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福民生,不计后果
柴静声称:这是她与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这,能是私人恩怨吗?艺术界的江湖失和事件并不鲜见,收藏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批评家,还有师生、同事间的龌龊,社会影响显然无法与柴静的这场私人恩怨相比。比那种掩耳盗铃式的“精神抗雾霾”,柴静更值得尊敬。
柴静不是环保官员、不是决策高参,更不是雾霾及环保所涉的物理学、空气动力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家,也未必是视频拍摄、剪辑的专家,她也没有执法权,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结合多年的媒体记者、电视主持人的从业经验,把一个问题讲好而且借助网络抛向社会。应该说,她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错。甚至,有人从专业角度分析她的演讲借鉴了麦肯锡《金字塔原理》的演讲SCQA结构,即情景、冲突、矛盾、答案。虽然他在片中有“该怎么办”章节,其实她作为一位公民、一位母亲和曾经的媒体人,只能在可避免很多麻烦的自媒体上把问题抛砖引玉。为何要这样?她说:“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身。”生活方面,他拨打12369环保热线,而且尽量不开车。
与甫一开始民众对《穹顶之下》的怒赞与热捧相比,网路很快就出现了一波对柴静的质疑与谩骂,一些公知、大V也参与其中。比如,我了解的某教授还没看完片子就称:这是西方以“碳交易”来绑架两桶油开放,以实现瓦解我国能源安全的“阴谋”,丁院士威武!……。因涉一些敏感词,这里只引其大意。央视评论员张天蔚对如此“深刻”的类似联想进行评价:I服了YOU!
我也奇了怪了,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雾霾已是刻不容缓的生态问题,它与国家民族、宗教信仰、部门利益、个人恩怨或许有关但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有权获得干净的水、安全的食物,还有就是清洁的空气。水和食品还可以进口或特供,可以相对安全,但空气也可以吗?有的人简直不可理喻:你跟他说雾霾,他扒柴静隐私;你跟他说环保,他给你讲就业,你给他说升级油品质量,他跟你讲成本与安全……。一句话,你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还有更无耻之人,对雾霾不感兴趣但对100多万的拍摄经费感兴趣,如习惯性地发现了有一笔不能说明合法来源钱财的贪官线索,而怀疑她去美国、北约领了钱?其实,人家已说过是用发行上百万册的《看见》等著作的稿费,据我所知版权费最低在8%以上。一如当年鲁迅和左翼作家常被栽赃“领卢布”,一些无知、无能加无耻的网络喷子,其负能量不可小觑。柴静是新闻界熟路人,自然不想连累他人也不会给喷子留下口实。最鄙视那些揪住柴静开车、生孩子不放之人,这与雾霾关系不大。即便她是罪犯,也有检举揭发和自我陈述的权利,何况她不是。当年的油画《父亲》,同样受到巨大非议,认为是丑化了中国农民,若在“文革”期间作者恐怕得背负“恶毒攻击”等杀气十足的字眼被处理。当然,真理越辩越明,柴静和每一个关心雾霾的人,或许都应该感谢那些批评、质疑甚至是谩骂,因为它们也有其价值而且使问题长久暴露在阳光之下,为问题的解决铺垫更好的舆情。
前些年的吴冠中,曾说过激起轩然大波的言论,如“取消美协、画院”、“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艺术市场的“心电图不正常”、“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中国当代艺术水准落后于非洲”等。我相信这不是吴老的私人恩怨,经历过不少风浪的他也不怕什么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