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5 23: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裘锡圭先生著述
裘錫圭先生論著目錄
甲骨文類
《甲骨文中所見之商代五刑--並釋“ ”“剢”二字》,《考古》1961.2
《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5
《殷虛甲骨文研究概說》,《中學語文教學》1979.6
《說“ ”》,《古文字研究》1輯,1979
《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附:釋“万”),《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2期
《“畀”字補釋》,北大中文系《語言學論叢》六輯,1980
《釋“柲”》(附:釋“弋”),《古文字研究》3輯,1980
《甲骨文考釋(八篇)》,《古文字研究》4輯,1980
《釋“勿”“發”》,《中國語文研究》2期,1981
《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6輯,1981
《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一輯,1983
《釋“ ”》,《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中文大學編輯,1983
《卜辭“異”字和詩、書裏的“式”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3
《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1984年安陽“殷墟筆會”論文,收入《安陽殷墟筆會論文選》(1984年10月油印本);又載《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逆祀》,《出土文獻研究》,1985
《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 ”(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12輯,1985
《說“喦”“嚴”》,《中華文史論叢》增刊《語言文字研究專集》(下),1986
《釋“求”》,《古文字研究》15輯,1986
《甲骨綴合拾遺》,1986年古文字學術討論會,《古文字研究》18輯,1992
《讀〈小屯南地甲骨〉》,《書品》1987.3
《釋“木月”“林月”》,1988年古文字學術討論會論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中華書局2000年3月。
《談談孫詒讓的〈契文舉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增刊《孫詒讓紀念論文集》
《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年1期(英譯文見 Early China 14,1989)
《對〈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一文的評論的答復》,Early China 14,1989
《從殷墟甲骨卜辭看殷人對白馬的重視》,《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
《說甲骨卜辭中“戠”字的一種用法》,《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知識出版社,1989
《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出土文獻研究續集》,1989
《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農史研究》八輯,農業出版社,1989
《殷墟甲骨文字考釋(七篇)》,《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
《評〈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上)(下),《書品》1990.1&1990.2
《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1990年3期
《關於〈小屯南地甲骨〉的討論----答蕭楠同志》,《漢字文化》1992.1
《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文史》35期,1992
《釋南方名》(原爲《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說“以”》(原爲《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釋“弘”“強”》(原爲《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說“ ”》(原爲《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殷墟卜辭所見石甲兔甲即陽甲說》,《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再談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原爲《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釋“衍”、“侃”》,臺灣師大國文系·中國文字學會主辦《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3.6
《釋殷虛卜辭中的“ ”“ ”等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1993.10
《甲骨文》,《神州學人》1994.7(總第53期)
《論殷墟卜辭“多毓”之“毓”》,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1995(偃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9
《從文字學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雜性》,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校中國學研究所《中國學研究》第10輯,1996年8月
《釋西周甲骨文的“ ”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1997
《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說》,饒宗頤主編《華學》第2輯,1997
《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 .5.10
《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李學勤、吳中傑、祝敏申主編《海上論叢》(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所謂“廿祀”和“廿司”》,《文物》1999年第12期。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所謂“廿祀”和“廿司”〉追記》,《文物》2000年第2期。
《釋“厄”》,1999年安陽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會議論文,1999年8月20日至23日,安陽;《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說“ 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裘锡圭,《中国语文》2002.1
《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释“尌”》,裘锡圭,《龙宇纯先生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2.11
銅器銘文類
《“錫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1963年5期
《“□侯獲巢”鼎銘補釋》,《考古》1966年2期
《說“玄衣朱襮 ”--兼釋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12
《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3;《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
《說“ 白大師武”》,《考古》1978.5
《說 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考古與文物》叢刊《古文字論集》(一),1983
《說金文“引”字的虛詞用法》,《古漢語研究》1988.1
《釋“建”》,《古文字研究》17輯,1989
《釋“無終”》,1990年古文字學術討論會,收入《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
《古文字釋讀三則》(第三則),《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甲骨文與殷商史》三輯,1991
《關於晉侯銅器銘文的幾個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2
《釋 》,1994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屆討論會論文,載《容庚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也談子犯編鐘》,臺北《故宮文物月刊》13卷5期(總149期),1995.8
《關於子犯編鐘的排次及其它問題》,《中國文物報》1995.10.8(3)
《晉侯蘇鐘筆談》,《文物》1997.3
《戎生編鐘銘文考釋》,《保利藏金——保利藝術博物館精品選》,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9月。
《XIE器探研》,《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8
《應侯視工簋補釋》,裘錫圭,《文物》2002.7
《 公鼎銘文考釋》,載《 公盨》,線裝書局,2002.10;又載《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戰國文字類
《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78.2
《關於郢大府銅量》,《文物》1978.12
《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7
《戰國文字中的“市”》,《考古學報》1980.3
《隨縣曾侯乙墓鍾磬銘文釋文說明》(與李家浩合作),《音樂研究》1981.1
《〈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考古與文物》1982.2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研究》10輯,1983年
《戰國平陽刀幣考》(與李家浩合作),《中國錢幣》1988.2
《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與李家浩合作),1988年武漢“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國際交流·曾侯乙編鐘專題”討論會論文,載湖北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11
《淺談璽印文字的研究》(內容兼及秦漢),《中國文物報》1989年1.20(3)
《古文字釋讀三則》(前二則),《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
《王毓銓〈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附錄一〈裘錫圭先生來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諸侯之旅”等印考釋》,《文物研究》6輯,黃山書社,1990
《古璽印考釋四篇》,《文博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3月
《<珍秦齋古印展>釋文》,1993年2月
《“司馬聞”“聞司馬”考》,《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釋“賈”》,1992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討論會論文
《關於石鼓文的時代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1
《戰國文字釋讀二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
《詛楚文“亞駝”考》,《文物》1998年4期
《談談“成白”刀》,中國錢幣學會編《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5
《何琳儀〈古幣叢考〉讀後記》,《中國文物報》,1999年11月17日第3版
《珍秦齋藏印(秦印篇)釋文》,2000年4月。
《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裘錫圭,首屆中國先秦貨幣研討會論文,山西太原,2001.6.20-24;,《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中國錢幣學會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9
秦漢金石文字類
《昭明鏡銘文中的“忽穆”》,《文史》12輯,1981
《讀考古發掘所得文字資料筆記(一)》,人文雜誌1981年2期
《“廩人”別解》,《人文雜誌》1988年1期
《关于石鼓文的时代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1
《诅楚文“亚驼”考》,《文物》1998年4期
簡牘帛書類
《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7期
《新發現的居延漢簡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79.4
《關於新出甘露二年御史書》,《考古與文物》1981年1期
《說“薄土”》,《文史》11輯,1981
《漢簡零拾》,《文史》12輯,1981
《〈睡虎地秦墓竹簡〉注釋商榷》(一)(二),《文史》12輯,1981年9月
《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人文雜誌》1982年2期-1983年4期
《再談甘露二年御史書》,《考古與文物》1987年1期
《馬王堆三號漢墓“養生方”簡文釋讀瑣議》,《湖南考古輯刊》四集,1987
《馬王堆醫書釋讀瑣議》,《湖南中醫學院學報》七卷四集,1987年10月
《談談辨釋漢簡文字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江漢考古》,1991年4期
《讀〈戰國縱橫家書釋文注釋〉札記》,《文史》36輯,1992(節選)
《讀簡帛文字資料札記》,《簡帛研究》第一輯,法律出版社,1993.10
《讀漢簡札記》,《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9
《帛書<要>篇釋文校記》,北大哲學系暨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香港道教學院主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北京,1996.8.11-16,《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三聯書店,2000年8月。
《<神烏傅>初探》,《文物》1997.1
《“佐子”應讀爲“嗟子”》,《文物》1998.3
《以郭店<老子>簡爲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發言稿,《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5月;《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21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田章簡補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漢簡中所見韓朋故事的新資料》,《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三聯書店,1999年8月。
《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關於“絕僞棄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10月武漢大學。《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中國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
《中國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三號,1999;又載《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後者稍有增補)
《以郭店〈老子〉簡爲例談談古文字考釋》(資料摘要),達慕思會議論文,1998年5月;《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21輯),180-188,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按:書中題目作“以郭店〈老子〉簡爲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但目錄把題目中的“的考釋”三字脫落);又載《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學苑出版社,2002.9
《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關於"絕僞棄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10月武漢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2輯,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華書局,2000.7;《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學の再構築”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2000.6.1
《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學の再構築”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2000.6.1;又載《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4
《〈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追記,《古文字研究》第23輯,中華書局、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6
《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三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九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12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3.31-4.2,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北京·清華大學
古籍整理類
《〈論衡〉札記》,《文史》5輯,1978
《說“宦皇帝”》,《文史》6輯,1979
《說“遇負杖入保者息”》,《文史》6輯,1979
《說“河海不擇細流”》,《文史》7輯,1979
《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5期
《讀書札記三則》(《“祭禽”解》、《說“食”》、《說“索我於枯魚之肆”》),蕭兵主編《淮陰師專活頁文史叢刊》110號,1981
《“登立爲帝,孰道尚之”解》,《文史》11輯,1981
《談談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漢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古籍整理出版簡報》1981年6期
《〈洛誥〉“其作周匹休”新解》,《文史》12輯,1981
《〈戰國策〉“觸讋說趙太后”章中的錯字》,《文史》15輯,1982
《讀古書要注意考古資料》,《電大文科園地》1984年7月
《閱讀古籍要重視考古資料》,《文史知識》1986.6
《談談清末學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現》,《古籍整理與研究》4輯,1989
《論“揜函”-並釋甲骨文“櫓”字》,饒宗頤主編《華學》第1輯,1995
《〈墨經〉“佴”“ ”“廉”“令”四條校釋》,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第三卷,1995.12
《王利器<新語校注>》(書評),《東方文化》第28卷,1990年第1期,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刊行
《四十年來發現的簡帛古籍對傳世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提要),臺北《漢學研究通訊》15卷1期(1996)
《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根據》,《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
《中國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3號,1999;又載《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關於〈孔子詩論〉》,《國際簡帛研究通訊》Vol 2 No.3,2002年1月;《經學今詮三編》(《中國哲學》第二十四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附:《〈章太炎年譜長編〉補》引文標點瑣議,《文史》23輯,1984
《〈王國維全集〉書信卷在編次標點等方面的問題》,《古籍整理與研究》2輯,1987
語言文字類
《納西象形文字》,《文字改革》1962.8
《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1
《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語文》1978.3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年6期
《解放以來古文字資料的發現和整理》,《文物》1979年4期
《漢字的性質》,《中國語文》1985.1
《辭源》《辭海》注音商榷,《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5
《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語文導報》1985.10
《〈辭源〉修訂本在注反切方面的一些問題》,深大《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6
《文字職務的分化》,王問漁主編《訓詁學的研究與應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4
《談談漢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參考的某些歷史經驗》,《語文建設》1987.2,又載《現代漢字規範化問題》,語文出版社,1995.4
《說字小記》,《北京師院學報》1988.2
《古文字學》,《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甲骨文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甲骨文字釋林》,《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甲骨卜辭》,《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1988
《銅器銘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1988
《殷周古文字中的正體和俗體(日譯)》,《シンホヅウム中國古文字と殷周文化》東方書店,1989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化史》(一),1989
《四十年來文字學研究的回顧》,《語文建設》1989年3期
《釋詞兩則(釋“拉雜”、釋“涉獵”)》,《王力先生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
《談談同源字典》,紀年王力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討論會,1990,《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再談古文字中的“去”字》,《漢字文化》1991.2
《從純文字學角度看簡化字》,《語文建設》,1991.2,又載《現代漢字規範化問題》,語文出版社,1995.4
《〈說文解字〉與出土古文字》,《說文解字研究》(一),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讀古書要注意字的古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1
《秦漢時代的字體》,《中國書法全集》卷7“秦漢刻石一”,榮寶齋,1993.3
《安國舊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僞辨》(節選自《秦漢時代的字體》),《中國書法》1992年3期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讀後記》,《古文字論集》,1992年8月
《注意培養正確使用漢語漢字的能力》,齊寶惠、陳建龍編《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智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一句至少被誤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話—“予取予求”》,《古漢語研究》1993.2
《究竟是不是文字--談談我國新石器時代使用的符號》,《文物天地》1993.2(參看《專家筆談丁公遺址出土陶文·裘錫圭》,《考古》1993.4)
《是原始文字還是符號(記者武勤英訪裘錫圭)》,《光明日報》1993年4月26日6版
《讀〈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南京師範大學《文教資料》1993.6
《淺說漢字文化圈內的漢字異形的問題》,1994.8韓國漢字討論會文章
《不要以不誤爲誤——語文瑣議之一》,《中國教育報》1995.10.7(3)
《史記·殷本紀》譯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韓國中國古文字學會編《古文字學論集第一輯·甲骨學特集》,1995年12月
《積極慎重地進行現代漢語規範化建設》,《語文建設》1996.2
《研究古代文化應該有訓詁常識》,《人民政協報》1997.2.24(3)
《二十世紀的漢語文字學》(與沈培合寫),《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
《古文字研究五十年》,《中國教育報》1999.9.28⑦
《“東夏”解》,《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
《古音學與古文字學的密切關係》,裘錫圭,“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論文,2001.6.4-5北京社科院
《古文獻中讀爲“設”的“埶”及其與“執”互訛之例》,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東方文化》Volume ⅩⅩⅩⅤⅠ,1998 Numbers1 and 2,2002年出版
《談談“異形詞”這個術語》,《語言文字周報》第978號第4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20
《讀書札記四則》,《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期,(臺灣)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編輯委員會出版,2002.9
古器物類
《唐墓出土的雙陸盤》,《文史》12輯,1981
《漆“面罩”應稱“秘器”》,《文物》1987.7
《鋞與桱 》,《文物》1987.9
《說鈚、榼、椑榼》,《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13、14期,1989
古史及其他
《安陽後崗圓形葬坑性質的討論》,《考古》1960.6
《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爲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2輯,1980
《戰國時代社會性質試探》,《中國古史論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嗇夫初探》,《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
《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17輯,1983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兼論“侯”“甸”“男”“衛”等幾種諸侯的起源》,《文史》19輯,1983
《殺首子解》,《中國文化》第9輯,三聯書店,1994
《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中國文化》總2期,1990
《說“僕庸”》,《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冊,巴蜀書社,1990
《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2輯,1992
《〈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補正》,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題爲《“道”“德”溯源(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
《吳大澂》,吉常宏等編《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10
《孫詒讓》,《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于省吾》,《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董作賓--爲劉夢溪主編的《近代學術名著叢書·董作賓卷》而作》,收入《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0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1993
《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學方面的貢獻》,《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語文出版社,1993.7
《懷念我敬愛的朱德熙先生》,《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語文出版社,1993.7
《說“格物”--以先秦認識論的發展過程爲背景》,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8,又收入《釋中國》第二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前言,《清華文叢》之五,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第3分,1993
《從幾件周代銅器銘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
《金石收藏家的齋名與其藏品》,《文物天地》1995.6
《貝、錢、幣-雜談古代貨幣制度對語言文字的影響(爲北京電視臺教育節目部作)》,1996.12
《從出土文字資料看秦和西漢時代官有農田的經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四《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1997.7
《西周糧田考》,1993年西安周秦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收入《周秦文化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1;又收入《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心编辑组编,科学出版社,1998.11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序,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王振華《商周青銅兵器/古越閣藏》序,1993年11月。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序,岳麓書社,1995年4月
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又刊于《文教資料》1998年第3期。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序,武汉出版社,1999.10
《沂南阳都故城铜斧应为西汉遗物》,《文物》1999.5
《我和古文字研究》,張世林編《學林春秋》三編下冊,朝華出版社,1999
張湧泉《漢語俗字叢考》序,中華書局,2000.1;《書品》2000.6
《不合時宜的感想》,《北京大學校刊》(中文系系慶專刊)2000.3.31⑥
《推動古文字學發展的當務之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12
《我與唐蘭先生的淵源》,《中國文物報》2001.2.14⑤
《治學的三種精神》,《中國文物報》2003.2.19③“文博百家言(20)”
與朱德熙先生合作
《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考古學報》,1972.1
《關於侯馬盟書的幾點補釋》,《文物》1972.8
《信陽楚簡考釋(五篇)》,《考古學報》1973.1
《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文物》1973.11(此文末段爲編輯所加)
《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12
《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1
《戰國時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文史》8輯,1980
《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考釋補正》,《文史》10輯,1980
《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漢簡冊和帛書》,《語文研究》1982.1;《中國語文研究》第6期(題爲《七十年代中國出土的秦漢簡冊和帛書》)
《評<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光明日報》1987.11.5(3)
專著
《文字學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4月第三次重印;1999.12第五次重印;20001.6第七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英文版,罗杰瑞、马几道译,2000年;韩文版(名为《中国文字学》),李鸿镇译,新雅社,2001年1月20日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2000.1第2次印刷
《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8
《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0
《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10
參加編寫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
《曾侯乙墓》(上)(第五章第六節、附錄一、二),文物出版社,1989
《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6;又見《江陵望山沙塚楚墓》中“附錄二 望山1、2號竹簡釋文與考釋”,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9
《郭店楚墓竹簡》(注釋中“按語”部分),文物出版社,1998.5
主编
《古文獻學基礎知識叢書》,待出
待查:《人民日報》1989.7.5評劉起釪文
此帖分类便于不同读者查看,
转自http://www.guoxue.com/bb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