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畫作品的時代風格
主講:中央美術學院 薛永年教授
任何一件流傳下來作爲書畫鑒定的書畫作品, 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書畫的本體;另一方面是書畫本身以外附在書畫一起的文化積澱和流傳遺迹 。而其中第二方面又分爲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卷軸畫上面與其聯繫在一起的積澱;另一個是在畫以外的與其有關的文獻記載 。比如說你要完成一件書畫作品,第一需要載體,看你是往紙上還是往絹上畫;確定後還要借助於工具進行創作,一旦作品完成那就要進行裝裱用來保護這個畫,以至於進入了流傳過程 。而在流傳過程中,中國人把書畫當成一種雅玩,一種高尚高雅的文玩,所以在流傳的過程裏面書畫不僅講究裝裱,而且不同的人的裝裱都有自己的裝裱格式,比如說宋徽宗有宋徽宗的格式,梁清標有梁清標的格式 。比較講究的公私收藏都有各自的裝裱特點 。不同的畫有不同的裝裱,比如說有卷 、軸 、冊等等 。因此除了書畫本身的部分以外還有裝裱的部分 。除了畫家的畫之外,還會有別人的題跋和這個人的感想或認識,還有收藏家和鑒藏家蓋的圖章等等 。有的人看了畫之後覺得很重要, 就在他的書裏把這幅畫詳細的描述下來進行著錄:包括這張畫畫的什麽、作者是誰 、畫的名字 、畫的內容 、是畫在紙上還是畫在絹上的 、是水墨畫還是顔色畫 、是裱成的卷 、軸還是裱成的冊 、他的畫法有什麽特點 、畫家是怎麽署名的 、別人是怎樣題跋的 、都蓋了哪些官私收藏印,還要發表一番自己的意見 。除了著錄之外,在一些文人的詩文集子以及他們的筆記散文裏也有記載畫的 。因此書畫的流傳過程也就變成了一個隨著時間發展而不斷增加它的文化積澱的文化現象 。所以我們在鑒定一幅畫時,不完全是看書畫本身,也還涉及到它的文化積澱所提供給我們的這些資訊 。所以我們要首先瞭解一下裝表格式和文化積澱的關係 。
幻燈摘要:
手卷的引首是明代才開始有的 。文征明42歲以前叫文壁,是牆壁的壁而不是璧玉的璧 。因爲他的名字是根據二十八星宿起的, 所以一定是土字底 。
宣和裝的手卷, 最前頭是天杆, 用黃絹做的隔水,黃絹隔水與字畫的上方有宋徽宗用廋金書題寫的書法或字畫的名字 ( 一般都是這樣做 ) 然後蓋一個雙龍璽,下角蓋一個年號璽;在後隔水與畫的上方蓋一個年號璽,下方也蓋一個年號璽;後隔水和拖尾交接處還要蓋一個年號璽,在拖尾處還要蓋一個大的璽 。方的雙龍璽是蓋在畫上的,如果是書法要蓋圓的雙龍璽 。再往下隔水與畫的交界處蓋"宣和"連朱印" " 。宣和裝要蓋宣和七璽,而每個璽印都有其確切的位置 。畫與後隔水上交界處蓋"大觀印" " " ,下交界又是一個 " 宣和 " 印,後隔水與拖尾交界處的中央蓋"政和"連朱印" " 。在拖尾處正中間蓋一個"內府圖書之印"是九疊紋 。有的沒有保存下來後面缺了,但前面還有; 有的前面壞了,有的後面壞了,但其位置是確定的 。天頭與前隔水之間蓋葫蘆印"禦書"二字 。(如下圖:1.綾天頭 2."禦書"(葫蘆形) 3.黃絹隔水 4.題簽 5.雙龍方印 6.雙龍圓印 7."宣龢"印(連珠) 8.書畫本幅 9."政和"印 10."宣和"印 11.黃絹隔水 12."政龢"印(連珠) 13."內府圖書之印" 14.尾紙)
我們要面對這些構成因素,既要涉及書畫家本身的書畫作品,又要涉及附加到作品上去的收藏,別人的題跋,以至於畫外的記載 。但各種因素在鑒定裏面是不一樣的,不是完全處於同等地步的,如何認識多種因素在鑒定裏的相互關係,跟各自所處的位置有關.。其本身就是書畫鑒定理論所要討論的問題 。而具體怎樣來從事鑒定, 這又涉及了鑒定的方法 。
明代晚期有個大收藏家叫項子京,號墨林 。他收藏書畫的書齋叫天籟閣,這人非常自負,他說"我有這雙眼別人沒有" 。所以古代的鑒賞家叫具眼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經驗的積累是通過師徒傳授的,通過文字記載便流傳了下來,而真正的在古代構成了帶有理論性的這種經驗的總結確實不多,最主要的我們可以做一下說明:一個就是張醜,明後期的鑒藏家,他首先對鑒定家作了一個理論上的鑒定,他認爲不是每一個看字看畫的都是鑒定家,其中有一種是鑒定家;還有一種是湊熱鬧的叫好事者,他們本身並不具備鑒定的本領 。當然這個問題最早是米芾提出來的,張醜繼承了宋代米芾的看法 。( 好事者,用傳統的話說就是附庸風雅,不懂裝懂 。) 鑒定家究竟應該具備什麽樣的條件呢?他不是告訴你怎樣去鑒定 ,而是幫助你積累經驗 。首先要愛好,入迷 。然後再認真的考究文獻 。另外要懂畫,懂欣賞畫,甚至於能自己動手畫 。張醜在這個基礎上總結了怎樣去鑒定書畫,有四條不傳之密:"觀神韻 、考流傳 、辨紙絹 、識臨仿"說的是不管是書法,繪畫,在鑒定時,要把握它的精神實質,書法要講究筋骨,話也要講究理趣,看它是怎樣傳過來的,三是研究它的材料,中國話講"紙受千年,絹受五百",四是識臨摹仿造 。既要懂真又要知假,這樣你就變成內行了 。
鑒定和鑒賞的區別在哪呢?狹義的講是鑒定,鑒定就是將流傳的書畫重新確定它的時代和作者,解決它的時代歸屬和作者歸屬問題 。而鑒賞包括給作品評價優劣高下,是廣義的鑒定 。所以張醜說鑒跟賞不完全一樣,"賞以定其高下,鑒以定其真僞,有分屬也"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書畫鑒定有了新的發展變化 。從五四運動開始講科學民主,自然科學的方法影響了人文學科的方法 。比如說用在歷史的研究方面 ,講求實證,靠證據說話,這才是科學 。在這種情況下,書畫鑒定界就出現了重視實證的一種趨向 ,不僅僅是積累經驗了,還要拿出實際證據來,比如說著錄 。在清末有一個喜歡中國文化的美國人弗開森 ,北洋政府的時候就在中國 ,抗日戰爭也在中國( 被日本人抓過 ) ,研究中國藝術 。他爲了便於鑒定家鑒定書畫的時候去查找著錄,就編了一本書叫 《 歷代著錄畫目 》 ,比如說你要查李公麟的 《 臨韋偃放牧圖 》 ,他這本書就告訴你都是哪些書裏記載了這張畫 ,你就可以去找那些書來對,看看尺寸是不是一樣,畫的內容是不是一樣,如果都一樣,那就可以增加你的可信度 。還要重視考古成果,因爲從地下挖掘出的東西它不可能比埋的時代晚,它是有時間界限的,所以說要研究古畫就要從最早的祖本,從考古裏面去找 。然而重視實證的同時就反對瞭望氣,中國畫講氣韻生動,畫有它的神氣有它內在的精神,所以說看畫要先看精神 、神韻 ,望氣是一個總體的印象,用嘴說出來是很抽象的,所以說望氣是不可靠的,完全是經驗性的是停留在感性階段的 。
書畫鑒定作爲一種學識,提出這個書畫鑒定之學,開始有了它的學理,有了它的方法的雛形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在國內以張珩爲代表,當然在張珩之前上海文管會的主任徐森玉最早提出了書畫鑒定的理論,只不過到了張珩時有了進一步的完善 。徐森玉在當時的一本書 《 畫苑論英 》中提到書畫的鑒定,但他主要講的是書法,他說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風尚 。而這個主流的趨向力量很大,別的畫家都受它的影響,所以形成了一個時代主流的風格 。每一個畫家都有自己的面貌和精神,雖然一個畫家有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但是他一直有一條貫徹始終的特點,所以看畫不能只看圖章 、著錄,要從畫的本身入手 。而他所講的本身,實際就是看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然後再結合印章 、題跋 、紙絹 、著錄等等 。這就是說不僅把書畫鑒定的各個因素裏面區分出了主次,而且還講到了之間的關係 。到了六十年代張珩爲建立中國書畫鑒定之學, 提出了理論和方法, 理論是主要輔助依據的理論, 方法主要以講風格比較爲主 。用張珩的理論講書畫鑒定,作爲依據性的東西最主要的依據是書畫的風格,風格又分爲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 。先看時代風格後看個人風格,這是張珩的理論 。不是先看印章 、題跋 、著錄,那些是輔助依據 。而張珩理論的形成有兩個來源,一是科學主義,他講的依據就是證據;二是把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和方法論拿來去指導書畫鑒定 。
幻燈摘要:
明代松江有個擅長作假的鑒定家叫張泰階,爲了賣出他的假畫,他編了一本書《 寶會錄 》 。
宋代花鳥畫多受到宮廷畫院的影響是工筆設色的 ,個別的畫家用水墨畫,沒有形成主流 。而元代的花鳥畫主流就是水墨的,不僅畫梅 、蘭 、竹 、菊是水墨,畫比較複雜的花鳥畫也是水墨 。但這種水墨又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齊白石 、吳昌碩的大寫意 、大筆頭的畫,它比較細有點像我們今天西畫素描的特點,畫得還是很工,這確實是元代的一種風氣 。
幹隆五璽 、七璽 、八璽 ,"幹隆禦覽之寶"朱文,"幹隆鑒賞"圓的白文,"三希堂精鑒璽"豎長的朱文,"宜子孫"方的白文,"石渠寶笈"白文,"三希堂精鑒" 、"宜子孫"嘉慶時也有,內容一樣,大小差不多,但並不一樣 。
工筆重彩講形似,講格法 。南宋時,對生活風俗畫有濃厚的興趣,而宋代避諱從宋真宗時開始 。
風格是藝術成熟的標誌,我們講個人風格就是一個畫家通過學習 、閱曆,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創作方法,然後又擺脫了別人的影響,不在別人的陰影下生活而創造出來的自己獨特的藝術本身,而藝術本身外表是有特點的,不僅在表現形式上有,在精神內容上也有 。這種特點以藝術本身的形式出現,藝術就成熟了,成熟之後就在自己的腦子裏形成了自己的東西 。所以說風格更深入一層,就跟這個人是一致的,法國作家布豐曾說"風格即人" 。有的鑒定家說看字看畫,不就是看筆墨麽!特別是用筆,用筆最能反映個人特點,這句話並不錯 。但比較起用風格來說明鑒定的主要依據和內在依據就顯得淺薄了,因爲筆墨本身它不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 。而風格是形成風格的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給人的一個有機的 、完整的 、整體的烙記 。給你的是一個視覺印象,一筆一畫它不是一個整體,所以首先要懂得風格,特別是要懂得拿眼睛看的這個藝術的風格 。要從個人風格開始弄明白,即要知道構成這個表現一個人的獨特風格 。比如說是書法,既離不開他的用筆,也離不開他的結體行氣,這是你能看到的 。從你所看不到的來講,書法風格既離不開他的師承,也離不開他的閱曆,他的教養,包括這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 。他是綜合了各種內外主客觀因素形成的 。但是我們如果從作品上來把握風格,那就涉及到美國學者夏皮羅所講的問題了。一個是題材,這幅畫可能畫的是某地山水,某個人物,也許是畫古人畫過的那張畫,這些都是題材;另外一個是形式因素,一筆一畫都是形式因素;還有一種是形式間的關係,比如說結構 。畫山水風景畫,把近處的景物畫大遠處的畫小,這是一種處理關係 。再一個就是按沈括所總結的"折高折遠",就好比說你站的很高而你要畫遠中近,你可以把它畫成"之"字形,路是"之"字形,水是"之"字形,在遠處通過幾個曲折表現出來 。他有各種處理之間的關係,形式的關係就是處理空間 。這種形式的關係最能反映時代的變化 。比如說西洋的焦點透視沒有傳到中國之前,畫空間是不用焦點透視的 。這種形式的關係就反映了這個時代,當然還有品質,這個品質就涉及到藝術表現,藝術的整體給人的獨特的審美感覺,這樣就牽扯到我們怎樣去認識風格,怎樣去掌握風格 。掌握風格作爲一般的人即使不搞書畫鑒定,你去看一個書法看一個字畫的時候,都是首先獲得的主體印象 。當然你從事書畫鑒定之後,既要保證這個認識風格的能力還要進行風格分析 。當你一般的來對待一件書畫作品時,你是一個整體印象,按自然科學的眼光來看,比如說你看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測量他的身高 、體重 、五官的位置等,你把他像照像一樣複製下來 。就正常人來說,這種實際是右腦的作用,不是左腦,是屬於形象思維裏面的,他首先把握的是整體,整體裏面他首先把握的是特徵,抓住特徵之後是簡化,簡化之後利用他視覺的積累進行完形,他自己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一般人都是按照這個規律來觀察事情的 。所以古人所講的看神韻 、看氣韻 、望氣都有他某種合理因素 、我們所講的作爲一種鑒定的學理,還要進行風格分析,就是分成若干個方面,若干個方面裏最重要的就是形式之間的關係,所以趙孟 講書法"結體因時而言,用筆千古不一" 。 後來美國的方聞提出要注意山水畫的結構,而他所說的結構就是如何處理山水之間的空間關係,他認爲唐人畫的山水就是幾座山組織在畫上,山之間沒有有機的聯繫是平面的,後來到了宋代就開始通過空氣,描寫空氣"山欲高雲霞鎖其腰"把山統一起來,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到了元代初年有的畫就完全有點像我們現在的素描,可以看到焦點透視的視覺空間 。他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即山水畫家處理景物在空間關係的規律 。你把這些規律記在腦子裏去鑒定畫,先不管他是哪個畫家,首先就可以判斷他是哪個時間段的,形成這個山水畫的結構分析 。
幻燈摘要:
倪雲林用側峰畫山水,給人的感覺蕭疏凋落的 。清弘仁的則是清冷勁健的 。倪雲林畫山石用折帶皴,比較強調乾澀的感覺,而弘仁比較強調線的中鋒,石頭往往有些地方染的很重,淺顔色中間加個重顔色,使它有一種跳躍感 。
過去往往是這樣認識的,就是說一個書畫家,一個開宗立派的大的書畫家,由於他的藝術上的高度成熟,高度完美,就會影響一批他的弟子 、學生,還有他的再傳弟子,就形成了一個時代的風氣,當後起之秀同樣的擺脫了這種影響又成爲一個大家的時候,又會影響他的後人,這就形成了一個人和追隨他的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流派 。而某一個延續時間比較長的流派就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就是一個時代 。開派的書畫家跟追隨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風格,這種理論是一種假說,歷史上國內外的鑒定家都認爲一個時代有一個主流風格,他所說的是主流風格,是影響全局的一種風格,事實上不盡如此,有時一個時代有兩種風格,都有很大的影響 。或者說除去那種主流風格之外,還有一種非主流風格也在發揮影響 。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你只拿主流風格去建立你鑒定的尺規,那麽遇到非主流的風格,就會完全斷錯了時代 。
幻燈摘要:
明,李在,宮廷畫家,畫體學習南宋水墨蒼勁一體,學馬 、夏一類,強調蒼勁的線條,用墨拖泥帶水,用紙本繪畫 。畫的時候,先用筆蘸水和淡墨,後再蘸濃墨,這樣在筆肚裏墨就開始滲化,筆尖是顔色最重的地方,筆肚是逐漸變淺的 。畫時先畫重的地方後畫淺一點的地方,再畫再淺的地方,最後加水畫更淺的地方,這種畫是一遍畫成的 。這種畫法到了明代,在延續了馬 、夏畫法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個新的發展 。此畫法比馬 、夏的顯得躁動 、不安靜,線條更潑辣 、更豪放 。
米家山水,雲山雨樹,模模糊糊,畫樹都不畫根,雲也是模糊的 。
倪雲林的畫大多數情況下不蓋圖章,光題字,也有有圖章的,但是少數 。
細節不是風格,風格是對他的藝術作品的總體關照,是藝術作品其本身那種形式透露給你的那種精神 、那種獨特的美 。進行分析時要注意細節,但不能把細節絕對化 。
明代最早的水墨寫意花鳥畫畫家是林良 。他在筆墨上比較豪放,蒼勁有力 。尤喜畫猛禽 。畫法明顯受南宋馬 、夏影響 。給人的感覺,那種美是強有力的,矯健雄壯的 。
清康熙年間年庚堯的弟弟年希堯,把西方焦點透視的書看了,寫了一本關於視學的書,專講焦點透視,而且由於西方畫家被宮廷吸收爲宮廷畫家後,他們把西方講明暗,講透視,講質感的方法帶來,才在中國發生了影響 。幹隆以後,不僅在卷軸畫裏面,在民間的年畫裏面都有這種焦點透視 。
不太注意寫真景,又非常注意線條筆墨變化跟畫面本身平面的感覺 。這種東西是明末清初才流行的 。這種風格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平面的豐富變化的筆墨趣味,已經不是那種大自然的概括了 。
黃公望用披麻皴,石分三面 。晚年信道教,畫表現的是一種精神的超脫,山包畫的非常自由,又表現了大自然的這種生機,線條筆墨非常自由 。
明代盛行的是水墨,而白描界畫的盛行是元代繪畫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畫人物用白描,畫樓臺殿閣也用白描 。元代白描風格的創始人是王振鵬 。
元末王蒙的畫茂密深秀,倪雲林的則蕭疏蒼淡 。
清初王原祁的畫靜穆 、厚實 、莊重 。王石穀的則比較明快清新,描寫實景,用筆墨的手段是生動活潑的,比較有生活氣息的,表現一種生活情趣 。王原祁則是通過山來表現一種凝聚的力量,用筆像是棉裏裹針,筆做金剛杵,注重畫的整體的榮漫起伏,非常重視形式本身的東西,不是一種生活氣息而是表現山石的內在結構 。
藤黃 " 咬 " 紙,宣紙上的藤黃,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褐色了,有時能把紙咬碎了 。
再一個方面,個人要增長鑒定能力,雖然我們講時代風格,流派風格以及個人風格,但嚴格的講風格是我們用來說明書畫的 。風格只在具體的作品裏,個人風格是最基本的單位 。時代風格在個人風格中,流派風格也在個人風格中,所以把握個人風格是第一位的 。而把握個人風格要注意到的問題,就是要系統的看作品 。它處在一種變化的過程裏,又有不變的因素 。一個畫家成熟了,成熟了之後他還在發展,但是他有不變的因素,在他沒成熟和他成熟之後來比,也有氣質、性情上的一致 。這樣通過每一個個案的深入瞭解,不斷的滾雪球,那麽就對一個流派,對一個時代就有了更多的積累,積累多了遇到具體作品,再加上輔助依據的鑒考結合的研究,就可能做到比較接近符合實際 。
古代書畫鑒定概論
主講: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餘輝先生
一、 概念
鑒定是什麽?
鑒即鑒真僞,定即定高下。一件東西定出它的真僞來了,那麽水平怎麽樣呢?如果是真迹,有可能在定的時候,定的水平比較差。不是畫家的精品,不是代表作。一件作品,你見了之後可能是贋品,但它做的比較好,有可能是一張上乘之作。例如:張大千造的假石濤以及其他的一些假畫,作爲鑒來說它是僞的,但作爲定來說它是高的。除了定高下,還要定作品的時間,看它是早期的、中期的,還是晚期的。什麽是贋品?贋品是相對的,不是說所有贋品都是假的,沒有價值。例如張大千造的假石濤,對於石濤而言它是假的,但對張大千而言它又是真迹。我們帶著這個觀念去看古代書畫,要多留點心。即使是贋品也要看它是什麽時候的,如今人造的明清的假畫,相對於今人來說它是真迹,但它卻沒有了歷史價值。
書畫作僞的源流,是先有現象後有行當。最初的作僞不是以經營爲目的,是爲了炫耀個人才華。最早在六朝的時候,文人比較放達超脫。張三仿李四的字迹,然後拿這個跟李四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說當時有個人叫鍾會,有人摹其筆迹至鍾會下屬處騙取了一把寶劍,之後鍾會看見了這把劍感到奇怪便問其故,於是大家哈哈一樂。因爲當時書畫還沒有市場,或者說市場還沒形成一定的規模,但已開始有書畫收藏了。到了唐代才真正開始出現了爲利益而造假,也就是說唐代才開始出現造假的行當。當時,有個美術史家張顔遠寫的《歷代名畫記》就記錄了一些當時書畫作僞的情況。提醒要買畫的,應注意辨認印章以及畫的風格等等。因爲唐代社會經濟比較發達,所以就有人喜歡一些收藏。在中國歷史上造假出現過三次高潮。而唐代只是開始有這一行當,還沒形成高潮。第一次高潮在北宋;第二次是在明代中後期。每一次高潮都有一些假畫流行,現在北宋時作的假畫已經很少了,而北宋時作的都是唐以前的假畫。明中後期作的假現在是可以看到的,特別是明代一些畫家摹仿浙派的一些畫風去做南宋的假畫。第三次是清末民初。如果把現在也算上就是第四次了。二十世紀末造假一次比一次凶,而現在造假到什麽時候結束恐怕很難預料。造假一般都在社會發展比較繁榮的時期。鑒定古畫是古人比今人強還是今人比古人強呢?可以說鑒定元以前的書畫今人比古人要強,因爲今人可以根據出土文物及文獻來考證元以前的作品。古人則沒有出土文物可以驗證。比如服裝,古人服裝是什麽樣的,宋人是不知道唐人的服裝的,這是古人的局限。鑒定明清的書畫則是今人不如古人了,他們距明清時代較近,甚至是前後代或同時代,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