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要找到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进去,写出今天的书体
(济南对话之十三)
提问:刘老师好、于老师好,特别高兴今天刘老师能来我的家乡济南办展,我特别高兴。我是中央美院大三的学生,我叫魏冉。我想先谈一下我的一点感受,上学期的时候刘老师去我们学校给我们讲课,在我们班讲了两个月的时间。讲的是行草书的临摹与创作,除了技法上面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以外,我有一点感触特别深。刘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要求,就让我们自做诗词进行创作。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感觉,就是自己写的内容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能够对自己的感情把握的特别准确,很真情地去流露。尤其是在写行草书的时候,对自己写的诗词的感情,就能够很真切地传达到作品的节奏感,包括章法当中,打破了之前创作的程式化的东西。就是我们之前在写创作的时候,尤其是行草书创作的时候就经常打稿,把节奏、章法全都设计好,那样的话这个作品的程式感太强。如果自己创作的话能够很自然地去把握作品的节奏感,我也建议大家在写创作的时候,尤其行草书的时候,可以试着自做诗词去创作,这样对于我们行草书的创作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刘老师,关于楷书创作,就是楷书创作怎么样才能够更有一些想法?因为楷书就是一种比较工整的书体。像我平常擅长写褚遂良的,我就把褚遂良的楷书笔法融入到一起去写,就是汲取笔法中的节奏感和里面的字形。我想问一下刘老师,楷书创作的话,给我们讲一下方向,除了这些东西以外。
刘正成:她一个问题和前面一个情况的陈述,你陈述的时候,我给她补充一下,我的教学在一个多月时间,我有一个深切体会,就是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关键在我们教师的调动、发现、培养。我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的同学写诗,有的能写,有的不能写。写作品的时候,我看他们临摹,写诗也临摹,创作性临摹,风格上的变化,笔半变化,结构的变化。经过一个月训练之后,我发现有一个人马上就把诗写的很好,而且作品都完整了,而且创作中间怎么样写实的临摹,然后怎么创造性找到自己的风格?有的草书开始练不熟练,到结果的时候写的非常好,所以我把他们三四个同学的作品准备拿到中国书法杂志上去发表,按照他们程序…怎么发表。所以我觉得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座有很多书法教师。现在我们大学里边著名的教授都不给本科学生上课,这是非常遗憾的。中央美院明年还要让我讲,明年王东镛教授如果来讲我就讲,因为本校的学生不给本科的学生上课,让我去上,不行,你们要上我就来。所以学生潜力无限,我们学生,面对面地学生就是启发他们。现在的人多聪明,比我们那个时间的人多聪明,如果你们能发现他们好的地方培养一下,他们能够在四年中获得更大的成果、更多的经验,同时也教学相长。
第二个关于楷书的问题,当然我讲康有为为什么要卑唐呢?就是唐代的楷书法度太深远了。我们今天写楷书不是,宋代人就写不好楷书,为什么?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就写不出来,苏东坡写的楷书要是按照唐代的工具来说他就不行,他就没有欧阳询的结构这么稳,他是黄金比例。他一定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发展,到了我们后来明末时期以后,明清为什么学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的窍门,他比北宋、南宋人更聪明,他用行书的笔法写楷书,就让楷书非常自然的变化了。到了清代以后,他们清代人也非常聪明,出了一位楷书大家叫赵之谦,这样一个大家,他们用什么呢?他们用碑,就是书法的书籍过渡时期的这种书体拿来作为楷书的范本。如果叫他写欧阳询,他打死也写不过欧阳询,也写不过柳公权,那种笔力精准。
我们今天提出写楷书的时候,我想借鉴历史的经验。我们要学习苏东坡楷书的个性化,他不是按照颜真卿的楷书写的。要学习赵孟頫的用行书的笔法写楷书的方法,写出赵孟頫的楷书。同时,我们要学赵之千的方法,用他的方笔来写楷书。所以我们今天写楷书,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进去,写出今天的书体。现在写楷书很难写出自己的字形体,为什么?按唐代的标准,唐代已经走到尖端了,没有一个人的结构能超越欧阳询和柳公权的,但是一代一代地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所以你就看怎么办。你是追求楷书的个性化,还是追求楷书的笔法化?或者是像赵之谦追求他的过渡书体的这种,代表隶意的方笔的书法。所以楷书,我觉得用更宏观的方法去把握楷书的尺度。但临摹,我觉得临颜真卿的比较好,因为他比较开放。不像柳公权和欧阳询这么封闭,所以我只能比较概括地对楷书提出这种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