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08|回复: 0

《中国书法全集·先秦玺印》卷编后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4 1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玺印的起源和其它
                         ——《中国书法全集·先秦玺印》卷编后札记

                                                         
                                                               徐   畅

     1961年我随母亲到谈月色先生家去拜师学艺,并在那里阅读了《陈簠斋手拓古玺印集》,从此与古玺印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年来未曾稍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撰写了《商代玺印考证》,入选1986年10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烟台举办的“全国书学讨论会”,开始了先秦玺印的断代研究征途。1999年12月,拙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最早按时代及分域编排的先秦玺印谱。2000年7月,拙编《中国篆刻全集·卷一》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图版997页,收录商至秦末玺印7911方,总计收录各种材质的玺印、印迹以及封泥11159件,可谓集先秦玺印之大成者。最近,拙编《中国书法全集·先秦玺印》卷已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该卷除选择先秦各时代的精品玺印外,每印还附有考释文字,说明玺印的出处、流传承续、时代或国别、玺印的类属、印文的识读、艺术评价并注明异说。总之,印、文对照便于读者学习、研究。笔者研究先秦玺印的心得体会也记录于兹。在该卷出版发行之际,我想补充该卷未详者,谈几点看法。
     我国玺印的起源问题。河南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所出的“十”字形陶印(模)、河南渑池郑窑第三期文化遗存所出的“田”(?)字边款圆窝纹陶印(模)都是商周玺印的“前辈”——我国玺印的“雏形”,也是我国玺印滥觞期的代表作。在四十多年前,著名考古学家林惠祥教授对新石器时代的陶印模已使用“陶印”的称谓,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创见,笔者非常赞同。河南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所出的“十”字形陶印,为我国玺印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把他们的起始年代推到了八千年前。
     “中国古玺印和西方印章的相同之处,皆起源于同种‘劳动’工具——印模。”(叶伟夫《中国印石》)笔者亦以为然。“据考古发掘,最早的石制圆柱形印章出现在欧贝德文化期(约在公元前3500年)”,距今约5500年左右。如以贾湖史前聚落遗址所出的“十”字形陶印模为国陶印的最早标本,那幺,我国的古玺印要比西方印章早3000年左右。我国滚压式陶印(模)多未测定其具体年代,但大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物,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印章(石制圆柱形印章)应属同期。所以,“西方的印章早于中国古玺印有3000多年”的结论应颠倒过来,我国玺印早于西方印章3000年左右的新论断应重新确立。
     山东潍坊市寒亭枣里村鲁家口“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草字双印红陶罍”颈部压抑的两个同文印迹,证明夏代已有文字玺印使用。夏、商、西周是我国玺印的起始期。三代以后,“印者,信也”,玺印已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凭信。公私玺印、成语印、图像印的广泛使用是春秋以后的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玺印的功用、性质也在发展变化,人们的主观书写、制作(铸、刻、钮式等)审美意识也随着汉字书体的不断变化、玺印材质、制作工艺的不断地改进而发展变化。在几千年的玺印发展史中,我们认为他们经历了滥觞期(新石器时期)、起始期(夏殷商西周时期)、勃发期(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期(汉至魏晋)、艺用期(唐代以后)、文人篆刻期(元、明、清、民国)等几个历史阶段,大体上符合玺印与篆刻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的。拙文《玺印的滥觞与起始》图文并茂,论之甚详。
      玺印是一种文化现象。首先,玺印与篆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甲骨文中即有“印”字,其字形从手从跪跽之后,表示以手抑按压服,使人跪下,有压抑之义,为动词,此为“印”的本义。玺印与陶印模有什幺承继关系呢?首先,抑埴的本义没有变,这也是把陶印模称为陶印的根据。其次,这些陶印模除无把滚压式的以外,皆有拍压面(实为印面)、印体、把柄(印钮),便于把握,已初具玺印的三要素。再者,柱状把、环形把、绞索把对商、周玺印的钮式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由此可见陶印模与玺印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春秋时期玺印施于封书(压印于泥封上),称为“玺书”。其时,秦国玺印上用印,如“工师之印”。其它国家的玺印上出现了鉩、鈢、●、●等字形,如司马之鉩,表示玺印,为名词。战国时,楚、齐、燕、韩、赵、魏六国通行的文字叫“古文”,属大篆系统。先秦时期“玺”是对各种印章的通称,“尊卑共之”。秦国一直沿袭西周文字的体系,由大篆向小篆过渡。书刻于春秋晚期秦哀公三十二年(公元505)①的石鼓文,已有近一半的字已是小篆或近似小篆形体。战国时期秦国已通行小篆。秦统一六国后,“罢(废除)其(指原六国地区)不与秦文(指秦篆,即小篆)合者(相同的)。”(《说文解字·序》)就是摒弃繁缛的六国文字中与秦篆字形同不的异体字,而以当时已流行的秦篆文字为基础,经过全面的整理、省改(《说文解字》曰:“或颇省改”)、简化、合并后,完善定型使其规范化,作为官方指定通告全国的标准文字。于是,废六国通用的“鉩"等字形而用秦篆“璽”,而且规定帝王专用,只是到了秦始皇赢政统一天下之后,才为天子独用。故东汉朴学大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十三下土部)云:“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从土尔声。”《说文解字》(九上印部):“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所持信也,从爪从卩(節、节)。”这时,玺印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权力和凭信。
     “篆”字晚出,最早可能见于《说文解字》。秦汉时对“篆”有两解,一作名词解,作书体名,如大篆、小篆;一作动词说,运笔书写,《说文·竹部》:“篆,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书而着于竹帛也。”王筠句读:“运笔谓之引。”“刻”字也较为晚出。《说文解字·刀部》:“刻,镂也。”段玉裁注:“《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此析言之,统言则刻亦镂也。”显然即雕刻之意。篆刻的本意就是书写篆字并把他雕刻出来,这是广义的篆刻,是指在各种材质上书写并契刻篆字。按照这一定义,甲骨刻文、金文刻文皆为篆刻,其时书法家也是篆刻家。因此,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契文字符号,如距今4500~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莒县陵阳河遗址陶器所刻“炅 ”、“●”字,以及直接在甲骨上刻契成熟文字的书法家都是最早的篆刻家。商代的甲骨文书家就是杰出的篆刻家。
     狭义的“篆刻”,是指在玺印上书写并契刻篆字。篆刻艺术是表现印面文字的书法、刀法和章法的技艺。篆刻学是研究篆刻艺术、流派、印人和篆刻教育、刊物等内容的一门学问。研究玺印的学问称为印学。印学包含有玺印的起源、断代、分期、分类、典章、制度、形制(包括印台、钮式、绶带等)、考释文字、辨识真伪等等;篆刻艺术当然也和印钮艺术一样属于印学研究的范畴。因为时代的不同,印文、钮式及印台(印体)也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常识。但是各个时代的玺印与当代政治(官制)、经济贸易学、哲学思想、手工业、农业、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背景都有相当的联系,在当时的日用器皿如青铜器、陶器、砖瓦、画像石上也有反映,这种相关的联系赋予了玺印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我在编写此卷时,把许多金石文字和图像资料与玺印并列,以使读者更易于领会这种内涵。但是这样编排却不合《全集》的体例,只好割爱。为了阐述和宏扬这一文化内涵,我又另着手撰写《先秦玺印图说》一书,现已写出《楚国的丝织业和官署——兼谈秦国的丝织业》、《先秦的气功师——●——导引漫话》、《獬豸封泥和獬豸玺印——由獬豸玺印说到姓名图像玺》三文。前两文《篆刻丛刊已刊或即刊,后者《中国书法》待刊。读者不妨找来阅读,并予赐教。
     先秦玺印难于考释。甲骨文五千单字,现只能释读其中一千五百左右的字。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割据,文字异形。书写者任意挥写,异体别构层出不穷,同一器物的同一字也字出多形。如《侯马盟书·字表》收本体381字,异体1274字,异体几倍于正体。“复”字竟有54种写法,连同与“腹”字相为通假者竟有一百多形。“侯马盟书”的文字大体上只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使用的文字,尚且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异体字,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割据的局面下,全国范围内的“文字异形”现象必然更加严重。因年代久远,先秦古玺多锈蚀不清,更增加释读的难度。所以,有些印文古文字学家尚有歧义,就不奇怪了。因此,有数说者,或择善而从,或数说并存,或自有新见,不人云亦云,皆立论于古文字学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以学理为据,而不唯地位是瞻。但是,随着古文字资料不断发现,比对参照的佐证更多,有些未释或未决之字当可释然。
     四十年来耕耘于斯,甘苦自知。略叙衷肠,就教于诸位读者方家。
     注释:①见拙文《石鼓文刻年新考》,将刊今年《考古与文物》第四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2:55 , Processed in 0.2721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