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96|回复: 11

[原创]呼应nanxu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8 15: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anxu先生的帖子给我的启发很大,遂将以下曾经在主流媒体上刊发过的系列文章贴在网络课堂,可供诸位在紧张的书学氛围里稍稍放松一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家庭篇
                     
        我们寄希望于孩子,孩子在我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希望?
                                                                  文 / 高鸿
    未成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危机,已成为党中央和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因为未成年青少年的教育得失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和长大成人;而且他们的未来,不独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未来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千秋伟业。
    未成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发轫于家庭、继之于学校、扩充于社会这“三步曲”。而家庭的最初和最贴近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应该是最最不可忽视和松懈不得的启蒙期和规范阶段。要言之,孩子的第一个“班主任”是其父母,“兼课老师”则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中还有孩子的叔父、姑母、娘舅、姨娘)。孩子由哺乳期到背上书包上学堂这期间的家庭教育,将决定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小学以后如何处理与教师、同学关系的关键所在,并将左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的成效与否,又将关系到孩子在初中、高中的行为规范和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左右学习成绩)。由此看来,孩子的少儿阶段教育的得与失关系重大,所谓“弯弯树条从小扭”是也。
    这道理很浅显,为人父母者几乎谁都懂,说起来也几乎是头头是道。可做起来又将是怎样?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的合格父母,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值得骄傲的父母。然而,就社会整体格局来说,合格率低、骄傲者少。否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也不会象今天这样引起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然,作为家长,作为“不合格”的家长,从其主观上来分析,他们何尝愿意被列入“不合格”的行列?寄希望于孩子,应该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矢之不变的永恒理念,谁望子成“虫”?
    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寄希望于孩子,可孩子在我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希望?孩子在我们身上得到了什么?我们有没有设身处地替孩子想过没有?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在想什么?可事实上,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在向孩子递钱的同时,仿佛是例行公事的唠叨上一句“钱、钱、钱,学习怎么样!”;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又是另一番“景象”:自卑中夹杂着长辈不失的尊严--不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来上一句“好好学习!别象老子没文化、没有钱!”。如此单一的“训斥”,从而在家庭里构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无对话形式的格局,孩子对父母多半采取的是“充耳不闻”消极对抗态度。这对孩子而言,可能还是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君不见现如今,很多孩子竟生活在充斥着父母争吵和大人们之间的动辄三、四个小时的麻将声中。请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如何安下心来去读书?更有甚者,父母在外搓麻将、舞厅尽兴,冷不丁而且还是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用手机打电话“指挥”家中的孩子“不要外出乱跑,在家把作业做啦。听话。”孩子们心中的“板样”就是这样一群大人。着实滑稽可悲!
    此外,还有相对一部分的下岗父母迫于生计,没日没夜的在外疲于奔波,自无力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庞大而又居无定所的流动人口子女,其学习环境和心态也如同其父母的流动而“漂浮不定”;被动失去另一半爱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心灵本来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单亲对其日常生活的“料理”也多半偏重物质上的“力所能及”,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也就侧重于“宠”(迁就)而疏于“严”;再就是为数不少的残疾人家庭的孩子和本身就是残疾人的孩子(包括孤儿、服刑人员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条件是可想而知的。
    凡此一类家庭环境的孩子,能说他们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吗?不!孩子渴望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尽人意,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能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尚不懂事的孩子吗?在家庭,动辄打骂;在学校,动辄开除;在社会,动辄拘留。这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不能!先贤云“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可塑性大而且模仿力也很强,“独生子女”的客观实际又使得孩子们养成了由宠爱而滋生出来的“骄气”,很大程度上又促长了他们的特殊的“自尊心”和非正常的心理结构(穷、富人家别无两样)。因此,今天的孩子几乎是受不得丝毫的委屈。这正应了老人们常说的“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和“恩里生害”的“老话”。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们有必要给孩子们作出个好板样,针对这个时期特点孩子,重新“塑造”一下自己。既然是孩子,就需要家长的关爱、需要学校的关爱、需要社会的关爱!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对待未成年孩子要像对待我们亲手植下的一棵棵小树苗,要多角度、多层面去尽心呵护他们,“歪”下去的要去扶正,“倒”下去的要将其重新扶起来--捧的玲珑逼的孬啊!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对待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关爱和帮教两方面着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生”。
    怎样才是合格的父母?怎样才是合格的学校?怎样才是合格的社会环境?一句话,那就是让孩子们在我们为人父母的身上,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社会看到希望!
    记住我们早已久违了的一则父子对联:“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很重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学校篇(一)
                          学校乎?染缸乎?
                        
                                                                                                                                                                                                                                                                                                              
    据一权威媒体一项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中,家长最担心受到伤害的场所是学校。由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2003年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等10个省市,对容易引发中小学未成年人不思进取和安全事故的内容、场所进行了调查,在中小未成年人和家长提交的28570份有效答卷中,对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场所,家长首选‘学校’,36.32%的家长选择‘公共场所’,10.44%的家长选择‘大自然中’,1.8%的家长选择‘家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培养、教育未成年中小学生的校园,已不是人们习惯认识中的圣洁之地,而是被广大学生家长视为危及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黑色染缸”和一种防不胜防的隐形“杀手”。应该说,数字和现实,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未成年人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宝贵时间是在小学和中学(包括高中),这是直接关系孩子们能否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健康状态和良好的学习成绩走向高等教育的绝对的关键时间段,因为党和政府包括千百万个家庭都把希望托付给了中小校园和中小学的园丁。为什么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校园,其多年来的教育“成果”却导致了5月10日至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由此可见,多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的教育已凸现出令人十分担忧且前所未有的危机。党中央正是注意到如今的相当一部分的希望之所逐渐有演化为失望之所的趋向和相当一批未成年人不仅不能如期完成学业,而且走向浪荡、走向犯罪的比例逐渐上升的现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以为,从具体实施方面上来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小学阶段应是重中之重的重中之重。要言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塑造他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上,因为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的成长期和构成期是在中小学阶段,而未成年人心理构成的优劣与否是左右他们今后能否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
    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考虑到中国中小学生巨大的基数,这一心理异常的比例也同样是触目惊心的。
  在这次调查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的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八项指标中都排前列。”
  近两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吸毒人数也有所上升,由于单亲家庭、学习压力和社会上的压力,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日渐突出。马加爵在云南大学连杀4名同学的恶性事件与马加爵在日常的生活中累积的压力也脱离不了干系。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家长的百依百顺,而在学校或外界一旦受挫,很容易采取偏激的做法,或者完全封闭自己,产生抑郁症。为此,我们要遵照胡总书记的“要经常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状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指示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从关爱、引导这两方面入手,在学校即要废除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所谓尖子班、普通班、差等班的教学格局,还得要树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孩子的特点就像一棵小树苗,其成长关键是要有有利于其成长的土壤,有了好的土壤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细致的呵护和帮教的过程。教育孩子最忌讳的是训斥,我们即要防止爱里生害,又要注意只注重教学而疏忽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孩子的天性需要爱,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引导,疏忽引导而导致孩子的“自卑”、“自暴自弃”、“孤独”、“敌对”、“逆反”心理的形成,是教学的失误和悲哀。尤其是在各种信息、诱惑连我们大人也抵挡不易的今天,孩子的一切错,责任应该记在我们大人的帐上,树苗歪了、倒了,能怪树苗?园丁的职责何在?我们的学校在把校园打造成传输知识的殿堂的同时,可千万不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把校园演化为精神的黑色大染缸!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准确地说:是思想道德再教育)远比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显得重要、迫切和怠慢不得。不能正己,何以育人!
    要知道,学校腐败现象的日益凸现和恶性膨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严重危机,未成年人走向浪荡和犯罪日益增多的问题所在。人们怨恨学校腐败远比怨恨医院腐败更加强烈的现实,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和关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学校篇(二)
        学校腐败、“产业化”是遏制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瓶颈
                                                  
                                                                              
    尽管人们普遍对学校的腐败和事实上的“产业化”现象的怨声载道,然而在“父望子成龙”的思想作用下,面对高智商园丁的巧立名目,也只能是“束手就擒”,完了还得向“文明的掠夺者”说声“拿不出手,不好意思。孩子的事还请您多多关照。”这整个的“交易”过程,与就医患者的家属向医生“进贡”红纸包别无二致。虽说无奈,却又深恐“受礼者”的“拒收”。前者是买“前途”,后者是买“生命”,反正“七寸”捏在他人手心里,只剩下“任人宰割”的份儿了。
    人类任何领域的腐败都不同程度具备其“翻船”的必然性,其危害程度也有其特定的局域性。学校(教育)腐败则不然,因其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主宰着千万计家庭的“未来希望”,稍有不敬,毁掉你的“未来希望”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之,其“安全系数”和“保险系数”基本上都是百分之百--“翻船”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又因其“掠夺”的资源是“未来希望”的资源,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际操作中,其“整合资源”、“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的手段非但“文明之至”,而且“冠冕堂皇”。要言之,学校因“产业化”而滋生出来的腐败,其危害对象不是一个家庭,也不是某个局部,而是党和国家一代代的希望、千千万个家庭的精神寄托。
    中小学生的逃学、辍学,校园恋、校园暴力、校园性越轨等不胜枚举的“花蕾堕落”现象和青少年犯罪日渐上升,应该说是教学不力和学校腐败的必然结果。把罪责一味地推给社会、推给网吧、推给家长,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推托。要知道,你们是园丁!“花蕾堕落”和青少年犯罪不是教育者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承担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难辞其究的!
  不久前,“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调查比较显示:在10种不良行为中平均开始年龄为不足12岁的1种,占10%;12岁以上不足13岁的3种,占30%;13岁以上不足14岁的5种,占50%;超过14岁的只有1种,占10%。也就是说,各种不良行为基本上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高发年龄”绝大多数是在13岁到15岁,最突出的是14岁,基本上是初二学生的年龄。”
    这份调查的数字是令人惊愕的,而这份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闲散未成年人犯”和“普通未成年人”现象,更是令人陷入深深地思考,这些未成年人是怎样“闲散”到社会上的?我们的学校干什么去了?他们是怎么走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校园?我们的教育者想过没有?你们是如何教学的?无可否认,这些孩子“闲散”的原因是他们在学校时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孩子自身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如果把主要责任推卸给孩子,那我们的有思想、有知识、有素质、有阅历、有追求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就把自己等同于那些无知的孩子了,我们的教育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力度也就值得发问了。如果从“有知”和“无知”这两个角色去分析问题,最终的结果是“有知者”将犯了错误的“无知者”一脚踢出校园的大门,主观上是将所谓的“清净”留给自己,客观上却是把那些不管是在心理上,、意识上还是在身体上及至适应力上都无法面对社会的所谓“不安定因素”推向人欲横流、险象环生的社会,无形中迫使他们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后备力量”,继而让他们自暴自弃并最终走向犯罪。其责是教学无能,其过是教育腐败。
  有关专家指出:“对待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的智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学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智力和道德观念的发展尚不稳定。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提前的趋势越发明显,然而生理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的不同步也越发突出地表现出来。生理早熟与心理、道德观念晚熟的矛盾,自主需求与对成年人依附关系的矛盾,自身生活欲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个难题。
  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证明,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兆。从接受不良影响,到道德缺陷、私欲膨胀、交友偏离,进一步产生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最后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或隐或现总有蛛丝马迹。”如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各尽其责,多沟通、多合作)不是把精力投放在对不同学生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是一味地把教学当成发财致富的“产业”来操作,而是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自己的神圣职责,把校园看成是传播知识、传播健康道德情操的圣堂,切实为国家的未来着想、为千百万个家庭着想,同时也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着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部分教师的不良行为劣迹和教育腐败现象,另篇讨论),针对孩子的不良苗头在第一时间就将其遏制住并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善意的规劝,我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定会出现一个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活力的崭新的局面。由此,未成年人的“闲散、浪荡”的比例就会逐步下降直至消失,“花蕾堕落”和未成年人犯罪就会成为我们永远不复再做的恶梦。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学校篇(三)            
                                               
              中学校园性侵害与性越轨
                                                                                                                                                                                   
    中学校园内的性侵害和性越轨问题,应该说是一个老问题、一个谈了很多,结果却是成效甚微的问题。可见这个问题提出来容易,解决起来却十分棘手。性侵害是指部分道德败坏的教职员工对女学生的猥亵、奸淫的犯罪行为,解决起来还有法可依。但也因此无形中在校园内起到诱导极具好奇心和模仿力极强的学生去“上行下效”继而引发“性越轨”现象的不断发生。
    在我接受专题部撰写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文章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也是很复杂的。校园性越轨和校园暴力是当前党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两大难题。怎么加强?怎么改进?在几近“性开放”的今天;在充斥着不同程度性服务的宾馆、桑拿、按摩房、洗头房的社会环境里;在电视无休止播放荒诞、低俗、无聊情节的港台影视片的节目里;还有在外地一些校园门口的避孕套自动发放机和无“色”不有、无“性”不全的网络世界里,你叫那些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青春躁动期且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花季少男少女如何去远离?如何去拒绝?君不见,相当一部分“有品位”、“有地位”、“有修养”的成年人都抵挡不住这等情色诱惑,还有媒体上时有报道的贪官如何包二奶、养情人和琼瑶等一批变态心理作家胡编乱造出来的少男少女“偷情”和“淫乱”情节 的等新闻和剧情内容充斥孩子的耳目,这“花花世界”能不侵害毫无分辨力、毫无免疫力,、毫无自制力的孩子的灵魂?如今的世界,又有哪一块是净地!要知道,亚当、夏娃尚且去偷吃“禁果 ”啊!
    环境造就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如今“性”的半遮半掩“开放”环境,正是造成中学生“性越轨”的问题所在,同时也是我们的教育与“性开放”脱轨和不适应的矛盾所产生的必然现象。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停滞在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必需与时俱进,针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改进和调整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加强我们的教育力度。我们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思考一下如何针对因“性开放”给孩子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和越轨行为“把脉、开药方”,切切不可以“品德败坏”来一个快刀斩乱麻,不是“处理之”就是“开除之”(这会给社会添乱,教育者将被受教育的中学生推给不承担教育义务的社会,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无能的表现,容我直言。),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学生的“性越轨”行为的出现,环境因素固然是事实,而教育不力也是问题的关键,从教育职责来讲,是否也要实行“问责制”?窃以为,中学生的“性越轨”就好像非典病人,不能弃之完事,既要投入人力、财力去积极救治,又要投入极大的人力、财力去堵截、防范、根治“疫情”的蔓延,早日研究出“疫苗”。这其中,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全力配合,而学校是防范“疫情”的第一隔离区,教育在先,责任重大。
    如何使孩子远离“性疫情”,如何将被“性疫情”感染上的孩子得到爱心的救治,应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不可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重大课题。
  关于性的话题,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就像是一层永远捅不破或者说永远不愿也不敢捅破的窗户纸;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话题却似乎永远讳莫如深。引导、教育处于回避状态,这就迫使一些天性好奇的少男少女去自我“窥探”、“猎奇”,甚至去亲身体验。以致性成熟的提前使得相当一部分在校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增加和少女怀孕现象也就成了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某市未成年人意外妊娠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每月门诊援助手术约30至40例,每学期的头两个月,手术量一般都会有所上升,20岁以下的占人流手术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校女生在娱乐场所做“三陪小姐”的事例和数量也是惊人的。
    毋庸讳言,现在的孩子听到和看到关于性的内容,不是我们做大人所能想象的。对此,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学校却应对乏力,不仅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且一旦出事,多半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孩子由无知的好奇做出的荒诞错事在遭到家长、老师非理智的处理之后,敌对和逆反心理在强烈的“自尊心”作用下蔓延滋长直至恶意膨胀,更加荒诞、更加不可想象的错误升级也就层出不穷,未成年人犯罪的上升趋势也就在所难免继而防不胜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也就成了我们这个社会不安定因素“后备力量”大量储备的症结所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学校篇(四)
                     学校腐败面面观
                                                                                    
    前不久我在与一位回家探亲的南方某报主编闲聊中,他向我谈到他的女儿在我市某校课外补课的事。大概是职业的习惯,又加上他对在校学生的“课外补课”又诸多疑问(所谓课外补课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国家的教材编写容量与实际课时安排的不科学、不协调所致),带着这个疑问,他不仅问了自己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也问了一些老师,孩子们的回答是模糊的,老师的回答却不意揭开了之所以要“课外补课”的黑幕,原来不是教材容量与课时安排的不协调,而是老师针对孩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特点,故意减少正常四十五分钟的授课量,将减下来的内容留作能产生“额外收入”的“课外补课”中再投放。这位老师还直言不讳地称,学习好的学生和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都是通过“额外投资”的“课外补课”才产生的。
    由此,我突然记起我参加石化二中的一次家长会议,有位老师针对学生家长不惜重金请课外老师的现象说:“我极力反对这种做法,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认真作笔记,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问,教材内容完全可以在正常的课时安排里学完的。”同是老师,教学心态和教学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要学生以“额外投资”来获得本不是“额外”的知识,而老师则是通过学生的“额外投资”才“布施”本来属于学生的“额内”知识来获取“额外收入”。如此为人师表,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此学校腐败之一也。
    某日,某校一学生放学回家后告诉其爸妈一件事,说:“我们老师今天在课堂上说‘同学们,我明天要去医院住院看病,你们不要去看我,要安心学习。也不要告诉你们的爸妈,免得增添他们的麻烦。记住啦!千万不要告诉你们的爸妈!’”这对夫妻听完孩子的话后,能说什么呢?晚饭后夫妻二人就出了门去自找“麻烦”了。路线是由自己的家到超市,然后是由超市直奔老师的家,当他们到了老师的家后,发现与他们一样自找“麻烦”的家长已进进出出好几拨了。是家长过于“心领神会”?还是老师“功于心计”?想来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可笑的是,老师善于借用学生的天真无邪传递“信息”,可悲的是家长在孩子的背后“孝敬”老师,还要附和孩子对老师的敬意“我们老师真好!生病了还不让我们去看望”的稚语。童心被“强奸”、被“利用”、被“蹂躏”就是这样的“轻松”!此学校腐败之二也。
    其实,家长和老师都过低估计了孩子的智商,为了不被老师打入“另册”,孩子们奉行的是“你们大人不说,我也不说罢了。”从心底里鄙视老师,几乎是孩子们的共性。(老百姓对学校腐败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有些腐败的校长和老师,如果把他们拉出去枪毙,是用不着判决书的。”)
    老师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因“等”施教,大概也是老师们的共性,“嫌贫爱富”和“嫌丑爱靓”也几乎成了相当一部分老师的共识。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家长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等等),成了老师“备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有“资源”可供孩子的老师“开发”的家长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而对根本没有任何“资源”供老师“开发”的家长,其心理压力和自卑感非但把他们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这种心理阴影也笼罩着孩子,于是孩子因心理压力而滋生的自卑、内向、不合群、抵触等心理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从而构成了他们无法也无心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能满足老师“欲望”家庭的孩子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作用下,多半是自傲、狂妄,再加上老师的特别“偏爱”,不免容易滋生有持无恐的心理状态。
    没有政治、经济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秀色”自然是“可餐”的另类“资源”。最大限度不浪费一点“可开发利用资源”的理念在“人类灵魂工程师”心目中的作祟,正是校园内不断发生性侵害的罪恶之源。
    从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资源”利用上,不少老师几乎根本无心把精力用在教学上,“政治资源”的利用,调岗位、升官职;“经济资源”的利用,除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物质环境和生活品位,其中也不乏用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金钱去为自己的前途打通关节;“美色资源”的利用,是学校腐败最可恶、最可耻的腐败现象。它不仅仅是伤风败俗,也不仅仅是伦理倒置,而且它还以其丑恶的行为败坏了校风、严重影响了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行为规范。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我调查、采访相当一部分学生时,学校这类腐败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他们唠叨起来简直让人感到学校的腐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可怕的是,弱小的孩子们都对学校腐败的现象如数家珍,谈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评论起来不但是一语中的而且很多时候还是切中要害。可喜吗?不!是可悲!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孩子要学的是他们应该学的基础知识,他们没有义务也没有理由去掌握本来属于大人们所必须掌握的反腐败知识。他们这个年龄段吸收了这种知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他们健康心理构成都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孩子们心目中的知识殿堂是这样的环境,心目中的老师是这样的形象,他们能学好吗?他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完成他们洁白无瑕的心理构成去走向高等教育?走向社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社会篇
                 
                  民族未来寄希望于社会净化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达3.67亿,占全国人口总量比约四分之一强。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的背后,有近十亿双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们。应该说,中国的未成年人生活和生存背景是相当优越的;再言之,中国的为人父母者自古以来奉行的就是“眼泪水朝下流”的育子美德,“父望子成龙”几乎是历代为人父母者亘古不变的追求。可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把我们的热血铸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教育演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却成了猛烈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的块垒?鲁迅先生当年“救救孩子”的“呐喊”竟成了我们今天急盼社会各界来齐抓共管的呼唤?我们的社会怎么啦?
    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面对的新问题,提出了亟待完成的新任务及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新要求……它们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和叹号,叩问着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呼唤着期待着来自实践的回答!”
    应该说,古往今来的任何历史时期,没有不良的孩子,而只有不幸的孩子。客观而又准确地说,不幸的孩子都是问题家庭、问题学校(教育)和问题社会的共同悲剧的共有产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无数“花蕾退色”(少年犯)、“花蕾堕落”(未成年犯)和社会上闲散浪荡未成年人数字的逐年上升,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严格地说,应该是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是一张“网”,是一张无形但又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善恶并存的“网”,也是一张家庭和学校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其影响的“网”。社会上很多形形色色、乌七八糟的信息和现象就像一句广告词里所说的那样,都是“挡不住的诱惑”。由此可见,净化我们的社会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在面临着未成年人既是中国和平崛起最重要的文化战略后备资源的同时,又面临着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是中国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犯罪“后备力量”大量储备的战略危机。如果再不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加强、去改进,说上一句老掉牙的话,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第四代人身上的预言,很有可能就会变成现实。再说,从国家利益和民族未来这个层面去思考,多年来我们疏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代价是我们对民族“未来资源”的自我毁灭和待开发成本的浪费。我们今天的反思和觉醒,实际上是在为我们自己的重大失误和惨痛教训“买单”。可是我们想过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我们今天“买单”的实际“买单”者,却是那些失足的青少年,是他们用他们本不该失去的欢乐和本不该破碎的梦想在替我们这些本应该给他们带来希望的社会“买单”。请问,我们今天的反思和觉醒能为他们重新找回失去的青春、欢乐和梦想吗?对此,我们能说我们不愧对祖先!愧对孩子!愧对未来!
   中小学生是中国和平崛起最重要的文化战略后备资源,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想,从哪个层面去看,其丰俭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国和平崛起伟大目标实现的时间表。然而,这样的战略后备资源的形成是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热心、极大的爱心、极大的耐心去涵养的,是需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去滋润的。高亢的口号已经对今天的孩子失去呼唤力和感召力,我们要“润物细无声”,要用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的美德去感化、去渗透那些心灵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的孩子。
    当然,如何净化社会,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所谓净化社会,应该是如何规范社会和净化社会秩序。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现象,我们应该把它看作如同机动车道上随时都有可能给穿越马路的行人带来非死即伤危险的各种机动车,为了安全,我们不可能去废弃机动车,实际上也废弃不了(如:网吧、游艺机室等);问题是,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规范社会意义上既能约束成年人又能约束未成年人的“交通法规”,建立“新秩序”,并在容易出问题的“交叉路口”不仅要严格设立“红绿灯”和与“红绿灯”相适应的“监控系统”,而且还要配备必要的“交通警察”,以堵截“突发事件”的发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要为这个社会意义上行为规范的“交通法规”的建立献计献策,而且还要以身作则。只有在规范成年人的行为准则以后,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才会有个楷模。近期推出的国家文化场馆对中小学生实行永久免费开放,规范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段等,这些举措的出台,毫无疑问,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对中国和平崛起所需要的文化战略后备资源的储备和涵养,发挥不可替代的认同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在我准备结束这篇系列谈时,我十分清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社会命题不是我的万余字管窥之见的文章所能解决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最后我谨摘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在中国科技馆与正在上互联网的少年儿童亲切交谈的谈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也由衷地希望我们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社会贤达以总书记的讲话为动力,身体力行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一分心、出一份力。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创造。未成年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教育培养未成年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健康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胡锦涛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特别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作用和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果,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要努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精神,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规律,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社会篇(补遗)
    由“人命”不如“狗命”值钱
        扯到“花蕾退色”、“花蕾堕落”的悲哀  
                                                              
    5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署名齐齐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人命”岂能不如“狗命”值钱》,读来令人心寒。文章列举了北京和上海媒体的两则报道:“4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吉林通化集安市丁某骑摩托和于家的狗相撞,结果人狗双亡。集安市人民法院经过三次公开审理后,判决于家赔偿丁家各种经济损失的30%,即1.9万余元;而丁家赔偿于家狗价值的70%,即1.4万元。人命稍稍贵过狗命(如果全额赔偿狗的价值,应该是2万元,这样狗的价值则超过了人命和摩托车价值的总和,即0.1万元,笔者注)。
    3月26日《上海法制报》有篇文章说:最近某市张老汉的儿子因一起医疗事故死亡,法院判决医院赔偿3万余元;也是在当地,不久前一只名犬在宠物医院亦因医疗事故被治死了,法院按狗的价值判赔了5万元。面对这种对比,张老汉悲哀地说:‘俺儿的命咋还不如一条狗值钱?’”
    对这样的判决,文章作者没有象普通老百姓那样指责法官,因为从法理上来说,法官是按照现行法律来判的。“但是,这样的判决结果又肯定是有问题的。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动物的生命价值不能和人的生命价值相比,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但在现实中‘人命’为何不如‘狗命’值钱呢?如果法官判决没有问题,那就是他所依据的法律出了问题,是立法出了问题。”文章作者进一步分析道:“不得不承认,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现行法条对人死亡的赔偿金额太低,这已经导致了种种恶果......这种种现象频频发生,使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仰越来越小,甚至从更大的方面来说,对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我非常赞成文章作者所说的“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动物的生命价值不能和人的生命价值相比”这句话,因为这使我联想到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具体执行上,我们的社会是偏重于前者而疏忽于后者的,这应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暂且先忽略央视和地方卫视上“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有关如何如何保护动物的固定栏目的不遗余力和不厌其烦,但看看集市上工商执法人员对贩卖青蛙、蛇类人员以及公安机关在重要的出入要道设立关卡对贩运野生动物的人员车辆的查处力度和热情,便可看出各个部门在这方面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是不惜重金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善事,保护野生动物是对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动物生态链、食物链是疏忽不得的工作。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在实施和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工作中,我们投入过如此的人力、财力和热情吗?请问,我们有过象查处贩卖、贩运野生动物人员那样在娱乐场所制止过本不该上那些场所的未成年人吗?又有谁规劝过在深更半夜依旧在街头巷尾举杯浪饮的少男少女们?向他(她)们说上一声“孩子们,夜深了,该回家啦,免得家人担心!”能暖孩子们心的话语?对他们多一份爱的呼唤,就会防止和减少多少待放的“花蕾”过早的凋谢啊!一只受了伤的动物尚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尽心治疗和呵护,可我们身边有多少闲散、浪荡在夜幕下的孩子需要我们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尽心呵护啊!难道我们的“希望工程”真的是有指向的?难道把打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破案率作为我们公安机关的一项“政绩”来看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难道我们就没有任何一点责任?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在我们把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在野生动物保护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把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爱心、热情投入到象总书记说的那样“要努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上来呢?在“尊重”、“爱护”、“关心”、“帮助”精神的指引下,为他们开创一个充满着爱心、充满着欢笑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健康愉快的学习、生活、成长。我们是多么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手铐不再向他们打开,铁门不再向他们敞开。向他们打开的永远是校园的大门,敞开的永远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有爱心、有耐心、有涵养、有责任心成年人宽博而又温暖的胸怀。要知道,未成年人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我们的职责是:既要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又要替他们挡风遮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让他们花更红、色更艳。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未来就会繁花似锦!耀眼夺目!
发表于 2004-9-18 19: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支持。
发表于 2004-9-18 20: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谢谢沐喜堂老师贴出的文章!我也是为人父的人了,看到现在的社会状况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18 2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下面引用由文君2004/09/18 08:31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沐喜堂老师贴出的文章!我也是为人父的人了,看到现在的社会状况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比写字要难得多!百年树人!先正己,后育子。
发表于 2004-9-18 2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下面引用由沐喜堂2004/09/18 08:36pm 发表的内容:
比写字要难得多!百年树人!先正己,后育子。
的确,比写字难!
虽正不好己却要育好子!
 楼主| 发表于 2004-9-18 20: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下面引用由文君2004/09/18 08:43pm 发表的内容:
的确,比写字难!
虽正不好己却要育好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发表于 2004-9-28 13: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人民日报》(2004年9月10日)摘录高鸿先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一文。
 楼主| 发表于 2004-9-28 16: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下面引用由nanxu2004/09/28 02:51pm 发表的内容:
读书人确应有社会责任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谢沐喜堂先生的呼应。
问题多多,何以解决?1988年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发表了一个宣言,大意是说:21世纪的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 ...
“问题多多,何以解决?1988年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发表了一个宣言,大意是说:21世纪的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话只有通晓全人类的过去、现在的人才能道出。我们现在仅仅去“祭孔”恐怕只是流于形式,从“祭”的形式看实在是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应该说这种形式行为是对孔夫子的戏弄和亵渎。孔子的名字是挂在嘴上的,可孔子的学说却是不曾运用的。这是孔子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发表于 2004-9-28 21: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惊心动魄降服歹徒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民警讲述抓获歹徒经过

  在亲历了昨日莒县第一实验小学人质事件并成功解救人质后,今天上午9:00,莒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主任吴建东从容面对记者,在县公安局二楼的会议室里,他用淡然的语气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一刹那惊心动魄
    吴建东说,9月20日早上7:30左右,莒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突接热心群众报警:“快,快,实验小学里有一个男人拿刀四处砍人!”
    案情重大,值班民警立即电话通知了吴建东,吴建东又马上向县公安局任局长汇报。任局长要求通知于政委立即带民警赶往现场,并由刘副政委联系驻地武警赶去增援。
    吴建东说,他赶到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后,50多位民警已在现场设下层层包围圈,刘副政委带领手持狙击步枪的狙击手正严阵以待。而当时,在莒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楼三楼四年级三班的教室内,任局长、于政委正在与挟持了9岁女学生的歹徒对峙。因为狡猾的歹徒十分警觉,吴建东等其他民警被迫撤出教室外,屋内的任局长和于政委也只被允许站在五六米外的地方。
    紧急设计三套救人方案
    为了抓获歹徒,保全人质,到场的县里有关负责人及民警紧急设计了三套救人方案。吴建东说,一是通过政策攻心,让歹徒放下刀;二是伺机制服歹徒;三是击毙歹徒。救援人员首选了第一套方案。在任局长和于政委的不断劝说下,歹徒的思想动摇了,民警随后又找来歹徒的妻子,共同做歹徒的思想工作。
    终于在近两个小时后,歹徒动摇了,他缓缓放下了凶器,公安局两位负责人箭步飞身上前,死死按住歹徒的手,民警一拥而上,将其制服。人质毫发未损地获救。
    为泄私愤歹徒持刀行凶
    经突审,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姓贾,现为公交车司机,日前因与人发生纠纷,当日他持刀准备报复,但未果,而在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学校后,突然持刀行凶。吴建东说,对贾某的审理还在进行中。
    莒县亡羊补牢
    记者了解到,这一案件引起了莒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组织教育、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善后,并紧急召开了驻城中小学校校长会议,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安全警卫,杜绝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确保师生安全,此外加强引导,保持全县社会稳定,并将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
    事发小学已恢复正常
    今天10:00左右,记者再次来到莒县第一实验小学。与前日相同,学校的大门依旧紧闭,但正值课间操时间,校园内人声鼎沸,在校内小学生欢快的嬉闹声中,悦耳的眼保健操的音乐依稀可辨。
    该校曹校长以学校已恢复正常上课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记者进入学校的要求,他对记者说,目前学校的教学秩序已经恢复,师生的情绪也恢复正常。
    背景资料
    9月20日,一歹徒闯进莒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园,用菜刀砍伤25名学生;9月11日,歹徒闯入江苏省苏州市一幼儿园,当场砍伤28名儿童;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一精神病人门卫持菜刀将园内15名儿童和3名老师砍伤、1名儿童伤势过重死亡……
    幼儿园拉起“铁蒺藜”
    生活日报9月21日报道 记者 蒋波 实习生 李培艳
    近期国内外一系列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让人们格外关注起幼儿园和小学的安全问题。今天,记者在采访省城部分幼儿园和小学时发现,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安全保卫,有的幼儿园甚至在围墙上拉起了铁蒺藜,但仍有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记者采访中看到,绝大多数幼儿园、小学在孩子上课期间都是铁将军把门,不允许闲杂人员入内。大明湖小学规定,家长接送孩子不得进校;外人找老师、学生必须先打电话联系,出示身份证明并登记后才可进入。大地幼儿园园长赵冰告诉记者,他们特意把白天的门卫换成了30多岁的年轻人,并配备了简单的保安器械,要求门卫“不放走一名无家长带领的幼儿,不放入一名外来无关人员”。
    今天,山师大附小专门向家长发出紧急通知,规定从9月22日起,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控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禁止家长随意进入校园,确有急事与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电话联系。同时,学校与科院路派出所建立了电子报警点,对因不服从学校管理,硬闯校园与门卫发生冲突者,学校将交由派出所处理。下午,记者在燕山小区北区一家私立幼儿园看到,两位女老师正忙着在围墙上拉铁蒺藜。该园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的围墙不够高,有一些调皮的学生不时翻进来玩。现在出了这么多事,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就决定给围墙加一圈铁蒺藜。
    但记者在采访中仍然发现一些安全隐患。在省中医附近一幼儿园,记者从大门大摇大摆走进去,而门卫竟毫无察觉。
    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负责人建议,教育部门应该规定门卫和保安的聘任条件,门卫年龄不宜过大,同时让门卫接受一定的培训后上岗,使他们具备一定保护孩子安全的能力。另外,希望能像银行一样,给学校安装电子报警系统,直接与公安机关建立联系。
    来源 生活日报  
大众网 2004年9月22日  
发表于 2004-10-7 06: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呼应nanxu

教育后代 任重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7 06:30 , Processed in 0.3147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