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书法全集》的一些思考
——在《中国书法全集》座谈会上的发言
冯其庸
在座的各位先生,都是我的老前辈。1947年时,我曾在顾老先生的图书馆呆了一年,不久前顾老还把我的一篇文稿收入了上海图书馆的纪念文集之中。季先生也是我经常请教的老前辈。其他几位则好久未见面了,今天见了常高兴。
我看了《中国书法全集》很兴奋。刚才季先生的讲话,希望新闻界能够详细报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是不是无足轻重?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今后的危害将更大。我个人认为:科技重要,人比科技还重要。你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是科技的发展所能够解决的!它必须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来解决。
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出现过的技术水平与科学思维能力很高的人被敌对国家所利用的事情,教训太深刻了!因此,对我们的教育来讲,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样的人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是很危险的。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讨过抗日战争是怎样打胜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有国民党的功劳,但最主要的还是全民抗战的兴起。而“全民抗战” 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与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1984年去苏联参观他们抗击法西斯的场景,非常感动。他们的陪同人员说:二次大战中苏联了小起,你们中国也了不起,因为两个目家分别承担了大战巾整个东西主战场作战的历史重任。
实际上《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与出版,也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与重要环节。这部百卷本的书,概括起来讲是“体大思精”。它包罗了与书法有关的万象,考虑得非常周到。从有文字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已故的代表性书家,上下不止五千年!可谓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以书法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它又可谓是集碑学与帖学的人成。过去书法中碑是碑,帖是帖,两门学问分得很开,搞碑的人不一定搞帖,反之亦然。在技法上如具体的用笔等方面也很不一样。《中国书法全集》则把碑与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合在了一起,因而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发展;在全集的体例上,编撰者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各分卷前面的评传、考释、年谱等,虽然是属于史学与文学范围内的事情,但绝大多数写得很下功夫,非常到位。特别是各分卷的考释部分,有详尽的注解,又有欣赏性的文宁.合在一起欣赏起来十分方便,极为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主编及分卷主编,均是书法篆刻界有相当成就的中青年学者。所以,就这部书的整体而言,说它是“体大思精”是毫无疑问的!
我认为《中国书法全集》作为中国书法的集成,它实际上还起到了一部书法通史的作用。将来如果将各分卷中的文字部分抽出来出一本书,就是一本比较详细与完整的中田书法通史。另外,我们从各分卷中,既可以或应该可以见到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进化规律,又可以窥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书法艺术的发展,涉及一个美学上的问题,历代书法艺术,是随着美的观念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也是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读《中国书法全集》,如果从这方面进行切入,必将有利于我们欣赏的深入与启发。
在当代,像《全集》这样出得如此之精、如此之认真的大型丛书并不多见。东北曾有一个出版社,书都编好了,还来找我当主编。我说你们书都编好了,再找主编干什么?(众笑)显然,这个主编我不能接受。一部书不能光看它的大小,而必须看它编得认真与否、科学与否、对读者与社会负责与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学术高度与水平等。显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国书法全集》是做得最好的之一,买这部书肯定不会后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还会增值!
另外,从出版的角度看,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中国书法全集》必须在国际上争高下。与日本等国的同类出版物相比,在学术、体例、编撰等方面,我们毫无疑问地把它抛在了后面。我们唯一差的是制版与印刷。现在这样的水平当然已很好,但严格地说其中的许多作品图版,还不是用原件所拍。要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量使用原件与原拓,这样代价很高,现在条件也不太成熟,但应该有这样的打算。是否现在先按这个样子来出,将来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步提高。另外,要有精华本与普及本之别,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与研究收藏单位的需要。
书法界涌现出了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中青年名家,这在整个传统文化衰落的当今,是很令人兴奋的。相信《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必将推动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宏扬。另一个方面,它的巨大成功,还有利于我们纠正书法界存在的某些不良学风与风气,因为它使人清晰地看到真正的书法典范与真正的书家。
我衷心希望《中国书法全集》能够按计划出好出全!《全集》是我们自己的《世界美术史》的一部分。
(原载1996年第1期《中国书法》)
来源:冯其庸《墨缘集》青岛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