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74|回复: 10

吴冠中杭州访谈;思索艺术之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3 18: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索艺术之人生

吴冠中杭州访谈印象

■本报记者 王婷 王凯 潘欣信  

  思索艺术之人生
  吴冠中杭州访谈印象         ■本报记者 王婷 王凯 潘欣信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教育家、散文家。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6年的求学经历对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和思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有《江村》、《石榴》、《1974·长江》等。

  吴冠中身着暗红色夹克衫出现在中国美院的山水校园中,与周遭的景致一样安宁祥和。而当这位耄耋老人一打开话闸,他的学识、智慧、个性、情感便一一张扬,犀利而不失礼,深刻而不矫情。

  面对这样一位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了65载的知名画家,对吴冠中的采访,便更多是在聆听和间断的对话状态下进行的。
mszb2007102000002v01n.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8: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眼里的艺术使命
——“美术不是技术,‘技’与‘艺’有很大的距离”

  “美”是什么?美是对人内心的提升,是德育无法替代的文化修养。吴冠中的回答掷地有声。
  吴冠中拿自己的人生选择为例讲解了“美”的力量。当年,吴冠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就在读完一年学业之际,全国大学和高中一年级生须利用暑假集中军训三个月,吴冠中与国立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被编在同班,一天,朱德群带吴冠中参观了艺专,吴冠中被前所未见的绘画和雕塑所冲击,被美击中的吴冠中,一头扑向了这神奇的美之宇宙,至此放弃了当时出路很有保障的电机科而开始转学入艺专,踏上了寻求美的历程。

  在吴冠中看来,美术学院应该是传播“美”的学府,如果只传“技”不授“艺”,那就是误人子弟。“如果我进了另外一个学校,一个技术学校,一个画匠学校,我就不知道美是什么了,我就肯定会骂她误了我的一生。很庆幸我的母校不是这样的画技传习所,所以我对它感情深厚。”去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拜访吴冠中时,吴老先生欣然写下“我的母校是培养美的母校,我永远怀念她”。

  美是有巨大能量的,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理念,林风眠先生中西融合的探索,都深深影响了吴冠中,让他背负着使命投身于艺术。

  学艺术,需要自身强烈的感情与要求。艺术不是为职业的需要而设,而是为生命的倾吐而为。就像梵高那样,你不让他作画成吗?那是他生命的组成,打也打不掉的。纯粹的艺术家注定是殉道者,因为社会中没有真正创作艺术的职业,因为艺术家的诞生需要才华、功力、学养、品位、经历、苦难、见闻……等太多太多东西。

  即使是艺术家创造出的国之瑰宝,被人们认识也往往需或长或短的过程,甚至在作者落魄生涯结束之后,还要等上许久许久,那些生前见到光辉的作者也免不了经历跌、打、滚、爬的炼狱生涯……

  吴冠中用这样铿锵的语言表达着他的思想,对现在“投身”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之“怪现状”,他无法不表示担忧,“美术类学校多如牛毛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8: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眼里的艺术责任
——“‘文盲’不一定是‘美盲’,艺术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

  吴冠中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农村写生创作时与农民交往过程中的故事。一次,他画坏了一幅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画,不想这幅画被一位农村大娘瞧到了,她看后依然评价说“画得真像”,吴冠中莫名产生了一种欺骗他人的感受,之后,吴冠中又画了一幅自己较为满意的庄稼图,拿给这位从没有念过书的大娘看,她看后很激动地评价说“画得真美!”
  由此看来,“真像”和“真美”的区别,没有文化的人也可能会识别,审美的素质并不以文化水平的高低来判断。“文盲”不一定是“美盲”,同样,很多有文化的人倒可能是“美盲”。

  吴冠中又开始提起某些科学家和作家在美感方面的缺失。他举例说明,以前国内一些作家到国外参加活动,空余时间去参观美术馆,外国的作家看到那些画都能说出个好坏来,但中国的作家却硬看不懂。“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缺乏审美教育。”

  艺术需要雅俗共赏,这是说艺术的大众化。欣赏艺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观众或许不能完全了解,但能点头就可以了,如果作品在社会上没有作用,无法让人呼吸到,那就没有意义了。

  艺术还有引导作用,这是说艺术要化大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准,这需要打开视野提升审美范畴,以前我们是把国外很平庸的东西当作宝贝引进的,后来又全部视其为洪水猛兽加以排斥,现在我们的眼睛亮多了,辨别的能力提升了……

  这是艺术的责任。吴冠中的话意味深长。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8: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眼里的艺术道义
——说起“空头美术家”,他捋起了袖子,像一个“斗士”

  就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观察到的那样,吴冠中言谈到热烈处,就会不由自主捋起袖子,“像一个斗士”。
  敏捷的思维,鲜明的观点,再配以有力的肢体语言,不难给人以激情和力量。

  吴冠中的画与文,都是为人称道的佳作。说起美术与文学,他打了个“美术是我的配偶,文学是我的情人”的比方。吴冠中对美术和文学同样厚爱,“齐白石是我尊重的老师,但倘若以社会功能来评价,100个齐白石的社会功能比不过1个鲁迅。”

  鲁迅曾经抨击过的“空头美术家”,在吴冠中看来,同样贻害无穷。

  现在有太多假冒伪劣的美术家,他们的画根本谈不上艺术,技巧立意都很拙劣,但却被胡乱吹嘘一番,这是经济在操纵美术。“空头美术家”的繁衍虽缘于个人品质,也缘于社会的污染。

  现在的美术市场也比较乱,但并非坏事,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最终都会暴露出来,经过这一阶段,泡沫终究会破灭,货真价实的东西也会被提炼出来,澄清玉宇待有时。

  艺术有道义,艺术贵创新。吴冠中看不惯什么都拿“传统”说事儿,时代在前进,无法创新就抱住传统不放,那是窝囊。与人家比,总是说我老子比你强,拿祖先的光荣对付他人的创新,说到底还是阿Q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眼里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背影,只有后面的人才能看得见

  连续几天的接触中,我们多数时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他实际上也没有多么难以沟通,或许是因为年纪确实大了,大多数的时间里,吴先生都用点头摇头回应周边人的询问,很少说话。平时的他同一般耄耋老人一样慈祥安静,只是每每谈及艺术以及当代美术界的种种问题,在动情之处,他整个人常常会突然激情澎湃。
  在16日下午的面向美院在校学生的讲座上,院方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大家”答“大家”问。学生们向吴先生提了不少问题,使得原本一直沉默的他不断爆发。

  当有学生问及为什么当今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时,吴先生回答,大师是需要后来人认识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背影,是自己看不到的,只有后面的人才能看得见。是不是大师,需要后来人论断。大师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民族的考验。他说,当年我的法国老师苏弗尔皮教授对我说,“艺术是一种疯狂的事业,我讲的东西你都吸收了。我无法教给你‘疯狂’”。没有天赋的人一定要学艺术,只能造就更多的泡沫与垃圾,至于大师,更无从说起。

  当学生问到,吴先生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时,他列举了曾经在南京一所大学做讲座时的情景,“我一个人面对台下的学生几千双眼睛,问大家谁看过我关于‘笔墨等于零’的千字文章时,只有三五个人举手。既然都没有看过我的确凿论点,又如何能讨论问题?只要是对的,我认为就要坚持。”

  对于西方艺术的接受,吴先生认为就如同爱情一样,是自然的。不存在真实情感,就谈不上理解,更不必谈接受。而关于艺术商业化的问题,吴先生回应说,这对于艺术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眼里的母校美院
——中国美术学院就是中国美术‘创造’学院

  回中国美院办展览,除了是对母校汇报自己的艺术成果外,更是一名学生与母校情感上的交融和再相遇。几天的时间里,中国美术学院院方的部分负责人陪同吴先生陆续走访了中国美术学院位于南山路和象山的两个校区。除了家属和专程前来美院探望的旧友外,在吴冠中的周围都是来自母校里的新面孔。
  展览开幕的当天,恰逢吴先生的生日,院方在晚宴上专程准备了一个大蛋糕为吴先生祝寿。在他布满岁月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笑容。第二天,依照行程安排,吴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陪同下,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依次走访了图书馆、行政楼和附中。

  在图书馆里,许江院长对吴先生说,现在的学生喜欢读书的太少了。吴先生也说,以前读书时都是记笔记,能看到的书也不多,能借到的书都是抄写一份。在12层的行政楼顶,许江院长兴致勃勃地向吴先生介绍象山校园内的建筑,“那边长长的像一辆火车的是美术馆。这边是我画过的瓦园,冬天下雪后,上面会是白茫茫的一片。现在整个校园还在进一步的施工中,赶在明年学院80周年校庆时完工,到时我们要请校友们专程到这边的新校园看看。”

  在附中新校址的前面,吴先生奇怪于校园内的绿化都是庄稼。许江院长笑着说,“象山校园里种了好多庄稼,有麦子、向日葵、高粱,还有水稻。去年高粱丰收了后,我们还专程酿了酒,埋了200斤在地下,等着明年校庆时挖出来请老校友们品尝美院自己的酒。”

  看着附中这些年纪还很小的学生,吴先生特别动情。“我以前刚在美院读书时,按现在说法就是读的附中,我和你们一样。”为此,他专程为新迁校址的附中题写了匾额。临走时,他还勉励附中的学生,“你们赶在了好时候,有漂亮的校园,不用颠沛流离;有好的院长,为你们提供了远望青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除了学习外,你们更要好好加强劳动和体育锻炼。”

  在几次回答学生的问题时,他都不断重复这样一句话,“中国美术学院就是中国美术‘创造’学院。艺术家的价值游离了创造势必意味着残缺。假若每个朝代都在消耗价值,没有创造,那么这个民族是堕落的民族。”
发表于 2007-10-26 16: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谢谢!
发表于 2007-10-26 16: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界缺少一个吴冠中!
发表于 2007-10-26 2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是中国画坛的一个智者、思想者,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出现,让那些伪艺术家现出了原形。比如,那个什么以农民画家自居的郑维江就是一个典型。还弄出个什么独创文字画,说什么吴冠中抄袭了他的东西,这在中国艺术史上绝对是一个大笑话。甚至还愚弄了许多似乎专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的网民。以我的估计,这个叫郑维江的,到死都不会知道,他的艺术水准处于什么水平。我不是贬低他,如果我的农民父亲也去搞画画,如果他也说他的艺术水准超过了吴冠中,那我同样也不能同意。说一个人是不是艺术家,与这个人是不是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吴冠中虽然有名,但他代表的不是权势,郑维江虽然是农民,但并不是农民就一定是有理的,就一定代表了公平和正义,这是两码事。
发表于 2007-11-1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
展览看了,讲座没能听成,遗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4-20 14:05 , Processed in 0.3415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