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45
`
程大利的选择与主张
`
我做编辑30年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选择。画画的奥妙也正在于“选择”二字。人活一世,学习、交友、做人都有“选择”问题,白石老人说:“有眼应识真伪”,就是这个道理。 ——程大利
`
关键词:阅读
`
主张:认识论指导方法论。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学画的人应该养成阅读习惯。
`
程大利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教师。在徐州读完高中后,1963年下乡插队。1966年沛县图书馆被封存后,由于管理员的帮助,他在图书馆里读了三、四年的书。“文革”爆发后,出身问题使程大利成为逍遥派,获得了更多的读书机会。背靠藏书4万册的沛县图书馆,等于读了10年的中文系。各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诗品》《文心雕龙》《人间词话》以及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和黑格尔等的著作均得以研读。而他考上大学的那批同学不仅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搞斗、批、改,无法读到这批书。最重要的是,他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40年不停地保持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他工作之外的第一生活状态。
`
现在,程大利已成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在他那间陈旧的办公室里,别无长物,到处堆的都是书。他笑称这样便于随时阅读。程先生很忙,每天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只有5个小时左右,可他仍会挤出1至2个小时阅读。
`
他的阅读视野很宽泛。作为总编,他需要去了解一般画家不需要知道的知识,得去读福柯,读德里达,读鲍得里亚,得读中国古典美学的新观点。这些阅读使他能站在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思考问题。
`
他说,作为编辑必须站在学术前沿,和学者专家们平等对话;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非如此不能进行选择和思考。
`
关键词:思考
`
主张: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称做知识分子。
`
学者周国平认为文化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
`
程大利也认为知识分子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
`
在主持《江苏画刊》期间,他坚持艺术上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提出了“为时代立传,代表中国当代和世界对话”的办刊思路,打造出报道前卫艺术理论和作品的现代风格画刊,使之成为国内美术批评的重镇,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
知识积淀促进理论思辨,他在美术批评方面独树一帜,先后出版了两部美术文集《宾退集—灯下谈艺录》和《师心居随笔—美术家笔谈》。
`
对于目前出版界浮躁的时弊,他的药方仍是精心思考。他建议出版人把“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观念暂时放一放,尽可能保持阅读和思考的状态,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多地思考些民族文化积累的课题。
`
关键词:使命
`
主张:传媒要负起历史责任,引导大众提高审美素质。
`
20世纪90年代初,程大利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提出了“提高民族审美素质”的口号,制定了“质量、特色、效益”的办社方针,“让我们的书永远摆在后人的书架上”成了编辑们的目标。《敦煌石窟艺术》22卷、《老房子》等一批美术图书风靡市场,受到读者欢迎。
` 他到北京主持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工作以后,为这个传统的老出版社在中国当代美术出版格局中的重新定位、出版资源的重组等,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气象。他始终强调出版人的文化理想,希望出书讲品格。商业社会制造时尚,艺术应当引领时尚,把读者带到一个精神高尚的地方去。
`
程大利认为,就艺术传媒而言,它有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素质而作为艺术家,也应该身体力行,追求艺术的高格调。
`
关键词:笔墨
`
主张:心法外化为笔墨,笔墨是表达心法的手段,是绘画精神的载体;不苛求风格,不追求图式,把笔墨精神问题解决好才是中国画的大道。
`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利先生对国画创作形式探索一度很感兴趣。当时画的一批荷花题材,旨在表现,把对艺术的理解完全寄于形式。而后的数次西部之行,被那里的山川震撼,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形式的探索回到了对自然的感受上;而1995年的帕米尔高原之行,更使他深受震动,并开始反省自己。之后,他逐渐淡化形式,开始思考中国画的内涵和本质,对宋人丘壑营造的谨严渐有心得。初始彩墨混用,渐渐醉心墨法,多以没骨写山川之美,并追求深度表现。
`
“墨法是靠笔来实现的,墨的效果与笔法相连,与画家的审美格调乃至风格、情感、个性都有密切关系。”他十分注意锤炼自己的笔墨功力,山水画作品多以中锋用笔,墨色浓重,法度严谨而不板结,体现出雄浑、壮伟之气势,一变中国传统文人的山水画格调,着意于磅礴、豪迈的情感抒发。他对中国书法研习颇多,用功至深,中锋用笔的特点即得益于此,遂令作品内在筋骨不失于贫弱。
程大利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因此,他敢于用纯水墨、纯黑白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以笔墨山水直抒胸臆,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
关键词:山水
`
主张:纵情山水之间,真正做到“澄怀味象”,进而达到“澄怀观道,物我两忘”的境界。
`
古人说要写山水的真性情。山水本身藏有客观存在的真性情,这需要艺术家去深入体验,做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综观大利近十来年的创作,他看真山水,写真性情,在写生的基础上写意、写趣、写心,从祖国山河中大口吸吮养料。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大利先生开始对西部山川情有独钟,倾其全力于自然生命的破译与开发。他数上祁连山和昆仑山,赴塔克拉玛干和帕米尔高原,两进西藏,做过对高原民俗的探访。站在地球的屋脊上,“横吞百川水,仰喷三山雪”。极大地开阔了画家的视界,胸襟也自然地融入了宇宙之中。
`
通过对西部山川的亲历,程大利创作了一批反映西部山川的力作,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追求。之后,他综合南北之长,形成了独具面貌的墨笔山水,融会历代诸家而又开了自家生面,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
程先生认为,书画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书画艺术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
`
关键词:人格
`
主张:人之高境界为独立人格,与人和谐,心灵自由安详,助人济世,散淡平和,生活简单。
`
人格是画韵、文境的根本。绘画作品更看重人心高贵,如此才有可能感人。
`
程大利以学者的修养,理性的智慧,敏捷的思维,善待生活。在工作中,他多谋善断,并善于团结人,为人善良又具大胸怀;生活中有很好的人缘无论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做同事、做朋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聚集旺盛人气。朋友评论他“浩然临事,正气接物”,就像一幅古联所云:“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
去年,大利先生恰逢人生甲子,他请人刻了两方章,一是“六十始入门”,另一方是“化激情作流水”,以平淡从容作为从艺和做人的宗旨。
晨报记者 杨现富/文 刘天易/摄
`
25446
程大利国画《云归天际山容淡》
`
艺术简历
程大利,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江苏画刊》主编。曾参加历届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1993年访问德国,参加“中国艺术家赴德作品展”;1996年在江苏美术馆举办“悠悠天地间——程大利山水画展”;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参加法国秋季沙龙展;2000年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2004年3月在德国举办个人画展。2005年获“黄宾虹奖”和第二届中国画油画风景展佳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收藏。作为编辑所主编的《敦煌石窟艺术》22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获国家图书奖,《童规》等获“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程大利画集》多种,文集《宾退集》、《师心居随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