起码从点画形态和技巧难度上可以确认《古诗四帖卷》独特的引领时代的风格特征。

故宫宋刻本《淳化阁帖》、《绛帖》所收《十五日帖》和《晚复帖》,体格气息略逊于《肚痛帖》,但其风格皆类同。因为风格判断问题,这不得不重提一个历史疑案:同刻于《淳化阁帖》中的《冠军帖》是不是张旭作品?沃兴华先生在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卷》时,虽将《淳化阁帖》中的署张芝名下的《冠军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收入集中,但在其《论阁帖所收汉代名家》及其上述三帖的考释文字中,沃文引用欧阳询与米芾二人所论证为张旭所书,甚为精当。唐太宗酷爱翰墨,朝廷收藏前贤书法非常丰富,曾发出了“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26)之叹,欧氏乃隋、唐间人,去汉末乃近,他定张芝草在章草范围之内是符合历史发展观的。(27)黄伯思《法帖刊误》曰:

《知汝殊愁》以下五帖,米云皆张长史书,信焉。然帖中有云“数往虎丘”、“‘祖希时面”,祖希,张玄之字也,玄之与大令同时,虎丘地在江左,当是长史书二王帖辞耳。(28)

乾隆三十四年钦定的《淳化阁帖释文》在后汉征士张芝条下注云:“旧五帖,今移四帖入张旭书。”所谓“《知汝殊愁》以下五帖”,沃兴华先生分析为除《秋凉平善帖》外之《冠军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三帖。米芾自己曾临二王帖有乱真之绝技,他所判断“长史书二王帖辞耳”是值得信任的。如果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张旭临王献之帖。这一点,让我们想起对张怀瓘《书断》关于张芝的论断虽前后矛盾,相反清晰地论证了张旭狂草出于王献之的渊源关系。张怀瓘曾说:“王献之尝白父曰:‘古之章草末能宏逸,……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此说是王羲之“改体”变章草为今草。后又云:

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29)

一般论家认为,所谓“一笔书”是张怀瓘界定张芝所作,究其语意,应理解为张芝发生,献之而成。这样,与米芾所说“当是长史书二王帖辞耳”相符。在这里还要把“帖辞”与“帖”相区分,张旭之书应与“二王帖”是有差异的。这其实是把今草、狂草递进发展的历史,即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相继承和改变的状态阐释清楚了。正如米芾所临的王献之《中秋帖》、王铎所临的《淳化阁帖》一样,张旭所临的王献之“一笔书”肯定有沿革之变的自家面貌。从《冠军帖》到《肚痛帖》、《古诗四帖卷》其间的差异与契合,正是张旭狂草的全部面貌。《断千文》乃张旭晚年所书,虽因翻刻失真而气息不畅,稍逊于宋刻《肚痛帖》与《冠军帖》,但却是一生书法的代表作。据杨震方《碑帖叙录》,或谓此作为高闲书,完全忽略了张旭与怀素在笔法风格上的区别。张旭此书在章法上与《怀素自叙帖》存共同处,即字形大小变化节奏极大,也有一行二、三字甚至一行一字处,但显然在笔法上不同。张旭重笔法上的顿挫和点画形态,字亦显肥厚:而怀素重使转的气势和运动感,字故显瘦劲。张怀瓘是与张旭同辈的唐开元时期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他也许根本就没有见过怀素草书,他对自己的草书颇为自许,他在《书断》中所述“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云云,不仅表现了他对张旭的钦佩,其也是对张旭《断千文》狂草视觉形式风格特征的准确描述。这种风格特征得到怀素的学习与发挥,那是张怀瓘未见之身后事了。唐代以后,张旭所创立狂草审美精神与形式技法,得到了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等的充分传承与发展,但是,张旭狂草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在讨论张旭狂草形式风格之后,值得说明的是,被认定确切无误的却是两件张旭自署的楷书作品,一为传世的《郎官石记序》榻本,一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河南偃师出土的《严仁墓志》。因此,朱关田认为,张旭传世狂草作品“皆不如其楷书之确信可以评述之”。他引颜其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所评张旭“楷法精深,特为真正”。这“真正”二字似可释为“真书之正”,或者释为其楷法才“真正的所能”。他又引比颜真卿稍晚的中唐书论家韩方明《授笔要说》对唐代楷书的评论:

至张旭长史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天不由之以成也。(30)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记其“曾见(张旭)小楷《乐毅》,虞、禇之流”。就《郎官石记序》来看,确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隐约深严” (31),亦有褚遂良《孟法师碑》的“简远如晋、宋间人”, (32)。但张旭天宝元年即比《郎官石记序》晚一年所书的《严仁墓志》则完全脱去虞、褚风范,竟然与颜真绑楷书类同。此楷书完全没有晋、宋、隋、初唐楷书对法度传承古意的矝持,欧、虞皆用古法,或长或扁虽各有旨趣,即使褚遂良在结构上稍见松驰,但在点画上仍未脱离平正少出锋芒的隶意,尤其缺乏一画之内的起伏变化。而《严仁墓志》在结构上完全不取欧、虞的严正整饬,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皆随笔意。而最大的改变是强调点画的起止顿挫,让最容易表现性情的点画形态变化多端。有时一画极粗,有时一画又极细。一画之中,重起、落,而让中段快速掠过以变节奏。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云:“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33)《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云:“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34) 韩方明所谓的“始弘八法”,即从此明。

后世论家多称“颜出于褚”,因未见《严仁墓志》故也,如见,必称“颜出于旭”!《新唐书-张旭传》所云,“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云” (35),非为谬史。颜真卿不作狂草书,所谓“传其法”者,即此楷法也!《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等文献载,除了崔邈、颜真卿外,张旭曾传法于李白、吴道子、韩滉、徐浩、李阳冰、邬彤、韦玩、蒋陆叔侄等,“凡二十有三人”。清刘熙载在《书概》中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究其实,无论从狂草精神还是楷书法度来说,真正的“广大教化祖”并非褚遂良,而是张旭!可谓“颜平原得其筋,释怀素得其骨”也。因此才会有“后人论书,欧、虞、褚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之说。

张旭·古诗四帖(长卷)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2:29 , Processed in 0.3324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