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84|回复: 88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0 15: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经典致敬
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_DSC0026.jpg


书法在线 侯勇 2015年12月1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主办,北京重文堂承办的“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展出。此次共展出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家新先生临摹作品近40件,让观众重新体味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也将为书法进校园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展览没有开幕式,不邀请嘉宾,有的只是近四十件在历代经典作品辉映下的全本临摹作品展。

当天上午,“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及临摹作品捐赠收藏仪式在国家图书馆同期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等出席了相关活动。

王家新,1967年出生,祖籍辽宁。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著有诗集《北溟鱼》、诗词集《颐园诗草》、书法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书法作品集•王家新卷》、《王家新书法艺术》、《晏园艺事》、《晏园述古》等。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为展览题写了展名。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在展览序言中对王家新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家新同志是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最年轻的一员,是当代中青年书家的优秀代表和领军人物。”王家新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法,以欧、褚、颜、柳等唐楷碑帖为范本,以私塾式描红写仿的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在几十年的学书历程中,他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临池不辍,焚膏继晷,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尤其是楷书名作用力最深,所临摹的作品忠实原作、形神毕肖,大多是实临、通临,展读之际,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其种类与数量之多,临摹把握之精准,不仅在当下,历代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业余时间读书、临帖、抄书,日记和诗文手稿也是用毛笔写就,是古代文士般的生活状态,因而他的书作中充盈着儒雅的气息、从容的气度和正大的气象,赢得了广泛的瞩目和赞誉。

在中国书协与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之际,将王家新多年来所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三十余卷册一并展出,以此来引导书坛“重回经典、正本清源”,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也为中小学书法进校园活动起到推动、示范作用。通过这次展览让人们重新体味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成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延绵承继的见证,也必将为当代书法的开拓创新、繁荣发展提振信心。

展览自即日起至2016年1月10日结束。   


写在前面
向经典致敬



12月10日。
向经典致敬。

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家新在国家图书馆(典籍馆)举行的了一个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这个临摹展与其曾经担任的楷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这个虚职相称,临摹了历代楷书(有部分隶书和行书),一下子让我想起年初王歧山书记所说:“楷书都没写好,直奔行草”这句话,我想,这个展览正是书法家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岐山同志那句著名警语的指引,去发掘和展现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个展览便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今天,北京的雾霾散尽,看到了北京蓝,两个字,舒畅! 向经典致敬,除了对历代经典的重现,更多的,我想是向我们厘清历代传统经典,驱散功利之霾,还我们一个清晰,明亮的书法环境 ,正本清源、重回经典、开拓前行,以此正信习书道路的选择。

更重要的一点是忘掉小我,把目光和身心最大限度地投向这些书法经典,去感悟、去珍惜、去虔敬,从而去传承、担当与弘扬。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向“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作品展”目录,去审视我们的习书道路,以此,驱散我们心中之霾,书坛乱像之霾!


侯勇

12月10日



附: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作品展”目录

汉•礼器碑     
汉• 曹全碑
汉• 张迁碑   
三国•钟繇 — 宣示表   
三国•钟繇 — 自拜表   
晋•王羲之 — 乐毅论   
晋•王羲之 — 临钟繇《墓田丙舍帖》     
晋•王羲之 — 东方朔画像赞   
晋•王羲之 — 兰亭序
晋•王羲之 — 兰亭序 (大字)
晋•王羲之 — 佛遗教经   
晋•王羲之 — 孝女曹娥碑   
晋•王献之 — 洛神赋十三行
北魏•郑文公碑
隋•董美人墓志
唐•虞世南 — 夫子庙堂碑
唐•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唐•褚遂良 — 阴符经   
唐•褚遂良 — 雁塔圣教序   
唐•怀仁 — 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颜真卿 — 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 — 祭侄文稿
唐•颜真卿 — 麻姑仙坛记  
唐•颜真卿 — 颜勤礼碑   
唐•颜真卿 — 颜家庙碑   
唐•柳公权 — 玄秘塔碑
唐•柳公权 — 神策军碑   
宋•赵佶 — 瘦金书千字文   
元•赵孟頫 — 三门记
元•赵孟頫 — 小楷道德经
元•赵孟頫— 胆巴碑   
元•赵孟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明•文征明 — 莲社十八贤图记
清•黄自元 — 正气歌
清•张伯英 —张伯英先生阁帖杂咏抄本
汪克勋—同本堂义庄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jpg

王家新

别署晏园、止堂,1967年出生,祖籍辽宁。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青年书法展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主编《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著有诗集《北溟鱼》、诗词集《颐园诗草》、书法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书法作品集-王家新卷》、《王家新书法艺术》,《晏园艺事》、《晏园述古》。




晏园述古自序

我坚持认为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多年来我的业余生活是阅读和书写状态的,临帖、抄书、记日记,诗稿和文稿也大多用毛笔写就,而所谓的书法创作则退居其次了。抄写是阅读记忆的最好方法,这是经过古来读书人实践验证过的。一卷在手,或通录或摘抄,时间就缓慢下来,内心就安静下来,书法在此际回归于书写性与实用性,而圣贤先哲们伟大道德智慧凝结成的隽语嘉言,直可烛照我心,导向良知与光明。


《说文》:“述,循也”,是遵循秉承之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于《论语-述而》中主张的是传述前人成说,不事新创自造,这不是保守消极不自信,而是一份敬畏担当大有为,是嘉惠后世的治学方法论和文化价值观


学成少兄从我的诸多抄书本中,拣选出这些片楮零墨,订成《晏园述古》小册。披览之际,忐忑惶恐,而过往的日夜重现眼前,足令我心温暖缱绻。我愿与诗书同道分享这些先贤们深伟庄肃的文字,以及我书写之际的安详与欢娱。

乙未冬初雪夜  晏园王家新谨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临摹作品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王家新


640.webp.jpg



大家上午好!今天在这里发言,我应该有三个身份,一是作为“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的几十位参展者之一;二是“向经典致敬——历代书法经典临摹作品展”的作者;三是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作品的书家代表。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要首先表示深深的谢意,一是衷心感谢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2015、2016跨年之际为我们、为我本人举办这两项展览,提供了这样好的场地和条件,给我们一次向公众汇报和展示的机会,并且接受捐赠,让我们的作品能够被国家级的文化殿堂收藏,这是莫大的荣誉和鼓励。二是要感谢党、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天大家可以观看甲骨文特展,观看国图馆藏的珍贵拓本以及当代书家的临摹作品,从远古、汉唐,宋元、明清到当代,尽情领略伟大的艺文经典和书法繁荣发展的胜景,这一切都得益于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是因为我们身处亘古未有的清明盛世,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应心怀感恩。三是要向伟大的书法经典致敬、致谢。是这些经典作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品格,培植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面对她们,我心存敬畏,为我们民族伟大的艺术、伟大的文明深感自豪!

我6岁时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迄今已经40多年了,一路走来,描红写仿、临池不辍,这些堪为经典的碑帖与墨迹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底脑海,书法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习总书记曾经引用一句歌词——时间都去哪了?大家从展厅走过就会知道,我也可以肯定地说,我的时间就凝结在这些字迹里了,这是我的春夏秋冬和日日夜夜,是我过往的光阴和生命。举办这次展览既偶然又必然,偶然的是我在临摹书写之际,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展示,这里面没有功利、没有喧嚣,有的只是我心血涓涓流动的欢畅和静谧,以及我对攀登书艺高峰的渴望、努力与执着。必然的是,书法发展到今天,传承与创新、为人民书写等时代要求,迫切地需要我们做出习书道路的选择,需要正本清源、重回经典、开拓前行,按照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岐山同志那句著名警语的指引,去发掘和展现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我愿以这样一次特别的展览与同道们切磋探讨、反思明辨,按照奇葆同志在本次书代会上提出的“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的精辟论述,共同修为笃行,不辜负殷殷期望。也愿为中小学书法进校园活动做一个示范和引导,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小朋友们搭建一个有效研习书法的桥梁。因此我真诚地期望各位观看展览的时候,忘掉我这个作者的存在,把目光和身心最大限度地投向这些书法经典作品,去感悟、去珍惜、去虔敬,从而去传承、担当与弘扬。

最后我要表达的是,我想以此展献给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我敬爱的父亲,他在2010年离我而去,令我深深怀念,我愿父亲的生命和书艺藉此得以延续。同时,我想将此展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展览期间正值她80生辰,我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欢愉!

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经典致敬(序言)


书法经典作品是历代书法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部书法史是由经典书家和经典书作串联起的恢弘画卷,承载着博大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有志于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人,必须怀着敬畏之心,做人文经典的虔诚传承者,深入挖掘、汲取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艺术营养,从而走向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家新同志是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最年轻的一员,同时兼任楷书专业委员会和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是当代中青年书家的优秀代表和领军人物。他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法,以欧褚颜柳等唐楷碑帖为范本,以私塾式描红写仿的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之后几十年的学书历程中,他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临池不辍,焚膏继晷,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尤其是楷书名作用力最深,所临摹的作品忠实原作、形神毕肖,大多是实临、通临,展读之际,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其种类与数量之多,临摹把握之精准,不仅在当下,历代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业余时间读书、临帖、抄书,日记和诗文手稿也是用毛笔写就,是古代文士般的生活状态,因而他的书作中充盈着儒雅的气息、从容的气度和正大的气象,赢得了广泛的瞩目和赞誉。

在中国书协与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之际,将家新同志多年来所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30余卷册一并展出,以此来引导书坛重回经典、正本清源,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也为中小学书法进校园活动起到推动、示范作用。这个展览让人们重新体味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成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延绵承继的见证,也必将为当代书法的开拓创新、繁荣发展提振信心。                           

2015年11月28日
mmexport14496488295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园临古》导言
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冰

楷书历来是被认为最能体现书家基本功的书体。王家新先生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当下楷书创作的带头人之一。他与前贤今人书家一样,非常注重对传统书法的继承。无论书法艺术如何发展和变化,它的传承性是亘古不变的。书法的传承性具体地技术表现应该是临帖了。“创作因时而异,临帖千古不易。”王家新先生雅量高致,得江左风流,其书法以简约洒脱、颇具民国风范而卓然成家,但他至今仍拟古不辍。谈到摹古、临古,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书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习古人之上,厚积而溢彩。米芾因“集古字”“则既老始自成家”;白蕉之所以成为白蕉,则是因为他离二王最“近”。

日前,我与张华庆先生同去家新先生处探访,偶见案头堆放着王家新先生作为日课而临习的楷书,厚厚的几大摞,欧、禇、颜、柳、赵,瘦金书等等,均含其中。临写的都是历代书家的代表作,从头至尾,一字不落,一笔不苟,形神皆备,堪为吾侪楷模,我为他严谨刻苦的学习精神所折服。近年,书界持唐楷过时论者甚多,其实唐楷是完全成熟的楷书,结字严谨,用笔精熟,法度完备。当代人浮躁功利,因基本功的缺失而缺乏人文传统,能平心静气地将唐楷做为日课者能有几人哉!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审美如何转型,“书法晋唐”、“晋韵唐法”依然是学书之圭臬。作为《中国大书法》的主编,张华庆先生认为,当下书坛缺少继承楷书书体传承经典的正能量宣传,将王家新先生临习的楷书作品刊登,对引导书坛的正气大有必要。经征得王家新先生同意,将他的临古之作在《中国大书法》上辟专栏陆续发表。王家新先生别署晏园,我将此专栏定名为“晏园临古”,把它展示给读者。第一期“晏园临古”与大家见面后,各方面的好评如潮,并都希望这个栏目能很好地办下去。王家新先生一篇六年前的自述文章《四十描红》朴实无华,记录了王家新先生秉承学家,自幼而今学书的点点滴滴,情真意切,文短意长,读来让人感动,既是王家新先生勤奋刻苦的佐证,也是对“晏园临古”的诠释,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更多启发,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回归传统、主流的书法艺术殿堂,汲取更多的艺术精髓,真正地能使书法艺术繁荣兴盛,永不衰败。那些持唐楷过时论的人见了“晏园临古”,自是无复言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经典致敬——从王家新系列临古习作说开去
王登科



_DSC0035.jpg

古人的书法学习,大体上是与识字同步的。《汉书•艺文志》就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义、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般都将此作为考察古代读书人书法启蒙的佐证。所以,以我们今天书法的视角来看,在这“小学”里,自然也包括所谓“书法”的学习在其中。当然还要经历“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的阶段罢了。总之,古人之于书法,是伴随着“文字”这样的介质作为依托的。而《说文解字叙》又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正是由于这文字的特殊功用,又使得以文字为形质的书法更具有了“道”的色彩。因此,这书法“道统”的传承也就不仅仅是“写字”这样简单,而是具有“大统斯垂”的意味,正如《书法雅言•神化》所言》“宣尼、逸少、道统书源,匪不相通也。”其正可见其一斑。

相对而言,在当代,之于书法或曰仅取其表象者是潮流,或有好古者,其热忱也正如“寻章摘句”的诗人,偶尔发发“古人之幽情”罢了。当然,这种情形正如米芾所谓的“时代压之,不能高古”一样,是文化渐至浇漓的结果。其特征正是“书道”衰而“书法”盛,一种崇尚“技艺观”的所谓“艺术”替代了“冲和大雅”的“书道”的宗旨。应该说,这正是当代书法“乱象丛生”的症结之所在。所以,如何厘清“书法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如何借鉴经典并传播其精神、如何承续“书法道统”并将之付诸于字里行间,这是当下关于书法的“燃眉之急”。

近日,偶然看到家新所临写的一系列古代碑帖,大抵六十余种。书体包括隶、楷、行草,时间跨度为汉至宋元。历时十余寒暑,且大都是每位书家在“启蒙”时所熟悉的时代经典。如隶书的《张迁》《礼器》《曹全》,楷书的《郑文公碑》《董美人墓志》,《九成宫》《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玄秘塔》《神策军》《胆巴碑》,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这的确如同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可谓是卷帙浩繁。临写采用的是我们常说的“形临”,一丝不苟,忠实原作,即便是一个石花、脱讹,也保持了原作的风貌。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学习。一本字帖,囫囵吞枣,一帖未竟,又去旁骛。加之时代新潮、观念流派的影响,还有青春炽盛的一点蛮力气,皆呈现在书写的形式上。故意变型,摆出姿态,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人在特殊的年代里大都经历过的一种学书历程,也是一个时代书法家心灵深处的爱与痛。即使我们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秋天,成熟了气质、安稳了心态,但那一段的“孟浪”与“乖离”,却如年轻时的“患病”与“染疾”,也会深深地留下它的烙印。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书法,是从“艺术”开始上路的,这与古人的“保氏掌养国子”是大所不同的。不同的“上路”,当然导致了不同的侧重点。那些在古人笔下所自然呈现的时代感——古朴,我们今天却要以很不自然的状态去设计它。关于这一点,家新与我谈过好多次。作为一代人,家新固然有其迥异的天赋和气质,但他也始终在反思自己从知识到心灵的朝向。除了大量读书之外,更从多元的视角去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尽量从各种艺术的立场出发,找寻他们的表达的方式。尤其是在近十余年中,或许是其工作的范畴、性质使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体会明显加深。从对经典的阅读到生活工作中的运用,从诗词的写作到对“中国文化”的信念,这些都彰显了家新也是作为一位文化管理工作者的特别精神储备。而这次的“临古”,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是为了“炫技”,也更不仅仅是为了夯实基本功。而是他工作之余、八小时之外、读书之余的又一种生活方式,是寄托,也是摆脱喧嚣、寻求宁静的一种精神祈尚。而从另外的意义而言,也是他重新贴近传统、向经典致敬的一瓣心香。

由此,我们看到,在这些浩繁的篇什里,除去让人惊叹的工作量之外,还有就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一种心如止水一样的静谧与安详。在此,家新摈弃了所谓“意造”或“遗貌取神”的临摹方法,用其真实的心写真实的字。不含混、不造境,念念从心起,笔笔到实处。他像一个“苦行者”,又像一个“手艺人”,并以其明历历的一道心光,一点一画、一板一眼地从纸上掠过……
    家新这批系列临古的意义,不在于他临写的“好”与“坏”。更有价值的是他能够抛却所谓的“观念”与“艺术”的象限,在一种甚嚣尘上的时代里,能够安于一隅、忙中偷闲地晤对内心,尤其是作为一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其意义对于“世道人心”而言,确实是大可铃铃其声的。从家新的临古中,我们可以循此再度走回久违的“传统”,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与故乡。
其实,正如《诗》之于文学一样,其风雅处正在其初心。当然,书法也一样。自然地书写、快乐地书写、认真地书写、优雅地书写……这也正是书法的“初心”,也是书法回归于生活的正确路径。

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爆炸”或者叫“碎片化”的21世纪的前叶,它像一列飞驰的列车在高速地运转。商业化的浪潮鼓动着人的欲望和世俗的尘埃。于是一切都变得那样热燥起来。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制造一种境界,自己不受用,把自己对人生的错误知见和习惯以坚持个性为托词来宣泄和表达,只对“传统”的形式有兴趣,而全然不知“传统”的“魂魄”为何物。所以,书坛如江湖,“郎中”加“术士”,金钱绑架了我们最后一点对于艺术与美的良知。每念及此,总有一些不便道出的悲凉。其实,这也正是今天的“书法”所需要反思的地方。

从家新的系列“临古”作品看去,我们真的还有更多的启示在其中。譬如“临古”的意义、书法与生活的关系、书法与心智的成长、“书道”与“书法艺术”的异同、经典的普世价值与审美范式……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学术的话题。每一位书法家或者热爱“写字”的人,都应该从头梳理一下我们的思绪和观念,从“传统”的路径返回,或者叫出发,寻找“初心”和文化的原点。不要停留在概念和名相上。叫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的书写自己要受益于它的陶冶,变化了气质。而同时又能有益于他人,从心灵再次走向心灵……

在此,我们也不妨将家新这次“向经典致敬”的展示,看作是他自己回归传统的怀旧之旅。让人感受到他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浓郁的文化还乡意识。同时,也更加感到了他强大的“纠偏”和“自我再造”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无意的或者出于一种“文化自觉”的本能,总而言之,他在用一种近于严格与苛刻的“课业”方式,来匡正自己。当然,也包括他的时代。                                       

2015.11.28于北京团结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庙堂气象的高扬
——试述王家新楷书实践的意义(节选)

白景峰

比起王家新行草、隶书和诗词创作来说,他的楷书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即便想到他是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主任时,也不会与一个对楷书经典近乎宗教徒般敬畏、并下了超乎常人的“死功夫”、“硬功夫”的人联系起来。评价和认识王家新的楷书实践,的确要考察他漫长而独特的习书历程。   

王家新有一位让人羡慕的父亲,督导他从几岁开始写字,小学、初中阶段就大量临摹欧、颜、柳、赵、褚,王家新说,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基本是这样起步的。的确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初学书法者,还是在楷书上有志于进行创作的书家基本上是练“欧颜柳赵”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远离他的时代,王家新也一样。2008年,四十刚过的他接受老父亲的建议,重新捡起儿时的书法功课,买了大量的楷书描红本,一丝不苟,力求最真实再现原帖、形神兼备,这种“逆潮流”的、“坐冷板凳”式的习书范式,一坚持就是六年。

而今,当我走进他的书房,在写字台案上,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日课卷册,看到了他临摹的、也是我们大多数书法家曾经学过的《九成宫》、《神策军碑》,《勤礼碑》、《多宝塔》、《麻姑仙坛记》、《雁塔圣教序》,还有汉隶《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几十种之多。这些临摹作品基本是原汁原味,多数是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一次性通临的,丝毫没有当代展览楷书作品中写意式的痕迹,而是一种高度的沉静与虔诚,一些长达十几米、达上千字临摹之作,气息一贯,布局规整,法度森严,秩序井然。打开一本本厚重的册页,我突然感到一种不忍触摸的滋味,想起了于右任先生的一首诗:“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这种对中国传统经典近乎宗教徒写经式的敬畏、虔诚、执着、勤奋的精神,让我不得不调整我的阅读状态,也“正襟危坐”下来。为什么在延续近1500年的历史中“欧颜柳赵”始终是楷书的主流审美呢?四大楷书中蕴含的正大、中和、刚健、法度、秩序、规范、礼仪、庄严、静穆,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延续、壮大的核心精神。每当我们走上气势宏伟的庙堂殿宇,仰望高高悬挂在大殿高梁上的“正大光明”、“大雄宝殿”等牌匾,总有一种至高、至大、至刚的庙堂气象扑面而来,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庄严与崇高。为什么,不管何时何地,当我们看到启功、赵朴老题字,永远会有一种如对至尊、如沐春风感觉,而这是当代任何书法名家们的作品远远不具有的力量,须知,启老、赵朴老的书法渊源正是楷书四大家或与之接近的艺术风格。

王家新令人钦佩处,在于他始终把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并给予它最高的礼遇和尊严。书法是技,更是艺术家人格精神的物化,需要我们终生对人格、操守的不断追问与完善中才能实现中国书法的理想之境。当人们呼唤当下书法家要沉静下来、好好读书、加强人文修养时,王家新早已走在了前面。他嗜书如命,勤奋过人,家藏几万册图书,每天读书至凌晨两点以后。他推崇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喜欢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尊慕赵朴初、启功、季羡林、姚奠中、饶宗颐的道德学问,并和不少文化大师有不浅交往。他敢于担当,恪尽职守,推动国宝《研山铭》、《出师颂》的回归,“中华善本再造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一个个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史诗般文化工程,因为他的积极推动而顺利实施。正是这一切,让王家新得以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认识到包括楷书在内的当代书法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毅然在多年前就走上了这样一条特立独行的学书道路。

沈鹏先生曾经说过,当代书法整体繁荣发展上好像超越民国、清代,但拿出当代的代表性书法家与之相比,还是差距不少。的确如此,与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弘一、郭沫若、白蕉、林散之相比,当代书法家蓦然就会矮下。更何况“欧颜柳赵”这些穿越1000多年的圣贤之人呢。伟大书法家从来就是伟大人格与文化学养、艺术成就的综合体。文化与道德人格的双重缺失,导致当代书法家停留在技法炫耀的空壳上,而无法真正走进中国书法承载的民族精神气象的“道”层面上。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可以从5000年前一直延续现在、并如此艺术性地记录和承载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精神。当我们傲人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度时,忽视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高度正是我们几千年文字历史所记录的文明的高度。在这一“高度”的中央——国家最高宗庙、殿堂的精神符号,正是由中国书法楷书大写而成的。

无疑,王家新的楷书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经典致敬
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mmexport14497179049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经典致敬
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mmexport14497179072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5: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经典致敬
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mmexport144971790959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23:54 , Processed in 0.3599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