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99|回复: 0

李廷华在中国书协金陵论坛的演讲:信息化对中国书法的多维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1 09: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书协金陵论坛的演讲——



信息化对中国书法的多维影响
李廷华



(本文为自然投稿被选中,部分内容已刊登于《书法报》2012年7月11日)

提要
在信息化时代尤须认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质,认识思想文化因素对书法家人格培养及作品产生的内在作用。
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中国书法遭遇的危机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全面危机共命运。文言文学和口语文学的分道扬镳对书法艺术的消解影响甚巨。


信息化对书法信息传播、书法活动民主化、书法市场公平化及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均有积极作用。信息化还在某些场域促成了中国文言文学的复归,这对书法艺术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文化心理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国书法艺术,还须坚持其特质,坚持“取法乎上”。

一、在信息化时代尤须认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质

中国书法是具有独特意义与鲜明特征的艺术。世界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及书写艺术,但是,唯有中国书法在长期不断的发展里涌现了永垂青史的名家大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流派,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书法文化。因为全民性的热爱参与,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历史里留下深刻印迹,对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发挥着长久的作用,也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媒介。二十世纪下半页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着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迅速转变,处于全球化的文化博弈平台,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面临空前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化及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不可逆转,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特色本质并加以发扬,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据一席之地。所以,在分析信息化对中国书法的多方面作用之前,尤须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作准确界定。

    中国书法植基于实用书写,最初为象形文字,颇具美术性质,中国古代之“书画同源”其来有自。以后的发展,中国文字没有走向拉丁化,方块字保留了基本图形因素,使中国书法艺术在其发展的每一步都享受着艺术性的赋予,也遭遇美术化的困惑。受书法影响最直接的中国画,其笔墨技艺及构图规范均以书法为基础,若书法的中锋、偏锋、逆锋、藏锋等用笔技巧及浓、淡、润、涩、焦、渴等用墨技巧,均先发明于书法,在中国画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又反过来影响书法。书法与绘画被统称为“书画”,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在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再无相类。但是,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里,在诱惑与困惑里坚持自己的本性而最终没有被美术化,应该归功于它在发展中形成的另外一个特性,即文人化。文人化从中国书法历史上第一个以表达自我精神价值及感情趣味而传世的书法家王羲之开始,世代不绝,成为发展到今天的书法主流。又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重要特征为终身性及融合性,孔子教诲“六艺”、“六经”,即是这种终身性及融合性的集中表现。这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民族心理习惯,使得书法家的文化构成也与之适应,所以,书法家的成熟,也往往与其接受的其它文化因素的成熟相适应,大多数优秀的书法家也是文学家、诗人、学者。这样的文化融合因素,被文学家兼书法家苏轼用于书法批评:“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另外一位诗人兼书法家陆游说:“立功老无期,建议贱非职。赖以墨城池,淋漓豁胸臆”。他的作书与作诗是同时进行的,书法和诗歌成为他精神表达的融合工具。在整个中国书法历史里,这样的例子随时可以遇见。这就说明:中国书法虽然以实用书写为基础,但早已被赋予艺术化、人格化的意义。如果消解其意义,只是张扬其美术化因素,就失去了文化内涵及独特价值,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也就宣布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终结。只有认真应对信息化的多维作用,并在繁难的价值选择里“取法乎上”,中国书法艺术才有可能保持品格特质,成为“全球村”里受尊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  

二、信息化对书写功用及传统文化的全面销蚀
   
中国书法艺术在长期的传统社会里,得到了充分发展,也因为传统社会自身的兴衰,屡经起伏。中国书法的发展基础是从事文字书写的广大人群,而书写的基本功用却因为工具的变化由盛而衰。二十世纪是工业化的世纪,钢笔、铅笔、圆珠笔以其便捷实用,逐渐取代了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毛笔。与此几乎同步,因为“文学革命”,口语化的写作也逐渐代替了文言,传统书法最习惯的表现内容——以诗词文言为代表的“旧文学”也在逐渐退出文坛,书法艺术自身的普及性质与书法文化的融合性质均遭遇空前挑战。二十世纪出现的重要文学家与学者,与以前相比明显不同,若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钱锺书等,既是新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也继续着旧体诗歌与书法的写作,另外一些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若巴金、艾青、丁玲等,则与传统文学写作彻底决裂,也没有书法表现。因为中国旧体诗歌的韵律、节奏及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与书法的笔墨流动结合最为恰切,甚至书法形式的“对联”一类,其内容就基本取材于律诗的精华。以诗歌作者论,凡仍然写作“旧体”者,基本都保留了毛笔书写方式,凡写作新诗者,基本抛弃了毛笔书写方式。艾青的例子最为显豁,他本是美术科班出身,因从事新诗写作,也就与传统书法艺术无缘。

器物实用对人类生活的巨大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作用于人格修养的“博雅”因素,多处于“无用”境地,本来在世界范围居于高尚地位的中国文化处境日渐尴尬。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衰微状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衰微亦步亦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衰微的表证。二十一世纪以来,因信息化而形成的全球化,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书写方式已近消亡,以前因为毛笔书写而形成的技法系统,因为书法艺术融合性质而形成的独特品格,均在“无纸化”的信息传输模式前遭遇空前挑战。不仅毛笔书写完全没有了实用价值,连钢笔、铅笔、圆珠笔书写,也难为一用。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细密分工为先导,以涵盖一切的信息化为后殿,不仅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消解,对国民精神的文化培养形成困厄,使具有“博雅”性质的大师型人物愈益难以出现,也减弱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环境里的交流及影响。

三、信息化对书法艺术的有益因素

中国书法艺术因为实用价值的改变而渐临衰微,引起全社会的惶惑,不论从人群自发的“集体无意识”,还是从国家文化建设层面的施为,都不能不认真应对。但是,另外一个现实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书法的参与人群比起以前几十年并未明显减少,书法活动对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的影响还有增长之势。在这样的吊诡面前,有必要对信息化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具体态势进行分析,在准确的信息把握之下,寻找对中国书法的延续及发展有益的因应之策。

信息化最直接的结果,是纸质媒介的使用大大缩减,造纸工业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相应减轻,这是对全人类有利的好事。人类文字发展的拉丁化趋势,曾经使中国文字面临消亡的危险,而中文数字化转换技术的成熟,又使得中国人对计算机的使用幅度进入世界前列。如果较为深入地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信息化”的正面作用也正在显现。

1、信息化使书法文化传播空前便捷

中国书法作品的传播方式经过了单件式原作传播、刻碑刻帖有限传播,制版印刷广泛传播这样的过程。可以说,工业化在消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拓宽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加速传播频率,而信息化则使得作品传播出现了以往任何时代都难以想象的革命。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化最重要的性质——资源共享,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信息传播方面成为现实。仅仅十来年时间,已经出现了“书法网”、 “书法公社”、“书法江湖”、“中国书法家”、“中国书法在线”等等完全由个人兴办但已具有全国影响的书法专业网站。后起的各类书法团体的官方网站及个人书法博客,更呈遍地开花之势。笔者有一个大略的记录,“中国书法”网的一天点击量曾经达到56486次,“书艺公社”网的一天点击量曾经达到50348次;“当代书法”网的注册人数达到62810,“中国书法在线”网的注册人数达到80224,远在福建省建立的“中国书法传播”网的注册人数也达到14814(均以作者写作此文时为截止)。这些数字,远不能说明通过网络进行书法学习及交流活动的人群数量,但也约略可以据此判断,因为网络工具的经济性及便捷性,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一旦与其结合,其普及性为任何历史时代难以企及,而任何艺术品种的发展,参与人群的广泛与否是其基础。

书法网络的海量内容亦非任何传统纸质媒介可以相比。现在的任何一个书法展览,在开幕的同时,全部作品及活动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传播。网络本身的技术条件,不仅可以让很多无法届时前往的人们在家里,在路上看到自己关心的展览信息及作品,还可以任意调节作品的细节进行欣赏保存,这对于书法文化的传播及书法艺术的提高,也是以前任何时代不可想象的大便利。中国书法宝典《淳化阁帖》的刊行,仅限于皇室贵族;明代刻帖风行,也只流布于有余裕的官绅士子;直至上世纪初页,一些书画家的作品印刷成为“珂罗版”,即为十分显赫的大事,而如今,日本“二玄社”花费巨大代价制作的台北故宫书画作品,已经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观摩,任何古今书法大家名家的书法作品,都可以在网络搜寻,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工程也已经展开。这些,都使从事书法艺术者可以十分便利地向专精深入。中国书法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标志性变化,是纸张的使用代替金石刻凿,以后衍变为制版印刷,每一次变化都具有革命性质,而根本推动力是经济、便捷、实用。信息化的最大优点就是低成本,其在书法传播方面的经济便捷,也必然促进其群众性、普及性,中国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抗衡并改变因书写功能消失而造成的基础流失。

2、信息化有利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

中国古代的书法传播,受国家关系及交通条件制约十分明显。日本等东亚国家,以与中国“一衣带水”之地理条件,得其便宜,但与中国有更广阔边界接壤的俄罗斯等国,或许因为广漠的远东与西伯利亚之隔绝,则几乎没有接受中国书法艺术的记录。今天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不再成为绝对制约因素,互联网的神通无远弗届,无微不至。以往甚少书法活动的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近年均有书法展览不断举行,这些展览以华人发起,也得到居住地媒体及人员关注,因网络联接,使得这些地区的书法艺术活动与国内信息相通,成为当代书法文化之一脉。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人民之间的交流,互联网的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接受和发布点。如果说工业化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最大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奥运会的经济耗费及安全负担、环保负担,已经表现出明显弊端,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必然寻找最为便捷、安全、环保的交流方式。以后,国际间的电视电话会议,网络展览及比赛,将日益频繁,而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环节中的书法艺术,也必将充分利用信息化之便利,发挥更大作用。

3、信息化促进书法批评,促进书法活动民主、公平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书法批评同步。从东汉时期赵壹撰写《非草书》开始,书法批评对书法活动就发生作用,到王羲之时代,书法批评已十分活跃,以后,从孙过庭、张怀瓘到苏东坡、姜白石、再到包世臣、康有为,书法批评也成为中国学术不可忽视的内容。可以说,书法批评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对艺术流派的确立发展,对书法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书法批评的发展趋势也出现新的特点,任何意见观点,都有机会表达;任何一个名家大家或团体,都无法回避批评。尽管网络言论的自由随意使得其准确性、学术性受到影响,但广大人群的文化良知具有自然的选择淘汰性能,网络意见的积极作用依然是其主流。随着书法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网络批评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书法活动的民主化,书法人才遴选的公开化、书法市场行为的公平化,也必然获得更多进步。

4、信息化对汉语写作的正面作用及与书法的关系

以上讲了很多信息化对书法艺术的积极作用,但不能忘记,书法艺术毕竟是书写的艺术,网络发展只是加强了其传播便利,“无纸化”造成的书写消亡对中国书法的负面性质并没有改变,如果承认中国书法在二十世纪的式微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言文学的式微同步,那么,中国书法艺术的复兴也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言文学的复苏而单独实现。

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学最大的挫折是古典诗词的衰微,直到民国初年,以陈三立、陈衍等人为代表的“宋派”还与王闿运、杨云史等人为代表的“唐派”分庭抗礼,在中国文坛举步轻重;“南社”诗人团体则若回光返照;以后,像郭沫若、郁达夫、陈寅恪、吴宓、聂绀弩、林散之、高二适、到钱锺书、启功、饶宗颐这些诗人,都处于个人坚守,再无流派,再无阵势;而当信息化对传统书写方式呈消解趋势时,手机短信的发展却对古典诗词的复苏发生未曾逆料的推进作用。这样与“书法热”相类的吊诡,应该从中国语言文学的特征及与信息化的复杂关系进行分析。中国文言及诗词,最突出的优点是简洁含蓄,这与手机短信的局限及优长恰相适应。如果说,打电话可以出现马季同名相声似的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而发手机短息就必须简洁明了,这也是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的区别。古人最勤奋者若王安石,有“三上文章”美谈,即马上、枕上、厕上,而如今手机短信之便适,使写作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内在需要及工具促成,使旧体诗词写作呈复活趋势,2010年和2012年的春节,《文化艺术报》开辟专版,发表中国著名作家、媒体人、书法家多人的旧体诗作,所有作品均通过手机短信收集,经编辑与作者通过手机短信反复修改,直到报纸开印前才最后定稿。这样的文化交流方式,不仅是古代社会“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传播条件不可想象,纸媒时代的“三校”程序也难以企及。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各地新创办多家发表旧体诗词的刊物,成立多家研究旧体诗词的社团,这与书法活动的不断发展相呼应,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表现,也成为一百年前传统文化衰微的反拨。在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呼吁及影响下,书法家注重文化修养及文学写作也在逐渐形成风气,经常用手机短信形式进行诗词写作并频繁交流的书法家越来越多。无纸化,无场所化,无时间化之便捷手段,使得与书法表现相适应的文言写作正在习焉不察中形成普及化趋势,假以时日,这种最节省便捷的写作形式可能形成风气;而历史上任何文化艺术潮流,无不因风气而形成。这样的表述,并非将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等同,而是强调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及发展的内在文化、心理因素。忽视这些因素,书法艺术的复兴就可能抓不住根本。

四、中国书法的前途应“取法乎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是先民在艰难环境里智慧人格的发扬澹定,延续至今,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其贯通逻辑。在信息化对中国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影响前,应该更加明晰地认识中国书法的融合性艺术文化特色。信息化与全球化,或者消灭中国书法,或者给中国书法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只有继续书写才有中国书法

“无纸化”在消灭纸张的实用性消费之时,艺术化消费却反而会因为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而增加,中国宣纸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正说明这样的趋势。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书法经济价值的体现及书法市场的形成,是近三十年来“书发热”的重要推动因素,但市场因素和经济因素都处于不确定的变化之中,要使得书法艺术成为社会人群长久的文化自觉,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现在,从中小学到大学课堂,书法教育已得到普遍恢复,这是书法艺术复兴的基础,伴随日益丰富的书法展览、书法学术活动及书法家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使书法艺术的职业化可能继续,最大限度减弱书写实用功能对书法艺术的消解,依然是发展书法艺术的基本课题。

2、只有符合中国人文化心理特征的书写才有中国书法

书法艺术早已被证明是中国人喜爱的心理文化活动,在这样的文化活动里出现过具有长久影响的著名人物。当下书法名家不少,对社会的影响却不能与前人相比,归根结底,还是受书法家文化构成的单一性及文化作为的狭隘性局限。要改变这样的格局,还须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质及杰出人物的“博雅”风格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名家、大家,都是终身手不释卷的读书人,也多具有崇高文化责任、社会责任,读书行路的体会,既形成文学作品,也付诸书法艺术。今天准备终身从事书法艺术的专业人才或已经进入专业的书法家,必须给自己订立全面学习及传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标准。否则,书法艺术固然可以因市场因素热闹一时,终于不能改变“边缘”地位,对民族文化复兴之功用亦终难提升。

3、只有在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的整体文化修养、人格修养,才有中国书法

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发展,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难以存续,而只有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本特质,其生命力才可能恒久。这样,中国书法艺术面临的前途又与其来源相遇:正是先民“取法乎上”,才诞生出中国书法这样融合性的人类文化艺术瑰宝;今天,依然只有“取法乎上”,才有可能让这一瑰宝继续发散光芒。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一百多年曲折之后,应该寻找到融合发展的契机,需要出现具备融合性质的代表人物,只有这样的人物在自然选择和淘汰里不断涌现,并且对国民精神发生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促成全社会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持久热爱,才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在艰难中寻找到了与民族文化共同复兴的正确道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22 20:50 , Processed in 0.2436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