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意义的生成 永恒的意义
寸耕堂铭砚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盛大开幕
书法在线 侯勇 2017年9月23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北京杏坛美术馆、如果艺术协办的“寸耕堂铭砚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王志先生主持开幕式。
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王明明、周和平、李宝林、姜宝林、韩国臻、刘正成、吴悦石、郭石夫、郭子绪、胡抗美、何家英、卢禹舜、石开、邵建武、唐勇力、赵卫、范扬、范存刚、张陆一、李庚、牛克诚、何加林、黄惇、李刚田、崔志强、李胜洪、朱天曙、曹守娟、龙岩、于明诠、赵长刚、朱培尔、王秀玲、陈国斌、于光华、张铁林、于文江、丘挺、杭春晓、黄玄龙、胡妍妍等各界嘉宾和观众共千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李虹霖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先生在开幕式上分别致欢迎辞,随后吴洪亮先生宣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贺信,最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先生致答谢词。
策展人吴洪亮先生介绍:“寸耕堂铭砚展”是暨2015年“寸耕堂题跋——天赍楼藏文字瓦当六十品”学术展后的又一次大展。“君子持身之物”有所感应、视若珍宝,王镛先生在古砚的收藏、鉴赏、考释和题跋过程中,将书法、篆刻和镌工艺术融为一体。彰显作品的文化气息、“写意”的精神意趣和学术价值。故而此次铭砚展也为当代砚藏开启了新模式,树立了新标杆。
学术主持邹涛先生介绍,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王镛先生两年多来所藏的一百零一方历代古砚,还将砚铭刻于砚侧、背,并做成拓本,然后在砚拓周围题跋详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古砚收藏铭刻展。因此展现了王镛先生文学、史学、美学、工艺、书法、镌刻等综合艺术成就,意义非同寻常。“文房四宝”是传统文人文化精粹,“四宝”之中,又以“砚”为首,特别受历代文人青睐。文人将自己对砚台的赞美,写成“铭文”,通常令石工刊刻于上,谓之“砚铭”。 通过砚铭内容等可以考察砚史乃至文人雅尚,其文献意义、审美价值、艺术影响远远超过了砚台本身。王镛先生希望大家通过观看古砚、铭刻、题跋书法的同时,提高对作砚铭和题跋的关注,开阔史学、美学的文化艺术观。
《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此次展览最少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王镛先生在两年的时间内,以砚石为载体的书法篆刻精品的呈现。砚石本来就是工艺品,经过雕琢铭文,成为艺术品,它既是工艺美术,也是文化的精品,在书法艺术宝库里面增加一个新鲜的门类,王镛先生还把铭文精心的传拓出来,并进行题跋,把砚石铭文与书写结合起来,成为一批书法篆刻艺术的精品。第二,从关注文房四宝的砚台这些书法艺术材料的重要性,现在的书法创作大量使用墨汁,而忽略了工具材料在书法艺术中间的重要性,从书法史的研究,书法创作的研究到书法艺术的工具材料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展览展出了王镛先生近两年所藏一百零一方历代古砚及其亲手制作、题写的砚铭和题拓。展览同时首发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寸耕堂铭砚题跋辑》、 《寸耕堂砚丛上下辑》两部著作。
开幕式结束后共六十余位嘉宾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以展览为契机,从展览的题材到作品形式策划再到展览在当下的意义以及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
据悉,展览将于2017年10月6日结束,欢迎各位朋友前往参观。
王镛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