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7-14 1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哪位朋友能告诉我怀素〈论书贴〉的内容是什么啊
灌水-再来个全的:
- 中国书法在线 (http://www.zgsf.com.cn/cgi-bin/leoboard.cgi)
-- (http://www.zgsf.com.cn/cgi-bin/forums.cgi?forum=64)
--- 怀素的狂与病 (http://www.zgsf.com.cn/cgi-bin/forums.cgi?forum=64&topic=720)
--------------------------------------------------------------------------------
-- 作者: 老米门徒
-- 发布时间: 2004/12/13 09:10am
怀素之狂与病k9
周宗岱9rr)C
(一)s
谈怀素,离不开一个“狂”字。VB
身为和尚,他不但“不谈经,不说禅”(1),还敢于不把佛门戒律放在眼里,吃鱼啖肉,喝起酒来,要“连饮百杯”(2)。酒灌足了,“大叫—声起攘臂”(3)挥毫狂草。贵重的鱼笺绢素他嫌太小,不过瘾,若有“粉壁长廊数十间”,他便写上:”满壁纵横千万字”(4).一边写,还会“忽然绝叫三五声”(5) 。“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⑥。看起来,怀素的追求更重在书写过程本身,在书写过程中,他得以尽兴宣泄自己狂热的情感,也确认了自己的价值,得到某种满足。%
在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论是面对永州的父母官还是京城的王公大人,他决不拘谨局促,任情恣性,旁若无人,如果听到他心服的见解,即使是颜真卿这样威严的大官,他也会不顾礼仪,“抱颜公脚唱贼”(7)。他讲话也狂,“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8)。在唐代,讥笑王羲之是要胆量的。W!
狂热的感情,自然在艺术上物化为狂的笔迹。怀素的草书,往往是尽情地挥舞,—行数字,—笔飞旋盘结而下,在壁上作书。“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⑨,何等痛快。留传到今日的《自叙帖》正可让我们领略他那纵笔挥舞的狂劲。,t7
当时人谈到怀素.几乎人人都用“颠、狂”字样。贯休说:“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10)。窦冀说他是狂且逸”的狂僧⑾。任华说,就是“以颠为名倾荡于当时”的张旭,也“恨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说他“负颠狂之墨妙,有颠狂之逸才”⑿。李舟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⒀。`HMeL+
“狂”,是怀素最重要的特点:研究怀素。“狂”字是关键。4RH,Vp
(二)+bcCtV
“狂”字既为关键。我们就不能不研究,怀素之狂是什么性质的狂?是患精神病的真狂?是以狂作为惊世骇俗哗众取宠的手段的假狂?是某种强烈的情感,痛苦的喷发?I
今所传怀素之作,有几处谈到他自己的身体情况。THp
《论书帖》云:“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这奇奇怪怪的“颠逸”行为,是不是精神病? -v
在怀素入京之前,他的狂放行为,不如入京后引人注目。4Gn
大历元年至大历四年,王 为永州刺史。在怀素入京之前,他热情地接待过他治下这还不甚出名的年轻和尚,并写了褒赞的诗篇。值得注意的是,王 诗中所写的怀素,行为不狂,书法也不太狂,只不过是“多逸意”而已。这与窦冀、贯休、任华等所描绘的入京后的狂僧,有很大程度的不同。]j
怀素入京,不是独自去的,是“礼部张公将尔来”⒁。《自叙帖》也说:“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如果怀素真是颠形诡异的精神病人,张谓不可能携他去京城,还广为引荐。^(3B]*
在京城,怀素引起了哄动效应,王公大人,争相接待。“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 骏马迎来坐中堂,金盆盛酒竹叶香”⒂。这种盛况, —方面当然是怀素草书艺术的魔力,另—方面也是当时的时尚所致。=}p+
唐代经贞观之治直至开元,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统治者有自信心,非常开明,对艺术家们予以优礼。狂放如李白,备受尊崇。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的传说,只能发生在唐代。宋朝还可以,到了明朝,大臣已是奴才,只能跪著奏事,不合意马上拉下去一顿打(廷杖),文章有问题,抄家灭族,谁还敢狂!盛唐对那些狂放的艺术家,不是打击,批判,而是优礼。杜甫《饮中八仙歌》形象地描绘了那些狂放的名士是怎样一副醉态。稍前于怀素的张旭,“嗜酒,每大醉,狂走呼叫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号张颠”⒃ ,却享盛名。 这不会成为怀素的榜样吗!怀素之狂,当然是内心的需要,却正好投合了这一时尚,或者说是时代允许或助长了他。他的书法是那么精湛,他的书风又正是最能激动人心,最时髦的狂草,他是继张旭之后的最了不起的草书大师,理所当然地他会得到那种名动京华的效应。一种风尚.必然要制造—些明星或偶像。怀素,正是当时的明星。;tN"F
统治阶层对怀素的欢迎,又可作为一个证据:怀素其人尽管醉酒,狂放,却是一个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的人。这些王公大人、文人学士,都从与怀素的交游中得到了愉快。p3XP\
真正的精神病人,总是要制造麻烦,令人不快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如果怀素是真正的“狂病”者,大家绝不会争相接侍,更不会写下那么多热情洋溢的赞颂诗篇了,再说,这些诗文没有—处提到怀素有精神病。V%h?b
书法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所谓书如其人。怀素如果有疯病,必然在其作品中有所表露.我们一定可以从其书迹中寻出蛛丝马迹。U-5
怀素《自叙》诸帖,狂则狂矣,却绝无乱来胡搅之处,明显为二王—脉。戴叔伦“古法尽能新有余”的评价,是确切的。B7
他的狂草,也不是剑拔弩张,一味狂放,而是一种蕴含丰富的艺术形象:“或细微,仙衣半折金线垂;或妍媚,仙花半红公子醉”⒅。“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任华还特别指出怀素艺术的另—个方面:“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⒇。这是怀素精谨的一面,也正是《论书帖》、《小草千字文》这类作品的风格。在以狂草为主要创作形式那段时期,怀素仍然写精谨的小草,只不过这种平正的风格远不及他狂放纵恣的那种风格那样被人注意罢了。^
晚年的《小草千字文》表现出一种安宁、恬静,甚至还有点虚弱,用笔比《论书帖》更为温厚、随和,这只可能是一颗宁静的心灵的外化,怀素内心的风暴平息了,他终于成佛了。Ljb
怀素之狂,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被强制压抑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的喷发。强烈的情感而又助之以酒,必然做出种种无节制的行为。酒精有解除中枢神经抑制功能的妙用。酗酒.有如炸倒防洪的堤坝,感情的洪水便泛滥成灾了。酗酒之人,哪有不狂的呢?Cv2;o
(三)B
怀素患病,是在什么时候?清康熙时顾复考定《论书帖》为怀素“早年所作”(21)。那么.怀素风废四年就更在“早年”了。这种观点,难以成立。HJ/
所谓早年,至少是三十多点吧!怀素入京,熊飞先生考定为大历四年.时怀素三十三岁;我们从任何地方都查不到怀素这段时间有病,风废过四年—类的记载。sTXa)
如果说怀素入京时是病愈之后,那么,他开始患病的日期至少是入京前的六七年之前。因为,从开始患病、病重到“风废”四年,然后病愈、康复,直至可以长途旅行,至少又得两三年,如此算来,怀素患病是在二十五岁左右了。 二十多岁就病到风废程度的人,能练出那—手震撼人心的草书吗?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论书帖》绝非怀素早年所作.怀素患病也绝非入京之前。h{\
怀素何时患病?《食鱼帖》提供了线索:“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 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其中所云“久病”,应该就是指“风废”四岁那一段了。此帖说明,“久病”是他来长安一段时间以后的事。u#D
《自叙帖》书于大历十二年,时怀素四十一岁,来长安已经九年。《自叙帖》全文洋溢著自信和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之情,没有提及病痛与苦恼。我们可认定,怀素这场大病,必在写《自叙帖》之后。亦即四十岁之后。即算是四十岁起病,加上病重、风废至痊愈的全过程,《食鱼帖》、《论书帖》当为五十岁前后的作品了,五十岁时,也就可以自称“老憎”了。1T
再从艺术造诣来分析,《论书帖》精熟了二王法度,沉着自如,不见火气,应非“早年”之怍,而是“复归平正”时的作品。再与六十三岁所书之《小草千字文》比较,则用笔劲锐,使转多硬折,稍逊闲适自然之气,定于五十前后所书,也是恰当的。k_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怀素风废,应该在四十五到五十岁之间。S5$Q,
(四)P
怀素的病,究竟是什么病?前人没有记述,我们仍然只能立足于怀素自己的记述。[#U
《论书帖》提到自己“风废”已经四年,“颠形诡异”。所谓“颠形诡异”,既不是精神病,就只好作症状奇奇怪怪解释了。|!%fb
《食鱼帖》中有:“故久病不能多书……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怀素患的是慢性病,而且活动不自如,字也不能多写,不过也非卧床不起,还可以坚持参加这次集会。/0*TZ
《律公帖》说得更具体一些:“贫道频患脚气,异常忧闷也。常服三黄汤,诸风疾兼心中,常如刀刺,乃可处方数服,不然客舍非常之忧耳。律公能抬步求贫道起草,斯乃好事也。卒复,不尽垂悉,沙门怀素白”。“乃可”这种语式,怀素在《苦笋帖》中也使用了:“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这里“乃”就是“你”。旧《辞源》释“乃”为“尔汝之称”。看来,这个律公是爱好书法的医家,怀素才提出“乃可处方数服”的请求。]lz
我们对照这几处怀素关于自己的疾病的述说,就会发现,其中多处相互矛盾,不好理解。g
(一)《论书帖》说自己“风废”,《律公帖》却说自己“频患脚气”,又说“诸风疾兼心中,常如刀刺。”究竟是风疾,风废,还是脚气?4.X:X!
(二)怀素“频患脚气”,“三黄汤”却是”治中风”的药方,并非治脚气的方子,怀素为什么常服而又有效?4Pz!"
(三)怀素如果是中风,“风废”四年之久,为什么还能写字,而且晚年益见精醇?9^.(:E
(四)如果怀素不是中风,为什么又常服治中风的三黄汤?<_F
(五)中风患者,重则死亡或卧床不能行动,轻则偏枯,病情是稳定的,一般肢体麻木不仁,但不会“常如刀刺”,更不会“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T6
这些自相矛盾之处,我们不作出确切的解释,就无法判定怀素的疾病。S1p8
问题在于,怀素是唐代人,他使用的医学词语是唐代的通用含义,经过千多年,这些名词术语的内涵外延不可能不发生变化。我们只有弄通唐代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才能正确理解怀素的述说。0WV,r
怀素自言“频患脚气”,古代中医学所云“脚气”与西医所说缺少维生素B1所致的“脚气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包括了痹症一类的肢体疾病。古中医往往以症状归类,不同病因而症状相类者,可归于一类,下肢的风湿痹症与脚气症状相类,故尔归于一类。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专论“风毒脚气”,他认为脚气是“风毒中人”所致,脚气有各类症状.其中“疼痛为湿痹”,而一般脚气是以两脚软弱无力,脚胫肿满强直、缓弱麻木为特征的。严重到脚气攻心时就引起心胸筑筑悸动.危及生命了(22)。怀素自云“风废”,行动不便,应当是“湿痹”,而非一般脚气。Fx3kG+
“三黄汤”是古代主治中风的验方:《 备急干金要方》(日本江户影摹北宋刊本)收录了三黄汤(P.166),题曰:“仲景三黄汤方”。其方为:yic
麻黄三十铢 黄芪十二铢F$z]1
黄芩十八铢 独活一两`6C9
细辛十二铢z
右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两服大汗,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六铢,气逆加人参十八铢,心悸加牡蛎十八铢,渴加栝楼十八铢,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方秘不传。0%kV4
铢,古重量单位,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汉书·历律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oOD;kQ
咀,《辞源》释为:“药之粗剂为 咀,见《方书》。李果曰: 咀,古制,以口咬细也”。%1w
孙思邈之《千金翼方》和清代乾隆时所编《古今图书集成》也收录了三黄汤,微有差异,后书无细辛。zG
三黄汤是治什么病的呢?《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都列于“诸风”、“中风”类中,其功用为:“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思饮食。”《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同样列入“风门”,是治风疾的验方,其功用也相同,不过指出还可以“兼治贼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3
三黄汤的功效首为“治中风”,怀素也说自己“风废”四年,“诸风疾兼心中”,怀素是不是“中了风”呢?今天“中风”专指脑溢血、脑血栓一类。怀素肯定不是“中风”,如果怀素中了风,不说半身不遂,至少也手脚不便,肯定写不出《论书帖》、《律公帖》一类的书法杰作,史籍中也没有怀素中风,或者中风后“左书”一类记载。那么,怀素所说“风废”、“风疾”指什么病?为什么要服之三黄汤呢?[hYfW4
问题又在于中医学“中风”的概念与我们今日所说“中风”(脑溢血、脑血栓)不是一回事。;;p&
中医学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把季节性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归纳为“风、火、湿、暑、燥、寒”六气。六气异常,是为“六淫”。六淫可致病,淫即过度、邪恶之意,故因风致病,名曰“风邪”。《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风邪的主要特点是善动多变。在自然界,空气流动为风,风是轻扬的,来去无踪,变化迅速。中医学将这种风的物质属性与疾病的症状联系起来,或病因直接与风有关,或症状与风的特点相类,都称之为风邪致病,也就是“风疾”。cIt_
风性动摇振掉,凡症状具有震颤抽搐等特点的,都是“风”,如“羊角风”、“破伤风”、“抽风”等等。甚至“帕金森氏病”、“舞蹈病”也因有震颤病状而视为“风火为患”。Tql
风性轻扬上浮,凡症状见于头面等人体上部的,多风邪所致,如“肾风”、“大头风”、“偏头风”,都是头面肿大或疼痛。N}X%VH
风性变动不居,如果症状表现出流动多变的特点,多风邪所致。游走性的肌肉关节酸楚疼痛。发无定处,称为“风痹”、“历节风”。脑溢血、脑血栓就是因发病急剧,像风一样突然吹来,故名“中风”, 又名“卒中”。!o' T
中医学:“风”、”风疾”的外延相当广。《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专论“诸风”。首先提出:“歧伯曰:中风大法有四,—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y#0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 舌僵不能言”。这三种实质是轻重不同的脑溢血、脑血栓病。)o_:
“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Z]
下面。孙思邈对痹证作了论述:“诸痹”的病因是“风、寒、湿之气”所致;“其风最多者,不仁则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为痛痹,其湿多者为著痹”。这种说法,源出最早的医学经典《内经》,中医学—直将痹证列入“风门”、“诸风”。}4
当代中医学明确:痹,是阻闭不通之意,是风寒湿邪中于肢体所致的疾病。我们通常说的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等都是“痹证”。[q,Q
“中风”与“风湿性关节炎”,我们今天是明确地分开了。然而在唐代,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的“痹证”是“中风”中的一种,而且疼痛的“湿痹”又可归属于“风毒脚气”之中。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怀素的述说。TH4k;Q
弄清唐代中医学中这些含义,我们再回过头来研究怀素的病情,就会自然地推论:怀素所患之病是“痹证”,――游走性的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的风寒湿之痹。\[.A#r
唐代将风痹列为中风之一,所以怀素说自己“诸风疾兼心中”。痹证行动痛苦艰难.故怀素自称“风废”。S3Lrk+
唐代将下肢不便的湿痹列为“风毒脚气”之—.故怀素说“贫道频患脚气”。(!}# 1
道人即“有道之人”,古代僧人也自称道人。叶梦得《辟暑录话》有:“晋宋间佛学初行, 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故怀素自称“贫道”。S8_
由于疼痛游走无定.所以怀素说:“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jiHG
风湿病是慢性病,也不易痊愈,故怀素说自己“久病不能多书”,“风废”了四年之久。$5 D
关节炎好转之后,对神经及一般运动无损,所以怀素风废四年之久以后,书艺仍然不受妨碍,只不过运动剧烈的狂草、大幅少了。而运动不剧烈的小草、 小幅成为他晚年的主要创作形式。+!Qv:
从唐代中医学来说,怀素的病,称“风疾”、“风废”、“脚气”都是可以的。 《 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思饮食,兼治贼风,猥退风”,正好针对了怀素的症状。怀素常服三黄汤,才得以“近蒙薄减”,还可以扶羸去参加“兴善之会”。西安城南有古兴善寺,“兴善之会”是—些爱好书法、与怀素友好的人在兴善寺聚会,《食鱼帖》是对这次邀请的回信。jc6
怀素还可能患有胃病。胸腹之际的正中部位,古代和现代民间都称”心口”、“心窝眼”,胃痛就叫“心痛”、 “心口痛”、“气痛”;古中医学列举九种“心痛”,仅仅—种是真正的心脏之痛.其余皆为胃痛或十二指肠、胆囊引起的疼痛。因此,《律公帖》所云“诸风疾兼心中,常如刀刺”,我们有理由设想为胃痛。只有胃痛,才会剧烈得“常如刀刺”。而痹症、脚气一类,都是隐隐作痛,伴以麻木之感。r]~A5y
怀素纵酒无度的情景,当时人多有描述,怀素的疾病很可能与酗酒有关。v7Pul
酒最易伤脾胃,引起胃痛。中医学认为。脾土有伤,便不能治水,水横溢于肌肤,即成浮肿,侵入经络.则生痹阻。脾胃属阳明经,脾为诸阳之腑,头为诸阳之首,浊湿上扰清阳,故头晕、昏 。(bz
怀素常服三黄汤,古人汤剂往往是据病情 略予加减。《备急千金要方》中枳实治胃,牡蛎亦能中和胃酸.止胃痛,是对症的。nma,Gt
酗酒与多食肥甘,又是脚气的致病之因。《简明中医辞典》认为:“因外感湿邪风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肥美肉食.是缺少VB 1的。WCu
综上所述,怀素的疾病,我们可以根据已有资料,推断为:痹证,还可能胃痛。 -
(五)8gf
怀素的病是痹证与胃痛,这不可能成为行为狂放的原因,那么,我们必须从其他方面探索。oi
怀素出身并非贫贱之家。他的从父钱起官至考功郎中,号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群从中表兄邬彤官金吾兵曹,父系母系,均非寒门。s
一般人出家,不外厌世、避祸、求生或迷信,如弘—法师是“看破红尘”而出家,八大、石涛是避祸而出家,朱元璋幼年出家不过为了活命。怀素家庭不贫困,家乡江浙一带在盛唐、中唐时期又没有饥荒战乱,他不需避祸,不是没饭吃,幼年之人,总不致看破红尘吧!为什么会“幼而事佛”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出于迷信的原因,如算八字、看相说他养不大,必须出家,或“有慧根”、“有佛缘”等等。K_("
出家人必须扼杀人的许多本能欲望,食欲、性欲、荣誉、财物等等人人皆不可少的需要,都要压抑,真不容易!怀素并非自觉自愿出家,是被命运捉弄而成为僧人的。其性格又恰恰是易于冲动,情感充沛,不受束缚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虔诚地念经事佛呢?.
绝大部份艺术,都是被佛门所否定的,书法,却以其实用性与抽象性独被佛门青睐。怀素的生命力,便从这小小的缺口中冲出来。书法,成为他心灵的归宿。sraG\=
如果怀素天分平平,那么,他也就安分地终老于永州寺庙之中,成为一个规矩的僧人。命运却偏要捉弄他,把他推向更深重的矛盾之中。他的艺术天才,像宝石一样放射出眩人的光彩,即使偏居僻地,也仍然被发现,被重视,又偏偏有许多崇拜者、扶持者,将他拉回世俗社会,推向权力、金钱、荣誉的中心——京城。他名动京师,受到上层社会的接待和赞誉,他有了荣誉,有了金钱,然而,统治阶层豪华奢侈的生活,又必然将怀素这个物欲未空的僧人推向更痛苦的矛盾之中。'6
怀素有叛逆精神,他不念经,不事佛,敢于食鱼,食肉,喝酒,他也就不可避免地“为常流所笑”,弄得自己“深为不便”,而正常男人的性的本能,更是大忌。“万恶淫为首”,娶妻嫖妓,怀素可就不敢了。性的本能冲动,三十四十最强,这段时期,怀素又恰恰处于诱惑最多的京城上层社会之中,“饱暖思淫欲”,其苦可知,这种本能的强制扼杀,正是怀素中年心理不平衡的痛苦根源。中国人对此向来避而不谈,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或者是假道学,或者是生命力不强和婚姻如意的人,才不理会这—点,所谓“饱者不知饿者饥”也!P?(
正是强烈的本能需求与宗教(亦即社会)对本能的强烈压制,使怀素的心灵骚动不宁, 异常痛苦。他便以喝酒来发泻心中的狂燥之气。愈喝愈狂,愈狂愈喝。不可遏止的情感,便以狂逸的草书来倾诉,而留给我们不朽的作品。没有矛盾、痛苦,便没有伟大的艺术 。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煜、曹雪芹,不都是在痛苦中留下不朽之作吗?梵高的遭遇,催人泪下,没有不堪忍受的痛苦的发泄,便没有梵高的杰作。6%
酒,促使怀素更为狂放.损害他的健康。然而,怀素之能成其为怀素,酒却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酒喝到一定程度,中枢神经的制约功能松驰了,平日不敢说的敢说了,不敢做的敢做了。人往往在此时尽情倾泻内心的情感。“酒醉心里明”,在高度的兴奋之中.却又并非神志不清和神经错乱。这种状态.正有利于创作那些倾泻激情的艺术,狂草正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所谓“酒神的艺术”。故而书法史上狂草总是和酒相联,不喝酒,就狂不起来,喝足酒,再冷静的人也狂了。挥笔作草,似控制而非控制,似乱来又非乱来,许许多多奇怪的造型、笔势,都不知从何而来,每能妙趣横生,非醒后所能企及。没有酒就没有怀素的狂草艺术。^`
心灵的不平衡与生活无节制,发展为情志郁怒、酗酒无度,必然损害健康,加以南人不适应北方的严寒气候,怀素四十多岁便病了。剧烈的疼痛使他不能多书,其他方面的追求更谈不上了。很可能,怀素会认为疾病是佛对他不虔诚的惩罚,而默默地承受了。疾病稍愈,他已是半百之人,内心的风暴随著年龄的增长、生命力的减退而渐渐平息。此后,他展示给人的作品确是日趋恬静了。\Jo(%
(此稿在著名中医师张振钦先生和张忍医师帮助下完成。发表于《艺海》1993.2,入选于全国怀素研讨会)0/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