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谈会》书面发言稿
新近在媒体上连续读到有关刘正成的报道,包括台湾行与展览消息。从照片看,心态恢复得很好,回到了当年的状况,还是那样倜傥,那样的意气风发。刘正成是我最早结识的四川书法朋友之一。当年“文革”刚结束,文艺复兴,浙江的书法亦蓬勃初始,四川是第一个应邀来访的书法团队,刘正成、何应辉、刘云泉,大都是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中青年书家。刘正成作家出身,才情并茂,以写古代书法家的文字已先我出名,何应辉、侯开嘉与刘云泉亦小有声闻,印象十分深刻。其后调入中国书协,以副秘书长兼管杂志事务,一改以往以京自重的局面,对外地如豫、辽、江、浙、川、湖诸省格外客气,此固出之时风,亦为其重才敬贤,欲一显身手,领袖英俊的作为有关。大凡书协诸活动,如学术研究、书法创作、各类展览尤其中青年书展,还有外交活动,以优为先,以能为用,还是比较公开公平的。各地朋友亦皆以振兴书法为已任,不见官本位,宽松自由,团结向上。其间,浙江受惠多多。刘正成曾多次来浙调研,深入细化,肯担当,能帮忙,解决不少问题,如绍兴徐文长墓的修葺,不仅出思路,还出私资进行具体实在的指导与支助,至今口碑尚传。又喜交游,好言论,在浙行踪遍至南北,交了不少朋友。惟其纳新知不忘旧雨,既登朱门,又坐柴扉,非势非利,不忘所以,一介书生风流,赢得浙江书家的敬重。当然,数次座谈或讲话,见诸报端尤其如与陈振濂的对话,对当时书坛着实是起了不少引导性的作用。
今天座谈会,原接到请帖是准备赴京参预盛会的,惟昨晨(十四日)不慎摔交,年老伤痛,出行不由自主,遂改书面发言。刘正成从事书法已经不少年了,或谓“整整五十年”,这是一个不短的年月,少年、青年、中年直至今日步入老年时代,五十年如一日,非恒不能如是,非自信自胜亦不能如是,很不容易。今天能在北京举办第一次展览,总结一下,再图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作为老朋友,我由衷高兴。从媒体宣传、先声夺人的作品刊登和友朋评述,无须预祝,展览必将圆满成功。展览的圆满,亦说明刘正成的书法不负众望,不后侪辈。
有不少朋友认为,刘正成近年来的书法创作,无论是书体和风格,形式与内容,已与前大不相同,有了很大的突破,显示了深厚功底(包括文史哲),自我追求的方向和境界。我是很有感触的,深表认同。
这里还要说几句,似乎与创作无关,其实有着很大关系的学术工作,学问修养全从中来,不可忽视。后之胜出,端赖于是。这就是二十年来孜孜以修的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体例庞大精当,内容丰赡先进。此一工程,一方面可谓筚路蓝缕,另一方面也可谓集其大成。尤可称述的是,调动了也整合了全国大部分书学研究的力量和成果,对青年学人亦是一种提携。刘正成于此可谓倾尽心力,艰辛卓绝,于当代书学乃至文化艺术建设的贡献是重大的。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中国书法全集》“已成为有关研究项目的必读书和引证文献。《全集》的问世可说是前无古人,虽不敢说后无来者,但它所昭示的巨大文化蕴载力必将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乃至文化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并且对艺术、美术、史学、文学、出版各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1年6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