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书法专业教学大纲当下试验模式与教材体例
张韬
【内容提要】
本文所论,以高等院校师范类本科生教育书法专业教学大纲试验模式与教材体例为主,兼顾艺术与综合类高校书法专业教学。
教学大纲核心内容:原则,规范,目标与任务及课程教学单元结构安排。
教材体例包括:书法专业技法理论与实践教材,书法专业理论教材,与书法专业相关的教材。
【关键词】 教学大纲 教材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第一份具有学科化、专业化、体系化书法专业教学大纲,首推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教学大纲。至当下,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书法篆刻专业,不同学术属性归属下的书法篆刻专业,所制定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体例有所差异。
我国高等书法教育,最早可上溯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设置图画手工科,首次将艺术教育引进大学课堂教学,为20世纪初的高等书法教育提供了一种新式的教学结构关系,比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种种,因资料有限,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确认当时详细的有关教学情况,但远已与私塾的教学结构关系完全不同——不仅仅是教学结构关系的变革,更看重的是教学理念的提升。这筚路蓝缕之功,毕竟为走向多元形态的当代高等教育开创了一条可以变革或者说是通向新型教学结构关系的可能性。正是这最初的变革,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书法刻印科”的建立,即昭示着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形态的建立,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种种已显示出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化教学结构关系。
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已形成了多元的教学结构。以教学大纲中课程内容设置为例:当代的高等书法教育的三种不同教学类型,其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对书法本体教学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它包括书法、篆刻临摹、创作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个板块。在一个实践课程设置格局中,将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习内容进行量化,从大学一年级的“准确的临摹”到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创作,尽可能以学科化、专业化的立场进行详细分解,并尽量把“临摹课程”与“创作课程”区分开来,特别是关于“创作课程”的设置与强调,这在以往的书法教育中是不曾有过的。比如“准确的临摹”,侧重点以“理性教学”为核心,强调学生对字形、结构、空间、线条、笔法、工具性能(如毛笔、纸张等)的观察、思考与把握,培养学生准确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捕捉能力以及对技巧把握的准确性、熟练性等。相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准确的临摹”目标而言,大学四年级的“从临摹到创作”、“毕业创作”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理性教学”为重点,但辅助以“逆向思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学生对前三年学习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其对古典范本、书家作品风格的判断、转换、运用能力。从古典风格的模拟逐步走向创作。比如风格训练,则可以提升出如下一些程序:1.对原范本风格的准确临摹;2.同一内容三至五种不同书体的模拟创作;3.同一内容三至五种书家风格的模拟创作;4.同一内容不规定书体、风格的自我风格设计创作等多种。所有训练程序中的临摹、模拟、创作,尊重一个原则:一切从传统中来,所有的创作(准创作)作品,既是古典的,又具个人思想,充满现代人的审美精神。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惟其高,才是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所拥有的学科价值。
在理论的教学内容中,则以书法史学、美学,中国文化等为重点。书法史学的内容大概有:中国书法发展史、批评史等;书法美学的内容大概有:书法美学,技法美学,风格美学,艺术概论形式美学,书法技法与书体理论。书法学的内容大概有:书法艺术比较等书法学概论,书法教育学等;中国文字方面内容大概有:书法教育学,古代书法教育,当代书法教育;中国文化的内容大致有:方法论,书法文化,古文字学,字体与书体,书学杂识,诗、词、书法文献学,古代书论等。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设置,遵从了不同教学类型的逻辑规律,凸现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所占据的艺术水准和学科水平。
教材,是教学大纲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优劣得失。这些教材研究成果,大致包括书法教育学科研究;书法教育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书法本体研究;与书法相关联的边缘类知识研究及域外书法研究等。
书法教育学科研究方面的著作如《书法教育学》、《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等。作为书法专业的教学研究,这方面的教材强调书法教育学科的专业特性和教学方法上的系统性。譬如首先应该是大学的、书法的、艺术的;其次应该是教学的、课堂的、方法的;第三应该是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成效性。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的应该还有第四即可检性。一切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高超都必须放在一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展开,然后对其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这就是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对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方法的要求与期望。以目前高等书法教育课堂教学成果看,这样的要求与期望值还可以更高一些。因为不是所有的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都纳入了一个学科化、专业化、体系化的良性教学循环轨道。尽管高等书法教育课堂教学成就显著,但需要推进和提升的方面还是很广阔的。
书法教育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方面的成果如《书法与中国文化》、《通礼修文,以书养德——大学生的书法修养》等。这是一个以中国文化背景为主题来关注书法的高等教育的教学课题。它比较多地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的提炼,倡导以“文化”养书法艺术。将学生的品德、人格、技术(书法技能)推向大文化的熔炉中进行冶炼,试图打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又兼融书法艺术高水准、高品位的书法艺术方面的人才。
相对于上述两个方面来说,书法本体方面的教材要丰富得多,它大概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大类:理论类则有《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批评史》,《书法美学》,《二十世纪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等。实践类则有《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等五种书体及篆刻的临摹与创作教程。以临摹教程而论,在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则有如下一些训练程序: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摹,印象的临摹,从临摹到创作等。这些程序的设置,更深入、细致,具体地分布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每一个学年中。准确的临摹(1~8个单元)分布在大学一年级的实践课程训练中;分析的临摹(9~19个单元)分布在大学二年级的实践课堂训练中;印象的临摹(20~33个单元)分布在大学三年级的实践课堂训练中;从临摹到创作(34~43个单元)分布在大学四年级的实践课堂训练中。当然,大学四年级仅仅有“从临摹到创作”的训练程序设置还不够,还必须有大学书法、篆刻创作课程的实践训练程序与创作。
与书法教学相关联的教材如关于古文字学、诗词、中国绘画史、艺术概论等。这些教材作为对书法专业学生知识的层累与叠加、横向深入与纵向拓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域外书法教材如日本书法史、日本篆刻史等,对了解域外书法现状,扩充书法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眼光与开放的观念、胸怀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