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65|回复: 21

【旧题翻新】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评价《中国书法全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4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题翻新】

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

评价《中国书法全集》


体大思精  任重道远
《中国书法全集》与艺术史研究学者座谈会发言




编者按:

这是1995年10月下旬,由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就《中国书法全集》编撰工作与荣宝斋出版社共同召开的一次全集编辑座谈会,这也是编者所知的这十余年来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的一次盛会,不但对《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作出了肯定,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现在,距这次座谈会18年后,我们依希能感受到老一辈专家学者对《中国书法全集》的期望,现在《中国书法全集》也从当时的20多卷到现在的67卷,离100百卷的《中国书法全集》完全编辑出版已经指日可待。历经二十年,《中国书法全集》编撰人员在刘正成先生的统筹安排下,不论世事沧桑变化而数十年如一日的继续着《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我想,也只有这样,才不负当年顾廷龙先生的“感谢年青一代的理论家贡献”,《中国书法全集》,我们也定当为着《中国书法全集》百卷本的全面完成乃至于“《中国书法全集》国外版的出版发行而努力,《中国书法全集》这一“我们自己的世界美术史的一部分”而努力!

回顾这个对话,不仅对《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工作人员是一种鼓舞,更是一个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也才不负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书法全集》的国际、国内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殷切希望!此文由李骉先生录入以饗网友。

侯勇
时客京华问莲堂
2012年2月15日



《中国书法》原编者按:去年十月下旬,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就《中国书法全集》编撰工作,与荣宝斋出版社共同召开了五位著名学者座谈会,《全集》的部分编撰人员也列席了会议,现将议会的发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原载:《中国书法》杂志1996年第一期



图字: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在荣宝斋召开,全体成员合影。前左起:刘正成、李学勤、冯其庸、季羡林、顾廷龙、金维诺、朱关田;后左起:丛文俊、王澄、曹宝麟、黄惇、周俊杰、吴鸿清。

60-1 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在荣宝斋召开,全体成员合影。前左起:作者、李学勤、冯其庸 ...

60-1  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在荣宝斋召开,全体成员合影。前左起:作者、李学勤、冯其庸 ...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逸民:(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办公室主任)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主持这个会议, 希望大家就刘正成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与有关艺术史研究的问题,作一个学术讨论。《中国书法全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规模的空前巨大和体例上的极度完善。每一分卷中既有作品,又有评传、考释,还有作者的生平事迹年表,甚至还附有书家的行迹地图等。显然,《中国书法全集》不是一般性的欣赏读物与图录,而是经过深入研究,有时代高度的成果汇总,学术性非常强。书法篆刻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艺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古籍整理与出版领导小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社和荣宝斋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持召开这个会议,其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法篆刻的学习、创作和研究中来,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总之,《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与出版工作,不仅做得及时,做得完善,而且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图字: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现场。右起:冯其庸、许逸民、刘正成、顾廷龙、季羡林。
60-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铁全(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一个出版社,能够独立承担这部百卷全集的出版与发行工作,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刘正成先生能够组织起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来编辑、整理与研究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我觉得是件也不起的开创性工程。同时,今天的会议能够请到这么多德高望重、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与部分分卷主编,一起来座谈《中国书法全集》与艺术史研究,以及它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作为东道主,我代表荣宝斋向到会的所有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图字:2006年8月,刘正成(右)与荣宝斋出版社社长王铁全(左)、荣宝斋出版社总编辑张建平(中)在松竹草堂研究《中国书法全集》编撰出版工作。
60-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我代表《中国书法全集》的全体编撰人员,向到会的各位学界泰斗和新闻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后辈,在承担《中国书法全集》具体的编辑与相应的整理、研究工作的同时,曾经分别向在坐的各位,包括国内外许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请教过,并请了许多人做我们的学术顾问,如李学勤先生、冯其庸先生等,均是我们全集或全集中某些分卷的顾问。但象今天这样的聚焦一堂,从学术的高度并从艺术史研究的角度,对《中国书法全集》的前一阶段工作进行集中的指导与帮助,还是第一次,因而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肯定,通过这次会议,将使我们找到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缺陷,从而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快!

图字: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后,作者前辈学者合影。左起:刘正成、李学勤、季羡林、顾廷龙、金维诺。
6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谢年轻一代理论家的贡献

顾廷龙:(原上海图书馆馆长)

已出版发行二十多卷的《中国书法全集》非常精致。这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寻的巨大工程,它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汇集并总结了几千年来我国书法篆刻艺术的辉煌成就,了不起!

从前学习书法,到能见到诸如《三希堂法帖》这样的东西,就觉得非常幸运了。但这些刻本或摹本,无论如何均与书法原作的形神有出入,存在着很大的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发展,上述古代的刻本之类已不能再满足我们这个时代学习书法的需要。现在好的影印本,只是下真迹一等而已,从中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诸如结构、用笔变化、神韵墨彩等所特有的精致与独特之处,这是先前的刻帖或摹本所无法比拟的。

苏东坡看到好字,常谓之是“品而宝之”我现在翻阅这部印刷精良的《中国书法全集》,亦可谓是“品而宝之”。我特别喜欢苏东坡的书法,因而对其中的苏东坡分卷看得很仔细,总的感觉是材料丰富翔实,见解深刻独到。从诸如评传、考释、年表等的编撰中,可以想象到主编者的认真程度和研究深度,参考了那么多的书籍与资料,现在全集中每件苏氏的作品,都有相应的、详细的说明与欣赏文字,入门就容易多了。因而非常难得,也非常独特。我觉得刘正成先生在序言中的几句话很有意义,其大意是:书法是一门玄妙莫测的艺术 ,一点一画,终生追求也不容易写好。没有相当的基本功,一笔下去,毛笔是不会听使的。因为各种字体之间,包括同一种字体的横竖笔画,其书写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自己所写的作品,再重复为之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学习书法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很难。总之,《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与出版,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空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纠正了典籍中存在的错误。我感到年轻一代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为我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宏扬与发展所做和努力!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中国书法全集》是否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吴大瀓的篆书艺术。清代一般的篆书书法家如杨沂荪、陈介祺、潘祖荫、王懿荣等人,篆书写得大多方方正正,很规矩。而吴大瀓竟然可以用金文来写信札,字开既不局限于一个方方正正的框框,又非常随意。这是吴大瀓书法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对金文充分熟悉与把握后的一大创举。


图字:1995年10月,刘正成与顾廷龙(左)在荣宝斋。
6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季羡林:(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东语系教授)

最近我连续参加了一系列会议,对开会我总结了八个字,就是“以老卖老,滥竽充数”。而今天的会议,我则不能再讲“以老卖老”了,顾老比我还大八岁,故有的只是“滥竽充数”了(众笑)。最近,党中央对文化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就是“要宏扬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个提法是绝对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具体工作不是很多。例如,要宏扬与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究竟怎样做才能宏扬?具体又怎么发展等等。还有待于我们的探索与努力?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多,因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年没有中断文明史的国家(即便是印度还不能这么说)。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很丰富的,有些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书法篆刻就是其中之一。像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书法完全是我国影响的产物,与我们别无二样。当然,将文字的书写作为一门艺术的,似乎还有伊斯兰,他们不允许画像,在清真寺中是见不到画像之类的东西的。不允许画像怎么办呢?只能用文字书写上的美术化来表达美感。显然,这种美术化了的文字又无疑是一种绘画,哪里加一点好看,哪里添一面合适,就在哪里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与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觉得,现在编辑并出版《中国书法全集》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其重要性我就不再重复多说了。至于及时性呢?我要多讲上几句。最近,中央教委重抓了高校文科的建设工作。因为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非常明显,这对于建设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利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离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当然不行的。但离开社会科学与文科建设是否就可以了呢?显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近现代的世界发展历史表明,许多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没有一个是专靠科技的发展而兴国的。恰恰相反,我们的进步与发展是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特别是重视教育。最近,张家港提出一个口号,就是精神文明也是一种生产力!对科技是生产力,现在我们已无争议,但对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否也算生产力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与重视。在《曲阜师范大学学报》中我曾见到一篇说社会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文章,但似乎没有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张家港提法很及时,我是非常同意并赞成的。因为我们干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要提高生产力当然必须包括科学技术的复兴,但也应该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重理轻文”的结果,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变得非常差劲。当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已有不少大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拿北大来说,就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如通过故宫博物院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政治思想与历史文化的教育等。现在北大学生业余搞绘画、学京剧以及普及其它古典艺术欣赏的工作,在全国大学中已有相当的影响,为此我们还请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课和指导。书法也是我们重点抓的工作之一。我觉得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书法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它充分地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特点与成就。因此,以刘正成先生为首的这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会议,中央电视台及各大报纸等新闻界的朋友都来参加,也表明了《中国书法全集》的影响与作用。

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书法全集》所收的好象绝大多数是书法家的作品,不知是否注意到书法很好但却没有怎么出名的人的作品。我对书法知之甚少,但看到敦煌不少唐代壁画中的字迹,水平不在当时的名家之下。因为,对这部分书法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介绍(刘正成先生插话:“在《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与季老所提书迹有关的有《隋唐写经卷》及《秦汉科牍帛书卷》等。我们全集编撰与分卷设置的体例,一种是以一位书法家为主的名家卷,另一种是以几个或几十个书法家作为重点的合卷,再有就是断代卷,如商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甲骨文、隋唐墓志等等。基中《隋唐写经卷》就是以敦煌书法为主的部分卷。”)
如果注意到了,就非常好!


图字:2001年,刘正成与夫人付淑群前往北京大学向季羡林(中)赠送新出《中国书法全集》。
60-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必须在国际上争高下

冯其庸:(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在座的各位先生,都是我的老前辈。四七年时,我曾在顾老先生的图书馆呆了一年,不久前顾老还把我的一篇文稿收入了上海图书馆的纪念文集之中。季先生也是我经常请教的老前辈。其他几位则好久未见面了,今天见了非常高兴。

我看了《中国书法全集》很兴奋。刚才季先生的讲话,希望新闻界能够详细报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是不是无足轻重?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今后的危害将更大。我个人认为:科技重要,人比科技还重要。你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是科技的发展所能够解决的!它必须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来解决。

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出现过的技术水平与科学思维能力很高的人被敌对国家所利用的事情,教训太深刻了!因此,对我们的教育来讲,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样的人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是很危险的。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讨过抗日战争是怎样打胜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有国民党的功劳,但最主要的还是全民抗战的兴起。而‘全民抗战’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与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八四年去苏联参观他们抗击法西斯的场景,非常感动。他们的陪他人员说:二次大战中苏联了不起,你们中国也了不起,因为这两个国家分别承担了大战中整个东西主战场作战的历史重任。

实际上《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与出版,也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与重要环节。这部百卷本的书,概括起来讲是‘体大思精’。它包罗了与书法有关的万象,考虑得非常周到。从有文字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已故的代表性书家,上下不止五千年!可谓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以书法的形成集中地提现了起来,另一方面,它又可谓是集碑学与帖学的大成。过去书法中碑是碑,帖是帖,两门学问分得很开,搞碑的人不一定搞帖,反之亦然。在技法上如具体的用笔等方面也很不一样。《中国书法全集》则把碑与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因而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发展;在全集的体例上,编撰者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各分卷前面的评传、考释年谱等,虽然属于史学与文学范围内的事情,但绝大多数写得很下功夫,非常到位。特别是各分卷的考释部分,有详尽的注解,又有欣赏性的文字,合在一起欣赏起来十分方便,极为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主编及分卷主编,均是书法篆刻界有相当成就的中青年学者。所以,就这部书的整体而言,说它是‘体大思精’是毫无疑问的!

我认为《中国书法全集》作为中国书法的集成,它实际上还起到了一部分书法通史的作用。将来如果将各分卷中的文字部分抽出来出一本书,就是一本比较详细与完整的中国书法通史。另外,我们从各分卷中,既可以或应该可以见到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进化规律,又可以窥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书法艺术的发展,涉及到一个美学上的问题,历代书法艺术,是随着美的观念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也是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读《中国书法全集》,如果从这方面进行切入,必得有利于我们欣赏的深入与生发。

在当代,像《全集》这样出得如此之精,如此之认真的大型丛书并不多见。东北曾有一个出版社,书都编好了,还来找我当主编。我说你们书都编好了,再找主编干什么?(众笑)显然,这个主编我不能接受。一部书不能光看它的大小,而必须看它编得认真与否、科学与否、对读者与社会负责与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学术高度与水平等。显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国书法全集》是做得最好的之一,买这部书肯定不会后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还会增值!

另外,从出版的角度看,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思想,就是《中国书法全集》必须在国际上争高下。与日本等地的同类出版物相比,在学术、体例、编撰等方面,我们毫无疑问地把它抛在了后面。我们唯一差的是制版与印刷。现在这样的水平当然已很好,但严格地说其中的许多作品图版,还不是用原件所拍。要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尽量使用原件与原拓,这样代价很高,现在条件也不太成熟,但应该有这样的打算。是否现在先按这个样子来处,将来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步提高。另外,要有精华本与普及本之别,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与研究收藏单位的需要。

书法界涌现出了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中青年名家,这在整个传统文化衰落的当今,是很令人兴奋的。相信《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必将推动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宏扬。另一个方面,它的巨大成功,还有利于我们纠正书法界存在的某些不良学风与风气,因为它使人清晰地看到真正的书法典范与真正的书家。

我衷心希望《中国书法全集》能够按计划出好出全!

图字:1998年夏,冯其庸(中)做客松竹草堂。
60-5重.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是我们自己的《世界美术史》的一部分

金维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书法全集》白手起家,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的气魄!它出得出人意外的好!

我觉得书法艺术与其它传统的艺术门类不大一样,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均必须由专门家来从事。而书法人人会写,有一种全民性,它的广泛程度是其它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极端的广泛与全民特性,《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与出版,显得尤为的重要,因为它真正的书法艺术与写字之间,有着质的差别,通过《中国书法全集》,我们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了。

现在书法篆刻界人才济济,除了知名的以外,社会上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书法爱好者。在古代书法与书法理论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成果也相对较多。有这样的社会基础与学术基点,我对《全集》出版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从已经出版发行的二十多分卷来看,工作做得很仔细,下了大功夫。在许多方面我曾参与过编撰的《中国美术全集》要好、要完善。例如,《中国书法全集》是先确定高学术层次的主编并全权负责,这对保证全集的质量与水准,尤为重要。对一部书而言,出版社固然也重要,但它绝不能代替主编。而且,象《中国美术全集》那样由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也造成了各个分卷水平与体例上的不一,或缺少应有的统一性与连贯性等问题。因此高水平主编的确是一部大型学术著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我在做《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绘画’分卷的工作时,就是因为缺少应有的协调与信息的互通,对同时代的其它美术门类各分卷的搞法,很不清楚。最后,几本书一出来,许多本应一致的地方却各是各的,甚至还有相互间矛盾的地方。总之,一切事实证明,一部多卷本丛书的出版与编辑,如果事先没有主编,或没有相当能力与水平的主编,结果肯定不妙!

另一方面,我觉得《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与出版(即荣宝斋出版社)之间的良好合作,也是这部全集出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一部大型丛书的编辑,必须首先汲取其他各种丛书编辑的经验,各分卷的主编可能不同,但在体制、水平及相关文章的撰写方式方面,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相互间打架乃至相互矛盾的地方出现。因为这是一部填补空白、多达一百余册的大书,参差不齐或相互矛盾,将影响它在艺术史及出版史上的地位。希望主编与出版社之间,共同把好这个关。

再有,《中国书法全集》应该是经典性的,它必须经得起仔细的推敲与时间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手资料与材料的整理很重要,但这个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它不能够代替各分卷主编的论述和相应的艺术分析。前者的工作要细、要花功夫和时间,而后者则必须起到指导读者或研究者们欣赏于研究的作用。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所特有的造型艺术,如何总结古代书法理论的成果,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我认为中国古代的书论的发展,要大大超过古代的画论,甚至很多现代绘画理论中的东西,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就已经有所涉及。因此,在对古代书法篆刻作品或书法篆刻家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同时代的书法理论及相互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提现当时时代的书法篆刻艺术。同时,只要把书法理论的研究提高到美学的高度,才能更好地解释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复杂现象。这样的研究成果,再加上有代表性的图版,就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了。

应该说,书法史是美术史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美术史论界往往顾不上或很少能够顾上书法篆刻,在能力上亦有问题。现在《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出版,填补并充实了这个方面。当然,既然作为‘全集’,就必须在‘全’字上下大的功夫,不能局限于古代或现有的分类方法。如敦煌的书法,写经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不知诸位是否注意到了壁画上面的文字。特别是那些出现在隋以前壁画上的字迹,简直好得不得了,艺术水准较之一般的写经要高出许多。如‘千佛明经’,画千佛写千佛的名,那千佛的字,那个好哇!看来简直不忍离去。因此,有关经书的分卷必须兼顾这个方面;又如唐代墓志,现在能够找到的可能有上万吧?我们能否从中找到艺术水准超过现在常见唐字的东西呢?我想是可能的。在编辑古代既长于书法又会绘画的书家分卷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他们在画上的题记与画跋等字迹。总之,希望注意新发现或过去注意不够的东西。

我们很同意刚才季羡林先生的看法,既然称为中国的书法全集,如果没有我国其它民族相关的艺术,就不是中国的了,而只能是汉族的书法全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尽量兼顾少数民族与书法相关的东西,以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性。

我认为,各分卷主编在艺术分析突出各自研究成果的同时,要尽量联系与之相互依存或有关的其它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找到并发挥它们之间的共同与不同。如金文,毕竟在美术上属于青铜艺术的范畴,因此在论述时,怎样将它与青铜艺术结合起来,很有意义。现在在这方面似乎相对薄弱一些,在联系上还不到位;另外,各分卷的年表部分,很充实,但合在一起,就可能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对争论性的文章,怎么办?我的看法是编全集不是办杂志,而是在出一本经典性的著作,因此在这方面主编一定要有主见,要有基本的看法。对已经被公认了的,即便真的有错也不要紧,以后有定论再改也不迟,要尽量避免将那些探索性或正在讨论的东西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全集》各分卷的文章,在插图方面,为了不与或减少与图版的重复,不妨用相应的碑刻的照相,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让读者了解了艺术品的全貌。

现在,编辑我们自己的《世界美术史》的事情,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过去西方,包括日本的世界美术史,基本上没有东方艺术可言。即便有,对中国也是割裂的。《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对我们进行并做好世界美术史的工作,有启迪与帮助意义。我们的《世界美术史》,必须包括东方特别是中国的艺术,但参与的人对于书法篆刻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中国书法全集》尽快出齐,使美术史论界在进行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提现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书法艺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国的书法艺术,如果能够介绍到世界上,对世界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已被公认的观点不要轻易抛弃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

刚才几位先生的发言,虽然角度不同,但总的目的是一致的。百卷本的《中国书法全集》尽管只出了二十三卷,但它的成果已经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术界的承认。就此谈几点感想。

第一点感想是一个老的感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为第一次听到《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计划,知道它将是一套大型的、系统的书法巨著,就极兴奋。从我个人感情和切身体验上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果。对书法我是外行,在这里写字最差的是我,是‘二毛子’出身,这大家可以公认(众笑)。但从小我也喜欢看些书法方面的东西。并且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分子并具有一定知识的人而言,接触并了解中国所特有的书法艺术也是必然的。当然,我没有可能花大的精力与时间去收集碑帖等书法资料,因此长期以来迫切希望有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大型书法篆刻图录,以便使我们这样的人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多、最好的书法方面的资料与知识。但长期以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日本人所编的所谓《书道全集》,但这些‘全集’中的错识甚多!不是较多,而是甚多!看了使人生气也没有办法。因此,我觉得《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与出版,并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争了气,因而是‘争气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我们能够编出这样大型的书法丛书来,就已争了气,更何况已经达到了现在这样被社会所广泛公认的学术高度与水准。

第二点感想,是题外之音。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部全集的编辑,要特别强调开拓性,对已经出版的二十多个分卷,我大多认真读过,总得感想非常之好。当然,我看这部书的出发点可能与在座的各位先生不同。我并不大懂书法艺术,我是一个学考古的。因而我主要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在观照此书,这种眼光就好象是一个搞服饰史的人看京戏或古装电视剧一样,首先是议论:这不行,这个帽子不对!而并不是看演员们在演唱或表演上的好坏与否。再作一个比喻,我看书法就象是用解剖学的方法来吃烤鸭一般(众笑),完全不得其要领与神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读《中国书法全集》,实际上看的是满本的书法史料而不是书法艺术。尽管如此,通过阅读这部《全集》,从一个侧面看出了我们考古学科研究所必须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从世界范围而言,美术这个学科的研究,始终是与考古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反之亦然。许多国家往往将考古列入艺术研究的范畴,而不是象我们中国这样总是想用它来作‘正经补史’的工作,因而造成了我们在考古学研究生强调证据、强调与历史的结合,而很少考虑到与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结合与互补。显然,这是我们考古学界的一大缺陷与不足,它使得我们的考古学研究缺少了应有的血肉与关节。当然,我也要大胆的说一句,就是现在我国美术史,包括书法等艺术史的研究,也必须得到考古学界的支持。这部《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也应该是如此的。实际上,世界上只要有文字的地方均有其相应的‘书法’,欧洲人也不是完全不讲书法,《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才往上爬的,才得到德瑞娜夫人的青睐与好感的。当然,中国的书法艺术更具有艺术性,而且极为普及,它与我们的民族,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怎样把书法艺术史的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全集编辑工作应该解决的一大课题,有时它甚至比书法中某一具体的笔划、结体的研究还要重要许多。我个人有一个‘谬论’,就是认为现在都讲究‘鉴定’,《中国书法全集》中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当今文物鉴定的成果。但我觉得现在在书画鉴定方面,有过头的地方,不是不及,而是过度了。翻案文章做得太多,很多先前已被公认了的作品遭到了否定,但否定的理由又尚不能说服每一个人。这种情况,我想会干扰我们对艺术发展历史的考察与研究,也会影响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宏扬。我个人希望,《中国书法全集》在今后的编辑中,既要充分地吸收当代文物考古方面的最新成果,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地体现现在业已被公认的说法与观点。就是说,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不能只是某一个专家、学者的独家学说的提现,即便是这个学说是正确的,但在没有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公认之前,我个人的意见是不妨暂缓收入,或不把它作为各分卷的主体部分。对那些已被公认的观点与学说,宁可旧些,不要轻易地抛弃。


图字:1995年10月,曹宝麟(左)、黄惇(右)与李学勤(中)在北京荣宝斋。
28-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7: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应该出国外版

季羡林:

听了几位的发言,很有启发。建议《中国书法全集》出‘国内版’和‘国外版’两个版本。因为它的读者面,绝不只是在国内,国外也大有人在。另外,刚才金维诺先生所谈到的问题也很重要,既然叫《中国书法全集》,就必须包罗中华民族所有与书法相关的一切。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民族文字的也不在少数,但现在这样,严格地讲还只是‘汉字书法全集’。我觉得在我国其它的民族中,确实有不少类似或可与汉字书法相类似的东西存在。如新疆、西藏等地出土的文物中,有徒手所写的经书,虽说上面的文字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现在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因而完全可以列入中国书法的范畴之中。要有,刚才李学勤先生所提到的在书画鉴定上过犹不及的事情,虽然说其‘始作俑者’可能还是在考古学界(众笑),但事实确实如此。过头了就不妥当了,就会把我国几千年文明的成果搞乱,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04:23 , Processed in 0.3487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