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虫甬

不一样的书写人生(反面教材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书法的经济问题
                                        陈崇勇

    早上,有位书友到我办公室中闲聊。
    我们聊到了玩书法的经济问题。
    他说,前一段时间他到外地参加一期书法培训班,共花了六千多块钱。
    我问,值吗?
    他说,值!
    这个“值”字砸得我心头一颤。
    各人的经济条件不同,感受当然也不一样。
    这么多年了,玩书法的经济问题始终缠绕着我。不妨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笔、墨、纸、砚都要用钱买。
    首先说笔。
    一管好的毛笔可用年把,即使稍贵一些,也能接受。但问题是,要找到一把“好”毛笔实在太难了。几元钱的,十几元的,几十元的,都买过一堆,但至今没有感觉到称心如意的。窃以为,自己字写得不好,跟没有一管好毛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这种想法有点阿Q,但也无伤大雅,还可以找到推托的理由,蛮好)。这是第一笔开销。

    再说砚。
    写字的人总要有一方砚,摆在书案上,像那么回事。
    早先买过一方很便宜的圆砚,不很好用,但一直留着。后来基本上用盘子,省事,好洗。
然后说墨。
    没有周作人那种闲情逸致,把玩香墨。只是觉得有时候应该磨磨墨,体验一下古人那种,由水渐黑,由墨渐浓,然后随着缓慢的研磨,墨香一圈一圈散淡开去,最后墨香满室的感觉。于是买一块墨,不贵的长条形那种。磨了几回后,发现“非人磨墨墨磨人”,遂罢。后来,那一块墨,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怀疑是儿子当画笔使用,发现也不好使,给扔了。
    所以写字通常用墨汁。记得还是单身汉时,有一次,贪便宜,买了一箱劣质墨水,浆与水呈半分离状态,要使劲摇匀了,才可倒出来写。那墨水写在纸上,还颇有特色,中间深黑,两边带有水痕,还有臭味。字写得不好,墨又臭,只好自嘲为“臭字”。 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搞得朋友们不敢光临陋室。
    后来,因条件所限,字写得少了,改用“一得阁”等墨水。常心疼钱,每次都倒得很少。

    最后说纸。
    纸是最费钱的。
    高级的宣纸当然没用过。能用的都是一张几毛钱或块把钱的低档宣纸,经常是一张宣纸,正面写,反面写,寻着缝隙写;淡墨写浓墨写,涂成一团黑,像刷过一样。我记得最奢侈的一次是,一上午刷了几十张,却没有写出一张像样的作品,后悔不已。要知道,我每天赶半个多小时的路去上班,到也办公室经常满头大汗,就是为了省五毛乘公共汽车的钱。这两年找到了一个省钱的好办法,就是用毛笔醮水在墙上写,省钱又省事,还写得很痛快。因为不留痕迹,所以不会有事后自省拙劣的懊恼……自嘲为:不存一字,尽享风流。

    以上都是有形的花费。
    近二十年了,在时间精力上的花费更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但产出呢?
    记得在N多年前,参加过一次XX杯少年书法大赛,获得过所谓的优秀奖外,再也没有动静了。近十年来,因工作的关系,经常具体组织操办展览,应该在本地如果想参展是比较方便了,但我只是应邀参加过一次老年书画展(因为是诗词届的老师邀请,所以不好推托)。
    这么多年了,因为不自信的缘故,很少敢拿墨迹示人。甚至连自己门上粘贴的对联也没有写过几幅。还是老婆大人的话值得警醒:写什么鬼东西也不知道,街上卖对联的每年春节期间写对联都能赚几千元,你呢?

    玩书法玩到如此“纯粹”,甚至有一点悲壮,可以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了。
    反过来说,玩书法玩到如此狼狈,也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反面典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9: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穷酸文人的旁白

    这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报纸上和谐,电视上和谐,领导的嘴巴上更和谐。
    然而,这个社会不适合穷人的生存,尤其不适合一个穷酸文人的生存。

    他,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落榜生,躲在一个与陶渊明仰望的“南山”同名的村子里,悠然地迈着孔乙己的方步,吟咏着平平仄仄,还喜欢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写画画。过了大约与别人上大学相近的时间,他呆不下去了。“承诗梦”的破灭使他神经衰弱。到了另一个乡镇的他,白天站柜台,夜晚则像幽灵一样在一个昏暗的走廊里飘来荡去,依旧是吟诗,只是由文言换成了白话。徜徉在文言与白话之间,他自以为是地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几年后,他的诗歌发表在《诗刊》上,成了所在城市里寥寥无几的诗人。

    到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春风将栖身的企业吹成一个泡影。他尾随着一群“主人翁”鱼贯而入,在安然无恙的“公仆”面前签字画押,领取了几千元的遣散费。临出门时,他下意识地回望了一下这座崭新巍峨的建筑,他发现,门前的那一对石狮子真威严啊!
    稍感庆幸的是,在此之前,他早已下岗,并寄身于一内部刊物,该刊物编辑部厕于这座城市的政治权力中心的一隅。看着昂然阔步的官人来来往往,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但他没有去营钻,他有问题要想。他自觉地承担着有关“中华文化存在问题”的感受与思考。

    他参与过多次的“文丐乞讨事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围攻公款的战役”。特爽喝得就爽,干红一干就红,墙角的空酒瓶排成一长溜,像蜿蜒的长城。酒酣耳热后,“公款领导”点上了最后一道菜:精美集邮册。在接过恩赐之时,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没有人看得出他内心的五味:喜的是,此邮册他垂涎已久;悲的是,被人高高在上地恩赐;怪的是,所有的支出都可以公款买单!

    早已不是崇尚清贫的年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只能是心向往之。而现实生活中,穷酸文人的尴尬往往在不经意间遭遇。有一次,他与一群人一起迈入同事刚装修的120平米新居大门时,没有人注意到他那露在破袜外的脚趾。他赶紧踅到厨房的角落,吹拂着冷冽的凉风,对着窗外的假山假水频频赞道:这里的夜色真美啊!

    在此期间,他也结婚生子。孩子似乎秉承了他的孤独,成为他胸中一根不敢轻易触碰的心弦:一弹拨可能就泪流满面……
    终于熬到公元2007年初春,在丙戌年大年三十凑钱还完一笔多次催讨的欠款之后,他的口袋中只剩下了几枚丁当作响的硬币。过完年后,一笔近万元的欠款还债之事又迫在眉睫,另外还要筹款带儿子到省城继续医治,(而他只是一名临时工,每月的工资只有数百元,而儿子的治疗费用则每月数千元),万般无奈,犹豫再三后,他想借助网络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
     一个穷酸文人的“无耻”也显得酸溜溜的。所想出的招数,如典当书、编校稿、求职信等,一样都未能得逞。当然他还是有所保留的,他不敢将帖子粘贴在本地的一家文学网站(虽然那样的效果会好得多),而是粘贴到熟人相对较少的书法类网站。显然他高估了自己!此举除了收到几位好心人的捐助之外,他没有典当出一幅墨迹,更没有揽到一单的编校生意,自然一个年届不惑且没有文凭的穷酸文人更不会有人招聘。他的失落难以言表。
    可以肯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他,一个穷酸的文人,都将以一脸忧郁,满腔愤懑的形象出没在各大书法网站之间,成为在这个和谐社会里一道并不和谐的风景!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以前在一篇文章后记里中所憧憬的“诗性书写”,不妨粘贴出来,请批评指正:

                                                          诗性书写

       对于书法,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个浪漫的憧憬,就像我在《学书笔记》中的开头所言:余知诗者,生情于内,遇景于外也。余不知书,当初所以亲翰墨乃羡慕古人作书之佳境种种,心期或能遇之。虽然我的书技一直很差,也没有什么值得保存的墨迹可以示人,然则,“就是想吟,就是想写”的那种毛笔书写紧随诗歌吟咏的创作冲动,长期萦绕在我的脑海,成为拂之不去的梦境。

     书法的存在原本就是为了更便捷、更美好地书写文字,而文字的最佳存在状态是什么?当然是韵味十足的诗文,以及由文字激发起的一种奇妙的创作状态,而毛笔书写的丰富性和多变性正好可以成为那种变幻莫测的诗性心灵轨迹的自然流露方式,从而可能将它们定格为纸上的墨迹。我将这种书法创作状态命名为:诗性书写。

       诗性书写,常常借助文学创作的“余温”而进行。此时,激活的情绪依旧在胸中起伏,悠长的音韵还在耳边回荡,尚未完全定型的文字仍带有体温,就像乘热打铁一样,乘兴地完成书法创作。所谓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有《祭侄文稿》、《黄州诗帖》等都是这样的杰作。

     这种“诗性书写”的状态,在明清之际,随着巨幛大幅悬挂式书法的创作方式的兴起而式微。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文言语境的消退,以及毛笔从日常书写工具的行列中渐渐退出,这种诗性书写的传统几乎断流。而如今,随着书法“创作”围绕展览而进行的模式日渐普及,诗性书写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境,追求诗性书写的行为本身也成为一种颇为残酷的浪漫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9: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中原先生:
      你所说的“诗性书写”很好!“诗性书写”也不单单指书法创作,它可以应用到一切的艺术创作中去。“诗性书写”的提法应该是来源于西方的哲性诗学,这个词听起来很玄妙,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追求心境的自由、恬淡和情趣,从这里去寻找到艺术的感觉。
      我所说的“自由主义书法”那是随便说说而已,有那么个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将其当成了一个学术名词阿,否则又要被人批判的。
     兄是个很有文学感觉的人,祝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9: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甬:
       朱兄两三个月才抓一回毛笔,就能写出这样的字,真让我羡慕      
      因为特殊的原因,我也常常几个月没有用毛笔蘸墨水在宣纸上写字,偶尔难得的一两次书写,总不能如意。所以有“煎熬”的感受:午后,大热,腹中坠坠,难以入眠。起身,静坐无心,读书无趣,遂于室内方寸之地游走,若困兽之徘徊。   稍倾,展纸濡墨,试书旧句:玉兔长辛苦,捣药春复春;嫦娥相思弱,夜夜费煎熬。   书之再三,大汗淋漓,而无一纸称心者,唯“煎熬”二字差强人意耳。
     我认为,无诗无兴,则很难称不上真正的书法。自己也这么追求着,可能是天分的缘故,总不能稍稍如意,奈何!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甬:
         追求“自由”的书写,才有可能达到书写的“自由”;同理,追求“浪漫”的书写,才有可能达到书写的“浪漫”。我认为,朱兄属于前者,而我则属于后者(当然了,自由、浪漫从根本上说,几乎是一回事,但追求的过程则不尽相同)。但我的追求忽略了一个前提,即古人毛笔是一个日常工具,时时在用,并且有可以达到“心手相忘”境界的途径;而我的书写,一提笔,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的所谓“创作”状态,这种“执著”,与书法所可能达到的“忘境”背道而驰……
      去年,有一段时间,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感觉还可以。虽然也写不出一幅像样的字,但笔性不错,偶尔有几个字还看得过去。
     而最近一段时间,一直“煎熬”着,只好躲到文字写作中去(但要真正写大文章时,也不济,只能搞些豆腐块),或者用毛笔蘸清水在墙上写写画画,过干瘾。这种状态不知几时才能结束?

       我写字大都是抄书,乘兴挥毫,少有落款,也很少参展,因为实在拿不出手。“江碧鸟逾白”几个字写得还算顺眼,就裁下来自己收存。见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0: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中原先生:
    总体来看,陈兄的笔性是很不错的,写字很有感觉,放得开收得住,体现了自我性情。只要注意以后多临帖,入古,得古法就行了。自由地书写是任何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本宗旨,但无论是自由的书写也好,浪漫的书写也好,都要有一个前提:入古法。不然就不叫书“法”了。我建议你把字也让大家评评,让大家来共同欣赏你的优点,指出一些缺点。若何?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0: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甬:
      我一开始学书法,就是选择抄《草字汇》,这肯定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所以直到现在,字多写几个就露怯了。未必很值得品评
      从来都有很希望能“入古法”,只是因为最初的选择,使自己的书写离“古法”颇远,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只好将来慢慢地趋近古法了。
    我倒是觉得,现代书法人的才情多被展赛榨干,已经不知道有关书法的“浪漫”为何物?而有这样一个追求“诗性书写”的书法人的存在,可以成为一种借鉴。因为这其中,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当然也有追求的喜怒哀乐,可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书法艺术生长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甬:
        从来都不曾否认技术的重要性。
        因为一些个人的特殊原因,没能写好字,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诗性书写”是一个颇为庞大且深邃的命题,她涉及到书法文化传统的恢复问题、书法艺术的边界问题、保存书写的“童心(最初冲动)”问题,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散人:
      "诗性书写"的说法有点意思
        我认为这应是一种高级的创作状态和感觉.
    其实我们在创作中都是有意无意地进入这种状态的.
    比如文字的内容就对我们的创作起着很大的暗示作用,
    但一写自己有感觉的古典的内容,一写就有滋有味了,
    比如让你写一幅"我今天中午跟陈崇勇一起到菜场买菜"为内容的作品,
    相信没几个人写得好,就是很难进入这种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7-16 18:36 , Processed in 2.7965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