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侯勇

{陇上鸿泥}刘正成癸巳采风陇上行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留万古 斧冠三军






13日上午,刘正成老师在宾馆会议诗书丈二巨制草书对联:“诗留万古,斧冠三军”。

他在创作完成后说嘉峪关这个地方,既是一个关口,是中西文化的汇集之处,这个地方不仅有军事战争,也有文化战争,所以我想到左宗棠走过嘉峪关的,他写道提诗留万古,“执斧冠三军”,要带着军事和文化去远征,才能够巩固我们的国门,所以他把文化的安全也看得很重要,所以他在平凉建柳湖书院,在这个地方留下很多题诗。就是要告诫后人,我们在这个地方,不仅要建立我们的城楼,防事,还要建立我们的文化根基。同时也可以说,文化要走出这个关门,西方的文化也要走进这个关,所以这个关,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汇集之地,这三个,既是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他们这种双重的文化的关照和文化的情怀激励着我,所以我在这里奋笔挥毫,我觉得写了“关河梦断”,就筋疲力尽了,把我所想的发挥殆尽。今天我精神来了,我还要写这个对联,左宗棠是“题诗留万古”,我把“题”字去掉,“执斧冠三军”,我把“执”字去掉,就是“诗留万古,斧冠三军”。这也是三个伟大诗人形象的表征,他们就是这样文兼武备,为我们国家繁荣作出了双重的建设。

他强调,文艺总是来源于生活,生活可以激起我们的激情,好像是歌德说过,历史可以激起我们的激情,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感昭,我们的创作就会显得苍白,虽然我羡慕他们的诗,但是我感悟,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创作我还比较满意。

作为一个书法家,就立即想起书斋几案,但是你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行吟的方式,到诗句的园地,到历史的园地去写,去创作。那是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你要了解此事,增加自己的艺术境界,必须身临其境。用这样的方式来感悟我们的历史的原貌,这比纸上读来,肯定感受更深刻,更能够让人信服和激起自己的艺术激情。

从敦煌到嘉峪关,酒泉,张掖,这次河西之行,就是躬行之路,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为艺治学之路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游黑水国





2011年河西之行,有网友称刘正成老师为苦行僧,诸君再看这张照片,夕阳西下,刘公独自一人,向西走去。

这是2013年4月13日,我们辞别酒泉的好友,驱车200余公里,来到张掖,刘正成老师提出,一定要再游黑水国。  

黑水国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西10公里处,黑河从其旁静静流过。历史上匈奴民族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就建在此地,当地民众称之为“老甘州”或“黑水国”。黑水国古城遗址分南北两城,相距约3公里。南城位于距国道312线南1公里处,东西长258米,南北宽226米,总面积5.8万平方米 ,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午五点半,抵达黑水国,张掖的韩先生已在此等候,随行一起进入残存的古城中遗址区,只见满地面看到满目的残垣断壁与散落的瓷片汉砖,连同四周绵延起伏的沙丘,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幽暗中依稀听得刀俞的碰击声、市肆的叫卖声、茶楼的稳弦声和逃离古城时慌不择路的呼喊声。也仿佛站在了历史的高空,清晰地看到了月氏聚牧、汉匈争战、茶马交易、兵防屯驻、沙毁古城的漫漫岁月;看到了古城的繁荣、悲壮、沉稳和脆弱对历史的演绎;看到了遥远的汉唐。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刘正成老师感慨万千,称艺术之路,即行走之路,到达一个地方,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人文,风俗人情,也是艺术创作最佳的题材,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是生活的再现,比如此次行程,在黑水国遗址上面,我们犹如进入到繁荣的丝绸之路,想到汉唐雄风,这对于艺术创作的“气”的理念,是非常有帮助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便是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陇上采风行程中,是刘老师提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随着行程的增加,随 行的同仁们,也许感悟到其中的深意了吧。

如一苦行僧,为着艺术创作之路,向生活取经,向传统文化取经,向美好的山川胜迹取经。如是,陇上之行的意义,便又随之更加深刻起来。

让我们一起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感恩我们伟大的山川胜迹,感恩我们的足迹......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掖大佛寺

没有僧人的寺院




4月14日上午,刘正成一行前往张掖大佛寺,十二年前,刘正成老师曾为张掖大佛寺书联:


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


此次前行大佛寺,此联挂于在大佛寺存列重要文物的大佛殿,十数年过去,此联风采依旧,与松竹草堂客厅所挂之《赤壁赋八条屏风格相近。

甘肃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刘正成老师一行参观了大佛殿,藏经阁等存放重要文物和经书的建筑,在参观写经文物展后说,这次参观了唐代,元代,明代的写经后,发现每个时代的写经风格既相联系,又有不同,这个展览让我们对写经体书风的演变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是中国书法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扬。


随后,刘正成老师应该大佛寺管理方的请求,为大佛寺题写:张掖大佛寺、

参观完张掖大佛寺,此次敦煌河西采风活动的第二阶段就完成了。

15日,刘正成老师一行抵达兰州,踏上返程,此次行程圆满结束。

此次参观张掖大佛寺,发现此寺现为文物管理所负责管理,没有一个僧人,自然也没有香火,不由得想起敦煌的石窟。


敦煌的石窟不再是自然的通风与透气,而是铁将军把门,需要给壁画涂胶水,打点滴,我不知道上千年的自然状态与现在的打点滴谁的寿命更长。张掖大佛寺的文物,不再由虔诚的信众与僧人来管理,而是由拿工资的文物管理所负责管理。我不知道没有香火的寺院,是否还会成为寺院,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会比有香火的情形下更好。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能关心和所能解决的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玄鹤的确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

玄鹤高飞唳碧天,
一声清沏到人间。
千古遗有仙禽在,
何事而今道不传。

<刘正成崆峒山寻玄鹤洞步韵清人李瑛诗>

玄鹤俪影逝碧天,
遗声清韵留人间。
千古俗情与仙隔?
人神忐忑道法传!


刘正成老师在问道崆峒时这样深情的说到,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容易为这样的故事感动,一个人很难为哲学感动,但是很容易为人生感动。或许,这便是此次《陇上鸿泥》采风活动的一个缘由吧,从3月17日以来,刘正成老师先后经历陇右、敦煌河西采风,以及此次的陇东北采风,基本涵盖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布局“一带三区”规划,即“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这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历史的溶合,更为深切的提法,应该是如刘正成老师在崆峒山创作“玄鹤”时所说,艺术家因为故事而感动,因为山川、历史、人文、风物,所提供给我们的创作素材,滋养了艺术,这样的艺术,无疑是伟大的艺术,用足迹所书写的行为艺术,在整个艺术界,整个书法界,为了一个展览,作如此宏篇巨制的采风与创作,当属首创。

刘正成老师对于此行的缘起,简单的称之为:我对甘肃的山川、历史、人物、风物特别感兴趣,仅此而已,我们不仅看到了刘正成老师对于如此长时间的采风创作的一句轻描淡写,更看到了刘正成老师对于艺术创作、对于厚重的历史人文所具有的魅力信拈来、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

作为《陇上鸿泥》陇东采风的大结局,此行,我们历经平凉道教文化圣地和泾川佛教文化的洗礼,问道崆峒、拜谒西王母、大云寺,圆满的完成了《陇上鸿泥》采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

145652h8780auq6dxy88ry.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崆峒山寻玄鹤洞



5月1日 刘正成老师一行由香山景区,登高望远,直抒胸臆,即兴书下“玄鹤”二字,并深情的讲述了玄鹤的故事。

他说,玄鹤的确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神话故事,广成子带了相传在很早以前,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时,随身带来一男一女两个玄鹤童子服待他,但是这些童男童女在这里发生了爱情,最后,道要修成了,究竟是在天上去做神仙呢,还是在人间过夫妻生活,在爱情和理想之间,矛盾忐忑,玄鹤的故事反映了人和神,现实生活和理想的矛盾冲突,构成了现实生活,我觉得很美,非常符合我们哲学的意味。
我觉得到崆峒山来,玄鹤的故事感动人,最有意义,当然也有黄帝问道,还是形而上的问题,玄鹤的故事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最有传奇色彩,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容易为这样的故事感觉,人很难为哲学感动,但是很容易为人生感动。
玄是黑,这是白,灰白体现羽化成仙的动感。玄鹤一去不复返,此处空留玄河洞,

玄鹤洞就是附近的悬崖绝壁上,有一直径约两米,深不知底的山洞,一对玄鹤就在这里生活,一直在那里盘旋,好像是八十年代后就看不到玄鹤了,面对玄鹤洞,写下“玄鹤”二字,这个故事,我们在这里来寻找人和神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最有意义,这滴无意间滴下墨汁就是玄鹤悲喜交集的体现,到底是在此岸世界生活,还是去彼岸世界寻找梦想,这个矛盾,我想就是人生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城学字,棋盘岭问道




玄鹤的故事很感人,一行人在刘正成老师创作完“玄鹤”以后,随行下山,前往皇城,道和子已在皇城久候,盛情难却,为皇城书写道符书法: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修行溢寿丹。下笔即天降甘露,久旱逢甘露,真是神清气爽,众友皆称妙品。书毕此联,雨停,众人皆称奇。

随后与道长论道棋盘岭,对奕一局。时阳光普照,观棋松遮阳观棋,时已下午四点,众人皆饥肠辘辘。待到中坛用餐毕,已是下午五点。众人返酒店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崆峒武术与书法 刘正成平凉访农家





5月2日上午,刘正成老师一行前往崆峒山下,与崆峒武校的师父切磋武术与书法。

崆峒山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三大武术流派。崆峒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据《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诗:“世传崆峒勇”、杜甫诗:“崆峒足凯歌”。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崆峒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正成老师与崆峒武校的师父切磋武术,他说,崆峒武术渊源流长,中国书法也是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延续至今,武术讲究内家外家,形意结合,书法也是,不但要讲究速度,也讲究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道理。刘正成老师还与武校师父打了一趟推手,活动活动筋骨,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依然很兴奋。

辞别武校的拳师们,刘正成一行又驱车来到一农家访问,一番交流后,惊奇的发现,此户农民也姓刘,刘正成老师亲笔签名赠送作品集给这一刘姓农家,并对平凉地区的老百姓也热爱书法,家家户户家里的墙上都挂有字画而感到欣慰,谁说中国书法到现在已经落没了?老百姓家中挂有字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书法已深入每个华夏子孙的骨子里,中国书法的未来大有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日下午  柳湖书院讲学
暖泉碑怀左宗棠 大成殿传道




5月2日下午三点,刘正成老师一行来到柳湖书院,谒“暖泉碑”,并于柳湖书院大成殿讲学,为柳湖公园题写“柳湖晴雪”。

柳湖书院,位于甘肃省平凉县。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1740)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更名为“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


左宗棠于光绪元年(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平定阿古柏之乱,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建议将新疆改为行省,为巩固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在驻平凉时,即禁种鸦片,号召栽树,安民复学,恢复地方秩序等。题写柳湖书院暖泉碑,游览崆峒,撰书《崆峒玉碑赞》。


在参观完“暖泉”碑后,刘正成老师一行来到大成殿,平凉书法界的同仁一百余人已齐聚一堂,此次讲学由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和平凉市文化局联合主办,邀请刘正成老师为平凉的书法家讲学,讲学主题是:论章法与布白:书法作品空间构筑的发展历程。讲座历时两小时,讲座完成后,平凉市的书法家与刘正成老师合影留念。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谒西王母宫,大云寺登高望远




5月3日,刘正成老师一行来到泾川,谒西王母宫,抚南石窟寺碑,在王家山庄与杨帆结师徒之谊,并于大云寺登高望远。在西王母宫书“无极”二字,为大云寺题写“大云寺”匾额。自作联并书:祥临舍利塔顶日,瑞绕王母宫边云。

上午十点,刘正成老师一行驱车从平凉抵达泾川西王母宫,拜谒西王母,尊崇母爱,感恩母亲,认为慈祥的母亲养育了我们,并提出,敬西王母不是宗教,是人类对母爱的感恩。希望人们多拜拜西王母。

拜完西王母,参观书法名家作品馆,并于此书“无极”二字。随后去泾川王家山庄用餐。并于此与杨帆结师徒之谊。

下午五点,刘正成老师一行前往大云寺,于舍利塔顶登高望远。随后下地宫朝谒佛舍利后为大云寺题写”大云寺“,并书自作联:祥临舍利塔顶日,瑞绕王母宫边云。



延伸阅读:

王母宫,道教宫观,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的回山之上,景区内主要有王母宫、瑶池、回屋、王母宫山石窟等四个景点。

王母宫在泾川县回山顶巅,祖传周穆王西游时曾在此与王母幸会;又传说西汉武帝曾于征和二年(前91)七夕迎王母之驾于甘泉,遂荐仙桃。故后人便于回山上修建王母宫。

宫内原主要建筑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大殿、玉皇阁、周穆王祠、汉武帝行祠、玄帝庙以及望河楼、晓钟亭、旷如亭等,规制严整,气势雄壮;后历经兵燹战乱,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重建。

泾川大云寺


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陕甘宁交通枢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现在其遗址建有大云寺博物馆。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

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

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5 20:34 , Processed in 0.3078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