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2-16 2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序 言
河南位于华夏之中。八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二十多个朝代的交替更迭,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物,使这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地充满了神秘的魅力。一个世纪以来,河南文物考古成果斐然,数万座古代遗址与古墓的发掘,上百万件古代历史文物的出士,使河南的往昔充满辉煌。作为这片土地上的文物守护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更有非同一般的分量。
河南博物院1998年在新址正式对外开放后,有意于联合博物馆界同仁,弘扬中华民族之优秀文化。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近一个世纪来,省博物馆的前辈们,为河南文物考古事业呕心沥血,大批出土的珍贵文物得到保护,这其中也包括新郑郑公大墓出士器物。
1923年,河南新郑李氏园郑公大墓出土文物百余件,遂以"新郑彝器"而扬名于世,在当时引起全国广泛关注,来观者空巷塞途,全国不少知名学者纷至沓来。当时的中国考古学正值发韧时期,新郑青铜器群的出士,使得国民文物保护意识倡扬光大,河南的士官民众,更为珍视这批中原国粹,周折辗转之后,河南省古物保存所收藏了这批文物。在此基础上,1927年,河南成立河南博物馆筹委会,新郑青铜器是河南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它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先路。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它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它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金石学和古代文献的束缚,为新生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走向实证、系统、区化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田野资料。当时的河南文物前辈如蒋鸿元、关百益、孙海波诸位先生整理了这批资料,《新郑出土古器图志》、《郑家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新郑彝器》四种著录为郑公大墓青铜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批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郭沫若、马衡以及容庚、郭宝钧、高明、朱凤翰与台湾的谭旦冏先生对这批器物从器形纹饰、风格、铭文考订和源流断代上都做了深入研究。学术界因这批器物的出士研究而呈现出新的面貌。
由于人为的原因,这批文物如今分散两地,主要存于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五十多年的两地分离,使这批文物一直无缘相聚相携重新面世。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学者,通过互访达成意向,愿将郑公大墓青铜器研究作为联手研究之重要项目,以搭起两岸文化交流之桥梁,这也是双方跨世纪合作之起点。这是国内外文博界一大盛事,受到了文物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
承两岸学者鼎力玉成,《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得以付梓出版。此书收集整理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郑公大墓的青铜器,从其出土、收藏、离散过程,到全部器物的科学分类、定名、结集成册,以及对其源流、风,、演变的考订,包括对其出土环境和文化归属的多角度研究,两岸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半个世纪离合聚散的国之瑰宝,终于史书有证。而较此更有意义的,则是我们手足同胞在这历史深处、在这艰辛求索中找寻到的中华文明的共生之根。
河南博物院院长 张文军
2001年2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