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31 10: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龙山石窟在2014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封龙山 (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石窟 ,现存两处 ,一处在封龙山西麓的西石堂院 , 一处在封龙山东麓的东石堂院 , 东石堂院窟内造像己毁。
西石堂院有窟三个 ,自西向东依次为一、二、三号。 一号窟即三世佛窟 ,主龛坐佛为释迦牟尼佛 ,右龛坐佛为未来佛弥勒佛 , 左龛坐佛为过去佛阿弥陀佛。窟内除三尊主佛外 ,四壁还刻有 90 多个小佛龛。 二号窟为千佛窟 ,坐像为释迦像 , 窟内四壁自上而下雕刻一排排、一组组纵横交错的小佛 ,共 847 尊。从雕刻内容和手法看 ,该窟开凿略晚于一号窟 , 约在唐代前期。 三号窟为涅盘窟 , 窟内刻释迦牟尼涅盘像 ,从雕刻手法看为北宋年间所刻。 西石堂院东侧崖壁上刻有“武平三年秋礼”6 字 ,是石窟始凿于北齐的有力证据。 1956 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碑石刻学书典范
在西石堂东侧有一间“汉碑室”,里面藏有比封龙山石窟更有名的两通汉碑——“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这两通石碑为河北省汉碑独有,在我国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世人称为学书之典范。
祀三公山碑”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虽然历经近1900年的风风雨雨,但我们看到碑上的字迹绝大部分依然完整清晰。崔竹元介绍,此碑书法篆隶相兼,清代金石家方朔曾感叹:“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得二体兼通,方能一家独擅。”“祀三公山碑”为汉碑群体中独行者,学其者甚多,如历代书画大家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他们各有所取,受益匪浅。
白石神君碑”比“祀三公山碑”刻立年代稍晚,它刻于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保存得更为完好,碑额阳刻篆书“白石神君碑”五个大字清晰无损。“白石神君碑”的碑首与碑身为一整块青石,碑帽式样很特别,顶部呈圆形,两边各镂空雕刻有一条造型简单的龙,不似后来雕的龙那样交互盘绕,龙身下有仙人作擎龙状。“白石神君碑”被历代金石家著录,是研究我国文字由隶向楷演变的极好资料。
“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两通河北省独有的汉碑,如今已不轻易示人,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它们供后人或学习书法,或研究历史,从中汲取不竭的“营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