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风格与流派》(节选自刘正成著《书法艺术概论》第四章
风格与流派:创作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4、风格选择的定位?
关于风格定位的问题,既是一个审美的问题,也是一个创作问题。为此,我提出 了两个观念,一个“品”,一个“技”,这两个方面都是属于形式上既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范畴。
品:神、逸、精、妙、能 “品”的提出,最早有司空图的《诗品》○17。“诗无达估”,诗歌的解读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尽其妙,只能品,正像喝茶一样,用感觉来品味它的味道,于是可以知其优劣。因此,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品”。这个品有理性的理解也有非理性的理解,也许在你那儿品出的味道和我品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品十七》中把北魏碑刻书法作品分为这样几个品级:神品、妙品上、妙品下、高品上、高品下、精品上、精品下、逸品上、逸品下、能品上、能品下。即是他品出一种书法的风格特征,然后再把它放到某一个品位上。司空图的诗品有几十种,每一品除了他用的那个品藻四言诗文以外,你也很难清晰辨别他到底说的是什么,但你可以意会其义。
神品 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里用他选择的作品作为注脚。比如神品,他列举了三个,一、《爨龙颜碑》;二、《灵庙碑阴》;三、《石门铭》。康有为说这三通碑是神品,但他并没有说神品的原因是什么,他只是分别用一句韵语来形容:
“《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
“《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
“《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
康有为也是用“品”去“评”,只说感觉,如铃羊挂角无迹可寻。他把《爨宝子碑》评为:“《爨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而并未把它归入哪一个品级里去,但你把它和“《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的碑评韵文放在一起作比较的时候,你似乎又有所悟。“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其实说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面貌,张怀罐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张怀罐《书断》)他又在《书议》中说:“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所以他有“神品”、“妙品”、“能品”三品说,康有为的神、妙、高、精、逸、能六品说其实是秉承其意,以“神品”、“妙品”居其首,以“逸品”、“能品”居其末。
逸品 康有为论说逸品的时候,他举了两个逸品:一、“《敬显俊》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二、“《李仲璇》如乌衣子弟,神采超俊。”“闭鸥飞凫”、“乌衣弟子”就是对“逸”的一种注脚。那么这个“逸”字怎么理解呢?乌衣: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或称“纨绔子弟”。不用在朝庭做官谋生,无所事事自然安逸。这些“乌衣子弟”其实也就是“如闲鸥飞凫,游戏汀渚”。其实这两个“逸品”,并非北魏第一流的作品,要从中品出“逸”字之义倒有些差强人意。就连他比喻的“乌衣子弟”也仅仅是“安逸”,而并非有“隐逸”、“超逸”之义。到了宋元时代,“逸品”才在文人艺术品级中有最高的地位,例如元代的倪云林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均是终生不仕的“闲鸥飞凫”,其书其画皆称逸品,受到后代文人仿效追捧。康有为的书法审美理想是“本汉”、“尊魏”、“宝南”、“卑唐”,唐以后则无庸论及。其实,在汉魏碑刻中,被他评论为“逸品”的诸碑,其“逸”的品相并不明显,反倒是宋元以来文人书画的兴起,把作品与作者作统一观,“逸品”才真正成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如果说“神品”者乃唐人以感情论,“逸品”者便是宋元以后人以意境论了。如果真要从南北朝诸碑中评出“逸品”来,王远的《石门铭》和陶弘景的《瘗鹤铭》足以当之,其飘飘若仙,跨鹤骖鸾,才真有一种出世超逸的风韵!
精品 《张猛龙碑》被康有为认为是精品:“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就是说它精确,每个地方恰到好处。《张猛龙碑》的结字和用笔达到一种精致,乃北魏诸碑之首,实可以与唐代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的精美相佶伉。。刚才谈到傅山“四宁四毋”论中的“宁拙毋巧”,《张猛龙碑》绝不是“巧”,而是“精”,它在结构、点画上都非常精到,我们称为“精品”。至于这个“精品”和“神品”、“逸品”有什么样的风格特征区别呢?这很难用言词去表达,大家仔细去品。董其昌有“画分南北派”论,他主要以唐宋画为例:北派在唐是李思训父子,在宋则是马远、夏圭之流;南派在唐是王摩诘,在宋则是荆浩、关同、董源、巨然之辈。以两派画风作注脚,北派堪称为“精”,南派堪称为“逸”,由此足可以参照精品、逸品的审美特征了。
妙品 所谓“妙品”,仍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十八》为鉴:“《云峰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四山摩崖》如建章殿,门户万千。”《云峰石刻》以郑道昭书的《郑文公上、下碑》为最善,它与僧安道一的《泰山经石峪》相映成趣,可以称得上“妙”。而这个“妙”应该主要体现在北魏、北齐诸碑在书体上的稚拙与另类上:它们既非隶书,却有隶书的古质与装饰性的飘逸之风;它们也非指书,却有楷书的方正与八法皆备的生动之态。妙就妙在与经典隶、楷的似与不似之中,所以妙趣横生!这种书风也就存在于北魏、北齐的百来年中,后世模仿总归有隔。刚才我们谈到弘一法师与谢无量的作品,如果说弘一法师的作品可以称“逸”的话,那么,谢无量的作品便可以称“妙”。“妙”与“逸”颇有相近处,又必有其微妙的不同处,让我们有识者可以细细品味而得之。
能品
“能品”在六品之末,以《龙门造像》为大宗,规规矩矩,面面俱到,虽各具姿态,而四平八稳的,称为“能品”。书法家做到“能品”,那基本功就过硬了,在能品的基础上可以上追精品,这是一种创作风格价值的递进谱系。显然,这个谱系也启示书法家循序渐进地取法进阶。例如,逸品的追求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构造,它和神品一样,是书法创作的高级阶段,没有纯熟的技巧当然难以追求的境界了。所以,我们在进行书法学习的时候,要选好适合自己的方向。比如,我们要直接学习《爨龙颜碑》是很难学的,它那种特殊的神采韵致是建立在书体进化的过程之中结构与点画的应变得体,而姿态各异雄强茂密,又没有《爨宝子碑》的习气与雷同。而《龙门造像》如《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皆平正工整,堪称入门大道,可循序深造。
“神、逸、精、妙、能”这五品,它给我们提供了对风格鉴别和取裁选择的参照系,有助于我们从风格学上去鉴赏和创作书法作品。
难与美 由于书法艺术的风格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建立在“难能可贵”的审美心理基础上,让人容易区别没有技巧价值的花样与风格的界限。沈子善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办了一本《书学》杂志刊物,他写了一篇文章谈到书法的审美标准问题,他从书法的形式技巧的难度与美学阶值的对比关系,确立了书法美三个境界:最低的境界是既不难也不美,即写起来不难而字形也不美者等而下之;第二个境界是美而不难,就是写得漂亮,但没有技巧难度;第三个境界是既美又难。比如说王羲之为什么成为书圣呢?他是既美又难。《爨宝子碑》、《始平公造像》是美而不难。显然一件艺术作品不具有相当的技术难度,那它的美所达到的高度肯定是有限的,不能成为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在衡量和品评书法作品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个“美和难”的关系。作品好不好,你还要看它技术难不难,如果不难的话那肯定不是最好的。这是传统艺求与前卫艺术的标志性区别,也是传统艺术生命延续的重要生机之一。正如我们写狂草,它有相当的难度,难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还要求达到完美的技术动作,“沉着痛快”既难又美。那么,相对而言小草可以说美而不难。因此我们在判定风格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去审视和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