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教约帖》。原先一直定为北宋宋庠(996-1066)所书,宋庠是个大人物,是宋祁的哥哥,当过宰相,又是状元,以前姓名叫宋郊。后来郊不能用,因为涉及祭天大典,于是改名为宋庠。这帖明显是书商让小人物借助大名头来抬高身价卖大钱的。我觉得此帖不可能是宋庠所书,因为它里面提到“恭人”“孺人”等命妇封号。蔡絛《铁围山丛谈》提到,是到政和二年以后才改为这个封号的,而宋庠活着的时候宋徽宗尚未出生呢,从书体上看有点接近于蔡京的书体。另外像“叩头“这样的书信格式也不会在宋庠那个时候出现,宋庠生活的年代和欧阳修大致同时。还有一本台北故宫收藏的佛印《李太白传》,荒诞的是“绍圣”只有甲戌和丙子而无“丙戌”,还有住持乃“久住护持佛法”(《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之意却写成主持。再者佛印是朝廷封号,而无自称之理,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十八《佛印清胜帖》后只署法名“了元”,苏轼称其“元公”或“佛印禅师”,因此自称“佛印”全无道理。这件作品看上去时代很早,但我觉此种书体绝对不会是宋代的东西。 有时因为内容所限而无从下手,如这本沈辽(1032-1085)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动止帖》也是沈辽存世最佳的一件作品,纸张非常精良,是上面描有海波纹的粉笺,因此这件作品是超常发挥,但里面也没有多少可考证的东西,象信中所说的“乳香石上纳以好醋磨塗赤肿处”。只知乳香可以消肿,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考证的了,这也是徒唤奈何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