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直播结束】4月28日下午4:00-学术对话:纪念中国书法在线五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11: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先生最后总结发言视频!

发表于 2008-4-29 17: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hao1955 于 2008-4-29 08:17 发表
就自我感觉来讲,作为边缘书家,只要你肯付出,而且有真才实学,同样能赢得相应的名望与地位。有人对我说:在网路忙活半天,又没有经济效益,还得搭上精力财力,图的什么?

我觉得,除为了学习之外,上网的 ...


这次见到大布衣,朴实、真诚、耿直,现实中的大布衣和网络中的大布衣是并无两样,且千里迢迢从青岛赶来,其精神实在可嘉。遗憾昨天走的时候太匆忙,也未道别。望兄一路顺利。另外,大布衣所说的观点我都赞同,网络虽然边缘,但恰恰可能代表着中国书坛真正的发展方向,网络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书坛民主化的一条路径!
发表于 2008-4-29 18: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果儿 于 2008-4-27 13:32 发表
A、体制内的媒体对体制内的人和希望进入体制的人,以及对这种体制持肯定态度的人有较大的影响力。


还有被这种体制阉割者没有丝毫的反作用力。在没有力作用的环境也是恐怖的。
矛盾的激化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这连中学生都知道,每一次历史的前进都是在矛盾激化时开始的。
但要有牺牲,要有人为此负出,
问题在于负出与回报未必成正比,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网络浪潮大大冲击了崇神的思维方式。
路或许不长,但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做比前人多的事,
所以我说:这是时代的痛苦。
发表于 2008-4-29 18: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果儿 于 2008-4-27 13:42 发表
2、体制内的媒体的优点。
A、体制内媒体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传播,对书法艺术的普及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B、有经费来源,稿费可以解决一部分艺术家生存问题,帮助他们继续对艺术进行研究 ...

体制内的媒体利用其体制的优势对体制所能够承认的书法作品与批评文章进行传播宣传。对书法艺术及学术上有限视野及资料的基础上可以深化研究,但限于技术及体制等因素,虽具学术深度,但乏民主精神,这与学术的终极追求又是相悖的。
所以说,
体制一方面由于层层筛选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而另一方面则由于体制自身不可避免的腐化与视野的受限,又在阻挠着书法与学术的终极追求。
问题在于这个体制的制定不是为了艺术,而是非艺术。。。。。。
发表于 2008-4-29 23: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书法在线 于 2008-4-28 18:18 发表

发现速记没有把我的发言记录完整!初改了一下,又稍作回忆添加了一些!如下:

丁剑:我上网的感受其实是很复杂的思绪。当我们真的去上网,特别像我现在成为一名网站的工作人员之后,我发觉,我们对于书法的热爱是发自于内心的,但是我们在这个论坛里,这个相对专业的书法论坛里。我前几天听柯文辉先生讲,书法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它所能够承载的东西,尽管我们可能作为一个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的心理,我们可能认为,这个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寄托,我们对它充满期望和理想。但是实际上,书法在今天对于社会将产生的作用,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或我们可能不愿意去接受,正如柯文辉先生讲:书法在今天是一个格局不大的艺术。

    但是恰恰我又觉得,在这样一个格局不大的书法圈子里,我们每天倾心关注的,网络提供的资讯、资料的主流不是书法本体,而是本体以外的,即这样的一个圈子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恰恰是成为网络的基本上是90%的以上关注重点。这样的状态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不应该是我们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书法家,或者你是个书法爱好者,你的理想是你的艺术如何接近或达到你的艺术理想,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网络的作用应该为你达到你的艺术理想提供帮助,但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目前的网络生态,事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的更多的事件是却成了网络的主流,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成为我们大家讨论的热点,它的原因在哪里?这其实对于一个书法家或爱好者来讲,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尽管网络可以体现它的民主,或者它的自由。但是这个恰恰是我们的悲哀。我们的某种理念上也被这样的一种思维所束缚,所左右着。我们会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我注意到主办方的选题里有关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的定位,把网络定位为边缘媒体。我个人观点,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书法这样格局不大的一个圈子。我们在这个圈子里能够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媒体,无非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比如说报纸和杂志,或者还有其他的一些展览。还有就是网络。而比较她们我们会发现,目前的报纸也只有周报,杂志也只有月刊,这和当今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目前我们的传统媒体还无法改变,相较之,网络的海量和信息更替的迅速及时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草根性,自由的开放度也都是超过了传统的媒体。也就是说它的受众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唯一不同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心理,在我们心里,我们可能认为,你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如果让你选择,你似乎更愿意在报纸上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固有的观念是那种不变黄金变羊皮,我们更愿意接受铅字印在纸上给我们带来的虚荣,其实这个观念本身是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检讨的。

    因为你真的热爱书法这门艺术的时候,你的言论,你的思想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可以去表达。在网络里可以更为直接地交流和观点的碰撞,那么如果说你的意识里,还是认为网络是边缘性的,其实就是你的惯性的思维和虚荣在作祟。我讲的意思是想表达,我认为网络现在就是书坛——这么一个格局不大的圈子里的主流媒体。


    相反在这个圈子里的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各样的体制和传统的限制,它恰恰是被边缘化了。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个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书坛老处在围绕一些事件上,这个其实不是我们本身需要的,或者至少不是我们理想的状态。从我们的本心,我们还是要关注书法,但是对于书坛这样一个生态,我们也许期望它产生更好的主体的圈子。但今天的书坛实际上还是以书协为主导的这样的一个圈子,我相信这种格局会慢慢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或正在改变,我有时候很自豪,我第一是网友,我觉得我们网络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讲,正在改变着书坛的格局,这是我感到非常庆幸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改变这样格局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在改变着权威的方式。这权威,导致他利用他的权威的方式,推导出一些结果。比如他通过他体制的展览,推荐出来的一些人才,而这些人才,会不会在另外的层面上被我们所否定?这很有意义!

    就是说我们会不会推出我们认可的那种人才。从我理解存在两个方面。第一个网络应该有它比较强大的能够发挥的推介功能。我们是不是通过网络去发现一些,还没有被认识的、真正能对中国书法产生作用的人才。这需要勇气和良心。更需要一种推出方式。

    有人说诗歌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我觉得诗人比书法家更真诚和有责任感,比如89年的时候,有一个诗人,他面对一个另一个年仅25岁年轻诗人海子遗留在墙角的一堆诗稿,他说那是我们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诗歌。这个人是骆一禾,同样,他在昌耀四五十岁时,已经呼昌耀为大诗人了。这在书法界几乎难以想像!我们很难对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或处在边缘的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家给予指认或确认,虽然书坛有人也说过至少一百年才能叫做历史,但我们今天的书坛却门阀森严,阶级井然。

    同时,我们既有的体制下,官僚富贾以他们社会资源的优势挤进书坛,我昨天在美术馆看到一个领导同志办的展览,虽然他自己十分谦虚地说自己的东西很差,他只是想利用这个展览的机会让大家批评指正,但是我还是看到我们的政府官僚、我们的艺术家和艺术权威团体还是站在剪彩的行列之中,说上一些言不由衷却必须要被媒体推向社会大众的话,,当然我并不是怀疑这些官僚富贾对艺术的热爱,我也没有权利剥脱和批判这种热爱,但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一些艺术家或年轻有为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这样的展览对他们来讲简直是一种奢望,我想我们的网络是可以为他们做一点事的。这是网络的责任和担当,是网络的推介和褒扬。另一方面,有推介褒扬也就应该有揭露和贬损,我向来支持对伪艺术的批评,严厉的批评,网络上自由的功能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披着马甲点破艺术的脓包,为艺术光明开道,这也是一种责任,在今天,在有网络的今天,让表扬和贬损俱来……
发表于 2008-4-30 1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8-4-30 14: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uyi008 于 2008-4-29 15:43 发表

对于旧体制的修修补补并不能给书法艺术的发展扫除障碍.只有彻底否定旧体制,书法艺术的发展才有希望.艺术的发展需要新体制.作为民主自由形态的网络文化,也必将在催生新艺术体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先生在从《中国书法》向《中国书法在线》的角色转换中具有了一些象征性意义
...


说得好!
发表于 2008-4-30 14: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uyi008 于 2008-4-29 15:43 发表

我发现我们忽略了对民主制度下书法形态的探讨.传统书法不可能不经过转换直接进入我们即将来临的民主时代。很显然,传统书法与专制文化是共生共谋的关系,在我们呼吁书法复兴的时候,我们是否理应先厘清我们要复兴书法的什么?书法中有自由民主平等的基因吗?有人性解放的基因吗?如果有,是什么?当然是我们要复兴的目标.如果没有,书法的复兴是无望的,甚至是反动的.网络不仅仅要对旧书协体制提出民主的要求,更应对书法提出民主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憧憬的民主时代才会真正来临,书法才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 ...


这个说得极妙

发他人所未发
深入到书法本身。有深度
大家一起来思考
发表于 2008-4-30 15: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我那首病中所作诗送给子庸。余英时先生的那篇文章说陈先生因为没有听夫人的意见,以后很痛苦。所写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其实都是为其夫人而写。余先生是典型的考据即义理,考据不厌其详,而观点十分鲜明。我用了近一年时间专门读他的著作。

重读《柳如是别传》

盲翁鸣琴独自听,漂萧落木向黄昏。
知秋一叶情何限,尝鼎半脔意未平。
醇醇公子浊世藐,荦荦美人浮名轻。
千秋家国奠复祷,诗心侠侣恸双殒。
(2007年12月于西安空军医院)
请子庸批评,也可用在你的边缘论坛上。
发表于 2008-4-30 15: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园主人 于 2008-4-30 07:40 发表

将我那首病中所作诗送给子庸。余英时先生的那篇文章说陈先生因为没有听夫人的意见,以后很痛苦。所写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其实都是为其夫人而写。余先生是典型的考据即义理,考据不厌其详,而观点十分鲜明。我用了近一年时间专门读他的著作。

重读《柳如是别传》

盲翁鸣琴独自听,漂萧落木向黄昏 ...



谢谢雨园先生

妙诗
拜读
真正的文人情怀

边缘论坛遵嘱增新文了
有2007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还有刚仙逝的柏杨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10-26 04:33 , Processed in 0.18661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