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李骉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学贯中西  入古出新??学贯中西  入古出新
                       ?——饶宗颐先生书画艺术研讨会纪要
????????
刘正成(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选堂先生今年八十五岁华诞。他自己说他的生日是阴历六月,阳历八月。怎么算生日?我觉得饶公是神仙中人,他的一天便是我们世上一年!今年这一年,我认为都是饶公的生日。首先,我建议以热烈的掌声祝饶公生日快乐!?
这个会议实际是借“潮汕文化研究会”为饶公和潮汕文化举办的一个重要活动,对我来说,这只能算是一个“学习会”。古人论“苏潮韩海”:苏东坡的文章如“潮”,韩文公的文章如“海”。我觉得,饶公兼而有之;文章学问如海,艺术书画如潮——“饶潮饶海”。作为晚辈,我们今天在这里是无法去探究饶公学问的深浅、艺术的高低,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和汕头市书协为什么要召开这么一个书法学术研讨会?除了向饶公祝寿,纪念他的八十五岁华诞以外,更想把这个会议作为书法界或艺术界的一个为艺为人的示范举措。苏东坡云:“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我认为饶公是“书工人贵”。什么人呢?学人和哲人。他是学人不是一般的名人,一生都致力于自己的学问研究;同时他又是哲人,把自己的哲学观念和人生统一在一起,他的书画艺术也因此达到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所以说,哲学家多如牛毛,而哲人却是微乎其微——“五百年一遇”!昨天晚上,我读了季羡林先生给饶公写的序言。季老称饶公在当代“一人而已”。季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学人,我相信季先生的观点。?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书法及其它艺术出现了一种很好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带来了一片春风,我偶尔到香港去,也向饶公汇报一下国内书法的繁荣景象。群众性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一个提高,很多人都在追求书法、绘画艺术。但是什么样的书法艺术在审美中间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的群众可以广泛参与从事书法这种文化活动,但是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努力使自己的道德和艺术水准达到完美的统一,在书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精神。而饶公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今天我们请了书法界、学术界的一些专家来参加
这个庆祝饶公八十五岁华诞的书画研讨会
,准备从各个方面去探讨、研究饶公。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
陈其铨(台湾著名书法家,八十五岁):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参加这个盛会。我对饶公是非常景仰的,我们是十年前在台北故宫开会时结识的。十年后的今天看到他的容光、皮肤比以前还要好,我内心感到非常愉快;同时也为我们潮汕、为我们国家有这么一位乡贤如此长寿,能为推广文化等各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感到特别高兴。?
饶先生的书法对传统有着很深的素养,对篆隶、魏碑等各种书体都遍临过。然后他把自己的一种学养、一种气质通过书法表达出来,这种精神内涵也是书法中最可贵的。字写得好、有功力并不困难,最难的是让人观赏以后有一种说不尽的趣味——一种非常高尚的气质,所以饶先生的展览对后学是一种启发。也就是说,你要写好字,一定要多看书、多做学问,在人格品味、修养上多加修炼,最后才可能把你的精神、人格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饶先生的展览不仅是对年青人而且对我们都是一种很好的启示,让我们观看以后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产生一种仰慕、学习的心理。我相信这次展览是成功的,意义是重大的。?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对饶公是佩服备至。我的基本看法是:“北季南饶”;北有季羡林先生,南有饶宗颐先生。季老对饶公的评价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我的评价是:出今入史、博大精深。我想一个人在一百年的寿命中能写出五十几本著作、四百多篇论文,还精通六七门外语,再加上书法、绘画,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我说饶公是一个人做了十个学者、十个大学者的学问;对中国文化来说,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可以了结,所能包容的;但是他的学术文章又完全地贯注到书法之中。?单从学术成就来讲,季老评价饶公有八大成就;我看有十个方面,因为季老的评价有些方面是关于饶公的诗歌、诗词。简单来说有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书法、绘画和诗学。这十个方面,饶公以一人之力,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一人扛鼎”。
在二十世纪整个中国,西化色彩都非常之浓。有些人学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但是都尽入西方人瓮中。饶公可以说在西学方面非常精通,他的史学研究引用中国的材料非常之多,几乎每一条都像钱锺书先生一样又同时引用了很多西方的材料,也运用了很多其它的文字,但是他的立足点还是中国文字。?
饶公的“方法论”特征,对我们很多做学问,包括做书法学、篆刻学的都很有影响。一是“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方法是:方法新、观点新、材料新。我特别注意到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就是出土文物加上纸上的文献。文献是文字的,出土文物是实物的;但是饶公又加了一个新东西——甲骨文。甲骨文既是地下出土的,但是它的价值不是看甲骨,而是看甲骨上的文字,所以它又是文献。我认为这是继王国维之后的一个极大的推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许多学者,要么只重视文献,文献真伪不辨;要么只重视地下文物,文物人云亦云。?
还有是“中西佐证”,有些学者仅仅是拿中去比西,拿西去比中,这都不行。而饶公是用“大文化”的眼光,从这一点来讲,在学问上是“观点新”。我在饶公的著作《饶宗颐史学论注选》一书里面注意到他善于利用楚辞研究的新资料——人家还未发表,但是他已开始运用;这一点是“材料新”。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多作论证。?
再有就是作为一个学者最重要的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饶公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代学者所应继承的。他对疑古派的一些过分的怀疑也做了一些批评,包括对王国维以来的学者把中原地盘越说越小提出了批评。所以他的研究是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和远古精神的揭示。?
我在上午看了饶公的书画展以后,有很深的体会:他不是在写字,是在写自己的人格精神、写自己的心情、写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写自己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启示。可以说当今许多书法家都是在写技巧,在写自己某一方面的体会,能够以书法的笔墨、用简单的黑白二色写出中国文化精神来的,实在非常之少。最近,我们在讨论“学者书法”的问题。中国的大学者很多,但是能写到如此精到、自成面目、学古不拟古、众体皆备的程度。我认为:“饶公一人也”,所以季老的评价不为过之。总之,我觉得饶公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奇观”。在饶公八十五岁生日之时,衷心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曹宝麟(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暨南大学教授):因为饶先生居住在香港,所以以前对先生的书法见得不多。八年前到暨南大学以后,在副校长饶篷子家中才第一次看到饶公的真迹(我也得以了解到饶先生是饶篷子先生的叔叔)。后来,就不断地在一些题签上读到老先生写得非常精彩的书法;再后来在岭南出版社出版的书法集上得以比较系统地欣赏先生的书法艺术。今年四月份,又平生第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学得以瞻仰老先生尊容;虽然没有寒喧,却至今记忆犹新。先生仙风道骨,书画完全和他的精神相契合。他的画给人以逸笔草草,透出像倪云林绘画一样的“荒疏”之美;他的书法也有一种奇气充盈其间,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个性,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从风格上来讲,他的艺术境界是“奇崛”的。先生的书画就是当代文人书画的一个代表,也可以说是当代文人书画的一个极致。?
石开(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我在二十年前就读过老先生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的一些论文,最近又看过凤凰卫视制作的“电视访谈录”。从读文章之始,到近期看到访谈录,我觉得老先生是学识渊博、著作等身。著作堆到人的高度,这是很了不起的。通过电视访谈,我看到先生是神仙中人:那份恬淡的胸襟、谈吐平淡自然,完全是一个古代文化人的再现,使我非常地景仰。?
今天,拜观了先生的书法和绘画,使我有洗心荡胸之感;洗我的眼睛,荡我的胸怀。饶先生的书画继承了中国文人画、文人书法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在当代已经渐渐地被疏离了。先生的书法和绘画都没有“作家”习气,有一种学者的精神和人生观浸透在里面。
当今的大学者本身已经很少,而又参与书法和绘画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先生作为一个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真是“硕果仅存”。今天能拜见先生,真是三生有幸!?
徐寒(中国民族经济文化研究所所长):今天拜见了饶公,拜观了饶公的书画展,心潮起伏难平。饶公在学术上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自有公论,更有待大家进一步地研究和弘扬。在今天的研讨会上,面对大师,实不敢谮一词。?
饶公淡泊的胸怀、醇厚的学养,深化了他的书法品格。先生的书法集中体现了厚、大、拙、雅的特点。清雅雄浑、朴茂而天成,才情雅韵、奇丽而清淅,丰骨苍润、自由放任而法度自见,可谓真正深悟了传统美学的真谛;体现了作为学者书法和书法展示学人神采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大诗人和大书法家的恢宏气度和高迈卓见,代表了一代学者伟大的风范。?
今天是饶公八十五岁华诞的大喜之日,面对先生真是高山仰止。晚辈才疏学浅,特书一寿联“后辈门墙成化雨,先生帐里叙春风”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景仰。祝饶公健康长寿。?
陈秀卿(厦门市书协主席、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今天非常有幸,借潮州的盛典得以拜见饶公。我见到他就顿生高山仰止之情。在酷署难当的炎炎夏日进入到饶公的书画展厅,顿觉一片清凉;我们在其间逍遥自在,尽情的享受这份恬淡与清新。所以说,书画艺术带给人一种陶冶、一种心灵的美。?
饶公的书法是真、草、隶、篆诸体兼备,他的很多素材都能给人以优美的联想,起到很好的美育作用。我更觉得饶公的书法和他的为人是一致的——是“活菩萨”!季老有语评价饶公谓之得“佛教初果”。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饶公自己所说:书法不仅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而真正在饶公书法中涌现出来的,也正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谦虚内含的人格精神。我深深地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美感染了、而陶醉不已。?
以前,我曾读过一些饶公关于佛道方面的文章,对饶公的书法,我是从《中国书法》杂志上看到的。从饶公身上,使我觉得所有从事书法艺术的专业工作者,首先要学习饶公这种先做学问、先立人品的精神;在这之余才逍遥于书法。饶公的书法内容多半是佛教题材——这个世界太“炎热”、“烦燥”,需要一些“清凉”,而他的作品正能给我们一丝清凉,犹如清凉剂一样给我们以“无上清凉境”!?
我是搞书法教育的,回去一定要大力宣传饶公,从学生做起。你看饶公,说他是奇人,实际上他又是下了多少的功夫呢!六岁就开始读古文《经》、《史》、《传》等等。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什么呢?一开始就是电脑,电脑固然不可丢失,但是祖国的根、民族的根还是应该从小就把握住。这一点,饶公给我们以很好的典范。因此,我呼吁咱们的书法教育界,是不是应该对饶公的成功展开讨论;他的成功、他的品味对当代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的人都是值得去借鉴的。?
在展览的作品中有一幅甲骨文对联,在旁边用正书注上释文。我觉得这非常好,我们写先秦古文字,旁边最好要有释文,这其实并不降低欣赏者的水平,并不伤大雅;相反能起到弘扬和宣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这个观点,其实始于文字学家钱玄同先生,而且他还提倡标点符号都要加进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饶公的思想非常之新;八十五岁了,并没有固步自封,依然仙风道骨,逍遥自在,真是难得!昔日饶公能够在敦煌、甲骨、楚辞等学问中苦苦地去寻、细细地去引,如今到了晚年,他又以书画“烟云供养”,这真是享延年益寿之福啊!?
柯云瀚(樟州市书协主席):作为晚辈,今天有幸借潮州的这个盛典来拜会饶公,而且参加
饶公的书画艺术研讨会,我感到非常激动、非常荣幸。?
我简单地讲几点感受。首先我觉得非常有幸,机会非常难得。中国书法杂志社和汕头市书协趁这个庆典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对后学都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
第二点感受:我感到非常震惊。在展厅里看到来自各方面的著作和挂满墙壁的书画作品,有如望洋兴叹,边看边拍案叫绝!我虽孤陋寡闻,但也曾经不时到外地参观来自各种官方或民间商业性的展览,但是像八十五高龄这样的大学者和大书家、这样高质量的展览,平生还是首次看到。展览的书法作品很多,而且各体皆能。写得这么精彩到位,年龄这么大又写得如此入古出新,真是有些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许多流行书风,写得都很新,很现代;但是好像“现代”得还不够,还不如饶公之“现代”,表现得更到位、更准确!?
第三点感受:饶公不仅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型的书画大师,而且在其它各个领域都有一流的建树。我在看展览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要做一个有作为的书家,恐怕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建树的学者——一个人品和艺品俱佳的学者,最后才能做一个有作为的书法家,否则是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书法家,至多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或工作者。?
第四点感受:对饶公的艺术生涯、艺术成就在国内还要大力宣传。我个人以为饶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还是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都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中国书法》杂志几次专题介绍、采访饶公的成就是非常有眼光的。但是就整个国内来讲,像这样大师级的学者、书法家和艺术家,我们的宣传力度、传播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对我国艺术界、学术界来讲,这么重要的精神财富还应该大力传播,更加宏扬光大。最后祝饶公长命百岁。?
雷铎(著名作家):对于饶公,我确实是高山仰止、望海忘怀;看着泰山的时候会掉帽子,看到大海真是不知道边。?
我追踪饶公已经六七年了,中间也写过几篇小文章。我觉得真是越接近越“可怕”!一个人能发出这么大的能量,简直是一种奇迹!上海有一位大教授,他说饶公的一句话就足以让我们研究一辈子。我还听到另一位大学者说:饶公总是导乎先入,永远走在前面。黄苗子先生也曾评论饶公的书画“落笔便高”——刚出道马上就非同寻常!诸位都是书法行家,我是作家,业余抽空也书写几笔,仅仅消遣而已,不敢多评论书法。关于饶公的书法我只想说两层意思。
?一是“奇正论”。人们都称饶公为“奇人”,这个奇是“清奇”。饶公的书房——“神仙阁”,虽然非常的拥挤,但却有一股神仙之气。我是军人出身,知道在走正步的时候是大臂带动小臂,如果只注意小胳膊是走不好的。我是比较早提出“学者书画”概念的。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就是从研究饶公而受到的启发。饶公的艺术其实注意的不是法度。他的成就确实积累得很厚,他写字犹如写文章一样,是抒发胸中之“块垒”,是有感而发。因此一拿起笔来就纵横不可阻挡。大家往往只注意到他“奇”的一面,其实主要还是“正”。他曾引用老子的一句话“正以致博、奇以用兵”;而他自己是“正以立德、奇以立言”,当然也“奇以立书、奇以立画”。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饶公书法的“奇”这一表面,同时也要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正”。饶公的书法在“大臂带动小臂”以后纵横自如,各种书体皆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诸位都注意到饶公“书淡”的一面,我觉得饶公的书法还很有庙堂之气——逸笔草草,品藻堂堂。这太令人惊讶了!一个人往往是在注意到“正”时忘了“奇”,注意到“奇”时忘了“正”。?
二是关于饶公的“道”与“法”。我们现在提倡“书法”,日本称“书道”;我觉得真正的书道在中国。诸位都是我国当今书法界的名流或评论家,我觉得饶公应该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因为“法”仅仅是法,而“道”是背后的“云”、“背后的雾”,就像传说中的孔子去拜见老子一样。孔子说见了别人我可以说他是“神”,而见了老子以后,我觉得他是云里的龙——“神龙见首不见尾”。今天我见了饶公也是这样,不知道龙首在哪里、龙尾在哪里,周围是一片云,人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的学问实在是看不清楚。?
最后我为饶公献上一幅寿联:二百年华夏学林算来二三人而已,八千载唐朝盛会同贺八五岁在天。?
曾宪通(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书法,我是不通此道的,只是跟在饶先生身边略知一二。我有幸在一九八○年的九月到十月陪老先生一起访问了十多个省,共同度过了一百零三天。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人家都要请老先生吃饭。吃饭前已经铺好宣纸、笔墨准备就绪,准备在饭后请老先生留下墨宝。先生每一次都一定是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一首诗或者对联,用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幅式表现出来;这一点使我非常佩服。先生才情横溢,即兴创作的诗联与当时的情景、历史文化和人物完全吻合,而且又是那么的贴切!所以我觉得老先生的书法不是一般的书法,书中大有学问——书中有诗、书中有画、书中有史。?
姜伯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因为我刚来,刚好听了三位先生的讲话,我就谈谈刚才听了三位先生讲话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我是在曾宪通先生陪饶公在北京考察时,才得以在华侨大厦拜识饶公的。从那一次以后,我就一直在学习先生的学问道德。?
第二是:彰州的柯云瀚先生讲到“入古出新”;即“进入古代,又推陈出新”。我对这个概括深有同感。我们在新世纪、总是想追求创新、追求前卫、追求有现代意识、审美情趣的东西,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觉得柯先生和饶公的心是相同的——饶公确实是“入古出新”。饶公的《澄心选萃》中的一幅画《云中观音》,是用非常稠叠的笔法来写“观音”。这一幅画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比如这种稠叠的笔法使我们怎么看到尉迟乙僧所带到中国来的画样,从而可以看到书法和绘画的关系。饶先生长期研究敦煌所藏的帛画,也写了很多“帛画”。这些画样和他的书法以及少年时代绘画的功力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入古”,以至于有今天的“出新”。所以说“入古出新”是非常重要。就是说不是凭小聪明,或者看一下马蒂斯、毕卡索的绘画,看一下欧洲或者非洲的艺术,马上就来随便乱写几笔创作出一幅“艺术作品”。这些灵感当然也很重要,但是还应当有中国文化本身的储备,并且还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第三是:雷先生的“大臂带动小臂”论,我觉得非常深刻,我想以后走路都可能要进步了。饶公的《云中观音》、《敦煌帛画》画得那么好,这和他的整个学养,长年在巴黎研究敦煌帛画是分不开的。?黄舜生(汕头市书协主席):“饶宗颐先生书画巡回展”在潮州展出,作为潮州人,我感到很光荣,特别是很高兴能欣赏到这么多珍贵的书画作品。我曾到香港饶公的家中作客,饶公说他是用做学问的方法搞艺术,古人云“书画者,文之极也”——学问愈深,艺术水平愈高。饶公著作不仅等身,现在已经三倍等身;学问如此渊博,却依然用功很勤。我曾看到他临摹的很多从甲骨文到历代碑帖的作品。他的隶书从汉碑中来,又参考清人之隶书,然后再化出自我的面貌——很厚重、很具有文人气质的书风。所以我觉得他的书法是“出神入化,落笔有神。”?
饶宗颐:多谢!多谢大家!诸位先生对我是“赞多评少”,这使我觉得还有一点不满足。?
各位先生对我的了解都各有深度。比如宪通与我有过三个月的共同生活,我们一起跑了十几个省,看了三十三个博物馆。这三个月来,我的身体也没有什么毛病,我也不知道怎么来的体力,中间又有很多曲折;一个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那么多的事情,这使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假如有上帝,可能是上帝赋予我的一种体力吧!当时我的年纪也不小了,其实还不止三个月。在那以前,我曾到巴黎开一个文字学会,那个时期大家讨论世界文字,发表了许多论文。接着我又到日本不断地去讲学、旅游,一直呆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我还写了一百首诗。所以那一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一年;获得很多的知识,至今不忘。很多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奇迹。我那一年的健康也不知从那儿来的,从欧洲一直到日本和中国,持续不断地走、精神一直都很好。所以说有一些东西是天给的,这个我是讲不出道理来的。像我碰到这一类的事情一生中还不少,都是一个“缘”。
?今天我们在这里“结缘”,这么多先生聚集到一起,对我的东西作一个审查,每一个人都有我意想不到的发言,我非常感谢。以前我和王(岳川)先生在北大都没有机会相识,虽然我们已神交多年了,但是还不知道先生也写书法,“缘”也直到今天才结。你对我的理解完全是正确的,我觉得是很有深度的理解。你提到甲骨文的问题,因为你是搞中文的,从整个文化的角度来看问题是很正确的。在这里,我对甲骨文还想补充几句话。我以前是搞甲骨文出身的,甲骨文到今天还没有能够尽其用,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整理。这一点使我觉得非常可惜。
?大家今天看到我的这些小作品,其实只是我写的东西中的一小部分。比如我写的八尺大对联,平时写的至少超过一百张以上,好多东西都没有拿出来,所以平时做的功夫都搁在书房里了。我觉得诸位先生对我的认识已经相当有深度;不过,我希望发表文章的时候要多给我批评,不要把我抬得太高。?
最后,谢谢各位对我的褒奖,我还要继续努力。我是少壮不努力,老大来努力,现在这样我还是要努力,用努力来报达诸位对我的启发和对我的砥砺。??
(二○○一年八月七日,由中国书法杂志社和汕头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饶宗颐先生八十五岁华诞暨“饶宗颐先生书画艺术研讨会”在广东汕头龙湖宾馆召开。作者和汕头市书协主席黄舜生先生共同主持了此次会议。应邀出席会议的有陈其铨、石开、曹宝麟、王岳川、徐寒、陈秀卿、柯云瀚、朱培尔、雷铎、曾宪通、姜伯勤、林伦仑、胡天民等。会议就饶宗颐先生的书画艺术、研究成果、学术地位、治学特点及成功因素等做了探讨。本文由唐朝轶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原载于《中国书法》二○○一年第十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二十一世纪当是东方的世纪
                   ?在《八届中青展获奖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不久前我听了一首很好的现代诗歌,它的标题是“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正好是历史、现在和未来。那么,我们的昨天是怎么样的呢?我认为我们的昨天是辉煌的。早在一千年前,我们的先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就创造出了像《黄州寒食帖》、《诸上座帖》、《苕溪诗帖》等伟大的艺术作品。而那个时候的西方还正处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西方的艺术经过古希腊、吉罗马的辉煌之后,整整沉寂了一千年。因为西方直至十四世纪中叶才出现像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伟大的艺术家,显然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在西方的出现比我们整整晚了几百年。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理论,我们要加深理会。我觉得我纵的昨天,就是沿着这样一种先进文化前进的。我建议在座的作者利用这几天时间,仔细看看这一千年来时作品;看看我们书法历史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看我们这一千年的书法是怎样发展的。对书法时发展,我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经济在最近五百年,或者说在万历十五年以后衰落了,这其中当更多的是内部的原因。然而,文化的发展有时与政治、经济并不一定是同步的。王羲之对代的政治是黑暗的,但文化非常先进,产生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杜甫的《秋兴八首》等杰作,也是产生于“安史之乱”之时。因此,尽管宋元以后文化的发展受到各种制约,但总体上它依然是在发展的。千年书法大展的作品,是历史所筛选出来的“一等奖”,与中青展的一等奖作品一样,同样代表了我们文化前进的方向。
?对昨天的检讨,我们应该站在评论家的立场,以容观的事实为依据纤细地研究历史的构成原因。我看了明清的展品,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陈继儒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与名声、远逊于董其昌。但展厅中他们两人的作品,陈继儒又远远好于董其昌那一件。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而陈继儒一生未能做宫,同他一样还有文征明等,徐渭考了九次举人也没有考上。在一般人的眼中,徐渭、陈继儒、陈洪绶等的书法可能远不及董其昌。因为董其昌声名显赫,书名远播。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并不见得就是这样一种结论,相反有些作品可能还更好。所以,我们今天审视历史,不能只按当对或前人的状况来认识,而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他们作出更客观、更全面、更公正的评价。?我们的今天,如果用一种后现代的理论观点来看,是我们当代的书法家,已经彻底摒弃了那种盲目跟从老师十年、二十年临帖的现象。举例来说,我们今天写隶书,已不再是像古人那样,仅仅只是模仿《曹全》、《礼器》历史并理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们二十世纪特别是最近二十年的书法发展重要特征,必将在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我们的今天如果说与历史有所脱节或不足的地方,则表现在作品的文化品位或文化含金量等方面。但这并不是说当代人没有文化,刚刚各位作者的谈话就非常富有思想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文化怎样参与生活,使我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能够用书法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随着历史的进步,将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我觉得当代中青年书法家要多读书,多体验和发掘历史的、人生的人文精神,而不仅仅只是侧重于形式感的表现,要反映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理想,反映我们独特的感受与思考。我临了苏东坡的《赤壁赋》以后,再看文征明的《赤壁赋》觉得索然无味。文征明的这件作品并不是技法不好,而是缺少了苏东坡那样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内心丰富的情感反映。当代书家这方面当然是有缺陷的,但这仅仅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重视是能够解决的。?我们的明天,即进入二十一世纪,书法已经开始了一个通俗化的进程,因为无论是苏东坡的时代,还是吴昌硕的时代,都没有可能在每隔几年的时间里聚集起六百位书家的作品同堂展出,但在这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当书法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将是如何提高、如何推出精品、怎么样产生大师与代表性书家等等。历史的责任正落在了大家的头上,我们必须努力。?下个世纪的第一年,经济上就要入关了,我们的文化要随着我们的经济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西方人以低关税向我们出口他们经济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仅仅只是抵御由此而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是要积极地推出中国的文化,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其它。因此,要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当中,树立起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当地球成为一个村落的时候,它同样也需要各式各样的色彩。我们的书法家,决不能为一时的得失而放弃自己的抱负,而是要打开眼界,纵观世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充分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树雄心,立壮志,在总结一千年来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努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计世界看到东方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以及他们优秀的文化。在座各位都是当代中青年书法的骨干,可能有些人这次未能入展、获奖,但历史可能会选择你。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努力,用我们的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季羡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当是东方的世纪”。我希望大家为此而奋斗,在新的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为“千年书法大展”的一部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书法》组织部分获奖作者举行了座谈会,作者主持座谈会并作了此次发言。原载于《中国书法》二○○一年第二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文化的盛筵??文化的盛筵
                    ?在《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
??今天非常有幸追随学术界的老前辈参加这个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昨天和今天,在中国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当代北京著名学者书法展,另一件是香港城市大学正在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讨论会。李泽厚、叶秀山等都在凤凰卫视发表讲话,讨论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还能不能延续?这批学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叶秀山先生说:外国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孟子、孔子,可以大学毕业;中国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话,大学就毕不了业。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失衡,我们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同,这个重担就落在当代中国学者的身上。我们要努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使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位置。今天,首都这么多著名的老学者齐聚在中国美术馆,这是学术文化界的盛事。正如刚才一位观众所说,这个展览就像今天突然而起的沙尘暴一样,在文化界可能引起一种震动与思考。?
我初步体会,这个展览将在两个方面发生影响。一个是在文化界。这么多学者,跨越近二十个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各种观点都是不同的,但是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却有着惊人的共同点。他们都愿意拿出自己的作品在当代文化热潮的北京向我们展示,这对我们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在当代文化发展中间,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值得我们再思考、再思索。
很多老先生是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他们都是深居闹市,但却不闻车马、闭门做学问的人。第二个影响,就是书法的本身。当代书法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通俗化的过程。我们的工人农民和所有的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书法。这个传统文化怎么向前发展,这个艺术怎么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艺术声誉?这就需要攀登更高、更深的境界。在这一点上,学者书法的文化含金量的提高,将对我们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次展览,我作为一个追随者,看到老先生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史先生的题跋如古人写字“无意于书”,没想到将这个字写得好看,但是一如学者的执着、秀美的灵气皆寓于作品之中。史先生在题跋的时候,是不会想到作品将会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这种和现代为了展览会而创作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启功先生拿出了他一生中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飞白书,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武则天书写的《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用了飞白书,而启功先生的这件飞白书,非同寻常。我们一般认为启先生的作品都是循规蹈矩,而先生这次特意拿出大概是几十年以前创作的飞白书来展示,我觉得有一种非常深刻的示范意义。就是我们书法艺术一方面要接受传统的薰陶,另一方面还要思寻发展。而这个发展要从传统学习中去获得,启先生的飞白书是有根、有据、有出典的。
季羡林先生自身是散文大家,写的黄河碑林由自己撰写韵文,古拙、新鲜的笔态,让我们感觉出作为一个学者对黄河的一种深厚感情。文怀沙先生的一件大作品,如辕轩古圣,端冕垂裳,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作品,在当代书法展览中是很少见的。自己写一篇很好的美文,再加上优美的书法,我认为这就是创作中间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包括看了杨辛先生、陈玉龙先生的作品都很奔放。
所以,这个展览,还需要我们好好地去看,好好地去学习。几位老先生都给我们中青年学者以莫大的鼓励,我们还应该好好学习前辈们精湛的书艺、为人治学的精神。北京大学书法学会、中国民族文化经济研究所这种举措,我作为书协的一位工作人员受到很大的震动与启发。这种着眼于文化的发展,着眼于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其学术的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今天的展览,我作为一个受到老一辈学者提携的晚辈,有决心向老一辈学者学习,把这种精神向社会各界进行传播;让今天这个文化的节日在首都,以及全国的书法界、学术界、文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摘自二○○二年三月二十二《中国消费者报•百姓周刊》第四版《群贤展法书  神韵铄古今》一文,发表时有删节。)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展览的选择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在《北京十月书法展与当代书法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庆祝国庆五十二周年之际,北京十月书展的二十五位作者自己筹钱组织的这个展览,代表首都书法界为祖国献上了一份丰硕的厚礼。这令我非常感动。有的人花了钱、费了很大的人力,但却并不能办出一个很好的展览。而这次的十月书展,可以说是今年首都书法界、艺术界、文化界一个鲜艳夺目的文化艺术贡献。今天诸位作者展出的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刚才几位著名教授以及资深书家给予的高度评价,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对这次展出的许多作者都很熟悉,但我一走进展厅,就有一种新鲜感,并有一些新的发现,又有一些新的面貌呈现在我眼前。虽然时间匆忙,但我还是非常仔细地观赏了每一位作者的作品,发现比一上次有了巨大的进步。我开场的时候说过,他们是北京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但不是全部,还有很多优秀的书家没有参加这个展览。但他们足已能代表北京当代书法的水准,也能代表我们当代书法,特别是中青年书法的缩影,这个缩影在发展中进步,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下面谈谈我对这个展览的两点感想。?
第一是这个展览的形式。此次参展的作品都未经评委选择,也看不出哪一位书家对别的书家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没有“权威”,可以相互交换意见,但是决定什么作品参展是以作者自己的意见来选择。我今天拿七件作品展出,不是你们说好,而是我认为好才拿出来。这就是非评委选择的一种成功。我们近二十年来的书法发展已经经历了评委的选择,而这是一次非评委的选择。这个选择,我认为是对评委选择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前面二十年的评委选择为此打下了基础,因为很多参展作者都是历届展览的获奖和入选作者,正在此基础上,大家互相认识吸引,走到一起。从这一点来说,这是评委选择的成功。?
四届书代会上,沈鹏先生的讲话肯定了近二十年来书法发展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是与权威性的评委会建立分不开的。艺术的权威,并不是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只是展览的一种形式。就像此次的十月书展,每人平均七幅作品。但是权威的选择又促进人材的出现和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要肯定当代书法的发展,必须要肯定我们已经形成的权威性评委会。它的作用肯定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但是,我们客观的评价,这种评委的选择应该是成功的。当然,每一种形式的发展就像刚才王岳川先生所言,要有多样化的学术选择。倒底什么样的“评委会”选择可以适应当代书法的发展,我觉得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有足够的实践,还缺乏一种参照。我相信艺术还是需要权威的,学术多样化和权威的选择都同样重要。?
如果实行权威选择的话,那么艺术的将来怎么发展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反过来说,我们要对这种选择进行弥补,我觉得这次的展览就是很好的弥补。它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又作了一种非选择。这是一种有粘附力的选择,不是随便想参加就能参加的。因此,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次展览的形式。我想,这种非选择性的展览可能从现在开始,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一种独特的作用,对前面的展览作一种矫正或再引出一种新形式。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了一个“永和风”的展览,现在又有苏州十人展,各个地方的这些非评委选择的展览将会发挥一种新作用,推动当代书法多样化的发展。?
第二是范迪安先生讲话给我的启示:要将当代书法放在大文化背景中间去思考。我们怎么来认识当代书法所呈现的状态?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术语,就是流行书风。怎么来看待流行书风?我觉得这二十五位书家的作品,可能都被会认识在流行书风的范畴之内。我是一个治书法史的工作者,我发现中国书法发展到北宋,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以苏东坡为首的文人书法的发展。在苏东坡以前,人们是称赞蔡襄和周越的,这样的书家是继承唐代末年那种标准二王风书风的。东坡书风形成以后,他的书法观念不仅影响了一代书法,亦影响了一代人。而且这种影响不仅在书法界、甚至于绘画界、文学界。北宋的这些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前卫。如果没有当时像“苏黄米”这样一种北宋流行书风的话,整个文化是无法发展的。这就是对时代的一种贡献。?
这里,我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民族化。当代书法在面临好莱坞文化的冲击时,我们的书法可能会很不传统,被它所曲解、异化;但同时,我们又将会发现书法它是一种非常民族化的文化产物。如果我们还对它吹毛求疵的话,那么我们将根本不能抵御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文化将极大地萎缩。因为它不能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个性,不能发展现代人的感情和现代人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在这种参照之下来看待这个问题。韩国全北大学将要邀请我去讲学,我准备从这个角度去讲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趋势下作为东方传统艺术书法的发展。?
书法的这种在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形式,在当前是极需要保护的,同时又必须发展,因为我们要民族化,并不是一律排斥所有外来的文化。我们必须把民族最优秀的素质和西方文化同等看待,甚至可以是互补的。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流行书法放在流行文化下给予调整、给予充实,而不是否定。这种流行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显然受到西方文化的一定影响。我们中国书法在八十年代就曾受到日本的影响;但在这种影响下,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合理内涵,广取博收,内外互用。因此,当前流行的书风,它是时代的历史性进步,而不是一种断裂;我们既要保护它的激进方面,又要纠正它的缺点。?
刚才范迪安先生讲到他为什么在德国现代艺术展中置入书法,我想,如果不放进书法作品的话,这个现代艺术展将被西方式的中国文化观念所湮没。因此,我们每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书法家,都应该有这种时代的责任感。如果我们的书法获得一种进步,要轻易地否定它,那是对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大损害。我们不能把清代的文化用来抵抗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当代人的文化创造。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每一次艺术的进步。我们的展览也应有这种责任感,不仅表现我们的个性和情感,同时也要表达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薛永年先生将个性和情感放到一边,将精神和文化放到另一边,对这样二元构成的东西作了很精辟的阐述,也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我想我们的二十五位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按照各人的水平注意到大家的发言对自己的启发,按照整个文化和世界的发展需要来充实提高自己,然后用我们的艺术和西方文化艺术去较量,每年在北京办一个展览,让更多的人都来参观,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理解,但它至少可以产生影响。艺术有时候并不是说需要展览有多大的规模,而是它所展现的艺术面貌、学术姿态要在艺术界、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我希望这二十五位作者能有机会自己坐到一起,对这次的展览再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最好能够以某种形式反映出来。我想,这个展览和座谈会一定会对书法界产生相当的影响,也祝诸位作者更上层楼,明年展览办得更好。??
(二○○一年十月四日,“北京十月书法展与当代书法创作座谈会”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作者主持座谈会并作了此次发言。原载于《中国书法》于二○○一年第二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古代书法是一个开掘不尽的宝库
                    ?——在《甘肃当代与当代书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们和甘肃省书协共同确定了今天的讨论内容,韩国的两外地书法家到甘肃来,机会很难得。我介绍一下,李敦兴先生是韩国美协国展的评委会委员长,是韩国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派书法家,他是韩国有数的几位关注中国书法(当代)情况和中韩书法交流的书法家之一,所以比较了解中国书法情况。举个例子:韩国书法界书法都像我们六十年前,用短锋,李先生是第一个带头使用的长锋,我在这里不能简单地说李先生吸收中国书法长处,但我认为他们在促进中韩书法交流中间是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李武镐先生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韩国书法家,在韩国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能看到他的书法作品,他的先祖是唐代从陇西到韩国的,可以说是老乡。在共同考查的这些天,他们积极地研讨甘肃书法,带病坚持工作,令我非常感动。徐祖蕃先生是我们的总顾问,他在一路上既是介绍员又是老师,给韩国朋友宣传甘肃书法,吸引了他们。今天会后还要签署中韩书法交流协议,我想这是中韩书法在甘肃的开始吧,我非常高兴。今天的会议主题有两个:一、对甘肃古代书法的发现和认识。所谓发现即是从当代书法角度、理论角度进行评价和发现新问题。二、结合甘肃当代书法创作和研究现状,探讨中韩两国当代书法发展的趋势,从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新课题。甘肃方面今天来了不少专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体现出甘肃书坛的学术水准。《中国书法》将发表大家的高见,以期对全国书法发展有个借鉴。?我简短地谈谈这次考察的三点感想:?
一、书体演变史的新例证有待发现。这次考察我偶然发现了很多关于中国书法史书体演变的新例证。像敦煌悬泉置西汉墨书,它是以隶书为主,融合了楷书的一种书法,其中不仅可以看到“陆机体”而且也可以看到“锺繇体”的影子。这对中国汉魏南北朝书体演变史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还有,敦煌北凉的陶罐文字,它的时代是公元三八四年,略晚于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的时代。在陶罐上面,基本上没有任何隶书的体式,却具有行书的主要特征。这是否能进一步确证《兰亭序》的真实性呢??
再有就是在敦煌写经里面,有一卷《文选运命论》的一段抄写,基本上是王羲之的书体。我估计是南方的书家到了敦煌,把书写的作品留在了那里,或是从南方携到敦煌来。它不是写经,而是抄写《文选》,用的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标准书体,其下限应该是在隋代(《文选》是由梁武帝编选的)。?
同时汉代的文房四宝是我前所未见的——“白马作”毛笔、砚和研石、丸墨、麻纸,这些工具对书法演变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例证。?
二、在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中,章草实现了对隶书规范的突破,造成了楷书点画的规范。有一段马圈湾的章草,它完全就是草稿。我同意兰州考古所徐先生的观点:章草不是奏章写给皇帝的,而是草稿。它是一道奏章,但又是很潦草的简体隶书,潦草的简牍书法,所用的笔法基本上已具备楷书的几种重要笔法;正是在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中间实现了对隶书的结字与用笔的突破,自然地经过几百年时间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也就是产生了像锺繇和王羲之书法的书体。这正合了刚才马啸和其它先生提出的楷书是在东汉时期产生的观点。看来,在实证资料的基础上,容易形成学术的共识。?
三、中华文化多民族共生的性质。这次考察令我感触很深的是,我看到了西夏碑,看到了藏在敦煌的佛经六字真言的六种文字碑,看到了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班禅九世的汉文、藏文的书法手迹,还有回文、梵文等很多种文字的书法实物。西夏文字和元朝的巴思八文都是由汉字演变而形成的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文字。因此,在甘肃这个地方,能够看到各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创造。少数民族书法正是在中华民族这种多民族共生的性质中间的融合,是我这次在河西走廊一行得到的深切感受。季羡林先生曾经建议《中国书法全集》编纂少数民族书法卷,这是季先生的先见之明。?
最后,我再谈谈对这个会议总结性的想法:这次的座谈会是一个高水平的座谈会。会议准备虽然匆促,但是大家的发言却出乎我的意料。韩国书法家们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并结合韩国当代书法的发展情况,提出他们对本国书法的一些新想法,并联系中国书法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我觉得很有价值,一定会对韩国书法,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的书法创作产生影响。甘肃书法家、理论家的发言,他们的学术观点也非常富有实证价值,他们对甘肃书法资料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对书法有很多精辟的看法,但很遗憾以前都未能通过文章更多的反映出来。?前不久,就西部书法为论题的甘肃省第五届书法研讨会的纪要在《中国书法》发表以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反响。其中涉及到文章的标题——“甘肃一定要成为西部书法大省”,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个口号是不是有点空洞,甘肃怎么可能成为书法大省呢?通过今天这个讨论会所显示的学术实力,我以为甘肃是有基础、有条件后来居上的,也一定能实现大家同心追求的这个目标。?我预期这次的专题讨论会会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获得更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影响我们国内,以至于国外。再一次感谢各位的精采发言。??
(二○○一年九月二日下午,甘肃书协和中国书法杂志社共同组织了“甘肃古代与当代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张改琴与刘正成共同主持了这次研讨会。这是作者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原载于《中国书法》二○○一年第十一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论兰亭精神
              ?在《绍兴书法赴京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
这次“永和风”展览的源起是在五年前。绍兴的“永和风”与河南省的“中原书风”搞了一个对抗展,河南省书协集中了他们最精锐的力量到绍兴去搞交流展,当时我去参加了,我觉得那次展览是平分秋色的。那次展览也开了个座谈会,河南省书法家在探讨时一致对绍兴书法作品感到惊讶。后来,这股“永和风”就吹到北京来了,五年前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书法展览。这一次是绍兴文化周的活动,把书法纳入到绍兴整个历史文化展览的内容。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很精彩,可能是绍兴的文化普及与书法有关,书法成了一个亮点。“永和风”这个名字,已许它代表的不一定是风格。一个群体,它有组织的书法活动,使一个地区的书法得到了进步和改变,这是很有意义的。经过五年的锤炼,在绍兴市党政领导和文化界的共同努力下,为我们北京书法界、艺术界又献上了一份很好的礼物。这个座谈会的目的是征求首都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论家们的意见。所以,在开会之前,我想先请绍兴市委副书记、绍兴市书协名誉主席袁长寿同志介绍一下这次展览活动的基本情况。?
绍兴市委、政府、绍兴书协不仅为我们办了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展览,而且还开了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研讨会。今天这个讨论会开得很好,大家把论题集中在以对“永和风”或者兰亭精神的理解上。这一点,正如刚才谢老所说,非常有学术性和现实意义。?

“兰亭精神”就是人文精神?

我们要发扬什么样的“永和风”?发扬什么样的“兰亭精神”?对“永和风”,我这里要讲一讲。在每个时代,理解是不一样的。东晋永和时代是当时政治非常黑暗的时代,三十几位文人自发组织了兰亭聚会,抒发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人生追求,留下了《兰亭序》。而我们今天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是由党和政府组织,不止三十几个而是八十个绍兴的文人,组成了这么一次关于“永和”的盛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之间有一致性,那就是人文精神是一致。王羲之时代追求的是他们对时代的良知、良心的反映,我们追求的是历史的责任感。最近浙江省的领导同志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刊载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讲话指出:文化要成为浙江省发展的龙头。他们要用文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让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对“永和风”,我以为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去肯定它,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当代的书法家,对“永和风”和“兰亭精神”的理解,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深入。一个是它的艺术内容。绍兴出了这么多特殊的人物,这些人物非常有个性。从王羲之到陆海、徐渭、杨维桢、赵之谦、徐生翁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生活和命运永远都在作一种斗争。刚才谢老讲了王、谢两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我认为这种“永和风”的人文精神具有一种悲剧的色彩,即是人类的美好品质在一种社会压抑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永和风”并不是平和书风。王羲之的《丧乱帖》,包括《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都充满一种悲剧精神。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们看。这也是一种美,一种悲剧的美。很典型的就是徐渭,还有徐生翁,他们悲剧的人生创造了一种美,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的人生应感悟的。刚才雅君同志讲的文化品位,实际上就是人对生活的反映,即我们作品的内涵。从东晋以来一直到现在,这么多的作品,就是知识分子对生活的种种反映。所以,这个展览的学术性非常吸引我的注意,从历史观去看,它教我们怎样去继承“兰亭精神”。
第二个方面,从艺术形式来说,王羲之的兰亭精神就是创作精神。为什么郭沫若要否定《兰亭序》?因为王羲之的字体在当时是新体。当时主要的书风是旧体,即钟繇时代的旧体,王羲之作品出现在那个时代是个奇怪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精神和作品的延续,才完整地组合了我们的今天。(谢云插话:包括徐生翁,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刚才有人说徐生翁的字怪,我说不怪,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绍兴独立的品性,包括书法,一代一代地发展到今天。
?“兰亭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从艺术角度、艺术形式上怎么去理解“兰亭精神”?这个问题我讲一讲我所思考的东西,这涉及到传统和正统的问题。什么是正统?我觉得今天的人写二王,没有完全按王羲之时代来写,这是我们当代对二王的解释。梁武帝、唐太宗对王羲之作了重要的解释,相对把他作为一种正统的地位看待。孙过庭对二王的书风作了一种他个人的阐释:“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是孙过庭时代。他的时代正好接近张旭、怀素的时代,而不是唐太宗的时代。唐太宗时代与孙过庭时代对二王的阐述是不一样的。唐太宗把二王列为正统。最后有颜真卿的出现,颜真卿正好是二王书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我认为颜真卿是对二王最符合逻辑的发展。如果今天我们要讲书法来源问题的话,我觉得是传统而不是正统。因为正统就是一种帝王对某种书风的倡导,比如唐太宗宣扬二王、康熙宣扬董其昌、乾隆宣扬赵孟。而对于传统,今天我们应怎么来看?我觉得要不断探讨传统在今天的反映,这个书展给我们梳理出了一条经典书家讲传统的脉络。从这些作品看出,经典书家不仅仅是进入二王传统,还进入了北魏碑刻、秦汉碑刻,所以出现了赵之谦、徐生翁这样的书法大家。
二十世纪有一个新的发展,那就是出现了简牍和甲骨对我们当代书风的影响。绍兴有两个代表性的书家,一个是沈定庵先生,一个是鲍贤伦先生。沈先生早期的隶书受东汉八分书的影响,那是当时的传统书风。我们现在看他的作品,已经加入了简帛对隶书的理解,他的隶书发展已经加入了新的书法风格,甚至有金石书法的影响,诸如《石鼓文》等。鲍贤伦先生显然受到战国简牍的影响,他的隶书对楚简和西汉古隶的理解很到位。这是不是传统呢?我认为这是传统的第三个新的领域。今天,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简牍和甲骨书风对当代的影响成了历史性的特色。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讲传统的时候,应该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这个展览,从二王经典到北魏碑刻到简牍甲骨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我认为有一个很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传统的全面阐释。在这些作品当中,我所说的上述三大传统源流都有作品,而且像沈先生这样年龄大的书家具有开创性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的“兰亭精神”。今天写隶书有成就的书家,绝不是亦步亦趋的东汉铭石书,它必然带着我们这个时代对两汉简册书法的阐释。如果都是从东汉以来到唐代一直到后面的邓石如一样的东汉铭石书,那隶书还怎么发展!所以,我们今天不应确立某一种书风来作为“正统”。正统是一种政治的含义,它是一个政治概念。比如我们讲到“主旋律”,其实就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而不是对某种艺术形式的规定性。我觉得我们理解永和书风,理解我们当代艺术的发展,应对传统作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作为某种学术名词来灌输某个概念。这个展览的学术性立足于历史和艺术史本身的发展上,那么,这个展览的发展,是找到了这种传统的参照。?
五年来确实进步不小?
五年来绍兴书法的发展,确实进步不小。这个进步,我觉得是向精品方向发展,这也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精品化。书法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到今天,我们主张各种书体和流派介入我们当代书坛。今天我们讲流行书风,什么是流行书风呢?那就是最广泛的传统渗入到我们当代书法的创作中。中国书法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流派、这么多古代资料的齐全,这是个时代的特色。五年前绍兴的很多作品是很粗犷的,气势很大。现在大家已不满足于那种粗犷的、重视视觉效果的作品,这次的作品,在点画上建立起了他的新意。书法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线条艺术,书法是“线条艺术”曾经造成过误区,把书法仅仅看成是一种线条。王羲之的重大功绩就是他把从篆书到隶书强调线条变为肯定点画、确定八法。确定点画就是对线条的深入。如果我们仅仅讲线条,那是篆书的状态,把书法称为线艺术艺术,那主要指篆书。到隶书,是对笔法的发展,到二王是对点画的确定。这次展览,从点画精到上讲,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今天我们强调二王精神,一方面是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点画的精到。细节的刻画,使艺术能出神入化,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表现主义。上次“永和风”展出的时候,没有什么二王书风,这次有好几件,包括对孙过庭的理解,都有深化,我认为这是绍兴书法在中国当代书法中走在了比较前沿的地方。既处理好了整个礼堂效果,同时又处理好了点画的精到,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当然,艺术要独特己见、一意孤行,我们不要互相雷同,不要作简单的规范化。艺术就需要有自由的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呢,就是传统建立的某些标准作为我们的参照,在这个参照的基础上,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江总书记讲“三个代表”,还讲“三个创新”。创新正是文艺的基本精神,我觉得绍兴书法对我们拯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提供了样板。当然,绍兴书家互相有影响,这是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正像谢安对二王父子的影响一样。因为是同一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不可分割、不可离异的。我曾经说过,如果二三百年之后再来研究二十一世纪初书法特点的时候,肯定是简牍甲骨书风对这个时代的浸入。这个展览,还将会为我们当代书法史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创作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参照。所以,今天各位的发言,我们将在《中国书法》上刊载,把你们优秀的作品同时登载出来,以期引起全国读者的思考。我个人感谢绍兴书法界为我们送来这么好的礼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学习。
再次向绍兴市的领导和绍兴书法界的同仁表示感谢!??
〖GK!2〗(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绍兴市书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绍兴书法赴京展”座谈会。座谈会就如何继承传统、发扬创新精神进行了讨论。作者主持座谈会并发了言。本文由刘智先根据录音整理,发表于《中国书法》二○○一年第八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从市场走向学术的展示?
          在《陕西首届智性书写双年展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
我对陕西特别是西安的文化一直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就拿我们的书法来说,于右任先生就是陕西的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潮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陕西的书法搞得很火、很热,产生了一批功成名就的书法篆刻家。但九十年代以后,陕西很多功成名就的书法家逐渐不再参与全国性的书法活动,使陕西渐渐失去了作为书法大省的地位。对此,我感到很遗憾。但是,几年前在华山的一次书法评选中,看到一些陕西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是相当不错的,我建议他们搞个展览。要产生社会影响,必须有自我展示的勇气。现在陕西的年轻朋友把这个想法付诸了实践,并且,展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党组领导的支持。今天这个研讨会,不乏国际国内知名的作家、评论家、艺术家,这说明对陕西青年书法家的关心与栽培,这预示着陕西书法发展可喜的前景。如果我们已经成名的书法家和新崛起的青年书法家合在一起,我想陕西定会成为西部书法发展的龙头。从仰绍文化开始,可以说西安始终是中国乃至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今天这个展览很重视对传统的发掘,把握很好,我由衷地为这十五位书家感到高兴。能够请到这么多名家前来评点你们的作品,这是非常幸运的。大家在发言中对“智性书写”的讨论使我很受启发。陕西从七十年代起,书法就有了很大的市场。这是其他有些省还要努力的。不可否认,二十年来书法这门艺术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然而,对于市场已经比较发达的地方,我们的艺术家怎样更充分地实现他的价值并得到更大的发展,怎样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是摆在西安乃至北京、上海、广州等艺术市场较为发达地区的问题。“智性书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术与艺术有一个非功利的目标行为准则,这对我们艺术的持续发展很重要。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老百姓的标准与审美水平去创作,可能会获得比较好的利益,但这样下去,我们当代的书法将何以面对历史的检验!因此,为艺术活动确定一个学术目标,有助于书法的创作与发展。至于题目起得如何,倒是次要的。因此,对“智性书写”的理解,不妨模糊一点。书法艺术的人格与文化内涵,完全可以在它的通俗的过程中间得到更大地发展。但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他的艺术追求必须建立在大家公认的传统精华之上。“智性”不一定就是对着“愚性”的,它体现了一种对艺术的追求与奉献精神。
?那么,如何从传统的角度去评价这十多位作者的创作成果呢?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文化界争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传统了。如果抽象地去理解与争论,可能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在此我想把它具体化地描述。我觉得参展的作者对书法传统的理解是到位的。从他们的每一件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创作的根源。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我对书法作品的风格比较敏感。杨振宁先生说他读一些科学家的论文,读到五六行就知道是谁写的;徐邦达也有“徐半尺”之称,展开半尺就能知道画的真假。最近我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对话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科学论文也有风格,并举了两个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一个语言很简洁,他觉得这样就可以把世界上的物理问题都说清了;而另一个则一开始就复杂,越说越觉得他没说完。当然,艺术更容易看出风格一些。从这一点看,参展的每一个作品都在中国的传统中经过了相当的浸泡,并形成了各自一定的创作风格。而对书法的传统怎么认识,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最近我在香港发表怎么认识,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最近我在香港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碑学贴学和现代考古学》。我觉得二十世纪书法发展的主要特征,不是碑学也不是帖学。如果说碑学书风是中国二十世纪前期书法主要特征的话,则二十世纪后期的中国书法,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它的发展受到了考古学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甲骨文、流沙缀简的发现,形成了甲骨学和简牍学,并由此造就了一批学术大师。这些甲骨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埋下去之后,就没人看到过。篆书是怎么写的?人们见到的仅仅是《石鼓文》、《秦诏版》等。同样,两千多年来也没有人看到过汉代的竹间上所写的字,以为就是东汉末年的八分书,如《史晨碑》、《乙瑛牌》、《曹全碑》那样的东西。现学习提供了新的楷模。董作宾以前,没有人写甲骨文;黄宾虹、罗振玉掺以甲骨文的高古来写篆书;王邃常与章草借鉴逆煌的简牍等等。如果一二百年之后,再看看是什么影响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书法的发展,我认为就是甲骨、简牍的发现。因此,今天当我们再来审视书法的传统时,就会发现书法的传统不是只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还有六朝碑刻、龙门造像;还有简牍、甲骨等等。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局面。对此我概括为三大主要源流学习的经典作品的源流;碑学的源流;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书学源流。当我们观照一件作品,要清理它的来龙去脉,并进行归纳,使我们对传统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要只是用“传统”这个词汇去套某一件作品。
在采集素材方面,书法和文学是不太一样的,文学要生活的积累,书法则必须在各种典籍中汲取新的营养,从而开创我们书法创作的新局面。
正如有几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参展的十五位作者基本上代表了陕西中青年书法创作的水平,他们大多也达到了入选全国展、中青展的水平,我们今天参加这个座谈会,就是对他们的认可与肯定。但是我还要讲,这个展览不一定就是高水平的了。二十世纪的陕西,于右任是一个“制高点”,我希望在这十五位书家中也产生新的“制高点”这就需要大家在现有的基础上丢掉不好的东西,并不断地向传统作深入的挖掘。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十五位书家以及没有参加这次展览的书家,在陕西省文联、省书协的领导下,能够更进一步,共同前进。??
(陕西首届“智性书写”双年展于二○○一年五月一日在陕西美术馆展出。展览的最后一天召开了研讨会,本文是作者在这次研讨会上的发言。由记者整理,发表于《中国书法》二○○一年第七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在《辽宁省书协成立二十周年晋京书法?篆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艺先生讲的我非常赞成。我觉得在作品集前言里写的几句话很好,有几个坚持:“坚持继承传统、坚持培养新生力量、坚持书风多样化,鼓励探索和创新,使辽宁书法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几句话概括的非常好,很理性化,总结的深刻,定位准确,这一点很了不起。辽宁作为“文革”以后书法复兴的发起地,是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的,当然与江、浙比较还有弱点,但成绩比较显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辽宁的老书家很多,像沈延毅先生、杨仁恺先生,他们在辽宁的书法发展中起了比较大的作用。再有,辽宁书协有很好的凝聚力,工作很有思路,对作品的质量要求很高,我认真地看了作品集,很受启发,可以说辽宁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缩影。这次展览的作品呈现了多元化,不但有魏晋,有明清,还有碑帖相融合多种风格作品,一改以往小行草面貌,创作风格很活跃,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已是琳琅满目,实现了书法的多样化,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这次选在书协成立二十年这个契机来北京展出很有意义。一时我还提不出什么缺点,如果说从展览中寻找一点弱势的话,文化的问题、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有人说:“青年比才气,中年比功力,老年比学问。”我看这话还是不无道理的,总之希望辽宁书法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飞跃。??
(二○○二年三月十二日,辽宁省书协成立二十周年晋京书法篆篆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作者在此次展览研讨会上的发言。原载于《中国书法》杂志二○○二年第五期。胡崇炜根据录音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我们的目标是艺术创新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代序????????
`
一、评委会的权威性建立在什么地方??
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是书协常设的学术机构。中青展又有着自己的评审委员会,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的职能是专门研究书法创作和书法评审工作的,在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实际上许多中青展的主要评审成员也是中国书协的评审委员。中青展评委会与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相比在结构上稍有不同。这有一个历史原因。中青展评委会成立于中国书协评委会之前(一九八六年),而中国书协第一届创作评审委员会是一九八七年成立的。二者的差别主要是在年龄方面。启功先生说:“中青年的事情中青年来办”。当时的中青展请他出任评委会主任时他提出了这个意见。所以第二届中青展评委会主任是由沈鹏先生担任的。年龄的限制也从原来的五十五岁放至六十岁,这是一个年龄的差别。中青展评委会由中国书协其他几个专业委员会成员组成,不仅由创作评审委员会作主体,同时接受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篆刻委员会委员来组成。再加上历届中青展获奖者中的优秀者,这就和中国书协的创作评审委员会有着构成上的差异。也可以说,这个差异构成了中青展评委员会的特点。专业委员会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其所有成员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而我们中青展评委会成员绝大多数都具有教授以上职衔。我认为,中青展评委会的权威性首先建立在其年龄结构和学术与艺术水准上。第二个体现是其评审结果,是否对书法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我们每一届中青展的评审结果来看,不断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书家都逐渐成为中青年书家群体中的代表性书家。我们现在的评委,有不少就是原来的一等奖获得者。当然也有不少是从“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就开始担任评委的资深评委。这两部分同志在当代书法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中青展评委会的权威性建立起来以后,其成果、其发展是其权威性最好的说明。否则,如果仅仅根据资历,根据各种条件组成一个班子,其实践的结果不能体现其发展,其权威性是要打折扣的。这一五年来,证明了我们这个评委会的权威性。评委会的经验是其权威性的根本保证。每次建立《评审工作条例》,都在上届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并且在评审工作过程中进行调整,根据民主原则不断积累经验。日本“日展”评委的组成,是根据书法团体的大小来分配评委会成员名额。在评审过程中,他们只有义务选择本团体成员作品入选。相比较而言,在我们中国,艺术评比中贯彻的民主性是更彻底的。在日本、韩国书法的创作评审中,还没有一个像当代我国中青展这样使优秀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并构成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群体。在日本,六十岁以下的人能够领导书法界者,微乎其微。他们中有老师,有老师的老师,论资排辈。所以我们中青展评委会无疑是世界上最公正、最民主化的书法创作评审组织。我们要珍惜这一点,以使广大书法家和爱好者对我们建立充分的信心,清醒、客观地估计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促进工作的发展。可以说,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二、艺术民主的原则?
这次是收到来稿最多的一次。从全国看,各地书协的领导都把“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为本年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周密的计划,进行全面的安排,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进行创作培训、审稿等。广大作者的参与热情也是很感人的。我们的评审体现和代表着广大书法作者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总书记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条是“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是一个文艺家团体,要以这一条来要求我们。我们要维护每一个参选者的权利,要采取一切合理的评审办法使他们放心。要充分体现评委的责任感,我们这三十多位评委,代表的是两万多投稿作者的根本利益。每一个评委在书坛的形象,就产生在民主原则、公正原则的贯彻执行中间。刚才尉天池同志宣布的两个条例,用这么严厉的措辞来规定纪律与监察办法是历届中青展所没有的。这一点,我想所有的评委都会赞同的。我们的学生、朋友都要把他放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去对待。两万多投稿者中间,有很大部分不是中国书协会员,但他们是我们的会友,他们的参予是对我们的信任。为了保证民主公正的原则,我们这次首次设立了评审监察团,其成员都是有经验的书法组织工作者,也是有成就的艺术家,有的还是我们的老评委,他们会进行有效的监督的。我们请他们来,就是希望他们铁面无私,监督和保证审条例的执行。评委们也可以和这些主要来自西部省份的监察团成员多作交流,了解西部地区的书法创作情况。西部的监察团成员也可将全国之先进经验带回去。如果从中构思出一个东西部的全国性的创作交流方案,这将是我们这次评审工作的一个意外收获。还有一个新闻观察团,前两届也搞过,这次被赋予双重责任;一是对评审过程的公正性进行监督,同时对监察团的工作也要给予同步的观察,以保证整个评审过程及时、准确的向广大作者进行报道。现在,文联的“中国文化艺术网站”每天都报道评审工作的情况,还将把所有评委的资历做一一介绍,对监察团成员的奖励及新闻观察团成员的情况也要一一介绍。让社会熟悉、了解,以建立信任感。所以希望新闻观察团的同志积极地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把积极、消极的现象给予同等的注意、报道和介绍。
?三、我们的目标是艺术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讲了“三个代表”之后,还讲了“三个创新”,这就是科技创新、思想创新、体制创新。这对我们的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十几年的艺术发展和创作工作中,我们一再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三个创新”的思想也给我们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思想和理论上的问题。我认为,“思想创新”就包括艺术思想、艺术观念的创新。要对这个时代作出艺术贡献,就要有发展的观念。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么样去体现?首先就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上。这种发展观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目标。同样,我们评委会的工作就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艺术民主,不只是为了维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保证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得以推选出来,这是根本的目的。这次评选条例在民主方面做了很多补充、修改和调整。初稿出来之后,送评委审议。集中意见后,登报征求意见,收到评委及读者意见,又进行修改。所以,它是建立在充分集中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的。现在,它已得到了大会的原则通过,但在具体的评审过程,还要在监督下进行调整,以有利于评审的圆满完成。我要再次提醒大家:这个条例的制定,它的反复修改、完善,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要评出最优秀的书家作品,让他们来体现出这次评展的水平。如果我们能够评选出十件最优秀的作品,就能体现出这届展览总体水平的高低。“新人奖”为什么要取消呢?在初评中,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对新人作品进行了三次反复评选,然后对所有特展作品也进行了审议,得出一个印象:新人作品的水平并不低于特展作品。那么,就应在评选中一视同仁,增加总的名额,把机会更多的给予新人。所以评委会商定把总的获奖名额从四十名扩大到六十名,把参展数从五百件扩大到六百件。由于展览的竞争激烈,一般非中国书协会员很难进入此展,所以我们决定扩大一百个名额。我们就是要在不断的创作发展中增加新鲜血液,为当代书坛增加新的力量。能够通过中青展“过五关斩六将”式的严格筛选、评审、最后选出的作者,虽然少,但却是优秀的。当然,这种机会的扩大,意味着我们要多增加十万元资金投入,这样做,就是要把钱用在艺术发展的刀刃上。目标就是像历届中青展一样,把优秀的作品选出来。这次评审“公证”的权利,我们给了没有评委的省份的负责同志,请他们真正发挥“公证”的作用。
?四、展览的社会协调机制?
除了上述评审监督的协调外,还需要更大范围的综合协调。除了体制上的互相制约、协调外,还希望把这个评审工作当作一个学术的试验场。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篆刻委员会的副主任和各专业委员会成员作为评审工作的参与者,希望能把这次评选的过程作为一个学术实验的过程。评审工作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评审工作座谈会。希望每位评委都能发言,对本次评审活动作学术上的思考。这些思考,我们将原原本本的发表出来,提供给更多的评论家和作者们去探讨、研究。每一位评委都可以从不同的学术角度进行思考,如评审机制、当代创作现状、优秀作品的面貌、艺术发展的态势……都可以进行综合性的学术审视。同时,也希望评审监察团和新闻观察团的同志也能从学术的角度,对这次评审活动作为一个学术试验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报道。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亮点。如果我们进一步站在社会学立场上来观察和思考,我们将获得更多宝贵的思想资料。??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原载于《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二○○○年十二月荣宝斋出版社。)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五(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五)
`
               看似寻常却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赵长刚书法作品集》序言????????
`
    近几年来,我国史前文字——书法发生发展的问题,引起了我相当的关注。这不仅是艺术史学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艺术创作与审美本质的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呢?从先民到国民,何以创造出这样灿烂的书法艺术文化,并仍然在这座已经塑造得如此崔巍高耸的艺术领域里继续乐此不疲的攀登?我想起了生活在齐鲁故地的书法家赵长刚。?
赵长刚所生活、工作的齐鲁故地,有两枚光华耀眼的史前书法艺术环节:一、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文;二、桓台史家岳石文化甲骨文。想一想,距今四千年到五千年的夏商时代,这里的先民已经能够创造和使用着如此精美的刻划符号——文字,其精神的、文化的创造力何等惊人。在物质如此匮乏的史前时代,人类何以如此重视精神与艺术劳动?人们如此乐于谈论传统,这种对精神文化与艺术的顽强追求,及其惊人的创造力,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那种对书法形体模式一招一式的困袭,并企图把某种艺术形式用帝王的口味和宫廷化的方法凝固起来的主张,才真正与传统毫不相干。我在这里并非探讨一个艺术问题,而是触及一个哲学命题: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与具有创造力的艺术,是完全统一在一个生命个体里的,并且代代相传。赵长刚在嘱托我为其书法集作序时,我首先想到了这个历史的辩证法在一个齐鲁文化后继者身上的体现。?
一、通变?
第一次认识赵长刚,是一九九二年我在河南省书画院书法培训班讲演会上,但真正记忆犹新的,则是其后一年初春我们与张荣庆夫妇的第一次淄博书协讲学。我第一次瞻仰了倾慕已久的蒲松龄故居柳泉和王渔洋故居太保府,第一次看见了鲁仲连所蹈的义海与悲壮的齐国殉马坑。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使九十年代初的淄博地区书法艺术显得今不如昔。那时,淄博书协会员能入选全国书法展的人物一、二而已。?
淄博书坛自然有受到大家景仰而名不出鲁中的耆宿之士,当时的书协主席王颜山先生就是这里的乡贤之一。但元、明以来,虽间有杰出之士出,山东的文化是仍难以与它的古代相媲美的。这与近古时期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却是齐鲁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所在。赵长刚费了很大的心力才把当时很少出门的荣庆先生和我请过去。讲台下黑压压坐了好几百人的礼堂,使我们作为一个教学示范者激动不已。会场上除了掌声,就是提问声,他们追求着同一个问题:淄博的书法怎么发展?人们在思考。?
赵长刚弱冠入伍,军旅十多年,却不大会打枪放炮。但在富甲天下山水的桂林当了一个文职军人。他追随我的亡友伍纯道先生而步入书法之途。也许是回归故地,他要把南方
活跃的文化艺术空气带回故乡。他作为淄博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他想让这里的书法事业变个样。当然,他非常谦虚,他并不把自己的意图完全表露出来。他只说要向荣庆和我学习书法。?
第二年,他又把我和荣庆请了去,照样讲一堂大课,作许多示范。我们也渐渐认识更多书界的朋友。耿玉亮、郑小宇、李春雷夫妇,还有当时因爱书法而挂冠的桓台马英庆……人们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年不见,这里的艺术面貌令人刮目。这一个地方与我去的许多地方在谈到书法时,有很多共通的问题,但有一点令我印象强烈,这里的书家不炫耀,不自满,总想更好。如今谦虚在很多地方变成了客套,其实对方是想听你一段颂扬。但是赵长刚和他的朋友们,我从心底里没有感觉到他们有一丝一毫的自负。哪怕长刚后来连连在全国书展上获一等奖,成了山东书界的“得奖专业户”,再后来成了执掌“生杀大权”的评委,他的这种谦虚,不自满是其主要的为人特征。当然,我这里没有谈到人的品德问题,或者处世之道,我是感觉到他的思变、求变、通变的心理追求力量。大约在三四年这间,我是每年到淄博作一次辅导讲学,与淄博书界的交流更为广泛,王行宏、翟纯生、岳经一、王龙田、宋道永,一批一批专业和业余的书法家跟我建立了更深的联系。数年之间,淄博书法就象一亩高产试验田一样,好书家层出不穷。而今,能在全国书展上亮相,形成了令全国书坛侧目的淄博书法群体。淄博书坛已成了全国名书家经常聚会的场所,可谓声名远播。这一个事实,除了证明一个社会学问题,即通过一个组织的努力可以促进文化事业面貌的改变外,也证明一个书家的求变、通变,是可以使自己的书艺急速提高的。?
王颜山先生曾经在一九九四年为赵长刚写过一篇述评,并介绍过一些佳作,但数年之后的今天,其书艺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八届中青展,每位评委均拿出五件作品备选,长刚有三幅四条屏,均受到评委齐声赞扬。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今天信息时代,人们又岂可待之百年矣!?
二、扎根?
乡兄王岳川是著名的后现代文化学者,他近些年一再大声疾呼我们今天的时代——图文时代与全球化的关系,令人深思。中国是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度,但真正的印刷时代高峰在中国要属二十世纪。这时,人类又勿勿进入图像时代。今天的书法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是不是跟时下很多艺术家把书法理解为一幅图像有关系?这从把书法引向抽象艺术领域的艺术时尚来看,确实是有关系的。人们已经忍耐不住对文字的细心阅读,电影、电视、电脑,哪里不是图像在统治一切。前两天逛书店,买回李泽厚先生两本新著,《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基本上可以改为《美学图说》和《华夏美学图说》,一本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图。人民美术出版集团总编辑程大利先生刚给我约了一本书稿,也叫“×××图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不是要在这种时代的巨变中改弦更张呢?要维持书法的艺术品质,而不致堕落成一种手工技艺,那么,是要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但是,这是不是要把书法完全变成一幅“图”呢?这是时代对书法的考验。?
淄博书法界的中青年,几乎没有不受赵长刚书法艺术观念影响的。因为他们的成长、他的成名,或多或少都与其领导者赵长刚有关系。作为经常来往于书法界的赵长刚,对一切艺术创新的信息是灵通的,他的敏锐的感悟力,不仅为他自己找到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而且能在这个艺术群体里既关注变幻不息的创新动态,也能稳稳地在自己的田园耕种。这里的书法家都显得非常沉稳,可谓通变而不浮躁。十年了,长刚的书作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他却守住了魏晋这个根,决不摇晃。我没有与长刚交换过他对魏晋的理解,但切实感受到,以一字立规模,是魏晋人的不二法门,也是长刚坚守的阵地。长刚的“图像”审美原则是建立在以一“字”为基本的。这一“字”既是一种思维和意识,即文字之义,也是以一“字”为大图象——章法构成的基础。以小九宫而化大九宫,是一种稳扎稳打的革新——孙过庭所说的“驰骛沿革”者也。?
今天的方块字,初形于东汉八分,而终成于魏晋人的“八法”。有“八法”,即有点画,有点画,才有王羲之所确立的中国书法的根本大法。我们可以取材于篆,取材于隶,或取材于种种经典的、民间的、宗教的艺术元素,但“八法”不可须臾离弃。昨日与金开诚先生畅谈书法的时代性,金先生讲守住汉字的“底线”,我这里要补充一点,要守住“八法”的底线。弃汉字、弃“八法”,书法抑或可以发展以至革新为抽象艺术,但王羲之及其后无数经典书家所创立的以“八法”为核心的审美原则和艺术高峰,就完全有可能变成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了!赵长刚尚未与我作这方面的深入探讨,但他首重点划,即是把握住了这个“八法”根本。十数年来,长刚的书作没有出现过大的波动,是一种求稳的创新,但是一旦把他十年或五年前的作品摆出来时,你又会发现一种惊人的变化。变而不变,不变而变,变在其中矣。淄博书法界形成了以长刚为核心的创新氛围,稳扎稳打,成了一支令全国书坛不可小窥的创新营垒。?
我在这里谈到“扎根”,还不仅仅指艺术,还指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长刚在淄博地区很有“人缘”,这种“人缘”并非指他善于社交,而在于他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以自己的行为所建立的“形象”。长刚是一个组织工作的天才,许多大事,他却举重若轻。中国书协在淄博办了一次全国楹联展,从征稿、评选、展出,却是一次最有秩序的大型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即在于他以身作则,出以公心,以发展淄博书法为己任。但几经长刚介绍而认识淄博各界人士,从领导到企业家、到书法家,所谈所议,皆在发展书法。我就亲眼看见,他花了三、四年的时间,为桓台、张店等建立书画院所花的功夫。为了让淄博有潜质的书家寻找一个专业的岗位,而不致耗费在业余的事务之中,长刚可谓呕心沥血。有一句很时髦的话,两手抓,两手都硬,把书法作为淄博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事来抓,赵长刚是不辜负领导、父老、师友、后生们的重托的。把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融入社会的文化发展,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艺术找到了最为深厚的底蕴与源泉。时下许多名人在大谈“沉下去”,“沉”到哪里去呢?是沉入深山老林,隐逸士夫的庭院里去吗?今天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一刻也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去“独善其身”,只能“大隐于市”,在这个“市”——社会生活中成为真正的“人”,一个为“大名”而不为“小名”的人。在今天的图文时代,人们会更多地关注着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艺术家,乔装的“隐逸们”,实际是通过对自己的鼓吹,人们才发现他的乔装,而决非真正已经“沉下去”的在历史后代才可能发现的隐逸。?
“服务”决不是一个虚套,而是一切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所在。赵长刚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故乡,他在默默地为复兴齐鲁文化光辉的传统,在做着一砖一瓦的积累。王渔洋与蒲松龄的文化功绩,不可能通过某个人的努力而必期于至,但是,以文化造福桑梓,以群体的建树影响一代,是赵长刚崇尚的追求。赵长刚不可能是王渔洋和蒲松龄,但他的努力造福于桑梓之地的追求是与之一致的,是会为这里的人民所尊敬的。这就是赵长刚扎根其中的“人缘”与人望。
?三  思奇?
近几年来,我有几批重要的作品都完成在客路之上,而淄博的驻足,每每有“佳作”(自许之谓也而未必佳),或者叫“合作”吧,便生于斯,如《草书归去来辞》、《王维诗条幅》、《神驰梦绕联》等。这些“合作”还真是合作出来的。我常常说,淄博有两个“场外教练”一个就是赵长刚,另一个是耿玉亮。由于常在一起写字,他们对我的创作“规律”很了解。玉亮不多言辞,除了酒后,但我能观察到他脸上的一些反映。而长刚则每到关键时候“进言”,往往言之必“中”。我第一次用八尺屏整纸写《神驰梦绕联》时,便是长刚的建议。什么时候写大作品,什么时候写小作品,什么时候写行楷书,什么时候写狂草,用什么纸,长刚的建议均获我心。长刚对纸和笔颇有研究,我们还两次上泾县考察制纸制笔,到山间去看楮树的生长状况,看工厂舀纸。他备有不少好纸,腊笺,粉笺,应有尽有,每到兴之所至,有赵、耿二人帮忙,实在可以说一气呵成,如烟如云。长刚和玉亮二人常常说,与我一块写字有收获提高,而我则相反,这两位场外教练,也还包括李春雷在内,对我指教,帮助不少。特别是长刚,字到奇处,他便激赏,我便心中有数,他尚未认可,我也心中有数。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则往往挥毫忘了吃午餐,有时挑灯“夜战”到很晚才饥肠漉漉地进晚餐。几年相交,我深感长刚的艺术感觉力惊人,其对书作的求奇求变,颇有匠心。当然,给我帮助的朋友很多,长刚的求奇的感觉力及其在“度”的把握上,给我不少启迪。?
长刚的字,一行一行娓娓写来,似乎平淡,但由于他的字势多奇,便有平中见奇之妙。近见作书,已略施之草意。但他总是在每一个字中求奇,奇中有稳,故无浮躁弄险之弊。他略受怀素小草《千字文》影响,用笔是古拙中生奇趣,从简洁中寓奇势,往往字字耐得咀嚼。长刚近年书又略得隶意,受简牍书风影响,故用笔更趋流便而淳厚。他在莲花书屋所书《王渔洋诗草书卷》几近两丈长,用小草而字字独立,气势如虹,字字珠玑,少有败笔败墨处,堪为佳作。长刚的对联行楷书在书坛颇有盛誉,雍容华彩,凝炼老辣,青年中颇多其书风的追随者。然而,得之奇崛易,得之平中见奇难。一位青年书家,在今天颇有竞技性的书坛展示中,要一直保持对进取的追求,又何其难哉。前面所述,长刚在八届中青展评委作品中的那件行草四条屏,是近年来的代表作,受到评委的好评是来之不易的。
?从七届中青展起,长刚和王友谊、赵雁君、沃兴华、朱培尔等被擢为“中青展”评委,虽获不少时誉,但同时受到不少压力。这“压力”一方面来自师辈的“中青展”的资深评委,一方面来自广大同辈中青年书家。上、下两方,令人感到在聚光灯下作业,要超常发挥,确实难上又难。要有突破,怕被人不认可;要想稳住,又怕被讥为平庸。我深深理解长刚和这几位“资浅”评委所负荷的“压力”。但是,他们终不负众望,经过两届“中青展”的洗礼,长刚和其它几个新评委终于站住了,他们的作品在评委总体水平上是拿分的选手,是在不断进步的竟争者。“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的诗的意境,也是长刚这一辈青年艺术奋斗者正在奋起追求的写照。长刚已渐入中年,中年人所要负荷的一切社会的,自身的重担,对艺术的追求者既是资源,也是阻力。他刚刚从王颜山先生手中接过淄博书协主席的重担,人们的期待与荣誉是成正比例的。记得是前年,冯其庸先生与我一齐赴淄博讲学,冯老讲起他以七十五岁高龄四度过哈喇昆仑山终于找到唐玄奘取经之路的艰辛时,长刚深深地为之叹息。齐鲁的腹地没有什么高山,但艺术事业的高山却令人生畏。这本作品集是长刚的第一本,这是他即将进入中年的艺术备忘录。当然,限于篇幅,还尚不能称是一个全面的总结,但肯定将成为他新的起点。这为他颇为顽强和进取的个性所决定。?
转眼已进入新的世纪,如此众多的有才华的艺术追求者进入了书法园地,未来必繁花似锦。愿长刚和一切有才华的艺术家们,在新世纪抒写新的辉煌。是为序。??
辛巳二月初三于松竹草堂??(《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赵长刚》,二○○一年五月汕头大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3:17 , Processed in 0.3212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