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65|回复: 40

九斤老太:“陇上鸿泥”采风行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9 14: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上鸿泥”采风行纪

九斤老太
__.JPG



自“江山寻绎”后“陇上鸿泥”是刘正成先生个人第二次规模性的书法展事。这次“陇上鸿泥”展览刘先生作了长久的酝酿和充分的准备。去年春夏之交产生在甘肃办展的想法,进入初冬后正式确定,2013年在兰州举办“刘正成书法展览”。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得知后饱蘸浓墨,主动热情地书题“陇上鸿泥”展签,并数易其稿亲作展序。

刘正成先生十多年来,多次踏上甘肃这块苍凉而宏厚的西北之地,其情、其意,在他的作品里悉数道出;陆浩同志在甘肃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系着他的深情和梦萦。如果说“陇上鸿泥”是刘正成多年来积淀的一堆蓄势待燃的“干柴”,那么陆浩同志就是点燃这堆“干柴”的一把“火炬”。

“甘肃”,这个被岁月剥蚀、被沧桑蹂躏、被战火摧残成满目疮痍的——黄河母亲,在她的怀抱里:人文始祖伏羲从仇池山走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雄心勃勃的秦始皇的先祖从西汉水出发,完成了一统大业的伟绩;曾经辉煌盛极的大唐皇族的根基就在陇西黄土之上,因它而全世界各大都市便有了象征中国的“唐人街”;先后令周穆王、汉武帝魂牵梦绕的西王母,就诞生在汭河与泾河交汇处的回山,曾留给世人多少荡气回肠的传说;轩辕黄帝五回问道的广成子就修行于泾河源头的崆峒山,它让秦皇汉武也几度前往——寻求治国兴邦的方略;还有一个道士,不经意间打开了昭示汉唐盛世以来,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的宝库,敦煌从此成为一颗世界的耀眼明珠……。

翻开甘肃黄天厚土的历史画卷:从大地湾遗址到仰韶文化、齐家窑文化以及伏羲女蜗、三皇五帝、广成子、麦积烟云、崆峒奇峰、敦煌莫高窟……都给她增添了层林尽染的绚丽色彩。刘正成先生说,甘肃是一部历史文化的巨著,他每到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新的惊叹。他说他深爱这片土地,更喜欢这里的人。他说:甘肃的人像这片淳朴的土地,宽厚豁达,坦荡热情;尤其令他敬佩而感动的是,从穷乡僻壤到城市,处处可见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酷爱和尊崇;他说,这是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文化沃野,这正是远古文明延续和近代文化传承的见证。作为书法家的刘正成先生,多年来痴情于甘肃这片黄土地,不仅仅这里是草圣张芝的故乡,而是甘肃的山山水水,人文地理带给他艺术的源泉和创作的灵感。今日“陇上鸿泥”正是刘正成先生献给甘肃和甘肃人民的一次真情汇报。为了圆满完成这一饱蘸浓情的任务,刘正成先生忘记自己是年近古稀,毅然离开几案,走出家门,踏上漫漫万里采风之路。

按照计划“陇上鸿泥”采风活动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以伏羲、先秦文化为代表的陇右采风,区域包括天水、西和、礼县、成县、秦安、通渭、白银等地;
第二单元,以敦煌佛教文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采风,区域包括敦煌、嘉峪关、酒泉、瓜州、张掖、山丹、武威、兰州等地;
第三单元是以平凉崆峒山道教文化为代表的陇东采风,区域包括兰州市、平凉、庆阳、泾川、灵台等地。

整个采风活动三个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完成,从2012年11月10日开始,历时半年之多,跨越50个(次)县、市,总行程万余公里。作为这次刘正成先生“陇上采风”活动的亲历和见证者,我目睹和感受了刘正成先生在甘肃大地上,由东到西,从南到北采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故此,拙笔赘述,笑作“陇上鸿泥”采风行纪。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陇上采风”第三单元(第一部分)

陇东行(平凉.庆阳)


行程路线:北京——兰州——平凉——灵台——西峰——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13-6-9 14:12 编辑

陇上采风从这里开始

年底到来北京载天文房文化有限公司,在刘正成先生的主持下,乘年终总结大会之际,对“陇上鸿泥”展览的相关事宜作了详尽的部署、安排,确定了采风创作的行经路线和具体时间。

2012年11月10号,刘先生和李骉从北京乘飞机到达兰州。按约定,我同日从西安乘飞机也赶到兰州。下午六点半,我们相聚在兰州阳光大酒店。当晚刘先生的学生,兰州市市长助理窦希铭为我们接风洗尘。作陪的有甘肃省委宣传部的张亚杰处长,甘肃电力公司行业协会秘书长雷鸣,原甘肃画院副院长兼甘肃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林经文先生等十多人。席间刘先生向大家通报了我们此行甘肃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座的各位鼓掌欢迎。一致表示积极支持,满怀期待。

次日上午我们如约到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甘肃省博物馆,进行展馆实地考察。甘肃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韩博文在门口等候迎接。先生顾不得喝茶寒暄,先让韩书记带我们进入博物馆一楼展厅。工作人员打开灯光,先生亲自丈量展厅高度、展线长度,然后计算出实际有效面积,并一一记录在案。随后韩书记带我们上二楼参观了馆藏展品,展柜里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目不暇接,讲解员拿出全身解数也难以应付先生的惊奇与询问。无奈,博物馆韩书记只好亲自上阵做讲解。先生的视线目不转睛地盯着展柜里,随着韩书记的将讲解,他思绪早已沉浸于历史的大河里……

1.jpg
                        ( 刘正成在考察展厅)


我们从上午十点走进展馆,时间由十一点、十二点到下午一点,李骉打电话叫我们去吃饭。先生一脸不高兴,用川音自言自语道“吃什么饭哦”。中午一点半,韩书记自己也撑不住了,对先生说,我们先吃饭,回头再看。先生这才依依不舍得离开。下楼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备好宣纸,等候先生现赐墨宝。先生欣然答应,提笔刷刷“文明之光”四个大字耀然纸上。

原计划12日去平凉采风,但是在北京开会的甘肃省工商银行副行长何林,数次电话极力要求,续等一日,他争取会后赶来见见先生。考虑多年的老朋友难得相邀,于是留住下来。11号晚上,张亚杰及朋友在宁卧庄宾馆招待了我们。在座的还有甘肃书协常务副主席翟万益、甘肃书协副秘书长黎明等相陪。散席时,我对翟万益讲,刘先生希望他为“陇上鸿泥”展刻一方图章。翟万益爽朗承许,并一再声言,能为刘先生做点事是非常乐意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盖酒后泄天机

12日下午四点,何林终于从北京赶回来,在阳光酒店与先生亲切交谈许久。何林认为先生在兰州办展这是一大好事,表示一定要鼎力支持。畅谈中先生提出十年前写给他的《代酒贴》和雷鸣收藏的《围炉贴》,到时希望借来参展,何林高兴地答应了。
晚上甘肃电力公司的朋友在阳光大酒店设宴为我们去陇东采风饯行。这晚人很多,十八人的大圆桌坐得满满当当,还增加了几个座椅。

席间老朋友盖刘得(盖刘:双姓)也在。谁知,酒过三巡,老盖突然提起十多年前,他收藏一批刘先生书法作品的趣事。何林打断老盖的话,让喝酒,并告诉老盖:他也有不少先生的作品。

老盖借着酒劲回击何林:你那算什么呀?我的不是一般作品,知道吗?光宣纸就是一张上千元的清代藏物。据说那是刘先生首次举办的个人展览,一共有四十多幅作品,并且出了作品集《陇上行》为证。其中有楷书、草书、行书、心经等。作品质量相当的高,尤其是一副“飞龙在天”的草书,堪称无与伦比!当时感觉很贵,现在看来我无意中拣了个大便宜。哈哈喝酒。(说到兴奋时老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何林端起酒喊道:老盖你吹牛,罚酒三杯!老盖站起来不服气地嚷嚷:罚谁啊!先生在场,人证物证俱在,我先来罚你三杯再说。

这时先生笑道:这是真的。那是2001年,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举办个展。当时女儿刘月打算出国留学,手头资金不足,打算为孩子筹点经费。那些作品的确是本人尽心竭力创作的好作品,纸张也不错,全是描金宣。现在提起来,仍然历历在目。虽然,盖刘兄当时帮了大忙,但过后我既留恋又惋惜,记得曾托包兄,打算从盖刘兄手中反收回来。又过两年,我和包兄再次提及此事,包兄讲,盖刘兄听说我要“反收”,干脆来个死活“不谈”。没着,这个秘密即尘封起来。

何林一听,非要闹着去看看。老盖神秘的告诉:家人都从不轻易让看,你看?没门。所有作品全在箱中给我繁衍生息……哈哈,喝酒、喝酒……

老盖的故事激起大家的热烈议论,而何林与老盖继续斗嘴、斗酒不休。大家听得既开心又兴奋,端起酒杯纷纷向老盖道贺。
老盖兴奋的站起来,摇晃着酒杯:不怕各位笑话,当时在下对字画一窍不通,真假好坏全听老包忽悠。单凭我对老包的了解和他的为人,当时我完全言听计从。知道吗?一咬牙我把买房的钱拿出来将“陇上行”全部收了。虽然我清楚老包当时极力成全,主要是想帮刘先生。我想,既然老包是善举,何况他答应,假如哪天我想不开不要这些作品了,由他来如数全额收回,至多,我暂且保管而已。但过后细想,假如老包真的忽悠了我咋办?我为什么乖乖地就范了呢。老婆子为此埋怨过不至一两回,甚至我也怀疑这是不是老包刻意下的“套”?事实上我冤枉过老包,现在看来这个“套”下的及其有意义、及其有价值。如今想想,当初刘先生的书法润格一平尺才几百元,如今一平尺翻了几十倍。这个“套”我上的非常值得。现在感觉到——这也是我一生中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讲到此,老盖不无得意得举起酒杯——哈哈,老包来我敬你一杯。谢谢你下这个千载难逢的“套”。

我以茶代酒(他知道我滴酒不沾),老盖又喝了满满一杯。事实上,老盖说的全是事实。当时刘先生确实急于给女儿筹集留学经费,我自己又无力全额承担,只有请——好朋友老盖相帮。但有一点,我真的保证过:“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想要——我会全部收回”。因为《陇上行》这批作品,真的是先生的力作。对此,我从来没有怀疑和担心过。至于老盖的“怀疑”,我这是第一次听说。“哈哈”引起大家的一整笑声。

何林借着酒意,随机估算老盖手中的这批作品,至少已经升值到三四百万了。

老盖一听又站起来反驳道:去你的,我的这些作品全是精品,精品按市场行规还要翻番。让你一算给我少了多少?哈哈,喝酒、喝酒……

老盖有点醉意,但依然伶牙俐齿,自豪无比。

最后何林叫来一个青年歌唱家,唱了一曲信天游、一曲临夏花儿、一曲青海民歌。至此,晚宴在那甜润悠扬的歌声里,意犹未尽的结束了我们陇上采风的第一站——兰州之行。

13日吃过早餐,上午十点钟,我们乘车从兰州出发。经过定西,会宁,静宁,最后进入宁夏自治区的隆德县,翻越六盘山,下午两点半到达平凉。先生饿了,有点心慌(低血糖的反应)。我们没去宾馆,就直接上街找饭馆吃饭。由于之前数次来过平凉,所以先生要求这次不许对外声张,不打扰任何人,我们按计划采风、创作就是。因此直接去广成山庄住了。因坐车劳累,各自休息无话。

一觉醒来下午五点半了。冬天的天气很短,窗外已经暮色重重。我挨个儿敲门,发现先生早起来了,他端杯茶若有所思的对着窗外坐着。我告诉先生:灵台电力公司的张虎全已经安排好晚餐,等待给你接风;同时平凉市书协副主席杨帆夫人,王芳和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贾伟伟前来看你,在楼下已等候多时。先生让他们上来。大家寒暄一阵后,先生得知杨帆去北京了,杨帆特意派夫人前来代他看望先生。先生笑着说:真是不巧,我两次到平凉,杨帆都阴差阳错的没遇到。

先生向他们了解和询问了平凉前任老书协主席葛纪熙、何清荣二位的情况,让带他向大家问好。贾伟伟代表平凉书法届的同仁向先生试探性的提出:平凉书法界的朋友们,很想再听听您的讲课,不知这回您有没有时间讲?先生一听,立马答应。时间约定在年后春暖花开的时候择日来讲。贾伟伟和王芳惊喜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憨憨的傻笑。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炉贴》的记忆


刘先生13年前,第一次到平凉。那时的先生清瘦,高挑,穿一身牛仔西装,一头自来卷短发,走路、讲话,神采飞扬。先生时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兼《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和主编。记得,有个慕名而来的庆阳青年摄影家,当时给他拍过一张照片,是在崆峒山拍的。那张照片后来放大后至今保存在先生的书房。那次,先生还给平凉书协讲过一回课。先生第二次到平凉,是同我从西安开车而来;第三次是去庆阳路过;前年去河西走廊时,是第四次路过平凉;今又第五次到平凉。

先生几次到平凉都是来去匆匆。唯独与我相伴而来的第二次,给他、给我都留下太多、太深的记忆……

那是公元2003年的冬季,先生受邀去杭州参加完黄君实先生的书法展览后,直接飞到西安。殊不知,那时正是先生人生命运最低谷的时候。所谓“刘正成西安事件”前后起因,我是见证者,也是经历者。我最清楚,先生这次到西安时的心情是什么?

2002年12月,因所谓“西安事件”将个人事业如日中天的刘正成一纸公文——副厅局级职务和待遇统统一搂到底(只差没受牢狱之苦)。曾经门庭若市,立陷门可罗雀,对于从贫寒中走来的先生来说,也没有什么患得患失的悲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这本是一桩子乌虚有的冤案。当时书法界在一片无声的哗然中,任何书法机构和任何一个书法人,都怕与刘正成有一丝的牵连!这回去杭州参加黄君实书法展览,主办方怕受株连,故意让他错过开幕式时间晚到一天。先生什么也没说,参加完黄君实的展览直接取道来西安。熟知,就在先生抵达西安的当日,适逢“刘正成西安事件”上诉后,被西安中级人民法院以“不符合行政诉讼”为由驳回的同一天。

这个“矛盾百出,证据混乱”的冤假错案,在西安碑林区法院和西安中级法院竟然得到同样的结果!律师翟雪梅失望地告诉先生后,显得无奈至极。我送走律师后,先生仰头长叹,久久不语。一会儿先生夫人付淑群大姐打来电话,说北京下雪了,还在不停的打雷。我心想大冬天下雪打雷,这不正是“天怒人怨”吗!

记得当时《三秦都市报》和《华商报》的记者赶来,想采访刘先生,被我一一阻挡了。当时的情形其实媒体不是不清楚,何况他们第一次报道后均受到到批评式的“打招呼”。他们说,这次只能以消息采访加以报道。我说不用了。试想,一个在书坛主政二十年之久的领袖级人物,突然间落得如此下场,孰是孰非?只有天知道。面对这欲哭无泪,欲诉无语的现实,刘正成这个从成都走出来的巴蜀汉子即使铁打的又能说什么呢?

先生夫人付淑群大姐原有的乳腺癌痊愈后,因夫君遭受不白之冤,再受打击而诱发为骨癌,女儿又远在英伦求学。先生此时除了自身被诬陷、冤屈,还有病中的夫人,他乡的女儿也叫他揪心牵挂,还有无法割舍的《中国书法全集》。先生除了精神压力,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此次,我叫先生来,打算筹点钱以解先生燃眉之急。我自己筹了八万,又给远在甘肃的平凉电力局党委书记雷鸣打电话联系,说明情况后,他倒热情的答应了。

先生自到西安,天一直下着大雪。第三日雪停放晴。一大早,我开车同先生从西安出发,沿312国道上路了。公路上积雪很厚,被过往车辆压成溜冰场似的,一点都不敢马虎。当行至永寿境内,发现道路越来拥挤,没行多远,前面车辆完全拥塞得不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见有车在掉头。一问才知道,永寿至彬县的40公里路段中发生有十多起大型交通事故,全线从昨天一直堵到现在。疏导交通的警察过来,劝阻大家返回或绕道,他说今天肯定是通不了的。我们只好掉头,打算从乾县绕道,经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到甘肃灵台,再去平凉。于是将情况告诉了等候我们的雷鸣,雷鸣又安排灵台县供电局等候我们,只要到达灵台就好办。

离开国道,进入陕西境内的县道,道路更加难行,过往车辆很少,被雪覆盖得几乎找不到路面。我开着车,心里不停的怪怨老天,也怪怨自己。我不知道这是自己选择上的错还是老天故意的折磨?而先生似乎看出我的情绪,则显得无有丝毫的怨意,倒是讲起了他过去。在讲述中,我知道了先生和我一样,从小失去了父亲。作为长子,先生初中毕业后无力继续就读而辍学。那时没有打工挣钱的地方,他偷偷的卖过烧饼,干过杂活,还让邻居的小孩把他写的字拿出去,三毛两毛的卖过。他说,有的同学看见失学后的他提着篮子在巷子里卖烧饼,难为情的远远就躲开去了。后来,先生在城都棉纺厂当了工人。先生记得,从小母亲就让他看着神龛上的字练习书法,到当了工人时已经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在工厂里抄抄写写,办个墙报、板报的都是他的拿手戏。由于勤奋好学,厂里又派他去上海棉纺印染厂学习。曾经失学的他,遇到学习机会犹如久旱逢甘霖,学习期间他一刻都没有耽误,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他把所有的时间全部花费在上海图书馆里。正是那个时候,他读遍了国内外名著和大量的文史类专著。学成归来,他不仅在业务上能独当一面,不久还写出话剧《欢迎新战友》在成都话剧团公开上演。那是先生的处女作,并获成都市业余文化创作优秀奖。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直到调入四川文学编辑部……

一路先生感人的生活经历倒让人淡化了行路的寂寞与艰难。当我们好不容易过了岐山,到一个叫“两亭镇”的拐弯处,发现一辆拖拉机横卧在路中,前面几辆小车停在当中,好像要过夜似地没一点动静。原来在前面的前面一辆大货车打滑翻车——挡住了去路,对面也赌了好多车。在这穷乡僻壤的陕甘交界处似乎无人来处理?至少暂时没有。何况已经下午五点多了。不用多想,我们自觉地调转车头。我们又把情况通报雷鸣,也告诉了灵台县电力局。我们从新调整行进路线——由原路返回去,再绕道进入203省道(宝鸡至平凉)。此时,天色渐黑,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四周冷风嗖嗖,一片寒意。没多久,车灯感应器自动打开了灯光,路面显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好不容易回到岐山,又绕道经凤翔、千阳、陇县,然后插入宝鸡到平凉的203省道,已是半夜十一点了。一路上雷鸣不停的打电话来,不时地询问道路情况?这叫穷途中的我两,着实感到一种被牵挂着的暖意,心中陡添几分安慰。

过了陇县,一天水米未进的饥腹,早已折腾得没有任何力气抗议了。我们寻见路边一家亮着灯光的人家,叫开门。还好,好客的主人让婆姨做了一顿地道的老陕“皮带面”。所有的佐料只有醋、盐、辣子,而我们吃的很香。觉得,这一餐胜过天下所有的豪宴。店主人告诉我们到平凉还有一百多公里。雷鸣在电话中强调,203公路沿途有很多山路和急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慎重安全。雷鸣此刻还在宾馆等着我们。好在203道被拉煤的车辆压开一条通道,但依然跑不起来。好不容易进入甘肃境内的神峪河,又爬上大弯岭,下山到安口镇,已经凌晨两点来钟。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取道华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爬上六盘山东麓的关山支脉。好累,好困哦。先生让停车休息一下。打开车门,暗夜中依旧白雪皑皑,面前除了呼呼北风就是冻僵的寂静。朝南望:一百六十公里外,就是秦岭;向北看:五十公里外,就是平凉。寒风吹得人左右摇晃,而先生有意解开衣襟,似乎刻意要寒气渗彻肌腹。先生双手杈在腰间,一任疲惫、压抑淹没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沉默中,先生忽然不禁吟起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为除圣明弊事,朝奏夕贬,岂料一片忠心获得的是,年迈体弱的他,贬去潮州。妻儿丢在家中,孤身前往,站在大雪纷飞的蓝田关,回望长安,看到的是浮云隔断的秦岭,低头脚下积雪拥道,马步不前。韩愈感慨无限,心中自问:家在哪里?路在哪里?对着前来送他的侄孙韩湘做就这首千古绝唱的感慨之作。而先生遇到的比起韩愈有又什么两样呢?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子呢?夜色中看不到先生的表情,而我的眼眶里悄悄地湿润了。我想,当年韩湘面对韩愈时的感受,一定与此时此刻的我一样。

下山路很滑,五十公里行走了两个小时。抵达平凉已经天明时分。宾馆的服务员告诉我们,雷书记安排好一切,等不住回去了。我们到平凉,得到雷鸣的热情款待,虽然才买出两万元的字(扭曲的收藏市场看重的是职务和头衔),但丝毫没有感觉到遗憾。连续三天雷鸣一直相陪伴左右。真是,一见相见如故,先生和雷鸣从书法谈到生活,又从生活谈到文学,彼此话越说越投缘,越说越亲近。当雷鸣知道先生八十年代曾在《四川文学》编辑部工作,还担任过《人世间》文学副主编,和《星星诗刊》编辑时,他又惊又喜。原来雷鸣不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书法家,还是一个闻名陇上的文人,写了不少讴歌祖国和家乡的诗文,记得他曾向《星星诗刊》投过不少稿件。最后刘先生给雷鸣赠送了《刘正成文集》一、二卷,雷鸣也向刘先生赠送《雷鸣.诗、文》两集。行走前,雷鸣以先生喜爱吃的火锅为我们饯行,平时不喝酒的先生,那天喝了不少啤酒。在这人生坎坷之际,越崇山峻岭,历经千辛万苦到平凉,朋友的热情如香喷喷的火锅,怎不叫人感慨万千呢?回到宾馆,先生提笔写下了《维炉贴》:

癸未立冬,某与包公治国先生驱车过关山,天将明,雪白山暗,万里空山,真无人径也。忽有电话铃声至,此雷鸣先生催程也,及至平凉,得识雷公,一诗人也。赠诗文集二,亦豪放恢宏之诗也。围炉畅饮交流甚欢相见恨晚也,迈崇山峻岭而得一知已,岂不称人生一乐事耳。
2.jpg
                         (雷鸣收藏围炉贴原作)
那次,我们到平凉大雪一直下得没停,直到临走道路完全被雪封了。只好把车放下来,我和先生是从平凉乘火车回西安的。记得是凌晨一点钟,雷鸣送我们上车的。前面提到的“刘正成先西安事件”后经公安部督察局根据中国法学界五位法学专家写的《刘正成西安嫖娼案件分析》内参,亲自到西安查证,落实,这是一个执法错误性错误案件,于2005年4月西安市公安局与陕西省公安厅派专人,前往北京,向刘正成当面陪情道歉,并向先生和公安部督察局,中国文联递交了本案撤销之文件。可是由此留下来的后遗症似乎没有任何改变。
第二次刘先生路过平凉又遇下雪,想起上次平凉之行又书《雪夜再过关山记》:
《雪夜再过关山记》丁亥冬,赴陇南看《西狹颂》,友人相招于庆阳。是日,发车于庄浪,经华亭往东,又过关山。暮雪将至,关山煤尘与暮霭昏昏,令我忆起四年前,与包治国兄雪夜驱车由西安赴平凉时情景。天下之大,如野马尘埃,竟有二次雪中过关山机缘也!雪方晴,记之。正成。

3.jpg
                                   (《雪夜再过关山记》行书原作)
这次“陇上鸿泥”采风到此,正好我们又是同行,恰逢冬季。十年前雪夜过关山的情景,再次浮现眼前,先生禁不住再书作一首:

秦川烟树陇山星,夕贬江湖惭朝荣。
雪飞冰冻三回折,包公载我关山行。

诗中回忆起,天暮时分,八百里秦川炊烟袅袅,陇上群山星星点点,而我们还在大雪拥塞的路上,不知何时到达目的地?先生接着回忆,就在那不久前的夏季,自己以“文化战线突出贡献专家”的身份,在北戴河同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以及沈鹏、王蒙、张贤亮、宋祖英、李谷一等人一起疗养。而没多久就贬为草民,面对殊荣岂不惭愧?当时为了贴补家用,为了两万块钱不辞劳苦,雪夜过关山,当年包公伴我同行,今日采风又逢冬季,还是我两依旧相伴而至。天意乎?时宜乎?其情何堪?其意谁辩?一晃十多年了,此情此景依然浮现眼前。

先生多次来平凉,但“柳湖书院”没有去过。次日上午创作数件作品,下午由贾伟伟、王芳、张虎全等人相陪,参观了“柳湖书院”,还看了左宗棠碑书“暖泉”,和大门牌楼上题写的扁牌及毁坏后从新修复的对联。从“柳湖书院”出来,先生发自内心的说,他很敬佩左宗棠。他说左宗棠除了积极推行洋务工业革命外,最大的贡献是他从沙俄手中收复了新疆,同时又在兴国安邦方面既注重边防建设又重视治学,象“平凉柳湖书院”就是他办的,还有一个极其可贵的是,他非常重视植被生态,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号召将士沿途栽种适合西北生长的胡柳。现在平凉柳湖公园和张掖泉湖公园,所见到的那些参天大树,即是左宗棠的将士们当年栽种的。人民为纪念左宗棠,将沿途所见的柳树谓之“左公柳”。因此,这回“陇上鸿泥”创作中就有与左宗棠相关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窖藏图”

15日上午,我们随张虎全离开平凉,去平凉最东边的灵台县。

灵台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密须国、密国存在。后来周武王伐纣前,灭了密须国,并在这里建造了祭天点将台,即“灵台”。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很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出自这里。在张虎全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古灵台”(原为夯土台,后修亭榭楼阁,历经毁坏又历经重建)。早年遗物不知去向,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清代和民国以来,官吏要人的题书碑刻,有意思的是,在“灵台”的正前方:左边排列着解放以后省、市、县领导的书法碑刻,右边排列着国民党时期政要官员的书法碑刻,酷似文武百官朝奏灵台的阵势。随后我们又参观了灵台博物馆,馆里陈列商周到秦汉时代的青铜器居多,不少一级文物都在甘肃省博物馆,这里摆放的一些都是复制品。唯有西汉墓出土的“窖藏图”,先生很兴奋,正好应证了不久前,他对“湖南里耶秦简”出土于水井之说提出质疑,并撰文就“天下第一井”观点指出有误,没想到在灵台博物馆看到了古代“窖藏”的剖面示意图。先生很高兴的说:“里耶秦简”不是坠入水井的遗物,而是刻意“窖藏”的文献。古代人们习惯把贵重物品及食物藏储于地窖,相当于现在我们的仓库。

4.jpg
(刘正成先生在灵台参观)

灵台到庆阳市所在地西峰不远,路标显示80公里,下午五点半我们离开灵台去了西峰。到西峰天早黑了,华能庆阳,煤电公司的薛小宁总经理,带着一行人在高速路口迎接我们。先生也数次到过西峰,在薛总的盛情招待中,大家开怀畅饮,频频举杯,笑声不断。第二日,先生邀来当地书法家韦国栋,李锐,在薛总的安排下我们一同去了,距西峰20多公里的“北石窟寺”。

5.jpg
(刘正成先生在北石窟前合影)
“北石窟寺”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和泾川的“南石窟寺”同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的姊妹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它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北石窟寺文物馆的馆长亲自上阵讲解,先生听得仔细认真。参观完“北石窟寺”先生说各个时代的造像石刻既有艺术表现又有佛教文化内涵,还有掩饰不住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文化的在现,我们参观等于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对提高艺术创作很有意义。

6.jpg
                 (刘正成先生参观北石窟寺)
7.jpg
(刘正成先生在北石窟听导游讲解)
由于先生受寒感冒,我们没在西峰久留。吃过中午饭,下午两点,薛总派车载送我们离开西峰。到西安后,李骉有事乘飞机当晚先期回京,我同先生在西安休息二日。11月18日我们顺利回到北京。到家后先生发烧,半夜住进疗医院…….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陇上采风”第二单元(总第二部分)

陇右之行(天水、陇南)注:原计划“陇上鸿泥”展在采风过程中简单拍摄一些资料,准备展览时制作“视频”。春节后,酒泉电视台副台长秦川乘北京出差,来看望刘先生,谈到展览“视频”时,秦川说他们根据甘肃省打造“一带三区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正想拍摄有关甘肃文化的题材。听了先生“陇上鸿泥”采风的思路与构想,秦川立即拍板:全程跟随“陇上鸿泥”采风,抓住先生采风过程,拍摄反应甘肃文化的纪录片(关于:陇东行先期自己拍摄的资料他们不能用,待后补拍)。秦川回去后,经酒泉电视台研究决定:同意配合“陇上红泥采风”拍摄电视纪录片《陇上行吟》上下集。所以从现在起,酒泉电视台拍摄组就开始随“陇上采风”一路行进。

行程路线:

北京——天水——西和——礼县——成县——通渭——白银——北京

北京乍暖还寒陇原春意盎然

初春,北京的上空阴云裹着雾霾缠绵不去,草堂院子里的花木畏畏缩缩的不敢探出头来。此行中除了先生,还有侯勇和我。下午,在机场办好托运手续,不久便登上飞往西安的航班——开始了“陇上鸿泥”的第二次采风。这是公元2013年3月18日下午4时45分。
到西安,包捷开车接上我们直往西安建国饭店驶去。陈刚早早在离建国饭店不远的王朝轩酒店,订好接风宴在等候。第二日上午十一点,我们在西安东街的“老铁家羊肉泡馍馆”吃了一顿比较地道的“西安羊肉泡馍”。然后由陈刚驾驶别克商务车,载着我们沿“天宝”

8.jpg
(天宝高速)

高速公路直奔天水。离开西安两小时后,过了宝鸡,公路沿渭河在秦岭之谷穿来绕去,侯勇和先生不时的举起相机抓拍车窗外的景色,显得兴奋而快活。与我事先约好的周祥吕公,携夫人驾车已从陇南赶至天水,在酒店等候我们。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达天水。在吕公的安排下,我们就住于天水市中心的天辰大酒店。我们提前约好,与酒泉电视台的秦晋、伊斯梅尔在此汇合。七点钟,秦晋和伊斯梅尔,风尘仆仆的如约赶到。吕公带我们去吃饭。饭后,在先生下榻的大套间,大家聚一起对此行采风活动的具体路径,以及各项事宜进行了协商。在吕公的建议下,我们从新调整了先前的出行路线和具体日程。不一会儿,从陇南师范学院赶来的汪峰告知:天水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杜松奇听说先生来到天水,已经等候半天了,一定要来看望先生。说话间,杜书记和天水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贾院长已经赶到了。
9.jpg
(从左至右陈刚、刘正成先生、作者,在去天水途中合影)
11.jpg
(天水市)

老朋友见面格外热情,杜书记了解我们此行的任务后,积极主动地询问需要他做什么?先生笑指吕公:一切由他负责。此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先生五年前就是天水师范学院艺术馆的“名誉馆长”!大家畅谈之后,杜书记邀请先生此行到天水一定要去学院讲课,先生欣然答应。
13.jpg
(刘先生在调整采风路线和行程时间)

14.jpg
(天水师范学院杜松奇书记看望刘正成先生)
15.jpg
(原来:刘正成先生是天水师院艺术馆名誉院长)
次日上午九点,吃完早餐,我们十多人乘坐依维柯中巴,出了市区,经北道、甘泉、马跑泉、介子。一路上,导游向我们不停地讲解。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南路必经之地。天水旧称“上邽”。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一带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升起红光。顿时,地震山摇,伴随隆隆巨响,地上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缝之中,形成一池湖水。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传说这湖与天河相通,所以上圭人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天水郡”,从此就有了“天水”之名。后来在魏文帝元年将“天水郡”改为“秦州”。远在西周以前,当时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峰青水旺,水草丰茂,就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居住在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养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并赐“嬴”姓。到西周时,伯益之后非子又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张川一带)叫"秦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

导游讲的很吸引人。没错,从秦安大地湾遗址、伏羲女娲、河图洛书到崆峒黄帝问道,从东夷西迁到回首一统中原的先秦崛起,从黄河流域到西汉水之滨的甘肃大地,就是一部尘封的历史巨书。正如清华大学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说的:“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

(导游在车中讲解)
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13-6-9 14:49 编辑

登麦积、谒伏羲,天水师院掌声不息

5.jpg
(麦积山)
    上午十点钟,我们到达麦积山。麦积山,其形如农家麦垛之状,位于秦岭西端北麓,山峦叠翠,树木茂盛。四周群山环抱,麦积一峰中央崛起。举目仰视,陡峭的麦积崖上栈道层叠,洞窟密布。麦积崖剪影于蓝天白云之下,衬托在烟雨绿树之中,俨然一副自然天成的山水画。随着导游拾级而上,视野里樱花灿烂,柳丝吐烟,空气里芳香四溢,清新怡人——好一派春意盎然!先生顾不及美景,一边只字不漏的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一边又不厌其烦听从摄像师的指挥。有时要一遍又一遍的走上去,走下来,重复拍摄,或者看见一块碑石,题书随时的就可能即兴采访。我们沿左边栈道拾级而上,从右边栈道扶梯下来,用时两个多小时。这个苦,连我都嘘嘘喘息,而先生却显得精神抖擞,乐此不彼。
2.jpg
(刘正成先生在麦积山)
3.jpg
(麦积春花)
从麦积崖下来,讲解员说:对刘先生讲解,其实等于跟先生学习。很多史料、很多问题刘先生了解的比我们透彻,有些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非常幸运,这次我遇到一个真正懂艺术又博学的老师。讲解员最后要求,同先生合影留念。合影后,讲解员挥着手,依依不舍的目送我们走进停车场。
4.jpg
(刘正成先生在麦积山听导游讲解)

(麦积栈道)
6.jpg
(作者于吕公夫妇麦积山留念)
下午一点多,我们在麦积山下的“农家乐”,吃的午餐。餐桌上,一下子端上来六个新鲜野菜,先生带头喊叫:哇,这是今年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吃到如此多样,又是如此鲜美的野菜!好吃、好吃。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原计划从麦积山回去休息到四点,就去天水师范学院讲课,可是我们回到宾馆已经四点半。于是先生收拾好课件,又匆匆起身去天水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召集了文史系、艺术系、教育系的师生,偌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由于迟到,先生道歉之后立马开讲。给天水师院师生,先生讲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当代选择》。从陶片符号刻划,到甲骨文、石鼓文、简牍到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依次讲来。洋洋洒洒两小时,全场鸦雀无声,直至先生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此次讲学只讲了这次计划的第一部份时,众学子们才回过神来,掌声雷动,久久不息。还有很多同学纷纷想与先生合影,由于学院领导的制止,未能如愿。随后杜书记带先生参观了天水师范学院艺术馆,并给艺术馆题写了“翰逸神飞”。
7.jpg
(刘正成先生在天水师范学院讲课)

8.jpg
(刘正成先生与天水师院部分领导合影)
   9.jpg
     (天水师范学院报告厅座无虚席)   
天色将晚,学院安排好晚餐。可是先生说:今天没有完成原计划的任务,尤其是伏羲庙还没去。杜书记说天色已晚,先吃饭,明天上午再去。先生说:明天的任务和时间很重,不能占用明天的时间,今天一定要去伏羲庙。大家只好跟上前往伏羲庙。先生对“伏羲画八卦”,“河图洛书”之说十分清楚,此行的真实目的是前来拜谒人文始祖,下一站还计划去伏羲诞生地——仇池山。

1.jpg
(伏羲庙广场合影)
1.jpg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祁山访西垂感慨万千

21日吃过早饭,在吕公夫妇的带领下,我们启程前往礼县。上午10点到达祁山堡,吕公派人找来,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管所所长、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理事独小川先生作为讲解员,这时他们正在路口迎候。
1.jpg
(远眺祁山堡)
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堡“武侯祠”,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祁山”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挺拔。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在独馆长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先生聚精会神的仔细听着,并不时地提出问题,直到眉舒疑散。从祁山堡武侯祠下来,先生浮想连天,感受颇多,他说到成县后一定要书作一副《出师表》以表对诸葛孔明先贤的感念。
2.jpg
(刘正成先生在祁山武侯祠与随行人员合影)

时间快到午饭时分了,吕公建议先吃午饭,然后再去看大堡子山“秦西垂墓园”。先生看看手表,还不到十二点,要求立刻去大堡子山,回来吃饭,然后去“秦西陵博物馆”。所有人都是围着先生转,既然他要坚持,大家无言以对。又驱车二十多公里,然后徒步登上大堡子山。

“秦西垂墓园”位于甘肃省礼县。据史料记载,秦人属于赢姓,源于山东,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至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随着周王朝灭掉商纣,赢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至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今礼县东部一带,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代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收复失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乱中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功被封诸侯,正式立国。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都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和根据地。
据独馆长介绍,“秦西垂墓园”起初由盗墓发现,先后数次盗掘,事后文物部门才进行抢救性挖掘和系统勘探。现探明有四个墓群,发现墓葬二百多座,大型建筑遗迹一处。其中一、二号大墓被盗,所有文物几乎毁坏、散失殆尽。我们所看到的是三号祭祀坑,出土有“四簋六鼎”,还有石磬、编钟、玉器、金器以及大量的青铜器,同时发现有婴儿陪葬。先生指着满目疮痍的盗坑,不无感慨的说:文物考古常常滞后于盗墓贼!
3.jpg
(刘正成先生向独馆长询问西陲陵勘探情况)
4.jpg
(刘正成先生感慨:文物考古常常滞后于盗墓贼!)
5.jpg
(考古时挖掘出的祭祀坑)
从“秦西垂墓园”回来,我们在礼县生态园饱餐一顿,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就在吃饭期间,先生约见了去冬因家中孩子无人照看,从草堂辞工回家的小保姆何玉红夫妇。先生关怀的询问了何玉红回来后的生活情况,临别前又拿出一千元递给玉红夫妇让添补家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先生说:我这人——高官不避,草民不弃。这使我想起朱关田先生在《江山寻绎》学术发言中评价刘先生的一段话:“惟其纳新知不忘旧雨,既登朱门,又坐柴扉,非势非利,不忘所以”。

接下来我们参观“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门口,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陆浩同志题写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金光闪闪,十分耀眼。
6.jpg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前合影)
独馆长介绍说:“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礼县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2004年国家文物局等五单位开展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项目是继中国夏、商断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项目。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独具特色的礼县秦早期文物,促进秦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使秦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提高甘肃省在中国史学界的知名度,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秦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在征求国内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县上特此修建——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7.jpg
(刘正成先生参观西垂墓园出土的青铜器)
8.jpg
(刘正成先生在拍摄青铜器铭文图片)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新建落成尚未开放,工作人员正在摆放陈列文物。我们是特许的第一批参观者。展台摆放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它们就出土于我们刚刚寻访过的“秦西垂墓园”。目睹面前曾亲历和见证了历史的一件件物证,先生的思续不禁跨越数千年:仿佛看到远古西汉水两岸林木茂盛,草肥水美;蓝天白云下,成群的马匹在西汉水边悠闲饮水的祥和景象;忽而又闻金戈天马,鼓角连天,铁骑越过陇山,厮杀声不绝于耳……。呵呵,历史离我们既遥远又很近,诚然历史文明中蕴含着和平与战争,萧衰与繁荣。先生观看的很仔细、认真,他拍摄了很多照片,尤其是青铜器上所有的铭文一字不漏的全都记录了。最后独馆长说:我接待过无数的领导和文化名人,但从没见过像刘先生这样投入的。晚辈希望以后多与先生交流:先生的博学令我敬佩,先生的认真使我感动。两人互留电话,先生承诺:待“里耶秦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一定邀约独馆长前往。

寻访“秦西垂墓园”、参观“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后,先生在“陇右四记”中的《西汉水行记》书作有述:

诗经》云,“维天有汉”者,天水也。《水经注》云: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也。古者东夷西迁于此,附周王养马,故称晋公、襄公,于是东进陇西,终并天下。曩者,某知有汉水,未知有西汉水,今知汉水分东西也。西汉水发源于天水之南陇山中,流经天水关、盐官镇,盘旋于大堡山南麓,在礼县西南而去,成一代文明之渊薮。李学勤教授云,要探讨中国古文明,必先解读甘肃古史。今来西汉水,见秦宫大墓遗址,四簋六鼎之威仪,更拜读秦公器铭之书法,乃真切感知大江旷野之间实演出过先人高度文明之大戏也。地图上无人关注之西北角,亦有此历史之光华闪耀其间也。有包总、吕总同行,又于礼县会玉红夫妇,然后竟奔成县,乃有此忆此感耳。 癸巳春正成


(附西汉水游记书作)
下午四点多,我们离开礼县经西和前往成县。路上先生回忆说:早年他读苏东坡的《仇池笔记》发现,坡翁得到一块仇池石,只是做梦云游仇池山与伏羲会面,故作《仇池笔记》。事实上他没到过仇池山。六年前先生路过西和,心中盘算今日路过仇池山一定要去仇池山以践坡翁未践之愿。岂料行至一地,打问村民仇池山何往?方知仇池山已过矣,遗憾之至,只好遥远回望作罢。此次采风到成县,登仇池山是既定计划。途经西和县石峡乡,从地图上找到去“仇池山”的便道,先生兴致很高  ,似乎梦寐以求“’仇池山崖”就在眼前。

9.jpg
(刘正成先生从地图上查找去仇池山的路径)

车在崎岖蜿蜒的乡间山路上绕来拐去,等到终于爬上山巅,夕阳已经坠入群山,天色渐渐灰暗起来。询问路人“仇池山”还有多远?路人说至少还有三四十公里。先生不无遗憾的道:又一次失望而归!我们返回石峡乡,继续前往成县。晚上九点多到达,吃完饭十点多,各自回酒店休息。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植被良好,物产丰富,果蔬多样,盛产茶叶,号称甘肃的“小江南”。公元前3世纪,秦于其地置下辨道;汉代为武都治郡。南北朝改白石县为同谷县,设成州;从唐至元皆为成州治所;明洪武年降州为县。

先生采风到此:一是,再去看看“西狭颂石刻”,因为《西峡颂》具有中国书法史中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东汉末年现存碑刻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是摩崖碑刻中的精品,从发现以后,历代书家对它反复摹写,对现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书法学习的重要参照,也是东汉末年铭石碑刻书法的代表作;二是,去“杜甫草堂”,杜甫不仅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尤其是他辞官回川途经同谷(成县),写了十多首有关同谷的诗文。作为文化人,到了成县岂有不谒之理?三是,一定要圆梦“仇池山”。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5: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憩同谷、谒少陵、缠绵西峡

22日。休息了一夜,大家精神很好,吃过早饭,吕公夫妇,王峰等人带我们驱车进入西峡。西峡是夹在南北两山中的一个峡谷,由东向西渐渐升高,是成县境内的一个旅游风景区。到停车场,买了门票。我们一行人十多人,前后一字型排开。我们的“队伍”一会儿拾级而上,一会儿穿梭树林,一会儿过小桥,一会儿登栈道,倒是忙的不亦乐乎
1.jpg
(刘正成先生在扶栏回望西峡路)
2.jpg
(刘正成先生即将到达西狭颂碑石)
峡谷中溪流逶迤,时而变换成飞流瀑布一泻而下,时而形成积水深潭止步不前,道边的野花尽情盛开着,林中的鸟儿肆意啼鸣追逐着,彷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行至两公里处,有一石桥,走过石桥拾级而上,在悬崖边有一平台,站在平台上能看到崖面上的刻文。先生说这是“武都太守耿君碑”。上次他来时没有看到,主要是那时没有搭建这座平台,今日有幸一睹,胜喜!“武都太守耿君碑”与《西狭颂》出自同一个时代,由于崖面外漏,雨水冲刷,野风剥蚀,字迹有些模糊,但它和《西狭颂》均有着同样的价值。看完“武都太守耿军碑”沿着峡谷继续前行,爬上栈道,两面崖壁刀削斧劈似的很陡峭,越行道越险,越走谷越窄。穿过栈道绕过一个大弯。面前相对开阔起来,一个更大的深潭出现在眼前。从潭水的右面绕过去,左面的岩壁上就刻着我们寻访的“西狭颂”。路非常难走,吕公参扶着先生贴崖面慢慢移过去,后面的人依次效妨。西峡碑石外面建有“岩厅”和玻璃门墙,平时游人隔窗而忘,今天是文管所所长来了,门直接打开,先生第一个走进去。先生这一进去,近一个小时没出来。先生是,
3.jpg
(刘正成先生研究碑石刻文)

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一笔、一划的捉摸,然后又边读边看,读完后又接着看。总之,看不透彻不抬头,看不明白不歇气。先生看完西狭颂石刻出来,电视台做了长达一个小时现场采访,后根据访谈内容,侯勇整理后发在中国书法在线:

西峡中有两块碑实地考察,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成县《西狭颂》访碑记电视访谈
刘正成
我这次从天水经过礼县,来到成县,重游西峡,观摩《西狭颂》,感触很深。
     一、《西狭颂》是汉代文化高峰时期的产物。

在古代,书分三体,铭石书作为一个很规范的书体,就像我们现在的报纸,是一种很规范的字体,而简牍是一种手写体。《西狭颂》具有更多的简牍书写的遗韵,它是在方正规范以内,实现了更多自由书写的味道,兼有了简牍书写的自由飘逸的状态。同时,摩崖是书丹写上去的,刻工的水平一定是很高的,也很难说书写的人就不是刻工,很可能书写的人就是刻工,否则的话,精致就可能大打折扣。这个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每一个点画刻的不是粗造的,而是很精美的,和书写的笔意是很相近的,比如这个创字,一提起来,然后一竖一钩,就和书写的味道非常接近,这里面既有刀锋,也有笔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的笔意,这是一般的摩崖刻石做不到的,古拙厚重中间体现出轻灵的书写意味。所以,我认为有可能《西峡颂》的书写与刻工二者合一的,写到这种状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西狭颂》是汉代文化中的高峰时期的产物。

     二、《西狭颂》的艺术特点

    《西狭颂》的书法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就是雄、强、宽、博。雄、强就是《西峡颂》的用笔非常有力量,从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形成了隶书蚕头雁尾的笔法,它的字又不像中原碑刻的规范和方正,它非常开放,体现出性情的拓展,让笔画非夸张,奔放不像《曹全碑》、《礼器碑》的严谨,方正,它通过结构自由来体现它的雄强气息。

    这个碑刻写的很方正,有个方格,这就是铭石体,但是很多笔意体现出篆书的笔意。西峡颂还能看出受到篆书的影响,比如长字,上面是隶书的结体,下面是篆书的结构,既显得严正,又显得飘逸。两种不同的倾向溶合得非常好。

    《西狭颂》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摩崖刻石,在汉代以前,摩崖是很少的,我们西南地区,讲究墓在山崖洞隙里边,就是崖墓,有的就要留个名字,西南地区,包括四川成千上万过崖墓,成了文的也很少,摩崖刻字最多的是北魏时候,这个要晚二百年的时间,北魏的龙门造像,山东的泰山金石峪,这是北齐北周的。要晚二三百年,东汉时代的摩崖是很少的。

     时间早,文字多,书法美,保存好是《西狭颂》的四大特点。比如泰山刻石,现在只剩下很少的文字,就是保存不好,它的时间早,要早三四百年,但是他已经残,这里有几百字。有385字。所以文字多。书法美,保存好。所以可以称之为四美碑。

     三、《西狭颂》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是我们中国书法繁荣期,但是由于西汉禁碑,东汉也不许刻碑,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制度涣散,才开始有、东汉末年是公元100年到200年之间这个时间,所以我们现存的碑都是东汉末年的,这些汉碑都有两大类,一类是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用于祭祀场所的比较规范的隶书的碑,比如《礼器碑》、《史晨碑》这一类的,另外一类就是刻在山崖上的,就叫摩崖刻石,这种碑更具有自由书写的,因为在祭祀,庙堂等场所的字就比较规矩,比较方正,而这些穷乡僻壤的摩崖刻字,就有自由书写的味道,具有山林的气息,东汉摩崖的碑刻,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陕西的汉中《石门颂》,一处就是我们的甘肃成县《西峡颂》,汉中汉碑因为修筑水利工程,人们都把那些山崖上的刻字移植到博物馆了,只有我们的西峡颂是保持原地原貌,所以西峡颂具有非常重要的原生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可以说,《西狭颂》具有中国书法史中里程碑的意义并且是东汉末年铭石碑刻书法的代表作。现存被发现的东汉末年碑刻也就300多块,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是摩崖碑刻中的精品,从发现以后,历代书家对它反复摹写;它是汉代书法的标准件之一,对现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书法学习的重要参照。

    四、实地考察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多重性认知。

    当我们看到一张纸拓片上的字和山崖上的碑刻,感觉是不一样的。一张纸上,显得轻飘飘的,而实地考察这个地方,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下,就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在2000多年前,在这里刻了这样一个摩崖刻石。想象空间就很大,不像一张纸了,整个思维就得到延伸,审美感受就就得立体化,审美感受也得到深化。

    如果不到这个地方,就不能了解这个地方的山川、地理,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很难想象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能够看见汉代末年有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摩崖上刻几个字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字的精美的程度,可以反映当年对文化,对文字的精美要求,我以为《西狭颂》摩崖刻石能够反映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对艺术审美趣味。

    所以,实地考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能够巩固历史文化所留给我们更深的审美历程。


4.jpg
(刘先生在西狭颂碑石前)
5.jpg
(作者与刘正成先生在西峡合影)
原计划“西峡颂观摩”在上午十一点前结束,然后沿后山风景区下山。可是电视采访结束时已经下午两点了。于是,我们取消原计划,又按原路返回。
回到停车场,吕公的司机准备好一大桌以山野菜为主的丰盛午餐。吃完午餐,已是下午四点半,大家没有休息,跟着先生,一同又上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又称杜公祠,坐落于县城东南不远处的飞龙峡口。是一组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 当年杜甫经秦陇流寓同谷避安史之乱,在此逗留月余,创作了《凤凰台》、《同谷七歌》等诗篇。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捐资修了“杜牧草堂纪念祠”,起初叫“子美草堂祠”、“诗圣祠” 。
后来经过宋、明、清,民国年间几次修建和补茸,“草堂”才逐步美轮美奂,初具规模。现在草堂内还留存有: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宇文子震刻写的诗碑,明世宗嘉靖九年(庚寅)和十九年(庚子)立的两座诗碑,及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已未)立的《重修杜少陵祠记》碑石等十多处。
6.jpg
(少陵祠门楣)
7.jpg
(刘正成先生进入杜少陵祠)

   依山而建的杜甫草堂祠在建筑群的最高出,进得山门虽然山花烂漫,竹影婆娑,可是随行人员大都累得中途止步,唯有先生在前趋步前行。由于祠内正在修建,许多地方被围栏绳网隔断。先生面对杜公塑像深深三鞠躬,休息片刻,大家拍照合影。原计划,第二天去仇池山,回到宾馆,先生明显的体力透支(回来的路上在车里就睡着了)。鉴于多日来车马劳顿先生和大家协商后,取消了第二天的“仇池山行”,正好借休息,开始书法创作。
8.jpg
(刘正成先生在少陵祠合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22 11:51 , Processed in 0.3311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