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晋神 甘为人梯 -------略记王建华先生
周关洪
在我的书法学习道路上,王建华先生是我的领路人,一直感恩在心。
已经记不得第一次与先生相识的场景了,但就是因书法而结缘。20余年前,我是一所小学的书法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王先生是县文联副主席兼书法干部,受聘到另一所学校不定期指导,我闻讯总是在先生到校指导时登门请教,既问教法,又学书艺,一来二去,渐渐相熟。后来又带着习作到文联请他指点,他总是热情相待。那时的我,只知道欧颜柳赵,只会写正楷字,在追随先生的过程中,逐渐开阔了眼界,壮大了胆子。倾听先生神聊篆隶真行草的历史演进,观摩先生耐心详尽的示范讲解,体悟先生作品的神韵美感,感受先生收藏的宏富多样。每次呈上习作,先生总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对优点大声肯定,而缺点则委婉含蓄,让人如沐春风,在愉悦中一笔一画进展着,一行一幅成长着。
在问学的过程中,又发现在先生周围还聚集着像我一样各个年龄段的书法爱好者,因为先生的纽带,我们彼此成了好朋友。后来,先生又把我们一批“发烧友”组织起来,定时换地会诊,有时还会叫上他的书家朋友帮我们把脉。我们当场书写,或临或创,大家七嘴八舌相互批评。先生的指导还有一点很可贵,就是因人而异,发挥各人长处。现在想起来,先生组织的沙龙形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有效的,我们每个人受益无穷,在书法展览比赛中入展获奖了,先生比我们自己还要高兴。在当时书坛形成的“绍兴现象”中功不可没,先生的热心热情和无私奉献,至今令我们感激不尽。
王先生不但以精湛的书法技艺吸引了我们,而且更以风趣幽默、诙谐机智征服了我们。有他在场,气氛总是活跃热烈,笑声不断,时而书法内,时而书法外,语言生动,肢体夸张,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享受着由书法带来的艺术幸福和人生幸福。
先生本人的书法,常常以章草示人。陆机的《平复帖》不知临了多少遍,丝丝入扣。糅合《平复》、《月仪》和《急就》等诸多元素,线条简洁凝练,含蓄遒劲,与八大晚期有许多暗合之处,私底下还没问过先生是否关注过?他能把《张迁》、《石门颂》背临得惟妙惟肖,让我们大呼过瘾:原来功夫是这样积累的!他的隶书有《张迁》的厚重和《石门颂》的灵动,朴茂醇雅,高古雄强。有时去先生处,只见他在报纸的空余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多为唐人写经一类,极见功力,一叠又一叠。可是在正式展览上几乎没见过他的这类作品,不知先生是如何想的?在与先生的相处中,我始终有个疑惑:平时的言行似乎多少有点先祖王羲之的放浪形骸,而书法创作却又是那么的循规蹈矩,严守古法。“字如其人”这话在先生身上至少目前看来并不相符,以先生的学识、阅历、功夫和身上书圣的艺术基因来看,应该会有融合和嬗变。
以前学校举办艺术活动,要请书画名家来指导,先生总是热情牵线搭桥,引荐撮合。他对老先生们彬彬有礼,迎来送往体贴入微,照顾有加,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
与先生同辈的书家朋友以及他的学生们,这几年有的出作品集,有的办个展,有的报刊网络作宣传,忙前忙后,风生水起,不亦乐乎。先生却始终置若罔闻,心如静水,只与古人对话。一边又能倾心为他人出谋划策,甘为幕后英雄,隐藏在他人的鲜花掌声之外,真正做到了不求闻达,淡泊名利,使我等后学肃然起敬。
现在每次见到身形依旧清瘦、声音更加沙哑的先生,我总是默默在说:先生你要戒烟了。有理由相信正处在艺术家黄金年龄段的先生会盘整艺术“存粮”,书写更加美丽的艺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