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6/08 11:11pm 第 3 次编辑]
艺术社团的体制审思与书坛发展格局
石竹山人等
寒江孤舟:我在网上发过一幅对联帖,不知大家看到没有:
书法如何书?俗书、伪书、领导书。书心何在?书魂何在? 以权卖书书利禄。
协会什么会?官会、权会、利益会。会外者苦,会内者欢,何时撤会会安宁?
竹下村夫:这幅对联对当代书坛和书协组织的刻画和描述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石竹先生也先后在中国书法在线发了帖子,如“书协组织与书坛权贵”、“废除科举,淡化国展”,“未来书坛的格局”等等,诸多见解,用众网友的话说是“震聋发聩”,“引人深省”。这些问题都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紧密联系,也将深刻地影响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因此,确实有必要需要大家进行关注、研究和探讨。
江湖打狗人:我完全赞同石竹山人的观点。中国书坛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无不与之相关,无不是与之病变的结果。艺术社团的官办,艺术与权力如此紧密交织在一起,对艺术来讲弊大于利,而层出不穷的问题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石竹山人:我认为,这艺术与权力,从根本上说,应当是对立的。权力者与艺术家作为社会结构的要素,两者也有着不同的品质、不同的能量,处在不同的运动方向之中。可能有人会问,历代帝王中如徽宗画的好,也是皇帝;政治家或官员中不是也有艺术水平很高者?这是,但又不是。宋徽宗是艺术家,但不是好皇帝而成亡国之君;政治家、官员好艺术,本无可非议,但角色也当分明.权力浸入艺术,则艺术便受到制约、压抑,影响艺术发展。有学者还作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权力趋于集中,艺术则是分散的,即使经由系统化处理,仍然无改于多元状态;权力是封闭的,而艺术则是开放的;权力的质地是强硬的,不容改变的,但艺术则不同,它是可以补充、可修正,一直处在形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艺术是反决定论的,它没有固定的目标和模式;而权力的目的则是明确的,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征服,权力就是终结。所以,我们讲所谓的“艺术霸权”,其实在政治霸权面前,几乎是不能成立的。尤其在现代政治发育不全、政艺不分、专制政治占主导地位阶段,这与其说是艺术自身形成霸权,毋宁说是权力深入艺术内部,借艺术而现身的结果;而文化艺术机构则往往变成政治的仆役,艺术社团的存在则往往变成官方权力的延伸。如果要说它们还有什么社会影响,也不过就是权力的影子而已。
竹下村夫:在这点上,青年学者余杰先生也有“书法权力化”之说。并且认为,“书法权力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腐败的手段,而且还是文化衰败的表象之一。
江湖打狗人:这权与利、名与权,自古以来就是亲戚,有权有名也便有了利。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权力寻租更是十分严重。
石竹山人:所以,这“书协”便成为书坛权力和利益的最重要的“角斗场”。在这“角斗场”上,你看到了什么?而这些“什么”我们都可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找到影子,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从我们二千多年沿袭的封建制度和政治习惯中找到答案。不要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又一个新千年,也不要说,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今天,或许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就不能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条水流?
竹下村夫:过去“官大艺大”、“官大学问大”这些中世纪的陋习本早该扔进垃圾堆了,然而,却有道是“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依然有着滋生封建专制的土壤,因此,才有“民主”只是口号,法制只是条文,规章、章程更是一种摆设的情况。所以,这书协成为权利的“角斗场”的角色还不会一时半会退出历史舞台。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可能演员不同, 情节不同, 但在这“斗角场”上依然就将继续上演一出又一出各种各样的“文唱武戏”,并将残酷地进行下去。
江湖打狗人: 石竹先生,在多少年前就听说当时书协的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书家,曾一再要推荐你加入书协等,但都被你婉拒了,是不是当时便认识到这一点。
石竹山人:但其中有一位老书家不希望我入会,那便是蓝玉崧先生,这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学者和书法家。我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可能对体制的认识比较早。当时,确实对日渐显露的书协“官办”毛病有看法,或者说有想法。我始终认为,在这种官办机制下,身陷其中,对艺术并无多大帮助。相反,在这种“官办”体制内,精神容易受到桎梏,思想容易受到污染,人格容易遭受扭曲。这样,特别是从长远看,就是得少失多了。你再看看,那些身受体制恩典的人,哪一个没有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甚至最终扼杀了自己创造性和艺术生命。你再想想,象吴丈蜀这样的学者、大书家也毅然决定退出书协,可见确实难以承受书协之“重”呀。作为一个学者,或者说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其可贵之处应当在于在权欲与艺术之间作出选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能守望良知,能清醒地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文化批判的坚韧和锐敏,无论是鞭子的淫威,无论是物质的诱惑也能岿然不动。这才是崇高的艺术和人生境界。
寒江孤舟:石竹之论甚是!
打狗人:你看,已被现在体制“边缘化”的刘正成就比原来体制内的刘正成可爱的多。刘正成远离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倒真是能好好塑造艺术的刘正成和刘正成的艺术。
竹下村夫:我们讨论的官办社团的改革与民间社团的发展,这应当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在理论界早已开始进行探讨,也有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了解,以加强对此问题的认识。
石竹山人:现在的中国书协组织,本来是民间社会团体,但它的成立却是在当时高度集权和高度政治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因此,其组织架框基本上是官僚机构的拷贝;其书协的领导成员基本上也可以说实质上是委派的、任命的,它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其弊端日益显著,已经严重制约艺术的发展。
寒江孤舟:对!书协无论从其组织结构还是活动方式,严重的“官办”或浓厚的“官办”色彩问题突出。书协自己还往往以为能代表国家、代表社会,成为“二政府”。我总想,书协组织众多的号称“国展”,如果没有国家文化部的主办参与,就不能称之“国展”;而没有国家文化部的主办、授予,这“兰亭奖”也不能自称“国家书法最高奖”。严格地说,文联不能这样称,中宣部也不能如此评,只有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才能代表“国家”。同时,书协盈利取向也越来越明显等。这就是政艺不分、职能混淆、角色错位。书协的领导享有某一级官员级别,把自己当做“国家公务员”,这大概也就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只不过这“特色”,便是如石竹所言,书协成了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不伦不类的怪物。
竹下村夫:这书协变成了“二政府”,在这种畸形的组织机构里,非民主化的管理又导致其决策不能反映绝大部分会员的愿望和要求,而往往是利益之争演为权力之争,权力之争又为利益之争,这书协就必然远离了艺术。在书协,实际是“官员”领导“艺坛领袖”,是“官员”左右和利用“艺坛领袖”。像启功先生类的艺坛领袖哪一个不是名义上的?哪一个不是招牌?这书协的官员或者叫领导不能以艺召天下、以德服会员,也就失去在广大会员中本应享有的崇高威信;书协组织不能真正为广大会员服务,不能为会员的利益表达提供组织保障,而实际上书协已经变成为某些官员或少数人的特权领域和利益地盘,同时,加入书协组织仅仅成为某种“资格”的认定,甚至成为行骗江湖的门面,也真不知有多少人寄生在这个畸型的体制内靠它谋利夺利。这书协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打狗人:记得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不是孤立的,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与现代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体制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寒江孤舟:历时20多年的改革,已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也正在经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变动。在社会各阶层的改革中,改革力显现出最大化的当数“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换”三大领域。受上层建筑和指导思想的转换,创新和发展而激发出来的各经济体制改革,它引发出的社会压力和大量公益性事物以及更大的社会发展环境空间实属空前所未有。而社会又给各类民间组织创造出一个能够更加推动各社会阶层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宽阔的环境空间。社会本身也得到了畅通的流换,“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情境成为现实。这一群体同时也向社会提出了现有的民间组织应该以怎样的身份发挥作用?是作为政府职能的补充,还是唯社会的有机联结体?这是当前各民间社团组织需要应当解决的一大主题任务。
竹下村夫:官气重、协会机关行政化,严重脱离会员群众,这是当前书协组织体制突出的弊端和问题。我认为,象书协这样的民间社会团体,只具有权威,而不应该带有“权力”。而书协的权威主要来自其艺术的专业、艺术家认可;来自于协会对书法艺术发展动态的了解、把握和提供的研究服务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其主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桥梁、沟通作用;协调与媒介的作用;规范和监督作用;内外交流作用等方面。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就应当在于不断弱化协会行政的、政治的功能;淡化官办色彩,增加民间色彩、强化服务。书协就应当成为无行政上级的、国家依法监管的、独立运作的民间社团。
在这里,我们还特别应当正确理解和认识党的领导。党对文化艺术社团的领导,是不是体现在各文化艺术团体中设立党组,变成实际上是由党的官员领导艺术?变成党对书协官员的任命?这种党的领导方式无疑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讲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十六大提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在这里,总揽并不是包办,协调并不是替代。十六大提出的这些改革精神也为我们研究和改革书协这类的艺术社团提供了理论依据。
石竹山人: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过去高度集权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的“民间社团”的。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社团的管理基本只是一种“全面的禁止政策”,随着改革开放,才逐步实行“有控制的发展”。但所谓的“民间社团”仍然或多或少带有“官办”“半官办”色彩。然而,今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已经“拉动”政府主导型改革进入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原来那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灵了,这使得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部门管理模式”失去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从而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产生了政府控制之外的资源,使得非营利组织、完全意义的具有“自治机制”的民间社团,有可能不依赖政府而生存和发展,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又开辟了个人、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获得这些资源的渠道。可以说,市场化改革已为民间社团创造了资源基础。此外,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政治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结构的分化,不同职业、地域、部门、种族、宗教的人们将在各个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为了最有效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要求,他们必将选择“组织起来”的方式,其结果就是纷纷组建利益集团或社会团体。而且,这些组织或社会团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所追求的目标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这些社团日益分化和多元化。而这些组织的大量出现将使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多元时代”。
竹下村夫:当然,未来的中国将以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回应多元的挑战呢?是多元主义体制,还是法团主义体制,还是专制体制,还是集权体制?答案还取决于一系列变数以及它们在时间主流中的演变轨迹。这转型的制度框架决定了未来的博弈方向。
石竹山人:在这里,有一点应当充满信心。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一全民的、深刻的改革,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建立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包括开放的、人民参与的,甚至是以人民实际拥有本位的产权制度。构建一个开放的政治体制,即,人民广泛参与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这里的“民主”,不应仅仅是指由多数人来说赞成或不赞成,而是尊重多样性。营建一个开放的社会结构,即是有广泛的社会内外交流,具有对外扩散和对内吸收机制,包括吸纳移民在内的、开放的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培育一个开放的文化心态。即尊重自己的民族传统,又能容人之量,敢于和善于吸收外域和外民族的优秀成果,走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大道的文化心态。在这里,我同意并想引述世界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如下观点:经济市场化推动政治民主化,同样也对社会的自治化、多元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变革有着共同的要求。在这里,经济变革要求不受国家具体干预的经济自由;经济市场化减少了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作用。而政治变革则要求有不受国家干预的政治自由,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正如亨廷顿所说,政治变革要求社会对国家的控制,而经济变革则要求减少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在限制政府权威和限制国家权力方面彼此一致。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导致了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导致了政府由“万能政府”、“无限责任公司”向“效能政府”、“有限责任公司”转变,而且由于对政府权力的根本性限制,社会自治也就获得了基本制度空间。如果说亨廷顿根据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水平能够预言哪些国家将会实现民主化,那么,我们同样可以作出预言:随着中国以经济市场化改革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政府权力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进一步受到限制,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转变,中国的民间社团必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书坛未来的格局与之相适应,将打破书协一统的局面,必将出现众多的民间社团组织,真正迎来“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寒江孤舟:听了你们的介绍和分析,这使我们相信,石竹山人前些日子所发的“关于书坛未来的格局”之说,绝不是凭空之论,而是源于对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形势的认识、判断,从而得出的坚实结论。
艺术社团的体制审思与书坛发展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