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433|回复: 33

刘正成书赠扇面两帧祝贺朱清时校长“荣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5 1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正成书赠扇面两帧祝贺朱清时校长“荣休”


      本站讯(记者   李骉)  2008年10月24日,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在上月卸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后来京第一次做客松竹草堂,与多日不见的老朋友、草堂主人刘正成先生聊天品茗。

      朱清時先生说:“没有想到,在卸任校长前后,他竟成了一个热点人物,社会反应让对自己十年校长工作突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新浪、搜狐、《南方周末》等媒体上看到对自己的高度肯定,特别是在校庆时刘远东同志带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也给科技大学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当今中国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在离任时受而得到荣誉,这是出乎意外的。”他回忆这十年来,大学敎育正经历着无限扩张的泡沫时代,而自己坚持不盲目扩张和求实求真的原则,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方针,在这中间他承受过巨大的压力走过来了,事实也证明了教育泡沫的违害性,舆论也给予他充分的肯定,这让他卸任性十分轻松愉快。

      刘正成先生在与朱清时先生聊到这里时,邀客人到书房,当即书赠两幅扇面并跋,以表达老朋友的祝贺之意。杜牧之的诗是朱先生父亲给他命名的来源,另一首吕纯阳的诗则是当下的心境。

      其一: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和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右抄吕纯阳诗,为清时先生拂暑。时戊子季秋,清时先生卸校长任,又潇洒做客松竹草堂。与谈及其卸任之际,胡锦涛总书记给科技大学贺信,充分肯定学校工作,令做了两任校长之朱公,甚感欣慰!自然有今日之超逸心境,饮酒聊天之余咏此诗,因以记之。正成。


      其二: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看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之诗,竟一语成讖。起首“清时”二字道其始,“一挥江海”道今日卸任科技大学校长职时,竟得天下誉声不绝,海内热议也。清时先生今日又做客松竹草堂,一身轻静之气,蔚然自足于禅悦之中,因书扇以记之。正成。

      朱清时说,卸任校长后,因为是院士没有退休,他将三分之一时间在科技大学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四川大学任教,三分之一時间在出外考察㳺历。因之,作为国际书协顾问,他很愿意参与刘正成先生组织的书法活动。今年十一月中,刘正成先生将率领《中国书法全集》编撰人员到甘肃考察敦煌写经和河西陶文,作为刚刚出任故宫博物院陶瓷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朱清时先生一再表示要参加这个活动,让刘先生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重量级科学家的参与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刘先生设午宴与朱先生暢饮尽欢,席间还向朱院土请教了时尚的天体物理学问题。一直作自陪的刘智先先生远代表故乡四川乐山市的领导邀请朱清时院士做客乐山、峨眉山,他表示接受邀请并要邀约刘正成先生一同前往,以便能与老朋友在峨眉山上好好聊几天。刘先生也当即表示非常愿意奉陪结伴以作峨眉之㳺。
照片 104 副本.jpg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书协顾问、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书协顾问、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释文: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和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右抄吕纯阳诗,为清时先生拂暑。时戊子季秋,清时先生卸校长任,又潇洒做客松竹草堂。与谈及其卸任之际,胡锦涛总书记给科技大学贺信,充分肯定学校工作,令做了两任校长之朱公,甚感欣慰!自然有今日之超逸心境,饮酒聊天之余咏此诗,因以记之。正成。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看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之诗,竟一语成讖。起首“清时”二字道其始,“一挥江海”道今日卸任科技大学校长职时,竟得天下誉声不绝,海内热议也。清时先生今日又做客松竹草堂,一身轻静之气,蔚然自足于禅悦之中,因书扇以记之。正成。
3.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同志在中国科大全体教授和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http://news.ustc.edu.cn/zh_CN/?article=000168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  (2008年9月25日)

尊敬的李建华副部长,白春礼常务副院长,王明方副书记,各位老师、同学们:

      刚才李建华副部长已经宣布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任免决定,我完全拥护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此时此刻我想衷心感谢全校师生员工,在过去的十年中,对我任两届校长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还要衷心感谢中科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衷心感谢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信任和支持。

      现在中国科大的历史已经开始新的一页,我祝愿学校在以许武、侯建国同志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走向更大的辉煌!

      谢谢大家!
照片 114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
                   (http://news.ustc.edu.cn/zh_CN/?article=00016929

      人民日报  2008-09-28 新华社合肥9月27日电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

      胡锦涛在贺信中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一所新型理工科大学。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按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努力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希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贡献更大力量。

      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座谈并讲话,她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贺信精神,在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造就高素质科技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有更大作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创造新的业绩。

                                                 《 人民日报 》( 2008年9月28日   01 版)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法和减法——兼说大学校长怎么当

    史中兴

    许多干部在报告政绩时,习惯用加法:事情总是办得越多越好,场面总是搞得越大越风光,这似乎是毫无疑义的。让我意外的是,竟也有人在说政绩时,不做加法而做减法,并且公开宣告,这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记者访谈时是这样说的:“做校长十年,我为科大作的最大的贡献,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

    这“没有做什么”的什么,又是什么呢?校长说:“科大没有大规模扩招。”“我们也没有建新园区。当初地方要建大学城,首先就希望科大先带个头。我当初的思想就是不能让学校折腾。如果不扩招,我们的地就够了。教师们就可以在这个环境下安安静静地工作和生活。”还有就是在高校评估活动中,不打乱教学秩序,不手捧鲜花隆重迎接上级派来的专家评估组,不给评估组送礼,不请吃宴会。一句话,没有盛大的风光场面。

    这些“没有”,在当前的世风下,无疑是个异数。人们关心的是,在这位校长如此这般地“没有”之后,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是不是受到了不利影响?校长说:“中科大建校58年来,每1000个毕业的本科生中就有一个当选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不管你怎么评估,这个数字已说明我们的本科教学是好的。”中科大的教学和科研最近这几年一下子在国内显得比较突出,优秀的人才还是不断地来,“其原因就是因为免除了这些年的不少大折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校长这个减法,减去的是折腾,避免了教学秩序被打乱,把学校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在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他说,“想提高教育质量,最该做的是让学校休养生息。一定要让老师坐下来安静地看书、想问题。如果老师坐不下来,没有时间看书想问题,那你所有东西都是虚的。”

    加法和减法,本无高下之分,当加则加,当减则减,并不深奥难解。可是,在关乎政绩的问题上,人们对加法总是情有独钟,对减法则避之唯恐不速。谁愿意甘居中游甚至跟下游沾边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粮食放卫星,有些科学院院士们也热情高万丈地加入了亩产万斤十万斤几十万斤的大合唱,当饥荒的大灾难已经降临大地,大跃进万岁的口号声依然响彻云霄。人们做加法做到了热昏的程度。加和减完全乱了套,该减时反而拼命地加,连有科学知识和理性判断力的人们也不例外。什么缘故?跟着加,伤不着自己,比较安全;如若你喊一声减,对不起,早把你当作白旗拔掉了。

    历史早就翻过新的一章,可是这阵风那阵风,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依然时起时息,时息时起,自然界的风有地域性,热带风暴和西伯利亚寒流也不是漫无边际。我们人间的风就不同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一哄而起,争先恐后,层层加码,不管有没有需要,具备不具备条件,扩招就都去扩招,建大学城就都去建大学城,造城市广场就都去造城市广场,要建什么纪念园就都去找一个古人名字来建园,做大做强就都去组建集团,据新华网报道,全国二百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竟有183个都想建成全世界也数不上几个的“国际大都市”。风刮来,一些人把加法做到了极致。

    大家都在那里跟风加码,你却闻风不动,在那里做减法,岂不变成逆潮流而动?这会招致怎样的压力,是不难想象的,压力不仅来自上面,也来自兄弟单位,如果因为减法而影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审批,本单位的人也会怨声载道。所以没有自信、没有底气的人,是断然顶不住的。朱校长可能是一个特例,他校长做了十年,他是院士,他在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都工作过。对如何办学自是行家里手,他知道怎么做才能把学校带上发展的正途。旁人一时不理解,他可以用事实来回答。我想他不会太在乎头上的乌纱帽,校长不做了还是院士,院士不做了还是教授,教授不做了还可以写文章。没有这些条件,除了对乌纱帽有兴趣或者脱下乌纱帽别无所长,那不做加法跟着潮流跑,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原载2008年6月23日《文汇报 笔会》
照片 113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的精神遗产不应“退休”

   (2008-09-27 01:49:25)

  王石川


  朱清时还有一句名言:"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这种清醒的认识,应该成为当今大学校长的座右铭,也值得教育部门的官员深思。朱清时转身离去了,他的精神遗产不会离开,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革除乱象,办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决定,许武同志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侯建国同志任校长。由于年龄的原因,郭传杰同志不再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朱清时同志不再担任校长职务。(9月26日《安徽日报》)

  朱清时,这是一位让人尊敬的“老人”(尽管他不过62岁),在他主政中科大的10多年里,中科大缔造了无数传奇和辉煌。可以说,中科大的荣耀就是他的荣耀。朱清时的时代渐渐远去,但他的精神遗产不会、也不应消隐。

  一所大学能够声誉鹊起,能够俊彦辈出,靠的是悠远而笃定的大学精神。何为大学精神?

  以学生为本———这从院士不是忙于走穴,而是为本科生上课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说:“教授不给学生上课,那还叫教授吗?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每年依然给本科生上课不少于400课时。”

  以教授为本———目前中科大校园内最好的宿舍楼,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给教授盖的。民主办学,拒绝官本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科大进行机构改革,机关有48个处级岗位公开竞聘,根本没有出现一些地方几十人争一个处长的“火爆”场面。正如有人称,在中科大,“当官”做管理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服务,意味着辛苦,意味着可能失去单纯当教授做研究的自由和清闲。

   民主办学,拒绝官被位。据中青报报道,2004年科大进行机构改革,机关有48个处级岗位公开竞聘,根本没有出现一些地方几十人争一个处长的“火爆”场面。

  以学术为本———拒绝喧嚣和浮躁,拒绝跟风,当年许多大学大行土木,甚至不惜举债,但中科大不为所动,朱清时说,“科大的精神不允许办公楼盖得很豪华”。

  毫无疑问,中科大取得今日成就,与前辈筚路蓝缕分不开,也与朱清时薪火相传分不开。向朱清时致敬,既因为他缔造了中科大今日的荣耀,还因为近年来他以大学校长身份所发出的许多有良知的声音。

  且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的一些名言:现在大学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强,大学像官场;应试教育阻碍创新人才培养,而高考则是控制应试教育的那根“魔棒”;高校学科建设也需要“宏观调控”;这些年我们社会、校园盛行的浮躁文化严重影响、制约了创新可能是原因之一,关于浮躁文化我想举一个大家都能看到而且已经司空见惯的例子,那就是包括校庆、院庆、所庆等在内的庆典文化的流行;高校评估该停了……

  可以说,每一次发言都引起了公众热烈响应,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发言或多或少击中了教育乱象,都映衬了纷乱而怪诞的教育界现实。朱清时何以能够毫无顾忌?这首先是一个学者的良知所在。日前,《科学时报》采访朱清时时曾问:最近,包括两会期间,我们发现您有很多观点和声音出现在媒体上,为什么?朱清时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知道我退下来以后,就变成一个纯粹的学者了,说话就没有现在的分量了,我自己有点紧迫感。我必须要把积压很久的话说出来。我不是为自己。

  解读这句话,有两点不能不提,一是朱清时作为名校的校长,敢于发表激烈的言论,敢于直言教育界的种种痼疾,正是缘于一种责任感。同时,朱清时选择在退休之前发言,这种策略反过来证明当前的教育乱象背后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利益联盟何其强大,要改变何其难矣!联系到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退休前说的一系列真话,引起巨大反响。谈及原因,张保庆说,反正我要退休了。无论是官员还是名校校长,等到退休前才敢说真话,才能多说真话,真令人百味杂陈。

  朱清时还有一句名言:“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这种清醒的认识,应该成为当今大学校长的座右铭,也值得教育部门的官员深思。朱清时转身离去了,他的精神遗产不会离开,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革除乱象,办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刘正成先生

刘正成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荣休”之际

“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

朱清时,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曾获1994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1994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emica Acta)设立的汤普逊纪念奖。

    [科学时报 杨虚杰 报道]对于朱清时院士个人来说,2008年是个重要年份,不久后他就要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位置上“光荣退休”了。今年仅才62岁的朱清时,已经做了2年副校长,10年校长。

他似乎永远是走在前面的人:1974年,“文革”还未结束,他已经开始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1978年,科学的春天刚刚来临,他已经准备走出国门,接受最前沿的科研浸染。1991年,在他45岁的时候,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选择有时异乎常人,他的做法有时违背潮流,他的思想有时也不那么主流。甚至,他的追求也不那么“与时俱进”。

其实,他成长的年代并非英才辈出的年代,他所处时世也并非“时世造英雄”的时世。有人说人生重要的就那么几步。朱清时说,人生的确有几步是非常重要的。但他每一步都认真走好。

追寻他的内心世界,若不是他对自然科学轻而易举地驾驭,或者他更应该是个诗人、思想家、哲学家。在他还是一个少年时,他就被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简约与气度吸引,从此,他都在追求这种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谁解雪芹红楼之味?

“大学毕业分配 去青海是我一生最大的机遇”

今年是朱清时大学毕业40年。1968年12月,朱清时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来到位于西宁市郊区的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修炉工。这样一个当时被所有人都认为不可思议的选择,是朱清时遵从自己内心意愿做出的。40年后的今天,他说,大学毕业分配去青海是我一生最大的机遇。在他毕业26年以后,那时他已经成为中科大的校长,接到同班同学的一封来信,信上说,朱清时是“替”他去了青海,朱清时就感谢他,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科学时报》:今年是您大学毕业40年,对您来说,最重要的经历是哪些?

朱清时:1968年12月我们毕业分配,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转折。还记得是一男一女两个工宣队人员找我谈话,他们问我愿不愿意去天津塘沽盐厂当工人,然后又问我去青海西宁的山川机床铸造厂如何。当时在我心里,青海和天津完全是一张白纸,青海在我心里充满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诗情。我就说,天津和青海我都愿意去,服从分配。很快谈完,工宣队人员也很高兴。出门有同学打听,我一说结果后他们就跺脚说,哎呀,青海怎么能和天津比呢?这句话让我的心凉透了。一句话说错,影响一生啊。所有人都埋怨我,说我太不懂事。但那时已经没有办法了。

当时,不知道冥冥之中开始降临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可那时,谁都不知道这是幸运。为什么说呢?因为我到那里先当工人,但因为我数学好,中学时就得了数学竞赛一等奖。厂长非常爱才,就让我到供销科管计划和采购。1974年,胡耀邦、李昌到中科院,发现中国科研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拉大,想在中科院搞一些大的科研项目追上去。其中一个项目是利用激光分离同位素。这时,全国的科研院所和大学都瘫痪了。后来,我到大连的化物所去,才知道那时他们的业务骨干和技术权威都在农村里当农民呢。包括北京在内的所有大城市的科研机构都瘫痪了,惟青海没有,因为那个地方偏远艰苦,没有人夺权。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知识分子还在依惯性搞科研。所以,中科院没有别的单位可以承担这个项目,就被盐湖所争到了。盐湖所是搞化工的研究所,真要做的时候,才发现缺乏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这个项目需要物理基础很好的人,他们要从分配到青海的大学生中招一些。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就去毛遂自荐。我天性喜欢做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当了5年工人后,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科学时报》:当时招聘的条件是什么呢?

朱清时:室主任看了我的履历。看到我是中科大核物理专业毕业,很满意,就给了我一篇英文文章《化学中的激光》,我回去后用两三天时间集中精力把它翻译出来,室主任看后马上就决定要我了。当时从全青海一共调了十来个人去,北大和清华的都有。有两个老先生带着我们干,过一段时间后老先生就让我带着大家干。这样,我从1974年开始,就开始做这么大项目的科研,比同龄人至少早了5年。而且一做就是国家的大项目,还做负责人。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机遇。开玩笑说,这就像红军时期20多岁的人当军长一样。

接下去就是靠自己平时的准备了。我们那个厂在1968年就有100多个全国分来的大学生,大家下班流行打扑克、喝酒、发牢骚,我也曾经参与过,但心里总觉得不安,总觉得我还没有本事,以后有一天国家要用人才,我有什么才?所以我就偷偷学英语,翻译书,学数学,把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做到尾。没有人让我这样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渴望。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才让我做这个大项目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因此,机遇虽然重要,还要平时作好准备。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但心里很愉快,现在回想起来,我一生最愉快的就是那个时候充满希望,充满激情。

《科学时报》:您在那个年代里一直都是很理性的么?

朱清时:现在回过头来说,我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我的兴趣全在学术上,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诗歌,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20个字,而且都是大家熟悉的字,但被他“组合集成”起来,就有了极大的冲击力。这就像厨师看到冰箱里的东西,就能立刻做出一顿精美的菜肴,而很多人拿着最好的材料也弄得极难吃。到现在,我仍然经常想,唐诗怎么能这样打动人呢?语言的魅力太大了!我很崇尚精炼的文章,可以一下子打动人;反感那些啰里巴嗦,看不出东西的报告或文章。我小时候非常喜欢文学,就是被诗歌的这种境界吸引了。

然而最终吸引我的还是人的创造力,这就是人的才干和创造力,我从小就崇尚。我的天赋就是欣赏这些有高度创造力的东西,不喜欢照本宣科或人云亦云。这个特点在人生中是很难改变的,强行改变它会很痛苦。

《科学时报》:您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交流访问回来,为什么没有选择北京的研究所,而是到了大连的中国科学院化物所?

朱清时:我一生中从未在选择单位和城市上下过功夫,始终像我大学毕业分配时那么幼稚。我回国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回青海盐湖所,因为是他们把我送出国的,我不回对不起他们。我回盐湖所艰苦奋斗干了两年,但因为没有任何激光光谱的基础,实在干不下去,才在中科院的协调下调到大连化物所。那里在张存浩先生领导下的激光光谱研究条件最好,也需要人,所以我就去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到北京。可以说是中科院帮我跳槽的。

《科学时报》:所以看您的路径是青海—大连—合肥,都不是最大的城市。您的这些选择现在看来都不能被多数人理解。

朱清时:我没有现在盛行的价值观,到大城市,到大单位。从现在看来,1991年我当选院士以后,应该有可能“想去哪里就选哪里”,那时很年轻,才45岁,但我还是选了中科大,我觉得应该为母校作贡献。当时的中科大很困难,只有钱临照一位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中科大很渴望有院士去工作,我觉得我义不容辞。

《科学时报》:也有人说,人生重要的就那么几步。您是不是也适合此说法?自从调到青海盐湖所就一顺百顺了?

朱清时:是的,回顾这40年,的确起关键作用的就那么几步,但在走过的这40年中,其实是有很多步的,每一步都要认真走,当时并不知道那几步是关键,就像我当初去青海,是我人生的第一步,很精彩,但并不是刻意安排的。我一生也遇到过很多麻烦和不愉快,现在不说了。我到盐湖所从事科研工作虽然使生活回归到正路上,但一路上也有很多高山、深渊,还有很多河流,弄不好都会摔坏的。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爬滚打,成功的事情恐怕不到一半。

《科学时报》:我采访过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现在60岁左右这一代人有十年光阴荒废了,现在多数退休了,您怎样看待这一代科学家?

朱清时:我认为这一代人很优秀。第一,他们与其他时代的人不一样,是在更艰苦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所以他们一定有些过人之处。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冒出来,就像一个筛子把他们筛出来;他们一定天生渴求知识,如果他们不是发自内心地渴求知识,而是把知识当成混饭吃的手段,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如果他们没有高的品位,没有过人的追求,很快就会消失在世俗的事务中。这一代人耽误了10年,有很强的紧迫感,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珍惜时间,勤奋务实。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样做出最原创的东西,因为最原创的东西还是要二三十岁的时候做出来的。但是他们再回到科研中间时,会更加坚忍不拔,这一代人比较不接受那些夸夸其谈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科研生涯是40年,他们少了10年,但他们的30年可能比别人的40年做得还多。所以这一代人是很值得尊重的,而且也是科学史和教育史上很特殊的一代。

《科学时报》:对于一个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机遇、才华等等,什么最重要?

朱清时:理论上说,机遇更重要。我所说的机遇是广义上的,就是客观条件都具备了,你去做就能够做成功。人要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聪明与机遇一样重要,我遇到很多人,我都替他们着急,就是脑袋不开窍。不聪明也不行,但是我现在认为,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还是踏踏实实做实事最重要。这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问一个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可能有人说是房子,有人说是车子,其实对一个生活中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空气和水。类似的,对于一个科研人员,他再聪明再有机遇,如果不踏踏实实做事,也会一事无成。现在,很多青年人被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误导了,都去做表面文章,炒作论文,“勾兑”成果奖,但没有真正解决什么问题。这会耽误很多人,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很难在科学上留下真正的东西。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不要拿起木板在最薄的地方打许多孔,这样没有用处,要在需要的地方打孔,不管是厚是薄!

“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

1991年,朱清时的条件足可以使他选择一个更大的城市和更好的位置,但他却选择了当时条件并不太好又远在合肥一隅的中国科技大学。他是以一个普通科研和教学人员的身份去的。两年以后,成为副校长,又两年成为校长。一直以来,朱清时都住在校内,据说房间只有107平方米。但他欢喜的是从家到办公室只需五六分钟的时间,他享受这份简单与清净。

《科学时报》:您来到中科大之初,是否就知道两年以后会做校长?

朱清时:那时根本没有人跟我说当校长作的事,我是真正回来当普通教授为中科大做贡献的。记得1996年中央统战部组织高级知识分子到海南岛休假,我是其中之一。我的名字在中央统战部的“无党派人士”名单里,我就是以这样的身份回中科大当教授的。

《科学时报》:您在做科大副校长之前,似乎没有担任过更多的科研领导工作。而且,我们的感觉是您在治校十余年,行政化的色彩特别少,一直是专家、教授治校。您是怎样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

朱清时:学校的院士很少,我来了以后很快就成为学术带头人,让我做副校长时我并没有推辞,因为当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负责研究生教育,我在大连时一直管研究生,还是有些想法的,觉得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让我做我就做了。当时我并不知道做副校长需要多少专业知识,我的朴实想法是:在国外很多教授都兼过系主任、校长等职,他们没有转换什么角色,只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去做,总有机会做好。而且,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在学习。两年以后又做了校长,我是边学习边工作地走过来的。

《科学时报》:在高等教育喧嚣与躁动的这些年,科大没有扩招合并等等追随潮流的做法。你们这样做,会不会有人不解?您有没有压力?

朱清时:这些年扩招、建新园区、合并等这些大的事情,总体我们都没有去做,只是1999年有一次行动,有一些波折,但很快就平静了。对于我们没有扩招、建新园区和大量贷款,抱怨责备还是很多的。就在不久前,就有人在网上说,在大扩张的时候,科大没有扩张,失去了机遇。这代表了一些人的心态。他们认为,在这个时候,不捞白不捞。捞地、捞钱、捞规模。

其实,我心中很清楚,学校班子也清楚。比如说贷款建新园区这件事,我们没有扩招,没有必要建新园区。一旦建新园区,教师上下班来回跑,教师的时间就变成成本耗在车上,教师没有时间作科研、备课,水平就会下降。建新园区肯定要消耗你的软实力。这一点,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从来没有过分歧。我们不扩招,就没有必要建新园区;不建新园区就没有必要贷款。

当时有人动员我们去贷款,还说大学都在贷啊,别的学校不还你们也不还。我当时想,我们学校好好把自己经费花完就不错,何必贷款还要还利息呢?你要是赠款,没有利息,我们肯定要。

我从一个搞科研的角度看教育,觉得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教师更多时间坐下来看书想问题,这就是前面说的踏踏实实做实事。我们科大校园一直比较平静,如果建新校区就会有很多年折腾,坐不下来。我们扩招以后,教师就没有时间进修深造、照顾学生,这样教学水平肯定会下降。这样下去会把学校的根本毁了。我做两年副校长、10年校长,潜意识里就是要给大家营造一个看书、想问题的环境。违背这个原则的折腾,我们能避免就都避免。但是,我们也还是做了很多事,比如建起了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我们还建设了一些新设施,没有做表面文章。

必须说明一下,我反对的只是盲目地贷款建新校区。如果不要我们出钱,白送给我们新校区,我们当然要;如果学校发展真的需要新校区,我们也会建。

《科学时报》:最近,包括两会期间,我们发现您有很多观点和声音出现在媒体上,为什么?

朱清时:因为我知道我退下来以后,就变成一个纯粹的学者了,说话就没有现在的分量了,我自己有点紧迫感。我必须要把积压很久的话说出来。我不是为自己。

我很奇怪,我们教育界的纠错机制为什么这么不灵敏,明摆着做错了,还不纠正。大家都看见了,但谁都不说。我们大家好像都坐在奔驰的火车上,知道走错了,但都不肯跳车。我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工作了十余年,非常熟悉这种心态。如果我知道这些话却不说,我会觉得挺歉意的。我不愿群众背后说我自认为是个学者,却不说实话,只会明哲保身。我知道这些话会有人听了不高兴,但也许会悄悄起一些作用吧。

荣休之后:追寻更广义的创造性工作

退下来的朱清时院士,也不过60出头。记得早在他45岁当选院士后,他就表示过这样的心态,自己不再追求职称甚至成果等东西。近些年,他在不同的领域探索,并且有很多“离经叛道”的思想。今年,他的另一个使命也已经完成,未来的岁月,他又有什么打算?

《科学时报》: 您才60岁出头,还有很长的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光,您有什么安排?现在手边还有课题么?

朱清时:那些我都不要了,我要追求我过去想做但没有时间去做的一些事情。我一直认为,语言、诗歌等领域的大师的创造力不亚于爱因斯坦。这些是我中学时的爱好,我要重新去欣赏这些东西。另外,这些年我最想做好的一件事,是用我的科学知识,找出比较好的办法来鉴定古文物的真伪。这方面我已经做了一些事,以后会继续做。

总之,我不做校长以后,会回归到学者生涯,但是不会回归到过去的科研生涯,比如申请科技部、自然科学的基金,那些是比我年轻的人现在挑大梁做的,我不愿回去再干扰他们。我要去做更广义的创造性工作,还比如说搞清楚中医原理,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我很有兴趣。

《科学时报》:您在新的领域中的一些探索,也让您产生了“离经叛道”的思想。

朱清时:你用“离经叛道”几个字来说我,说明我们现在思想界太沉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就是大家都不断想出新鲜的主意,而且大家都包容和鼓励这些新想法。比如对中医的科学原理,我想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办法来解释它,还应该鼓励更“离经叛道”的思想去解释它。我最近看到一段话,是帕斯卡尔说的。他说,思想使人伟大。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别出心裁,有新思想。这些年来,我每次讲一些别人不熟悉的话,内心都在希望让大家感受到新思想,就是想活跃一下思想,不要把沉闷当做常态。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孤孤单单地说往往不起作用。但我相信今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会回归到创新的常态,各种各样新思想会不断涌现,那个时候,我们的创新体系才有希望。
照片 115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照片 124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2: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先生在朱清时先生卸任校长后,书赠两幅扇面并跋。
照片 133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2: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照片 136 副本.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28 03:05 , Processed in 0.2959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