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79|回复: 12

【福建】文墨双修——支荣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1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建】文墨双修——支荣慧

IMG_3088.jpg


支荣慧

近年来在全国书法核心刊物发表书法理论文章、评论、作品、随笔百余篇幅,其中书法理论文章共计数十万字,发表作品的刊物有《中国书法通讯》、《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美术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福建日报》,新华网、福建新闻联播与福建省文化厅网站也刊登、介绍、播报支荣慧的书法成就、作品。现为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日本东洋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建阳市文联副主席等。

技道并进的支荣慧

文/胡建军

近年来,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书法爱好者不断加入到书法这个行当中来,书法队伍日见庞大。古今书法大家成名的历史告诉我们,书法之道以技巧入门,而登堂入室凭借的却是文化底蕴和理论修养,正如黄庭坚评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我认识的支荣慧则是在书、道上不断求索的一位。

支荣慧擅长的行草书刚柔兼济,动静和谐,寓动于静,创造情感与象征统一的情意美,而又在动态之中凝聚成静态的生命形象,化为浓郁的神韵。其书法疏密相间,欹正顾盼,一气贯通,布势连绵、苍劲跳跃。笔意秀含其中,力求劲健洒脱,墨气苍古,尤其特别讲究整体感的浑然一气,笔力灵动超拔,雅致凝重又极富弹性,展现出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学质感和艺术魅力。线条循着情感而起伏变化,疾涩兼施,纯任自然。既写出了自然物象,也表露出其人格气质、学养胸襟和审美追求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王僧虔《笔意赞》中有说:“书之妙道,神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法艺术注重表现字外的境界,更注重于表现内心世界。支荣慧书法是有思想的,与他的精神世界高度一致。他尤重读书。其书法追求笔墨的厚重与力量,追求动感的潇洒与浪漫,追求书法的生命感。他认为,书法是技法性很强的艺术,但书法从本质上是表现生命的,是人“心灵的外化”,情感的表达,而不只是单纯炫耀技法。他认为,书法与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必然具备“传情达意”的功能,掌握它必须经过“心手相师”的过程。这使他的字充满生命感,筋骨相连,气息流动,精神饱满,正如《书谱》所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在富有节奏的线条流动中,完成主体意识、主体情调、主体美感的张扬与释放。这正是行草书在诸体中最能抒情达意、令人心旌摇荡之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用笔“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意即以汉字为根据创造的书法形象是形态美和情意美的统一。书家之所以看重笔意,是因为用点、画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情愫,以及意匠独运时所呈现的功力、神态和风格。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宗白华先生之论,切中肯綮,发人深思。支荣慧心悟神会,擅长寓动于静,创造情感与象征统一的情意美,而又在动态之中凝聚成静态的生命形象,化为浓郁的神韵。

随着书法学习的深入,考察书者的不仅仅是书写的技巧、能力和书法功力,更多的是书者个人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康有为在给刘海粟的信中曾说过:“临碑不读书至多得古人皮毛,字匠而已……习字得转折停顿收缩之法不难,健筋骨血肉丰满有个性甚难。而有书卷气则极难,唯有书外求之。博览群书,气高志洁,心有巨眼,下笔自然起拔。此境非终生苦学不办,潜移默化自有乐地……。”欣赏支荣慧的书法,一股秀如春水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他的书法,不论取何形制,都透露出浓浓的文人气质。书法之于他,既是表现对象,也是上升到精神层面自我心境和生命的一种抒与写。近年来,支荣慧积极深入研究书法,有数十万字的书法理论文章发表于全国书法核心报刊,共计百余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坚持照此路子走下去,支荣慧理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足方能常乐

支荣慧

朋友是一家杂志社的总编,他的QQ名叫白水,我一直很纳闷,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白水是什么意思?后来,看了一篇他自我介绍的文章,答案全解了,原来白水,就是他家乡武夷山五夫里方言水很清的意思。朱熹的老师、岳父刘勉之就出生在这里,也以白水为号。也许他们就是以此自勉,时刻警醒自己,像清水一样,无欲无求,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快乐与痛苦伴随着人的一生,相互纠缠,它们始终摆在天平的两边,快乐多了,痛苦就少了,痛苦多了,快乐就少了。追求快乐的过程也是摆脱痛苦的过程,摆脱痛苦就能得到快乐。快乐和痛苦的根源正在于此,让我们明白了知足为什么会快乐。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能及时放得下,适可而止,时时有满足感,对生命常抱有感恩之心,人生才会有欢乐,才会更有成就感。超然物外,追求一种精神愉悦的过程,也是自我不断提升的过程。

素来有切肤之爱的切肤之痛的说法,说明人享受爱的快乐必将忍受爱所带来的痛苦。“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悲事。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离别,也将感到万分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人生无常,爱别离之苦,谁也无可避免的。俗话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头”,在生活中,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会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如果能够终生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人并不可能做随心所欲,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是要在一起工作。正如王菲在《流年》里所唱: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力不从心”、“怀才不遇”、“单相思”、“欲望过盛”人也常难摆脱。所以,有人说人生苦海无边。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诸如以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陷入痛苦。种种这些,原因在自我,内心不能满足,经受不住诱惑,如果内心知足,就不会有这些种种的不乐与苦处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搞书法的就能知足了。如果我们知道生之苦,就会知足于双亲的恩赐,如果我们知道老之苦,就会知足于青春的短暂;如果我们知道爱别离之苦,就会知足于每一次相聚……种种之苦,我们知足于每一次别离,知足于当下的生活,知足于淡泊和宁静。何况命运无常,风光与沉默,其实都是浮云,过好每一天,太阳明天还会一样地升起。一生有书法相伴,是一种幸福,我们陶醉其间,真的应该知足。
DSC071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尘闹市

支荣慧

我写字的地方,就在闹市边,取意闹中取静,每天都可看见红尘中人,熙熙攘攘,为名利而忙碌。

虽然嘈杂,加上汽车喇叭声,甚至有时是刺耳,做文章、写字,难免郁闷,心情受到影响,但习惯了后,就没什么,内心变得从容淡定。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身边环境视若无睹,心静自然凉,这也是修炼。一天的工作大抵就是两样,写文章、写字。有时写文章累了,字也不想写,不强迫自己,随缘而适,让自己心里舒坦最重要。

即使身处繁华闹市,三五知己,泡一壶岩茶,谈着艺事,大可抵十年的尘梦。岩茶就是好,一小包倒入杯内,可冲泡多次,所以说是工夫茶,需花时间慢慢品味。茶有低火清淡的、浓香型高火的、味平中火的,来客口味不同,泡的茶就不同了。有时也泡正山小种,这是红茶,茶汤为深红色,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有桂圆汤味,最适合养胃护胃。我喜欢的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坳头高山的正山小种,一位虞姓茶农做的,价格适中,味非常纯正地道,一喝即知正宗,不是高山产不出如此之茶。晚上最好泡些低火清凉的茶,可好睡些,要是浓烈的,恐一晚难以入睡,第二天打着哈欠去上班,无精打彩,恐怕不是好事。喝茶是一种情调,更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茶要沸水以后才能泡出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看空看淡一切。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磨难,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甜蜜。年纪大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用滚水泡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自然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宽容,对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境随心转,轻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深吸一口气,余香满腔,荡漾开来,神清气爽,这就是回甘。人生没有付出,哪有收获。一杯茶由浓变淡,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诉说的是深刻的哲理,人生原来不正如茶吗?

我有时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在写字室里读着法帖,关着门,没人打扰,仿佛世界只有我一人,穿越时空,感受先贤真情的点点流露,有时竟会莫名的感动。快乐是自己找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朴实平淡,没有利害冲突,没有功名,没有世俗,一切都显得和谐淡然。有时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灯光下静静地读一卷诗书,心随书动,同欢喜同悲伤,这种场景让人不胜神往。

有时写得累了,我也会停下来一个人泡壶茶,望着街上,人来人往,所有的人只不过是生命里的过客罢了。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调整自己的心情,笑看风云,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诸如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的亲与疏。来与去之间,将几缕淡淡的伤感,都融化在一杯茶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让每一个烦躁的时分,变得悠远静逸,一切尽在不言中。且贪享此时的美丽,自在安然。红尘虽喧嚣纷杂,永葆般若如花的心境,保持素心若莲,就能做到淡定与超然。
DSCN527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向自己心里去

支荣慧

书画家唐书安寄了一本他的《浙皖巴蜀写生作品选》持赠于我,封底是他的一幅画《不要上班》,画上是一位打着瞌睡的老头,题款写道:有诸多兄弟姐妹言曰不想上班了,太累真想睡觉睡到自然醒。我拿给同事一看,大家不禁一乐,付之一笑。看来有时是生活选择了你,而不是你选择生活。自由自在当然好,有时为了生活,也得身不由己。你我皆凡尘俗人,每日门前车马,笑语盈盈,背人处,却是苦不堪言。

去杂货店里买了顶草帽,上面写着那两个飘逸熟悉的行书汉字:上铁。中午下完班,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步行五里回家吃中饭,饭后又步行五里返回办公室。我选择步行,与在这样一个汽车横行的时代,有点相悖,格格不入,即使我也会开车。走路回家,这是一种最节约时间的锻炼方式,迎合环保低碳生活的潮流。生活就是因为太多人为的因素,使人的心灵负担加重,其实麻烦也是自己找的,说到底,不开心也是自己找的。

年少张狂,喜欢没有目的,四处流浪的生活。我喜欢坐在列车的窗户边,想着心事,看着外面的景物,一眼望不到地平线的尽头。迎来朝阳,送走落日,感叹年轮就这样随每天的日子为单位四季转换。眼睁睁看着双亲从黑发变成两鬓苍苍,仿佛也在一瞬间,而我真的是无能为力,时间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公平的,生命其实真的很短暂。我也爱在停靠站的时候,拿出带来的书法杂志报纸,快速欣赏浏览。回到家,则在青灯下,少年的我对着阁贴,试着一笔一笔临得越来越像,因为梦想着成为大的书家。卧室满墙,都是我即兴的张狂,我的笔下,有游龙,有凤翔,但不是怀素,也不是智永,肯定不会是千年一叹。学校的日子也过得太快了,许多书还来不急看,就跌跌撞撞地滚进了红尘。但男人经历的履履伤痕,就是一生无价的财富。红尘最苦,最苦处,都是修行的道场。孤独的岁月,孤独的沉寂,读懂我的,爱我的,呵护我的,其实还有书法。心情糟糕,读一卷法贴,可以忘记一切。

每个人的活法有一千种,都不一样,但必须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到自己的心里去。真心选择了书法,就是选择了修行,先择了顿悟。每天从早到晚在灯红酒绿中生活,靠炒作,或是虚名的支撑,毕竟总是灵光一现的。八大、弘一、杜尚、高更、井上有一等,他们和时代拉开了很远的距离,远离了世俗、物质甚至政治为生存中心的状态,但是清贫的思想智慧照亮了他们那个时代,以及更久远的后世。艺术面前没有神,人人平等。你应谦虚地向前人或是前辈学习,活向自己的心里去,但觉不要把他们当作神一样不可逾越,一切皆有可能。艺术大师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别人眼中所谓的神话。

谁又能丰富到极致,又能简单到极致呢?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丰盈与澄澈,富足与美丽。既然是过客,那红尘的苦,也是一段旅程罢了。能担的,担起来,担不起来的,就放下吧。愿艺术界的兄弟姐妹们活向自己的世界,不要为功名所累,随缘喜乐,活向自己的心里去,即能得到大自在。无论如何都记得,书道的路上,一路有我。
DSCN545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旁观者清


支荣慧


前些日子,我收到关于陈振濂先生书法的小册子《守望西泠》,登的作品篇幅不是很多,但对他的书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过去曾听四川书法家王昌宁先生介绍过他,说他书法教学水平相当了得,特别有方法,还特别提到了反惯性书写,开是我开始揣磨它的意思。从那时起,我就特别关注他了。

家中胞弟日日在家练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字还是老样子,人已憔悴了,皱纹爬上了额头。作兄长的看在眼里,难过在心里。为什么这么多年他花的时间这么多,收效却甚微呢?这是他性格缺陷造成的悲剧。他是个固执的人,只要自己认定是对的, 就一直坚持下去,别人说了也没什么用。我曾多次建议他采用一些方法或是换字贴练练,还请了名师指点他,可他一点也不采纳。所以,结果是他一直在一个圈里转,许多年不曾转出去,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还没有发觉。

陈振濂提出关于学习书法“惯性书写”与“反惯性书写”两个相对概念,可以充分解释我胞弟学习书法学不好的深层次原因。如果按照老套路,凭着自己的潜意识,一层不变,那进步是非常慢的,有的甚至一直都错下去,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学习书法走到山穷水尽了,这就是所谓的惯性书写,这是大家普遍的思维。反之,尝试做一些改变,大胆的选择调整自己学习书法的路子,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就是反惯性书写。当然惯性书写与反惯性书写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你不按常理出牌,开始可能不成功,但坚持下去,成了惯性,那些反惯性的东西也成了惯性的了。我胞弟就属于惯性书写。他墨守陈规,不愿改变,尝试新事物,所以他没进步是非常正常的事了。每个人都有性格思想上固有的东西,可能是你的优点,但也可能是你先天的不足。艺术实践,要以传统为根基,敢于创新,写的东西才特别能吸引别人的眼球。另外,我也有位道友,三十多年来,一直非常刻苦的习书,主要是学贴一路的,但没有取得跨越性的进步,与他心中固有的观念是有关的。我建议他不妨学学碑,按这方面去创作发展,说不定会取得一点突破。最近,他做了尝试,没想到还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书法雄强了,风格鲜明起来,大家都认可了他的书法作品。其实生活何尝又不是这样,有些人针对某些事一味地要往死胡同撞,结果不言而喻,到处碰壁,碰了一鼻子灰,以失败告终了。

话又说回来,书法喜欢就好,不在乎外界什么看法。就像陈振濂自己所说的,胆大脸皮厚,才敢于反惯性书写,勇气可佳。有些道友,怕别人批评字写得不好,其实这不要紧,如果觉得对方说得对,就改正,如果觉得对方说得没道理,就坚持下去,没有必要因外界的干扰而影响自己的追求。但是,反惯性书写也不是今日学颜,明日学柳,后天学欧,三心二意,这样,是学不好书法的。坚持是学好书法的第一要素。学书法,多交朋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看法,是一个促进水平提高的有效渠道。比如有的书友建议我我多临古贴,多花时间学篆,隶,楷,为行草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我平时是这样做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临贴是一种枯燥、索然无味的运动,一定要有恒心,需要你的惯性书写,把学习书法当作一件乐事、趣事来对待,你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而生活充满情趣,活得有滋有味。
DSCN54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淡才是书法的本真

支荣慧

     我认识一位陕西安康的书友陈俊哲,他是公务员,生活过得很充实,白天全身心投入上班,晚上写字,正如他自己所说:书字的理由常常只有一个——消遣。凡尘之下,多少凡夫俗子,夜夜笙歌,陷入尘网中。陈先生却不这样生活,他用低调的方式为我们树立了健康理想生活的标杆。

     在刚认识陈俊哲时,他送给我的一本书法作品集里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再简单不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可是要做到这样又何其难。著名的书法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他做到了,在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达观进取,笑看人生。到现在,这本书我一直放在我的案头,书法及内容对于我的人生都有启示意义。每当我心情不佳的时候,我就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书法线条的美熏陶了我的心灵,书法的内容让我理解到知足常乐的意义。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学习书法,许多人想成名,想发财,但往往事与愿违。越想得到果实,这个花就越不结果,这就是心态的问题。一个人把心放淡,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一步一个脚印,耐得住人间的清苦与寂寞,吸取前人法帖的营养与精华,书法水平自然会提升。纵观当代书坛,成功的每个书法大家无不都是这样做的,他们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楷模。躲进小楼成一统,埋头练书法,管他春夏与秋冬,放大眼光,要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功到自然成。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种种心理的产生,这些都是虚无的,最终都是生命里的幻影。对一个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放下杂念,沉浸于书法当中,万般皆下品,生命的意义变得崇高,自然是大不同了,凡尘种种的不惑都得到开解。      

     学习书法的人,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按自己的路去走,坚持再坚持,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魏晋的豁达风流, 淡泊名利,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对于学书者何尝不是一种绝佳的借鉴。一首在永和三年随感而发的《兰亭序》,在当时谁曾料到,不经意成了永恒,世代尽得风流。

楚山.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融合


支荣慧


书法, 在某种意义上,就如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微妙,把所学各家融为一体,达到通篇和谐,气韵贯通,创作的作品,可能成为艺术精品中的精品。

朋友苏女士一晃到意大利生活十年了。当年的她,是因为与丈夫离婚,固执地去了意大利。因为我平时通过QQ与她联系,即使远在万里,也常有她的音讯。每一年,她都会回国探望她的父母亲。前些年,她曾打电话给我,说一位外籍男士爱上了她,向她求婚,她很矛盾,怕的是双方在价值观、文化上的差异。我告诉她假设太多,想法太多,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人应该去挑战现实,尝试后才知适合不适合。苏女士最终下定了决心,就这样下嫁了老外。虽然,嫁给老外也不是生活中的什么新鲜事了,但经五千年传统文化洗礼的中国人,总是不太习惯,不容易接受。

我当时对这一场姻缘并不抱太多的信心,认为他们并不能走到人生的终点,半路就会分手,就像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令我惊奇的是,他们夫妻二人时至今日,感情仍非常的融洽。苏女土说,当初他们结婚,在思想上就先接纳对方,所以,在生活中,互相尊重接受对方的价值观,互相学习,互相体谅,感情没有出现裂痕,经过融合、互补,反而更深厚了。其实国家,家庭何尝不是如此,世界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就像苏女士夫妻一样,如果都以自我为中心,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只能是渐行渐远,最后走到悬崖峭壁,就是死路一条了。

书法这门艺术贵在融合。习书先要学好一家,完全掌握后,再学习其它家,这是一条学习书法的捷径。在平时,我们学习书法往往超过两家。在创作时,如果没把握好,没消化揉合各家特质,自行其道,那整幅作品就不和谐完整,面目狰狞了。相反,把多家的书体有机融合起来,创作就是有自家特色了。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并不是沙粒加豆子那么简单,而是两种物质加在一起,起了化学反应了,成为一种质的升华。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简单的拼凑,那样肯定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失去了整体的美感与协调性。中国书法是一门需要灵感的艺术,不是外行想像的那么简单。就像上面的苏女士,两个人相处也是一门艺术。书法与人当然是有区别的。有些人,没有完全掌握一家笔法,朝秦暮楚,又去钻研其他书家的书作,结果往往难以取得成功。要让自己的所学,起化学反应并不容易。那要吃透它的精髓 ,并不是表面临得像就辄止不进了。要做到神似,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做深入的学习分析。就比如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吧,王羲之是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书写的,一挥而就,所在,你要临好这件作品,也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非常熟练连贯地完成。学好一家只要肯下功夫,都做得到。难的是消化,与学过的其它家结合起来,实现创作,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张海先生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早年隶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匀,《封龙山》之宽绰古雅,《礼器碑》之变化如龙,自家风貌。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当然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万物源于自然,生态要平衡,和谐是根本。学书之路要讲究方法的,一定要讲科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做到融汇贯通,这是许多书法家学书的心得。

访我.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面朝天

支荣慧

大多数女性都爱化妆打扮,这是女人的天性决定的。一早去上班之前,女性总爱对着镜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每次照完镜子,总是很遗憾地走开了,在她们心中,肯定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这就是活生生的女人。柜子的衣服越叠越高,门边的鞋架,鞋子越放越多,女人还嫌少,她们是与流行时尚赛跑的动物。这些再正常不过了。单位里一大早,女人一见面谈的不是工作,是穿着,多数都是互相赞美一番,如果说不足,那关系是要非同一般的,才会说实话,要不就把人往死里得罪了。女人生来就是爱美的。在我看来,女人化点妆是可以接受的,我不大容易接受浓妆艳抹,感觉不太好。就像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她们平时淡装,穿着休闲,给人一种清爽、健康、积极向上的风貌。现在经济发展了,女人们要改造自己的物质基础是完全具备的。所以,有时“只缘身在此山中”,女人并不能把握好美的定义,总理所当然认为自己的衣着化妆是最得体,最美的。吴冠中生前曾公开说,中国人很多是美盲。意指很多人即使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些人并不知道真正的美,并不真正知道美的内涵。女性的化妆观念,与受到的文化教育,主要还是美的教育有关系,对美的认识,决定怎样去化妆,交给观众不同的答案。的确如此,懂得美的人,懂得怎样打扮自己,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与气质。珠光宝气,未必是美,有时反而是丑。要成为美,并不一定就要花非常多的钱。女人,往往容易走入这个误区,认为衣服买得越贵,化妆品越高档,越美,这显然大错特错了。素面朝天是一种美,是一种自然的美,没有任何的娇揉造作,淡淡的,像轻风一样,拂过我们的脸庞,带给我们一天的好心情。

书法颇像女人化妆。中华书法,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于自然,出于自然。如果刻意做作,失去了书法的本义,走向了极端,往往变为了丑。与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宗旨相悖而驰了。书法是一门推崇美的艺术,也不例外,它是为美而生的,评价书法,其实就是评价书法的美。我喜欢清静时,坐在窗前,喝着茶,看着天空云彩,颇有“坐看云起时”的味道。我品读着古人的书法,宛如在仙境一般。古人的书法,超脱凡俗,用笔干净,纤尘不染,宁静而致远。古人在创作时,一定也想过,笔墨千古事,来不得半点的杂念。淡定从容,方能显出书法的意境。而素面朝天,可让书法美发挥到极致,是书法艺术美的本色所在。我们不需要刻意的书写,笔意来自心源深处,是心底激情、悲伤、安静的自然流露表白。前些年,大家流行现代书法,通过一些形式的制作,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是昙花一现。经实践证明,这种路子不是正确的。我并不抵毁他们探索的勇气与追求。书法是一门笔墨的艺术,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足可证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时代的书家都把笔法奉为圭臬。大浪淘沙,经过岁月冲刷,最质朴的,也许就是最美的作品。历史是公正的,后人自会做出恰当的评判。就像《祭侄文稿》,随着时间推移,他就越有价值,笔笔出自颜真卿的真情,他的悲伤与哀痛在作品中表露无遗。前些时候,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幅朋友的书法作品,刻意做枯湿浓淡的变化,但显得有些造作,把字越写越丑,倒让人觉得不安了。我真心希望他完全掌握一家笔法后再进行创作。选择了素面朝天的审美观,我们所追求的艺术走入一个正确的方展方向。

常说眼高手低,换句话说,思维总在引导我们的行动。搞书法的人,自身审美价值取向,决定艺术发展方向,决定一生艺术水平的高低。搞艺术的人,要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各种美,就像素面朝天,虽然最平凡不过,不起眼,但它会赛过牡丹的娇艳,堪比玫瑰的高贵,能使你一生的书法之路更加顺利。

书法,还是素面朝天的好。
寒夜.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文墨双休——支荣慧
何道.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文墨双修——支荣慧
何限.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12:34 , Processed in 0.3971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