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郭子彰

郭子彰书法新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7 09: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醇潜子弟   才蕴日彰                                   
                                                                文/彭一超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幼时学习书法,它的父亲从后猛抽其笔而不脱,右军以为这个孩子将来在书法上必有大成。有一次,王羲之在王献之书法习作中的“大”字下面添加了一个点儿,王献之拿着这幅作品去给他的母亲看,母亲看后说:我儿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象羲之。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天资和勤奋是缺一不可的。
子彰八、九岁的时候,父亲每每将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给他听。当然,这对于别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充耳不闻,平淡无味的事,然而对于与生俱来就有着艺术情愫的子彰来说,却在他幼小的心田中深深地埋下一粒种子,从此,他萌生了要把字写好的志向:要向王羲之那样。
    子彰生长在京郊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朴实、勤劳与善良的品质深深的影响着儿时的他。家乡的小村庄座落在险峻的大山之巅,山下是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的滔滔白河。白云出岫、红树青山、鸡鸣犬吠、阴晴雨雪….大自然赋予了他美的感受和质朴豪放的性格以及对山外世界的无尽遐想。

    那时侯,在子彰能够读到的有限的书中,其中四本书对孩提时代的他影响最大。
   《初学论说精华》是子彰的启蒙读物。从此,他懂得了爱书和刻苦读书,也懂得了尊师重友的道理,这使他终生受益。
《诸葛亮》——绛粉色封面上,线描着一个手持羽毛扇的智者。因为书的名字中有一个和自己名字相同的“亮”字(按:子彰原名东亮),而吸引了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的好奇心,书中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心灵深处深深地烙下了朴素的英雄主义色彩的印记,使他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触发了他了解、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的情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多么壮丽的秋景图啊!使人读之心驰神往,就是这样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残本词书,使子彰在十岁左右便熟读和背诵了许多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词人的作品。他学着大人的样子,在上面划杠杠、圈点点,爱不释手。从那时起,子彰便开始模仿着古人的作品创作传统诗词了,尽管他对音韵和格律还了无所知。从此,他一直深爱着古典文学并有幸在十年后得到当代音韵学大师启功先生的面授。这本书就是《唐宋词一百首》。《王羲之四体千字文》是家中唯一的一本书法字帖,幼时的子彰如获至宝,反复临写,并在那时学会了认读草书和小篆。
    父亲是子彰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父亲仁慈而宽厚,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长长的门楹上,父亲浓郁朴拙、刚劲遒丽的大字,以及父亲乾研翰墨、提按顿挫时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彰。他心摹手追,在每年春节写给自家及村里人家的春联带给家人和别人欢乐时,父亲和邻人的赞美、小伙伴的羡慕,都极大地鼓舞着、坚定着他去实现儿时志向的决心。

    子彰学书走的是一条以传统为根基,进而博采古今、融会贯通,逐渐蜕变的路子。初从晋、唐入手,继学宋、明、清各家,后来又转攻汉魏六朝碑版。他长期浸淫于传统之中,通过创作领悟着传统的精髓。从形质到内容的理解再到书法作品创作,他反复思索着、实践着……从二王到智永、怀素,从颜、柳到苏轼、黄庭坚、米芾、徐渭、傅山、王觉斯等大师,无不做过深入的研究。从中感悟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无数个星期天,无数个夜晚,无数张旧报纸上他用笔和墨架起了心灵之桥,用心和这些大师们对话……
    1987年,在参加“全国书法教师第一期讲习班”学习期间,子彰有幸得到启功先生和秦永龙先生的教诲。从此,子彰除向两位先生学习书法外,还同他们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诗词等。启功先生的为书、为诗、为人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认识到: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学养、德行是何等的重要。当启功先生读了他的诗连声称赞:“厉害!厉害!”给予鼓励时,子彰并未因此而自满,他时刻以大学者的奖掖鞭策着自己。
    开阔的胸襟,放达的气质,无疑是最可宝贵的。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底色,这种底色甚至决定了一个艺术家到底能走多远。子彰是内心涌满真诚和质朴的青年学子,他为人豁达,对知识和学问有着强烈的追求,但身上却不染知识分子的酸腐。
    子彰擅长草书,他少年时期即醉心于斯。对王右军《十七帖》、智永草书《千字文》、怀素《自叙帖》、黄山谷《李白忆旧游诗卷》研习有年。明清的草书大家中尤喜祝枝山、徐渭、王铎和付山,对他们的代表作品辗转临习。闻说他少年时期因为喜欢徐青藤的〈应制咏墨〉、《应制咏剑》和《杜诗秋兴轴》等字帖,朝夕把玩,醉心其恣肆飞扬,满而不乱的点线序列,常常至深夜,有时倦而伏案入睡,酣渍浸于帖上。
    他的书法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经典的同时注重把握时代气息。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应从时代的审美视角来诠释、解读和汲取古代经典菁华。他认为只有是当代的,才是历史的。他在《临池咏墨》中写到:“枉说鹅池与墨池,形神乖合任由之。法元非法非非法,无古无今无后时”,他是深刻理解了王羲之“后之视今,亦由今之是昔”的内涵了的。
为了使创作更进一步深入,他努力地寻找传统、现代和自身心性之间最佳的契合点。于是他在如饥似渴学习传统的同时,还向齐白石、徐悲鸿、启功、刘正成、聂成文等现代名宿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子彰曾一度对刘正成先生的狂草书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刘先生作品中那种长毫侧锋,盘环转折,一泻千里的气势,笔致中蕴涵的高古飘逸的文人情怀,都给他以极大的启迪,他以为:“刘公大草,侧锋取势,前无古人。”于是草书面貌为之一新。丙戌之岁子彰去沈阳拜访聂成文先生,他饱揽了聂先生的许多真迹。聂成文先生是当代草书巨匠,其书熔古铸今,气势恢弘。子彰以敏锐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从聂先生草书中对点线的处理、笔墨的运用、章法上内外空间的分布中,找到了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从而对祝允明和徐渭的大草书有了新的认识。草书面貌更为之一变。    子彰学习古人、学习今人,辨证的处理二者的关系。学习今人并不是为了赛事而盲目的跟风,他是在时代审美趋向和自身审美情趣间寻找某种契机。他对非古人莫不可学的观点,并不持赞同的态度。他写诗说:“刘公之线,聂帅之点。各取其长,融于我腕。善璋至论,今古同鉴。东晋士人,互相陶染。(松竹草堂主人擅大草,长于线之运用;辽阳聂成文先生亦擅大草,长于点之挥洒,吴善璋先生论书,以继承传统师法当代名贤同重,吾学之从之。)”正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他向社会学习,同朋友交流,既问学于名师,又“求郢于老媪”,使自己的眼界和思想日益开阔。赢得了许多师长和道友的关爱、鼓励和支持,启功、秦永龙、刘正成、聂成文等前辈名家都对他奖掖有加。他沉淫笔墨之中,一任才情放达。他对书法艺术优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的沉实,徐青藤的奔放,付山的质朴,黄山谷的空灵。侧锋、中锋并用,沉厚中求险绝;参合篆隶,涵蕴古意。他的草书苏轼《前赤壁赋》十四条屏,笔势雄放,缭绕恣肆,把苏轼文中所表述的旷达人生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书法在线》总版主鸿石先生称其大草自书诗《望黍》四屏: “法拟刘公(刘正成先生),笔追青藤;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刘正成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某有一棣子名子彰,密云人也,擅书法,风格豪放,其诗更佳…”                                                                                     
      子彰的楷书初取法唐碑。他对于唐碑的理解和学习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唐碑,不能忽略其与隋碑、北碑以至于六朝碑版的血脉关系,否则,必将写死、写俗,这对于初涉唐碑,尤其是中唐楷书者至为重要。他临习《玄秘塔》近十年,从笔法、笔势、笔意等多方面去领悟它和北碑的血脉关系。九十年代中期,他转习六朝法帖,对《爨龙颜》用功尤勤,他以比较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爨宝子》、《爨龙颜》、《张黑女》、《张猛龙》等碑版的比较,深刻领会到隶楷的递变关系。他的作品,简约浑朴,静穆间又含奇崛之势。笔法凝练厚重,沉实遒劲。行笔含蓄,以意取胜。   
     子彰学习古人,学习汉魏六朝的碑版,追求古人的自然书法风格。他也在苦苦寻找着自己书法的突破方向。“白水千回开放去,青山百遮起伏间。”(子彰诗句)这既是子彰对家乡山川的壮述,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独白。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子彰砚田笔耕,勤苦不辍,参酌造化,博采众长,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




本文作者:彭一超,中国楹联学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艺术杂志总编辑
                  书画产业报执行副总编辑
                  中国艺术创作院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北京书法家协会网新闻中心主任
                  书法导报特约记者
发表于 2009-1-20 10: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gif160::gif ::gif160::gif
13.jpg
14.jpg
发表于 2009-1-22 0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gif ::gif160::gif
15.jpg
发表于 2009-1-25 10: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坦率的说,我喜欢你的诗!!也佩服你书法方面的极高模仿能力!
你的字变化太快! 一会刘\一会聂\一会鲍,  很难看到你自己.  哪怕是固定一家也可以啊.
发表于 2009-1-25 18: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谁的是自己的,自己的是谁的,艺术本就是融合、创新,只是大多数人师从古法、古人而不觉是模仿、是描、是临。变化快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妄言,请郭先生和石老师指正!
发表于 2009-1-26 1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gif34::gif 诸位老师过年好!新春吉祥如意!
发表于 2009-2-2 08: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gif160::gif ::gif160::gif
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00: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印文7109 于 2009-1-25 02:44 发表
坦率的说,我喜欢你的诗!!也佩服你书法方面的极高模仿能力!
你的字变化太快! 一会刘\一会聂\一会鲍,  很难看到你自己.  哪怕是固定一家也可以啊.

印文先生语重心长呵!!!
发表于 2009-2-20 11: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子彰临王羲之手札八种 http://www.zgrwzx.com/ShowPost.asp?ThreadID=63
发表于 2009-3-26 10: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赵峰鹤 的帖子

::gif160::gif ::gif160::gif
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4:48 , Processed in 0.2845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