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生书呆子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9 2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天真是性情的直率与为人的坦诚使然。没有天真的一面,这人未免太可怕了。
世故是多年的历练磨出来的。生来世故的人少有,但若毫无世故之心,那也非人间活物。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学到大的,别说它过时,挺有道理),传统文人学者理应如此。骨子里的自信和霸气不是一般人能练出来的,狂而不妄方为大家气度。
聪明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拿写字来说,也得法,也努力,为何难登顶峰?天赋不够所致。
一个人能有历史感,做事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此成大事者必备素质。

得此五种,故刘正成方为刘正成。
发表于 2005-9-9 2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呆兄对刘公谈的有深度,评论比较客观入理。对刘公象呆兄说的书坛对他是褒贬不一,说啥的都有,这一点是肯定的。据我了解,同情刘公遭遇的人不少,这些人大都是远离权势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褒贬兼之的人也有一大部分,这些人主要是在书坛谋得一官半职或者在书坛有些名气的人,这些人虽然他们对刘公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对刘公在书坛的影响和他的组织能力、工作业级、办事效率以及他的才华至少打心里是佩服的。还有骂刘公的人也有的是,这些人绝大部分是书坛靠玩手腕混饭的“书法官”或“书法家”,这些人在刘主持工作时他们没得到好处,他们对刘公是仇恨加嫉妒,甚至是泄斯底里的;当然还有装胧作哑的人,象何应辉、朱关田等人,可以说没有刘正成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但他们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怕影响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多。话说回来,刘正成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不是神,他有自己的个性,否则他就不是“刘正成”,他有其独道的一面也有他一定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中国书坛的风云人物,历史迟早会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的。在世人莫衷一是的今天,呆兄能以书法现象为切入点对刘公进行研究,说明呆兄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书法艺术真诚的追求精神,通过拜读呆兄的大作对呆兄老太也佩服不已,衷心希望书坛再多几个呆兄才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2: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第五篇:刘正成为什么倒台
权力斗争是导致刘正成倒台的最主要原因,当然对权力你死我活的争夺是表象,其背后的现实利益和权力欲望的满足是更根本的原因。由于这方面过于敏感,而且呆子对这方面的内幕确实知道的不多,所以这里就不再展开分析。
勿需讳言,刘正成个人因素是导致其倒台的另一个原因。
我虽没有核实和验证,但在书坛广为流传的刘正成在任时的霸气、对人的傲慢、小节上礼数的欠周、拉帮结伙等等,都不一定是空穴来风,因为如果一个人或几个人提出对他不利的评价,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如果这种评价来自不同群体的很多人,还有支持这些评价的若干不同的事例,恐怕这些负面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一定的可信性了。
饱受争议的舒同伪作事件、毛泽东伪作事件以及书法报事件的内幕虽然现在还没有为公众所熟知,但显然刘正成的处理办法不是特别地妥当,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他的声望构成重大的打击。
刘正成组织的中青展固然优秀,但瑕不掩瑜,中青展推出的一些作品显然是禁不起历史检验的,特别是一些取法民间书法并加以夸张变形的所谓“流行书风”作品,虽然不乏精品不能全盘否定,但很多没练过几天书法的小青年玩一年半载甚至几个月就能入展获奖就不能服众就难免引起别人的攻击了,今天回想起来,刘炳森先生反“丑书”也不是反得一点群众基础都没有,确实代表一定的“民意”,不要小看这“民意”,在艺人中间这些“民意”可以解释为艺术观点的不同和眼界的高低,但对艺术某一类风格的官方提倡者,这部分“民意”可能就构成颠覆性的打击了。想起中青展的时候我脑海里至今仍经常涌现出难忘的一幕:一个老先生在看完广西获奖作品后,大声喊着“这也叫字!”,随后是不可抑制的歇斯底里的狂笑,空旷的展厅里回荡着他嘲讽和绝望的笑声。
其实,只要做在书协主要官员的位置上,就无疑处在风口浪尖,处于各种矛盾和利益的交会点,你不能满足一切人,你必然得罪一些人,即使没得罪人也会有人希望你下台,希望把你拉下马。
实际上在上次书协换届,刘正成票数最少(当然票数是可以做手脚的),没有当成副主席之日起,已经基本宣告刘正成退出书协的核心舞台只是迟早的问题,也许随着紧箍咒的逐渐勒紧,刘正成会平稳的无声的逐渐地被排斥出局,不会掀起太大的风浪和波澜,刘也许就逐渐被人淡忘。
但是也许是迫不及待,也许是要搞得他身败名裂,他的对手们居然痛下杀手,使出了通过嫖娼把他搞掉的方法。有意思的是,这帮文人政客们意识虽好,手段太孬,居然没有把嫖娼事件整成铁案,居然没过三年就戏剧性地被强悍的老刘在公安系统给翻了过来,弄得书协现在灰头肿脸残局不好收拾,反倒把刘正成塑造成了一个让很多人同情的受迫害者,成了舆论的中心,成了攻击书协的最大靶子。真是太好玩了。
哎,当官的文人们呐,整点正事吧,让我们老百姓说你们什么好呢!!!

发表于 2005-9-11 09: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有道理,我服。
发表于 2005-9-11 16: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对权力你死我活的争夺是表象,其背后的现实利益和权力欲望的满足是更根本的原因。
刘正成个人因素是导致其倒台的另一个原因。

是啊,都是为了名利,刘公在争权夺利这方面的手段修养还欠了点火候。
 楼主| 发表于 2005-9-11 23: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第六篇:成也体制,败也体制--------导致刘正成下台的体制性因素
有一位朋友对呆子讲,是体制害了刘正成,我跟他讲,人人可以骂体制,刘正成却不能骂体制。
至少到2002年为止,刘正成是书法管理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没有政府管理书法的体制,没有政府管理书法的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刘正成可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著名的编辑、著名的学者或者著名的作家,但是很难达到他顶峰时期的人生高度、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刘具有出众的能力和才干,但我们必须看到刘的才干和能力是在有公权力做基础的平台下才获得淋漓尽致的施展的。
可是从中国书协成立到现在的20多年中,政府管理书法的体制是没变的呀,是这个体制把刘正成从一个四川的作家、文学编辑、书法家推到中国书法的核心舞台,还是这个刘正成,还是在这个没有变化体制下,他极不体面地从高峰跌到了人生的低谷,他能骂这个体制吗?
我不能否认权力可能带来个人的变化,也不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对个人命运的意外影响,但我必须指出的是,当代的书法管理体制虽然没变,但经过20年的发展政府主导的书法管理体制赖以生存的土壤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持久的书法热,现在已经不是80年代初书法百废待兴分散落后的时候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书法的利益和书法家的竞争更加强烈和激化,商品经济更使文化人的人文精神空前的沦丧和灭失。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今天的书法环境已经有了根本变化,管理书法的体制和方法应该进行根本的调整。
可是在挽救、扶持书法艺术方面起过不可磨灭作用的中国书协,尽管他的管理对象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却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完成治病医院向保健医院角色的转换,他还是固执地强留着这些康复的病人接受落后的治疗。书协的一些灵活敏锐官员们则开始利用书协这个政府的机构,利用他们已经获得的优势地位,蜕化为救死扶伤是假,捞取利益是真,用假药、过量的药、不对症的药隐秘地侵害着本该康复出院的病人健康的肌体。另一方面,以往靠医术的高低而论资排辈的一些医生们,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已经不能忍受传统权威的垄断,上帝已经死了,一切价值都要重估,为了获得高位而攫取更高利益,不惜变换着打法,当刘正成还准备用传统打法拿着宝剑决斗时,那边已经使用芥子气了。
这才是导致刘正成事件的体制性因素,这也是近几年书协的丑闻不断发生,书协的威信空前降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当下人们对下届书协主席的种种期待其实都是不现实的,当这种管理机制不适应现实发展的时候,一个书协主席还能有多大作为呢。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0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第七篇:五招行天下————刘正成的学术特色
近代以来人文领域的学问家,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饱学大儒型,二是学贯中西型,三是嘎嘎独造型。
刘正成在当代也被认为是著名学者,但以上三种类型他哪种都不是,他的学术属于左右逢源、五招混用型。
第一招以写养学。刘有书法创作实践,对书法的理解自然比理论巨人行动矮子的空头理论家要高,这样写字的人看他的一些文章也觉得讨厌,况且他的创作水平还很高,这更提高了他学术的含金量。
第二招以文养字。刘写过小说,作过文学编辑,自然对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书法和文学又是同胞兄弟般血脉相通,所以他把文学上的理论往书法上一套,就显得比别人有学问。
第三招以识带学。特殊的身份使他见多识广,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学术资源,见闻广博又使他熟悉学术动态,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这是他搞学问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他的独门招数。
第四招以用促学。他从事的是书法组织领导管理工作,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又促使他必须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工作问题,也跑进了他的学术著作。
第五招以智通学。刘的聪明智慧,他的融会贯通能力,使他能够在与书法相关联的各个行当都能整两下子,整得即使不见得绝妙深刻,也不算门外汉,所以他被称为通才式人物。
有此五招,交替使用,招中套招,左右逢源,刘正成即使比不上上文说的三种类型的学问大家,但至少也可以纵横当代了。可是遗憾的是,我总觉得刘的学问里似乎少点什么,如果你找一百个书法家问他们刘正成的代表作是什么,除了《中国书法全集》以外恐怕没几个能说得出什么别的,你再问刘正成有没有学问做否定回答的恐怕也没几个。提起书法理论,远的来说一提沈尹默就会想起书法论丛,提潘伯鹰就回想起书法简论,近的来说华人德人们就能想起两汉卷,提白谦慎就会想起娟娟发屋,连提起孙晓云都会想起书法有法,可到目前为止刘的学术文集已经出了三卷,竟然没有几篇给人流下深刻印象,这不是有问题吗?
问题当然出在刘正成自身,他即是官员又是书法家,你说他有多少时间埋头搞学问,官场上的风光经济上的富足他又有多大的兴趣寒灯夜雨地搞学问,出版资源的掌握他又有多大的耐心来对文章精雕细刻,见闻广博又使他不能免于陷入博而不精的泥潭,天生的悟性又容易使他很快抓住要领接着就是浅尝辄止--------这就是刘正成在学问上略显平庸和粗糙,有时闹出笑话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不能作出穿透历史的大学问的根本原因。
至于靠文献的翔实、规模浩大而著称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书法全集》算不算他的学术代表,我想算做他的学术范畴是可以的,算做他的学术思想恐怕是牵强的,算他的编辑思想恐怕更贴切些。
即便这样在当今健在的书家中刘正成已经是一流的学者了,也不知道经历的遭遇和角色的转变能不能使他在将来成为一个杰出的学问家,能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

发表于 2005-9-13 08: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高屋建瓴,一语中的。每个人都难免历史的局限性。
发表于 2005-9-13 20: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越说越象样了,"晃悠"着也能写出这么条理清晰的文章,不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22: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第八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刘正成书法印象
批刘正成必须批的是刘正成的书法,最难批的也是刘正成的书法,之所以难批不是呆子眼力不行,而是该批的话基本都被别人说尽了,特别是书坛怪才石开评刘正成书法的那篇名文,坦率地说是很难将之超越的,连纵横书法网络的明星WUWEI先生最近对刘书法的批评虽然刻薄,但也基本说到了点上。
为了避免重蹈拾人牙秽的覆辙,呆子必须换一个批评的角度,来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他的书法观念评价他本人的书法。
刘正成跟我谈论书法的时候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观点是学写字先要将架子铺开,大处着眼,不要斤斤于点画,过分注意小处的精到。大的器局有了,小处的不精到可以慢慢克服,如果先从小处入手,将来难有大发展。
我想他说这句话的前提当然是学书法有了一定的入门基础,否则一个刚会拿笔的儿童你让他有大格局无疑是痴人说梦。对有一定基础的成年人来说,学写字的人多数还是通过精心认真以使点划笔法的精益求精越象越好为目标,刘的这种重大局轻小节的观点确实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
这种观点对不对?从石开到WUWEI(这两个人互骂也很有意思不知网友们看过没有)以及各种散见于网络的评价基本都认为刘的书法气息好有才气,但是线条粗习气重发挥不稳定。这不是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惊人的一致吗!再看他的学术也是大处开阔不俗小处往往禁不起推敲,还有他的为人性格才华横益却不拘小节(刘和呆子高谈阔论的同时两只脚时不时地不自觉地旁若无人地做着小动作,他的眼睛也不时地连眨几下),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学,他的书法和他的学术和性格又完全地吻合!
话又说回来,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学习书法的方法。刘的书法见解和他的性格才气吻合了,他才取得了成功,成了当代代表性书家之一。换了别人,用他的观点写格局,玩之前恐怕要好好掂量掂量。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书法审美的标准亦即判断书法好坏的标准,他概括为三句十二个字:难能可贵,喜新厌旧,曲高和寡。难能可贵即技法上具有高难度,喜新厌旧即是书法上有创新引起人的新奇感,曲高和寡是指格调高雅超出时流,这三种标准具备其一便可名世。他还用这三个标准评价当代书家,说沈尹默属于功力深厚难能可贵型,王镛属于标新立异喜新厌旧型,谢无量属于知音难觅曲高和寡型。当然也有一些混合型,比如孙伯翔的书法主要是难能可贵型加喜新厌旧型。
那么按照这个标准刘的书法是什么型呢?我认为刘的书法也属于混合型,技法上一方面一些笔法线条凝练苍劲难能可贵,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明显的病笔和习气;在创新方面你很难看到他取法的痕迹其书法有明显的个人面貌,但这种面貌还是没离开传统草书的大框没有达到横空出世的程度;在格调上有峥嵘狂狷的气息,这在当代众多写草书的书家里很难看到,但跟徐文长比起来还有距离。这就是刘正成书法的品格,一分难能可贵二分喜新厌旧三分曲高和寡。
刘正成谈他自己的书法的时候,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他的书法还没有定型还在变。我刚听到这句话时有点不以为然,认为他没有对自己的书法有正确认识,直到最近我将他刚出版的草书《蜀道难》和他十年前出版的草书《归去来辞》比较,才倒吸了一口凉气,惊叹其言不虚,于是我坚信如果主客观条件具备他一定能写出和祝允明比肩的作品来,因为他的天分实在不在祝允明之下。
但他明年已经是60岁的人了,他的心态、环境等主客观条件能不能在他花甲之年后铸造他书法上的真正辉煌,不是不可能,但很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7-18 00:59 , Processed in 0.3421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