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54|回复: 2

刘正成、王镛、孙伯翔、石开谈网络时代的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1 17: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怎样走向21世纪
                 --刘正成、王镛、孙伯翔、石开谈网络时代的书法艺术

编者按
  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一种艺术能像书法一样,只有一种文字可以酣畅表现,只为一种文化所深深理解,并延绵千年而不衰。书法与京剧一样是中国之国粹。书法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着中国变幻万千的文化脉络。
  我们刚刚跨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加速剧变的时代,科技革命改变着思想的传播方式,思想的传播方式在改变着书法艺术走向。20世纪的上半叶,我们告别了毛笔;下半叶,我们陆续在告别硬笔;这个世纪开始翻开第一页的时候,人类已经以"奔腾"的速度行进在互联网的大道上。21世纪,书法将向何处去?难道我们的子孙要在虚拟的世界中去感受书法艺术吗?就此,《北京晚报》记者王正鹏、叶表分别走访了刘正成、孙伯翔、王镛、石开等人。访谈摘要刊发于《北京晨报》2001年1月30日第十二版。现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记者:书法艺术的兴起、鼎盛是与毛笔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中期,毛笔已基本上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而现在硬笔也将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人们正加速进入网络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书法艺术还能不能以旺盛的血脉向21世纪发展呢?换句话说,书法艺术怎样走向网络时代?
  刘正成:要充分估计因特网的兴起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这个影响我认为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消极的方面是电脑的使用会导致写字方式的根本改变,这无疑与传统的书法的书写方式完全不同,字形虽然规范,但却失去了很多关键的书写细节。从而导致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代产生无法弥补的体验,这是一大缺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因特网的出现又有它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成为书法艺术集大成的一个载体,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平台,天南海北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更快、更清晰、更直接地切磋、探讨书法艺术、传递书法信息。人类科学的发展并不会导致某种艺术的消亡。只要我们把握了艺术发展的规律,那么,在新的条件下,艺术肯定会得到新的发展。实际不因特网的发展影响的不仅仅只是书法艺术,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会因此在而产生巨大的改变。甚至被它所取而代之。譬如商业、报刊出版等。科技的发展决不是以消亡艺术为代价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信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代化反而会促进人们对自己一些基本能力的追求。如机器人的发展,当人们对自己的某种能力逐渐失去自信的时候,将更加重视自己基本能力的表现与追求。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复兴,正是某种意义上的返朴归真。当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在失落的时候,往往会回头去追溯那种最初的审美冲动。因此,因特网的出现,必然导致人们更加关注"人为什么还是人",他带有哪些原始的生物性的追求……从而刺激着人类逐渐向已经失落的原始艺术审美的回归。现在的书法大展,参加的几万书法爱好者并没有因为因特网的出现而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人们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在回归自己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因特网的出现将使书法艺术更加专业化,并以某种新的形式得到进一步弘扬。
  王镛:我同意"因特网的出现将会使书法艺术更加专业化的观点"。电脑只会处理或拼凑书法家事先写好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机械的,基本身不会创造出艺术作品。过去人们写毛笔字是基本实用的目的,电脑出现以后,人们已不再仅仅只是用笔进行交流。但在当今的书法领域,那种语言文字交流功能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则是独立的艺术表现,人们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大多是从艺术美为出发点的。
  刚刚发明照像机的时候,曾经有人怀疑绘画存在的意义。因为绘画怎么写实也没有"照像机"来得快速与准确。但事实表明,绘画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失去其独特的魅力。我想,今后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肯定不会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而是以一种艺术创造满足欣赏者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从另一个角度讲,因特网必将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学习、交流和欣赏起到积极的作用。几张光盘即要容纳一个图书馆的内容,人们从中可以更加迅速地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
  当然因特网对书法的负面影响还是有的,因为文字书写的普及面将会大大减少。但对纯艺术的书法而言,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这个群体只会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注重它的艺术性。
  石开:因特网的出现不仅是要取消毛笔,就连硬笔也要一锅端掉。这意味着今后写字不再用笔了。当然,写字跟书法是两回事情,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艺术的。学习书法艺术不像音乐、绘画那样,从小就可以发现其天份,书法家的成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其才华也只能在创作实践中慢慢体现出现。因此,在未来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用相当长的时间去发掘自己潜能的人,我觉得会越来越少。因为,书法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它太抽象了,这就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支撑。我见过很多好的书法苗子,但到后来都不成才,其原因就是文化修养跟不上。
  因特网出现后,我认为学书法的人并不会因此就减少了,但真正能够把书法作为一种毕生的艺术追求,直正能懂得书法艺术欣赏的人,恐怕将越来越少。要理解就得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艺术潜能;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支撑。中国这么,民族文化的积淀这么深厚,书法这门艺术肯定不会消失。正如王镛刚刚所说的那样,书法会往纯艺术、纯专业方向发展。
  孙伯翔:电脑是不可能代替书法艺术的,尽管它可以"克隆"出很多惟妙惟肖的东西,但这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像12亿人有12亿个不一样的面孔,是没法儿克隆的。但因特网的出现可以给我们学习书法带来一定的方便。比如说,通过因特网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的资料、更快地进行交谈。
  在新的世纪,书法艺术到底是兴还是衰,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乐观的看法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造就了书法这么一朵奇葩,只要是华夏子孙,他生来就具有这种书法的基因,就想写字。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颇似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那就是到了纯艺术的地步,纯艺术的结果是更专业化、艺术化,但它的面儿也就可能更窄了,从事书法艺术的人也就更少了。另一方面,我更担心的是,国家越来越发达、昌盛,社会也因此而会更加喧嚣。但要想写好字,首先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需要一种悠哉乐哉的心境,否则是无法进步的。总之,作为纯艺术的书法,如何丰富它的文化内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想,这有待于今后各级书协有力的领导与正确的引导。
  记者:书体的演变,作为革命性的变化,对当时人来说是不易觉察的。写隶书时代绝不会想到汉字还可以写成行书的样子。每一次书体的改变,都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站在千年之巅,我们能不能设杨一下书法艺术是否会有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或者是否会有一个大的起伏?
  刘正成:从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出现革命性的书体是可能的。第一,书法艺术的基础将比我们现在更加扩大。特别是随着考古新的发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取材范围将不断扩大,视野比前人将更加宽广。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和汉简中吸取艺术的营养,但古人是根本没这个机会的。第二,古代的艺术是文人墨客把玩的东西,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的书法则已经进入了"展厅时代",从视觉形式、个性化特征等来说,进入展厅的书法艺术肯定是发展了。因为在展厅中,不脱离汉字的书法在视觉空间的构成上将会获得无限的自由,从而为书法艺术的变革提供广阔的天地。第三,不同时代的艺术精神、审美追求也不同,要相信新一代的书家,他们必将以自己的努力来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王镛:从理论上讲,书法艺术产生新的变革应该是可能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但最主要是人们思想上的变化,古人的思路绝对没有今人来得开阔、自由。只要愿意,我们每天都可以去感受学习,或古人、或当代、或国外的东西。例如现在有些青年书家从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中汲取某种构成理念并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这实际上也是以前所没有的,是新生事物。当然其前景如何,现在我们尚难预料,但这种观念的转变,显然是走出了传统的禁锢。前人于书法的"正统"观念很强,认为书法就是平平正正、一个样子。现在中青年书家正在不断吸收新的审美因素来充实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人艺术观念上的发展与改变已经为书法的变革作好了准备。
  所谓"正统"观念,我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帝王的偏好所产生的上行下效,必然会扼杀艺术家的创造性。因此,这种观念与我们党所提倡的"双百方针"是相违背的。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自我意识空间高涨。改革开放的成果无疑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新的书法艺术高峰必将出现。
  石开:对于这个问题,我持不可知的观点。譬如文革之前,我个人认为称得上书法大家的也只有郭沫若、沈尹默等几人,那个时候的书法艺术可以说已逐渐凋零。谁能想像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里,居然兴起了书法的热潮,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实力的书法家。我们暂且不说文化上的含量,光在技术层面超过郭、沈二人的当代书法家,恐怕至少有上百位之多,这是当时所无法料到的。反过来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同样是难以想像、不可预知的。不可预知是因为书法艺术太博大精深,而任何博大精深的艺术都是不可知的。
  孙伯翔:书法艺术的变革是必然的。目前书法的水平与层次较之以往确实是进了一大步。21世纪是年轻人独领风骚的时代,他们正积极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与探索。但我认为,就书法艺术而言,不管怎么变,汉字始终是个"宗",离开这个"宗"就不再是书法了。在艺术上我一直主张以古为新、百花齐放,我欣赏"现代派"作者的探索精神。他们的探索能否成功尚不得而知,但如果成功,那就是了不起的革命。即便是不成功,对今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记者:从当代书法艺术所传播的圈子来看,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大陆为主、跨越整个东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书法文化区域。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书法的发展与中国大陆似乎有一定的区别。比如日本、韩国,汉文化已不再是他们的主体文化,他们的书法逐渐在摆脱汉字这个载体。新加坡很多人虽然也是说着汉话、使用着汉字,但他们的书法艺术又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方向。不知几位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些国家和地区书法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的?其相互间的发展是相互带动走到一起?还是出现更大的不同?
  刘正成: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要是在中国,或者是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日本在江户时期出现了假名书法,韩国在我国的乾嘉时期产生了韩文,这两个时期是他们的文化产生重大改变的时期。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民族主义也促使他们想尽快摆脱汉文化的束缚。因此,日、韩的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当然他们的文字系统是很简单的,尽管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现在日本人使用的汉字逐渐减少,日本书法家能够写唐诗、宋词,但大多数人作不了汉诗。在日本的书法圈子里,对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也不少,但大部分人还是想竭力保持汉文化的传统。
  韩国的书法从民族性上似乎更接近中国的乾嘉时代,从这一点来说,新加坡与韩国的书法家颇为相近,他们至今仍然带着我国清代人的"正统"观念去看待书法艺术。而中国恰恰在最近几十年,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相应地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20世纪是中西文化相撞击的世纪,作为一个大国,不怕外来文化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消融,因此敢于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最近20年来,中国人的书法艺术观念也因此而产生了可喜的变化,可谓是博采众长、容纳百家。而这种情况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书法领域所没有出现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观念的转换以及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广泛吸收,我们的书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个发展速度也是日本、韩国等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中国大陆的书法创作完全可能主导当代世界书法的发展。事实上现在日本、韩国派有大量研究生在中国学习书法,他们非常注意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
  我国台湾省书法界似乎更注重对书法理论、书法史论的研究,对创作的探讨比较少,当然也有少数人搞现代书法,但带动不了大局的发展。新加坡汉语言环境相对较为薄弱,对书法艺术认识上也不如中国大陆深刻,因而其书法发展比较滞后。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热潮,但真正在书法创作上有突破的很少。因此,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是要中国大陆。
  王镛:从近20年来看,中国大陆的书法发展与政治环境、文艺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常想:这些年日本、韩国怎么会这么慢呢?尽管他们的社会开放得很早。这可能与他们强调师承关系的宗法体制有关。比如说在日本,学习王羲之得先跟教师学习,教师的东西本身和王羲之就差了一大截,再让学生去学习,这就相去甚远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学生还必须从一而终,始终跟着这一个老师,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一个团体书法的面目几乎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与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广泛吸收和转益多师是相违背的。
  当前我国所提倡的文艺方针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已经把路子拓得很宽了,吸收的面也更加宽广了,因而进步也就相当快。我觉得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书法艺术之所以难有突破与发展,主要根源还在于对艺术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理论研究的落后,很难把当代一些先进的艺术观念与书法艺术联系起来,当然也就谈不上拓展自己的创作了。近10多年来,随着日本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去逝之后,其发展较之40年代、50年代要缓慢许多,甚至某些大的流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
  石开:我认为地域书法的兴衰与杰出人士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日本书法在丰道春海和西川宁等大师去世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了。但中国在沙孟海、林散之去世之后,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作者,他们的成熟必将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孙伯翔:同其他几个有书法的国家或地区相比,我觉得我国的书法艺术走在了前头。尽管海外的书法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使书法走向庸俗化隐患--浸染了太重的商业气和市井气。
  记者:孙老,您主张以古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在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今不如古。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孙伯翔:我的感触很多。可喜的是当代书坛已经出现了一批新的苗子,他们在创新的基础上承接古人,值得提倡。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觉得我的创作不如古人。其实,我国的书法在民国期间风格就非常多了,但那个时代的作品,不管宫廷派也好、在野派也好,与清代作品比较,都不如赵之谦、翁同和、铁保等人。如何与古人对话,使书法作品尽量往精妙、精到上发展,这是我们当前所需要解决的。
  记者:石开的作品个性很鲜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个性化的书法今后可能将在青年群体中产生较大的影响,个性化是不是意味着对古人或传统的背叛?您是怎么看待个性化书法与传统书法的?
  石开:我以前对个性有一种偏执的追求,但现在我的观念大为改变,我认为个性要与共性相结合。传统其实是既张扬个性又追求共性的,围绕共性来抒发个性,这种个性才是有审美价值的。因为有些个性是习惯的产物,是有毛病的东西,如果片面地把有毛病的东西作为个性来追求,那就跟传统的精华相去甚远了。
  记者:书法艺术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原始的作坊式师徒相承关系转变成一种系统化的体系,对此王镛有什么展望?
  王镛: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正规高等书法教育起步较晚。日本、韩国的大学成立专门的书法学科都比我国早,规格也较高。但是,我国现在正在进行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配套教学也正逐步完善,各美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甚至理工类院校都已开设了书法课程,或成立了相关的专业,照此趋势发展,我觉得前景是很乐观的。
  现在大学正规的书法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那种师徒相承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获得知识。不同教师的配置,不同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自己艺术学习创作的道路。当然,由于我国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仍然是借鉴西方,因此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要求之间可能还有不协调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教育要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真正形成民族的书法教育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的书法艺术教育才有出路,书法艺术才会发扬光大。
  记者:从8000年前的文字刻符到即将到来的"因特网"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波澜壮阔的。我们能不能期望在下一个百年之内,书法艺术会有一个返朴归真的运动?
  刘正成:这是一个未来学的问题,很难回答,但返朴归真的艺术永恒的主题。朴,即艺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追求;真,就是艺术来源于人的情感和关注的真实性。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书法艺术大受关注的时代,如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制作,其最大的劳动就是在铭文的艺术创造上;汉代的书法艺术则以质朴的风格见长;唐代也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极为关注的时期;北宋尤其在苏、黄、米、蔡生活的那100年之间,更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潮,除了书法以外,绘画、词、戏剧等领域都非常大的发展。上个百年我们书法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书法艺术的独立书法家的职业化,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像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参与和关注书法。我接触了很多美学、考古、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学者,他们都非常关注书法艺术。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叶秀山等对《中国书法全集》的赞赏;王岳川在编篡《书法文化大观》的同时,曾经提出和我进行"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与书法艺术的发展"的对话等,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些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我想,这种多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将会促进书法向纵深发展。在新世纪的前20年,可能会有一批代表性的书家出现。当然,他们能否和唐宋时代的大家相比,则很难说。现代人缺少古代大家所具有的那种人文关怀,在这一方面是不可能超越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创造出书法的时代的高峰,则是必然的。因为国运兴,书法兴。
发表于 2005-8-30 2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王镛、孙伯翔、石开谈网络时代的书法艺术

文章很老了,重读之后别有一番感慨。
发表于 2005-10-18 14: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王镛、孙伯翔、石开谈网络时代的书法艺术

网络时代:书法崭新生命的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27 11:50 , Processed in 0.2686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