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于8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4 0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一般的事实不容抹杀,自说自话只能忽悠白痴。
谈创作,真正的“书法创作”在哪里?洋洋洒洒的五万多件征集的稿件,有没有挑选出一件能够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体现“时代精神”,即真正“代表当代中国书法创作水平”的作品?
书法创作的宗旨究竟是什么?难道书法创作永远是抄书?要抄到哪一代?
难道“抄书”就是中国书法家的本事?
难道“抄书”就是中国书法的伟大传统?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有这个传统吗?
奈何!奈何!

谈史论,真正的当代书法史论(家)在哪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分明是中国书法史断裂的三十多年,这个眼前的“史”,谁与评说?谁能评说?
奈何!奈何!

发表于 2015-8-14 09: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泉唐潮 于 2015-8-14 09:09 编辑
高光 发表于 2015-8-14 07:58
铁一般的事实不容抹杀,自说自话只能忽悠白痴。
谈创作,真正的“书法创作”在哪里?洋洋洒洒的五万多件征 ...

你要求太高了,时代氛围就是这样,现在还出得了马一浮、黄宾虹、沙孟海、林散之、陆俨少吗?老辈书画家都是“杂家”,多是客串或兼擅,现在都是狭窄的“专家”,而且怀疑有些个这个专也值得怀疑,少写错字就很不错了。{:3_244:}
发表于 2015-8-14 15: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唐潮 发表于 2015-8-14 09:06
你要求太高了,时代氛围就是这样,现在还出得了马一浮、黄宾虹、沙孟海、林散之、陆俨少吗?老辈书画家都 ...

坚决支持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不过,
第一  正如陈振濂在本届大展论坛的总结中强调的,要弄清“概念”与“逻辑”问题,书法与抄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是讨论学术,不是和稀泥,如果是和稀泥,我一定会认同你聪明而高雅的办法。
第二  我听林散之先生讲过一句话:“方向错了,就会走上歧途,永远达不到目的”。相信林老的话没错。现在大家热爱书法,有志于当书法家,却热中“抄书”的活儿,你想想,你抄书抄一辈子,就是说你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能实现你的理想吗?照林老的话决不可能,决不可能写出一幅够得上评论家们评论的杰作来!
你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搭进去从事一种没有结果的“事业”吗?
发表于 2015-8-17 1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国家著作权法有关解释,引用别人作品作为自己作品的实质性部分,为“不正当引用”,即为“抄袭”。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这是基本常识混淆的问题!这是历史性错误,中国书法没有这个传统!以为古人也是这么写的纯属天大的误解!古人偶尔也抄过书,那是“自娱自乐”,更没有作为“创作”招摇过市的。现在基层文化工作者都要掌握“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一般知识,书协的领导者们似乎不吃这一套,自以为是,硬是以清一色的“抄古”举办规模空前的“全国”大展,要将伟大的中国书法朝小学生都感到羞耻的“抄袭”的路上“引导”,将书法贬低到一文不值才甘心。
更严重的是,正当全国上下亿万人民重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播《太行山上》等抗日影片,重诵抗日诗篇,重画抗日英雄历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书协的领导们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举办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一系列“全国展”,意在通过“艺术导向”(即本届大展主题词)把人们引向沉溺于故纸堆中,很值得每一个爱国人士深思!我们不用上纲上线,每一个在这片曾经笼罩侵略者战争硝烟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当作何感想???他们究竟想着什么?他们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发表于 2015-8-21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6日,大洋彼岸的美国书协领导人李兆银在《书艺公社》网站发帖报导:“美国书协参与美东侨界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活动”,美国的书法家们义愤填膺,振笔直书“血海冤沉”,“中国雄起,倭寇垃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缅怀英雄,勿忘国耻”……“充分体现了大家爱国爱乡、爱和平的朴素情感”。

相比之下,就在不久前的8月10日,中国书协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系列书法大展,规模空前,尤其是“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非常扎眼。且看大洋此岸的中国书协带领或说引导书法家们用什么作品、什么情感来参加这个罄竹难书的大型纪念活动的:以清一色抄古书充当书法“创作”,不难看出,这样的所谓“作品”只能越过抗日的岁月,将人们从“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悲愤的情绪中引导到各个历史年代的诗情画意中,忘记历史,忘记国耻,娱乐至死。

再看看8月14日《书艺公社》网“书艺新闻”版名为“中国书法报道”者的报道:
8月10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中宣部、中国文联有关部室负责人、中国书协理事以及各团体会员负责人230余人参加会议。
  李屹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自第六次书代会五年以来,为书法事业繁荣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提出了明晰方向、敢于担当,深入人民、为时而书,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三点要求,希望广大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全面推进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如果将这三个镜头连在一起播放,很值得人们深思!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屹的讲话既是对中国书协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可以视为是对第十一届全国书法展览的肯定。我看来看去,看不出这个展览在哪里体现了李副主席的“美誉”,例如组织这样的作品展览就是“积极贡献”,就是“提出了明晰方向、敢于担当,深入人民、为时而书,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三点要求”?天哪!百分之百的抄书就成了伟大的中国书法发展的“明晰方向”?就是“敢于担当”?就是“深入人民”?就是“为时而书”?对文艺界领导人批评也是文艺批评,就不应该转弯抹角了,我就不客气地说吧,这完全是信口雌黄,闭着眼睛说瞎话!
我不禁还要问一问专管文艺的李副主席:你还记得不记得“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为什么要“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这抄古书与“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靠得上吗??
按照最近中纪委文件精神,本该专管文艺的李副部长们发现的问题而他们没有发现,相反地乱弹琴,为“去政治”、“去艺术”推波助澜,进行“误导”,这件事中纪委会不会有人知道?有没有人管?

发表于 2015-8-21 22: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有句老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同样,对书法来说,会写的写门道,不会写的写热闹。随大流写热闹者即使煊赫一时也只能煊赫一时,不会成正果的。
为什么?关键是要看作品有没有学术支撑,没有即等于○,不是看有没有入“全国展”,不是看有没有在“全国展”获奖,所以呢,讲“展厅时代”乃是不折不扣的误导。
(可以透露,某书法院两次寄“特聘书法家”表格让我填,某书法院两次寄“艺委会委员”表格让我填,都被我拒绝,我不但鄙视这种虚名,而且鄙视以此炫耀的人。)

目前,在各大书法网站都不约而同、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对极不合时宜的第十一届书法“全国展”及其操办者和支持者中国文联要员们的批评、抨击!
鄙以为这件事不一般,若载入书法史,可以警示后人。
不少人平时在发帖时动不动不虚心、不耐烦、不文明,自命不凡,你们究竟对书法理解了多少,懂得多少门道,你们的腹中究竟有多深的储备,多么有才华,乃至多么粗鲁都不妨在这次批评与反批评(可以反批评)的交往中晒一晒,尽管展示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
发表于 2015-8-24 07: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规模空前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这展出的数百件所谓的“作品”具备不具备“作品”的资格呢?且看国家著作权法及其细则对“作品”的解释,解释中指出“作品”要符合两个关键词:独立创作、直接完成。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所有展览的作品,每一件都是与已故的古人合作的,都是在生吞活剥前人文本的基础上间接完成的!有哪一件是“独立创作”和“ 直接完成”的?
把连“作品”资格都不具备的东东标榜为“作品”展览,在“展览前言”中甚至宣称“站在新的高度与起点上”,旁若无人地无限拔高、自吹自擂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续中国文脉,陶铸时代审美;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为审美要求;以公平、公正、公开为评审原则,在高度科学与民主的评审机制下,推出了本届大展的参展作品和优秀作品”,是不是有一点滑天下之大稽?
发表于 2015-8-26 09: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中国书协的头头和所谓的“评委”们还处于糊里糊涂之中,他们根本不理解“书法”为何?
——从最近举办的第十一届书法“全国展”看,他们从50000件证稿中“公平、公正、公开”地评选出数百幅所谓的“书法作品”清一色是抄古书,就是你们说的“展览体”,前人早把擅于抄书而不能自创的文人讥讽为“文抄公”(所有中文词典里都有这个词),有位先生曾将这种冒充“书法”的手抄本称之为“文抄体”颇能与“文抄公”对应,也颇能概括这种冒牌货的行为特征(必须说明:手抄本本身没有错,例如智永抄写《千字文》八百件也无可厚非。那时也没有“书法创作”一说。现在所称的“书法”是艺术了,概念不同了)。
从古至今的考试,都把抄袭看成徇私舞弊,都是反对的,怎么今天在中国书协这儿,徇私舞弊倒成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事了?荒唐不??
——从中国书法报所发表第十一届书法“全国展”入选作品“提名评委”的评语可以看到,评语都是清一色关于技术、技巧及其来路、效果方面的内容,他们至今都把“书法”看成了离世独立的纯技术活儿,压根没有把书法看做精神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在全世界人民都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却一意孤行,兴师动众,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同时举办规模空前的、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没有一点关系的第十一届书法“全国展”。按照该展览前言强调的“艺术导向”,他们是有“艺术导向”的,大家不难看出他们想将芸芸众生“导向”哪里?没有国,哪有“家”(也包括所谓的“书法家”)?如果不是故意的,也只能证明他们的脑子有毛病,还能指望这样的人执行正确的“艺术导向”吗?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不懂得什么是“真、善、美”的人仅仅知道辛苦恣睢就能成为徒有虚名的书法家吗?
发表于 2015-8-28 09: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中国新文艺标志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怎样署名的。有关介绍讲,《白毛女》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当时流行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白毛仙姑》创作的。作品署名为  创作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执笔:贺敬之、丁毅。我们看到歌剧《白毛女》的唱词中明显地融入了诗人贺敬之的语言特色和心血,但是他只是在集体创作的后面称自己是一名“执笔者”,没有称自己是作者,何其高尚!还有,可想而知延安鲁艺院长周扬一直关注着歌剧的创作,然而他并没有留下名字(现在常见一些新秀的作品在作者的前面加上名人、名家、领导的名字就能迅速发表,引起关注,这种风气与周扬对比何其渺小)。

今天所谓的“书法家”们,自己明明抄了别人家的“书”居然抹去文本作者的名字,贪天之功为己有,自署为“作者”,并且盖上私章,以示“专利”, 何德何能,有何成绩可言?有何光荣可言?

或许有人说“这是传统习惯,大家都是这么写的”,这就更不对了!安倍晋三疯狂反华就是继承了他外祖的“传统习惯”,传统习惯有好传统习惯,有坏传统习惯,怎么能一概延袭呢?关键要有自己为人为艺的原则!珍爱自己,不要为自己的历史制造抹不掉的“遗憾”!

也许有人说“自创很难,那样的话‘全国展’就征不到多少作品了”。人各有所长,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从头学起,循序渐进,或许能够成功的。成名成家的梦想固然可贵,但不能成名成家也没有什么不好,总比不择手段僭称名实不符的“作者”、“书法家”光明正大,坏风气要改变,不是盲目延续!可不要怪别人“多事”噢。最可贵的姿态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世界是五彩纷呈的,人贵有自知之明,随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发表于 2015-8-28 2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才这样一再强调“署名”问题。这不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规范“署名”的问题,没有最基本的标准,没有门槛,什么人都可以往书法圈里钻,所有腐败现象、投机钻营、欺世盗名、滥竽充数等等陋习就会接踵而至,这是中国书法异化、退化的第一个病根子。

——规范“署名”,就是强调文、字都是“作者”独立创作和直接完成的。这样,大家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作品论高低,也能以作品服人。有了作品就不需要投机钻营、争权夺利,不需要拉帮结派、互相吹捧、不择手段,不需要欺世盗名、滥竽充数,也不会有“代笔”、“抄袭”等等弊端产生,网络也会清静许多,没有这个“门”,那个“门”的。按照“署名”规范化,“全国展”的所谓的“获奖作品”,哪一件不是“抄袭”?等而下之的所谓“作品”,那些形形色色的“书法展览”就更不用说了。

古人说得太好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在中国书协的领导和操作下,大家都自以为是,都把“抄书”当成理所当然的书法,大家都干着同样的“冒名顶替”,都心照不宣,浑水摸鱼,怎不乱象丛生?一旦解决了“署名”问题,名正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7-7 11:07 , Processed in 0.3510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