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61|回复: 0

于明诠:从历届国展的发展看“展览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09: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历届国展的发展看“展览体”
文/于明诠


侯勇按:这是于明诠老师在《“国展”与当代书法创作》论坛的发言,于明诠老师从国展的产生发展到展览体的形成,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直指附庸风雅是造成书法文化特质衰褪的根源。(标题为编者所加,经作者本人审定后发布)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看全国书法展览是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之前举办过三届全国展,两届中青展,我只看过作品集(二届全国展不知何故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甚憾),一届全国展的时候中国书协还没成立,作品是通过各级文联组织定向约稿,多少有点全国“书法作者普查”的意思,不少后来的书坛大腕们似乎初出茅庐,尽管当时水平参差不齐,但挺有看头。有不少过世的老书家的作品水平之高令人叹服,如沈尹默、郭沫若、钱瘦铁、马一浮、陆维钊、胡小石、高二适、潘天寿、潘伯鹰、郑诵先、邓散木等,这些老先生都是新中国以后去世的,因为是第一届嘛,有他们的作品放在里边,“全国性”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是定向征稿,在世作者中六十岁以上者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他们是主力作者,像舒同启功赵朴初陈叔亮李可染黄苗子吴玉如王遐举谢稚柳王个簃王蘧常沈延毅游寿任晓麓山之南蒋维崧林散之刘海粟沙孟海陶博吾潘主兰吴丈蜀商承祚石鲁胡公石梁披云等等,看看这些参展作者,年轻一辈即使再有才气再不知天高地厚,恐怕也不会不服气的。即使你点画线条技术再怎么好,跟他们比比,哪怕他们技法方面再怎么粗糙失误,恐怕年轻人也不会认为和他们是一个重量级的。这样的全国展的“全国性”真叫名副其实。那时是定向约稿,不评审。那时相当高级别的领导干部舞文弄墨附庸风雅者当然也不少,但借他们十个胆也没有敢自己往里钻的。

二届、三届全国展依然定向约稿、省市级推荐,老先生们也依然榜上有名。四届的时候,征稿渠道向社会开了半扇门,一方面定向约稿地方推荐,一方面面向社会征稿(是公开还是由省市级书协有条件选拔不清楚),而且第一次由全国书协组织专家评选评奖。年届90岁的林散之沙孟海及年龄略小的谢瑞阶游寿萧娴黄绮等都有作品参展,他们的作品尺幅都比较小,但在展厅里却占尽风骚。这次展览的亮点是第一次评奖,一等奖获得者五人中瓦翁先生八十高龄,小楷册页既有深厚的功力又有强烈的个性趣味,我在现场仔细拜观十分敬佩。瓦翁先生的小字从此可谓天下书人尽知。二等奖李刚田王冬龄卢乐群刘顺等10人,三等奖王镛刘一闻吴振立华人德张荣庆王友谊储云孙晓云石开潘良桢周德华王朝瑞等35人,我注意到几位二三十岁的获奖者如赵雁君吴行等都在三等奖之列,四十岁以下获二等奖以上者竟然一位也没有。出于巧合?还是有意?不得而知。既然是全国展,既然有那么多大师级老书家参加展出——就算特约吧,也是甘当配红花的绿叶了,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作者获一等奖,的确是有点不压秤的。我个人觉得,四届全国展和二届中青展是最成功的两次全国展。

五届的时候,奖项不分等级,一律称全国奖,年届七旬的魏启后先生与二十岁出头的徐海等50人同获全国奖,魏启后与徐海的获奖作品都是不足四尺的小条幅,风格也都不太“正统”,十分难得。七届八届亦是不分等级,皆称全国奖。估计是等级不好分罢。大概七八届全国展之后,老先生们即使特约参加者也越来越少了,六届之后,再也没有七十岁以上者获全国奖的了。后来砍掉中青展,全国展就一枝独秀了,其实,倒是应该砍掉全国展而留下中青展的,因为从参展作者的年龄上来说,全国展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中青展。再后来,又有了专门的青年展,主办者也许想藉此来显示衬托 全国展的“全国性”、“权威性”,可是全国展作者越来越年轻化,50岁以上者日渐稀少,其中有些还是特约的,所以,从参展者年龄结构上来说,两大展又重合在一起,全国展又成了事实上的青年展。想想,这个结果非常好玩。有人据此感叹,人书咋不俱老呢?

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展览体”出现并日渐成熟闹的。展览成了比技法精致到位、比设计花样奇特出新、比八尺巨幛条幅对联而且落款蝇头小楷密密麻麻,老作者能比过年轻作者吗?要么初评就败下阵来,要么免战牌高挂,告别参展。因此,今后人书俱老是不可能了,人书俱年轻是必然的大势所趋。

我所说的“展览体”,是指这样的一些现象,行草书是一个类型,楷书、篆书、隶书是另一个类型。楷书篆书隶书,这三种相对是静态书体,很方便时下流行的做形式做结构。当年流行书风里面有很多的比较注重形式、比较注重结构的想法和做法,就逐渐演变成了这个样子。变得温和了,变得相对来说比较平和,不再过分的夸张,和谐了。变成了这样的一种形式面目,这种基本面目成为我说的展览体中的一大类型。行草书则是以二王为主,现在在大展中连写苏东坡的,写明人包括傅山王铎这样的书风面貌都不见了,基本上是从二王到孙过庭,最多还有米芾和赵孟頫董其昌,潇洒、漂亮、流美一统天下,美其名曰回归传统。行草书基本就是这样,楷书,篆书,隶书,过去的展览中被人指责为流行书风的特点,变得很温和,不夸张了,好像美观了,大家能够接受了,用一个描述,头重脚轻,线条毛毛草草,落款一定是不应该落款的地方落款,而且是小字,甚至有人在用其他的颜色比如朱砂胭脂等在弄,看上去花花绿绿。所有的这一切就是太注重视觉形式,太注重眼睛看到的第一感觉,首先要让评委对作品关注,多看一眼就有可能为你投上一票。大家的心思都集中在这方面,就像做手工,就是看谁比谁做的更漂亮,比谁做的更见功夫,更细。这种想象好像不仅书法界有,美术界似乎也是如此,就是我在那篇短文里边说的,艺术展览成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手工制作大比武。何以如此?想来想去都跟展览这种形式有关,就书法来说,这种展览模式从80年代开始有全国性的协会组织展览活动,发展到今天30多年了,带有一种必然性。这个东西就是越来越脱离书法本质的东西,使书法艺术应有的文化特质渐行渐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2 21:08 , Processed in 0.3317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