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8|回复: 2

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书法·国展学术论坛·陈振濂学术总结(原始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1 2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书法
学术总主持:陈振濂/本场学术主持:邱振中/本场学术总结:陈振濂
·
2015年8月11日 14:00—18:00

学术总结陈振濂:

两天的活动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圆满结束,我觉得是非常感谢专家的参会,大家非常密切的配合。井然有序,我觉得这个是最大成功的保障,其实刚才讨论了很 多问题,我都有想法,觉得大字小字我们在车上就和善璋主席在议论小字到底是好写。而且对于这一次的展览凡是有想法的、有思想的很多的专家其实在心里面都在 找他的不足,在一天叫好声的时候在找他的不足,展览、篆隶和草书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看得眼睛审美疲劳,眼睛很累,而且整个会场布置得非常精心,还是让人感 觉雷同点太多。评委不是你们评出来的吗?这个时候抱怨展览的错字、小字写得那么多,或者雷同,其实首先得反省一下我们这个评审在公正公平公开方面已经非常 地到位了,但是对于审美的多样化其实还是不够,大家还是求稳,它至少不出差错。一些大字到底会有一两笔,或者不到位的,大家看到扎眼的或者不舒服的,这一 类的其实后边如果做专场讨论的话,刚才彭双龙把历届展览统计得很好,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实实在在的探讨问题的态度,他有态度,这个很好。

以后如果是大字小字,怎么算大字?怎么算小字?都有定义,我觉得是大字,你觉得还是小字,这个还不一样,这个是刚才听了前面有几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受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委托,十一届国展的委托今天要在这里做一个学术的总结,是三场三个不同的题目,三个不同的题目其实都很有意义,把它定位成这样三个屏幕, 当时第一的目的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学究式的书学研讨会,因为它面对的是非常鲜活的作品,不要在这里有太多的考据和引经据典。你在这儿讲估计文献讲了半天,大 家并没有什么感觉,大家也不可以到这里来,是读古文的,或者是来查找根据的,或者是对一个碑帖来做欣赏的,或者是做鉴定的,都不是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论坛,连续三场要反思我们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在今天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大的文化中,我们处于什么地位?书法的这次展览在硬件方面,就是我 们三楼的展厅,可以说是做得淋漓尽致,至少这个时代十一届国展,但是我们的评论能不能跟上?评论跟上就代表了这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使认识 它的能不能定位它,能不能从中找到继续发展的路径,这三场论坛,从昨天第一场到今天下午,还有今天上午,我们基本上是紧扣着创作实践书法的生存状态、作品 我觉得基本上靠谱。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艺术是干什么的?艺术就是创作好的作品,让人民群众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在这个里面指导思想就是创作的作品它 是一个布置,那么我们的评论就是对这个布置进行我们可能有的评价,这个看起来无论是专家也好,还是我们今天来参与的听众也好,我觉得基本上都扣紧了这个主 题。

    但是这个主题扣紧是比较难的,我说的难理论家我自己也知道,我觉得紧扣住创作的主题它就会带有随机性,它就会发表感想。但是一有感想,它就有可能在学术上 是不满意的,因为随机性很强。在大学里面,学术研究它和评论是两回事,通常学者看起来一样,你们是随口的,你根据这个改善可以随便发,而我们这个学术我没 有引经据典,没有十个证据我不会提出一个结论。我对于古籍的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历代的承传,我要下的功夫比你们要下得多,而且碰到今天是一个金子社会, 在中国美术馆在这个场地里面,多少红包评论在这里是流行非常地广泛,都在这里做,红包理论。你给我钱我给你说好话,尽管大学里面也有腐败,但是它真正会拎 出一个红包评论的概念,这样的倒不多,大家还是心里有杆秤,你这个东西到底做得好不好?

    因此,我们这个类型,在分类上又是属于评论,目前无论是它的一开始的初衷和最后的现象达到的效果,都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学术的研究。还是评论的成分占 得比较大,但是我们已经做到了努力,就是在面对一个展览的鲜活的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把这个评论做得相对比较严肃。不是直接说好话,不是简单地说一下就 搬离出去,这是以十一届国展做一个跨越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正规,这是我想说的在整个学术总结第一点。

    我们九届国展的时候当时在我坚持之下我说还是要做,一个国展当时在广西,大家说这个评论不用了,展览展出来就已经成功了,作为一个政绩,作为一个工程已经 大功告成了,后面不要画蛇添足了,但是后来一想很多理论家憋在那里想说话说不出来,包括大字小字都讨论过,说不出来,我说要有一个场合让大家说一说,但是 差不多每一次的评审结束和每一次展览,最后的论坛,或者说评论基本上都是比较走过场的,看看展览本身取得的成绩。这一次是下了大力气了,你看到我们今天是 三场,后边还有三场,后边还有故宫的、国博的和国图的,每一场都有论坛,基本上把今天书法家协会在30年代所积累起来的人才,比如说一流的学者,他的著作 本身,比说他在某一个领域有特别的贡献,基本上都动员起来了。所以老是在酒店的电梯里碰到谁,我是在故宫有一场是谁主持的,我是在国家图书馆有一场,那个 是非常学术的,而且展出的东西也是学术的,我们今天这个论坛是针对当下,针对创作实践其实是互相配合的。我们学术是目前为止做得规模最大的。

   各位和我一样,如果有幸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应该感到是碰到一个好机遇,如果有哪位学子这么几场都听下来,你会觉得非常好,那个组织得也非常好。所以第一 个针对创作实践利用这么两天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我觉得是一个下了大决心的事情,这个成本也要多,这是我说的第一个,组织、运作、策划方面做得非常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22: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书写大家 于 2015-8-21 22:34 编辑

    第二个就是讲评论,最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后,第一个工作就是组织很多人,中央美术学院的,我也有幸参与其间,评论是什么?你们在说评论和学界就不 一样。评论不学术?不是,评论不研究?也不是,但是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评论是什么呢?评论就是面对当下,面对具体的作品,学术研究可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 概念,围绕概念来讨论,但是评论必须具体说,必须具体的人物,必须具体的当下。所以我们在评论中国文艺评论奖评奖的时候基本上堂而皇之的拿奖,因为它不属 于评论,只有当下的,我们今天这个当下评论就是针对作品。但是对一个学者来说,他有一个误区,就是他对作品越敏感就是优势,但他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可能就不 足。而他如果理论思维非常差,他的作品就会敏感,你看老学究大学你在找的那些,他很少会对当下发生什么时尚的事情很关心,他关心的是他的事业。因此对今天 的评论来说,我提出这两天以来的讨论也是对今后我们如果还要开这样的会,就要提出一个评论家的要求。

  这个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你要讲学科,你就必须要用一种清晰的概念,刚才在讲那个规则标准,其实我听下来我就觉得双方对标准这个词的解释就不一样,它用的虽然是同一个名词, 但是它不是同一个含义。我的理解是A、你的理解是B,因此,对概念尤其是美学,因为美学这一套概念还是特殊的概念,还不是我们大家听得懂的概念。形式与内 容,每一个概念你如果不知道你太狠了,你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此这个理念会有很多我们讲主观和客观,我们后面总结的时候还会提到,现在讨论、争论的一个误 区。像这些东西如果事先不一定有学校,但是自己如果不经过一个必须严格的概念训练,那就吵成一锅粥,到最后吵下来其实我们是一样,概念严格了你就会少走很 多弯路,少耗费很多辩论的精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在讨论的过程中间,因为它是一环扣着一环,逻辑关系论证一定要过硬,不能说我推出去了A到B,到B了以后他马上就开始又有一点变化、有一点边缘,B 到B再有一点边缘,推出去如果十几个因果的论证,如果推出去的话,一小点点的边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逻辑的能力是我们要的,如果一个逻辑点推演的 能力做得到,如果有对作品的敏感,就是他对线条,他对这个形式,他对表达的空间如果还有这个敏感的话,那么这个就是如虎添翼。因为它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是我们今天在讨论以评论的方式来做国展的论坛,我觉得是需要在这些方面要有一个警醒,没有一个人会说,至于态度好不好就是统计十年来的国 展,先统计成一本书,这个是不需要有太多的磨炼。

但是我听下来,我觉得大家基本上还是能遵守,但是一细化,问题一讨论,第一第二层次还可以,到了第三第四层次你觉得不够了,因为把握里面有裂缝,一旦有裂缝就会歪出去,本来是一回事,他就会变成两回事。

    再一个从概念应用开始做起,这个并不是语文意义上的概念,比如说刚才我听到一个代表发言,他在批评展览体,因为现在是展厅时代,又是拼贴、又是装饰,又是 展览体。而且大概所有的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都在鄙视或者蔑视展览体。那么我很想问一下,如果展览体被你这么鄙视和蔑视,我指的是逻辑,是概念应用,那你去投 稿展览干什么?如果在展览厅里挂出去的书法作品,应不应该是展览体?或者说我们反问一句,如果你用书斋里面挂的对面、条幅很风压的书斋体展览厅里面你会不 会觉得驴头不对马嘴。因此,大家都是很盲目,喊展览体不好,展览体其实就是做作、拼贴,各种概念的代名词,但是你又要去参加展览,你参加了展览总结出来的 展览体,你自己把它踹在脚下,你说我讨厌它,我不喜欢它,大家觉得矛不矛盾?我觉得很矛盾。展览体先说赋予它什么样的内涵?光是这个词,既然你是准备参加 展览的,我觉得就应该大声疾呼,展览体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至于这个展览体是用拼贴组成的,还是什么组成的,这个后面另说。至少展览体这三个字不管它是什 么形式你都不能鄙视它,应该说今天书法是展厅时代,如果有谁以个人至力,或者以一个团体之力,如果能够创造出展览体,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概念,我觉得应该给 它记录,它给书法创造了一个新样式。当然有那个资源是他的事,至少从愿望来说,你参加展览体,对展览体这么蔑视是一堆矛盾。我们很多年轻作者在澄清这些概 念的时候,我觉得不足怪,因为你不可能深究一个词到底合不合理。

  但是有的学者就要开始检讨自己了,你如果认为展览体是要蔑视的,那你就不要参加展览,我拒绝展览,那你就蔑视展览体。我们等于先让展览这个方式污名化,然后大家群起而攻之,其实这个污名化是我们加给它的,这是学术研究里面我现在认为自相矛盾,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作品注重展览体,没有兴趣、形式至上。我记得大概十年以前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作品的做作要表现给人看,第一现在是展厅时代,你占的是公共空间, 你不是私下的一个书斋。你现在的展览需要有人来看,也有人不看你,你的展览就没有意义,你为了吸引别人看,你势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是考虑观众的感受。 这个时候做作和真性情,很多人就说我随笔一挥就是真性情,而不是做作,如果你是从写毛笔字到书法,甚至是你在写毛笔字之前你从一个小孩刚刚开始,古代是读 四书五经,拿到毛笔字帖的,今天他也是学写字,他这个过程是天性的流露还是我们强加给他一个规则,让他来按照这个规则走?然后进入到我们的时代里面,换句 话说一个小孩他在写点、划、横、撇、捺,他是做作的还是真性情?有没有人可以回答?

    任何一种学习、任何一种训练,任何一个文明和文化的类型你要想进入它,你不可能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蛮荒。所以这个时候要提作品的做作,无非是做作的俗和做作的雅,再风雅的东西也是做作,因为它要符合原来没有在你身上的规则。但是又是大家公认的规则,你说我现在写字都不做作,你们写字是做作,你现在的不做作是因为你已经经受过了严格的训练,做作的过程、打磨你的过程已经完了。实际上你现在的不做作正是做作训练的结果,但是我们很盲目,书法要自然,要有天性,绝对的天性就是写出来的词是没有规矩,要不然就不要学习,要学习干什么,不要临帖,要临帖干什么?所以因此这些概念在使用的时候,我刚才说两个,一个是概念、一个是逻辑。概念的使用,你在现阶段你觉得他做作,这个拼贴的时期是不好看,你仔细往深里推了一下,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这些做作,好坏是第二个的问题,第一步是做不做?只要拿了毛笔,软的你控制不住,你要去学习,就是做作,不做就一笔下去便是一个扫帚、便是一个拖把。所以不做作的小孩他在写字的时候一张纸划过去那张纸肯定破,因为他不懂得驾驭那个毛笔轻重的感觉,所以这个就是做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2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还有一个提到了标准也是一个,我刚才记了几个,我觉得标准我一开始很赞成,觉得老师都提到了,要以一个官方的机构来颁布标准,它的确是一个可能不民主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就是看你对标准的解读。什么标准?刚才小同学提得比较好,文科的标准,没有标准一部优秀的作品怎么出来的?大家都会心一笑,他提得有 道理。这个标准概念的定义和逻辑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现展现你学术功力的过程。因为双方所持的立场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很多学术争论都会有点像今天在讨论标准这个情况一样,李一老师他们在做的标准做得很辛苦,而且我觉得在现有的中国,在整个的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次序是混乱的,诚信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 下,书法家协会的评审,老是在被人说评审里头有很多黑幕、有很多的猫腻。所以论坛开坛词的时候就曾经提过,我们要以一个对今天整个十一届国展最好的评价是什么?就是干净,这个干净就是个标准。你再也看不到谁的手机上接到一个短信,几号几号?你给我投一票,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标准,这些标准在中国书协,或者 叫原则、或者叫规则,现在在中国书协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我老是在讲评分,已经有iphone了,你多少分写上去马上就上去了,你也不能改,别人也不 能帮你改,我们看一个作品还是印象分,这个品好不好?好,我们评委还很难做到,前一段时间关于十一届国展的评审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能不能把评分像其他的比较严格的考试一样,能不能把一件作品拆成若干项,比如说技法60分有没有达标?如果有明显的败笔错字就是违反了。第二个整个作品的形式感不感动人?如果感动人觉得这个作品和谐非常好,我非常喜欢,再加一个分,到了第三个分,它有没有独特的创新的心理意义?如果第三个有这个分,就会避免我们一上来 全是小字,不独特,不要说跟过去不独特,你就在这个展厅里面都是这样做的。新颖度,或者创新的程度,独特性再给一个分,如果把这些分都分出来的话,这个作品他可能是以信誉度战胜,它可能在技巧上非常过硬,但是它新颖度不够,技巧可以达到80分,但新颖度不够,然后再加上你的错别字的比例,你的选题的文辞的独特性,如果这样太累了,我们在这里待15天,还要待20天,但是印象分就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在想这个里面的标准其实它是一个今天讨论只是开个头,今后还可以通过李一他们的工程,还可以再继续深入,继续让他能够做出来的东西,让书协觉得第一符合实际,第二是以前没有过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创造出来的,所 以这个是想说的这些概念。当然了,还有一些我没听到的概念,我听到了以后我就随口记了几个字。

第三,我们现在在提的创作,都在讲书法创作,创作和写字有区别吗?至少在目前看来写字,写毛笔字和书法创作是一样,你的创作行为过程就是一个写字过程。但是有没有其他过程?别的艺术的门类在事先的构思、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创作过程中的随机调整,像这样的一些真正属于要创的过程,我们现在大部分字写得 熟练了以后,基本上创作创作是作,我可以作一百张。可不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那么唯仪式作,而主要是创,每一个环节你都替我想想有没有什么新招?和以前不一样,如果有这个新招,这个才能称得上书法创作,书法是写的,所以它创作最难,因为它很难创。


但是没有创作你就不能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是引出别的因素,并不是你这个艺术里面自己原发的,所以这个都是一些概念。因此,我觉得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这个评论在两天的过程中间,我们要认认真真地讨论书法在目前所遇到的一个风气。所遇到的一个包括是一个理论挑战,这个里面必须关键的应该是这 么几个方面的问题。所有的正义第一个是观念的定位,观念如果是老观念,你解释不了典型问题,展览体就是一个单行的例子,书法已经进入到展览时代30年了, 如果我们还是以书斋的观念在思考问题,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你还在想书斋,展览体是一个悖论。


好像今天也提到了一个话题,是新人展还是名家?以前的书法展览是名家为上,因为老书法家,人书俱老,老书法家写出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有很多人说我们今天这个展览有点像新人展,出来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这个又牵涉到我们今天的展览是凭作品还是评人?评人论资排辈,如果评作品就是作品跟人分开,你别在那 里老说我是老书法家,我的作品不管你们看周好坏你都要给我评上。如果书法展要办成名家展和现在的书法展并不考虑太多名家的因素,而是从作品、从客观出发,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其实名家展有好作品,这个可以,完全有通道进来,甚至要比年轻的作者脱颖而出要更加方便。但是展览的顶层设计不能设计成人, 如果是人,你回到你的地区,你那个地区的书法家协会的主席,要么就是高官,要么就是很老的书法间,写毛笔字他就得是第一。你呕心沥血创作了半天的作品,最后根本不行,因为你人不行,大家觉得这样的公平大家能接受吗?不能接受。所以像这样的我觉得就是观念很重要,你是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看这个展览?我觉得大家 今天因为论文集里面已经有很多的论文发表了,大家回去,尤其是年轻的同志还可以再围绕这些问题再想一想,想一想怎么样使得我们这个展览今天评论的话题再继续深化,这是要求的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思维逻辑的严密,你说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但是我现在感觉,当初我在学校里指导博士生论文也是一样,他给了我题目,我现在按照你的题目检验你的论文,检验完了以后发现不行,你自己题目是这样写的,你怎么后面写歪掉了,所以紧扣主题的学术评判,包括我们的评论在逻辑上就一定要严密,尤其是辩论。 辩论交代很快,A到B,B到C,你要是有歪的东西一下子就差出去几千米。

第三个是概念使用的严密,刚才好像是有同学在讨论形式,我当时就画了一个问号,这个形式这个词,当时包括现在的形式至上,我们大家都在批评他,有的说形式主义是不对的,你是站在哪个立场上讨论形式,如果是一件作品,形式它的对应面应该是文字内容。就是你写的诗词歌赋、苏东坡的《赤壁歌》,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你这个时候形式对应的是内容,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少。

另外一个层面,形式是相对于作品的内涵,这个里边不仅仅是文字内容,还包括你的风格,还包括你的流派,还包括你的整体的气韵,你给一个观众读者的感受,甚至你形式里面有很多点化的部分,它就是内涵的一个支撑点。你考虑形式,我现在问你,你这个形式指什么?是对应于文字内容的呢?还是对应于我们精神比较抽 象、比较模糊的内涵?如果文字它是很清楚,写什么就是什么,错别字写错了把你拿下,如果是内涵,它是很具体、很清晰的吗?不是,它是模糊的、抽象的,但是它会作用,你会感受到。所以概念的使用我觉得在今天、在我们的书法家群体里面,其实它是一个最要命的东西,就是它不严密,我们以为形式在讨论方便的时候, 我就一道文字,错别字,在我讨论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要打败你,那我就以这个面下去,这个没有清晰严密的界定,我们评论就永远在一个非常肤浅的层面里面说三道四,最后发现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你背后理解的东西都差不多。

所以我在想依照这样的思维,我现在也只是开始,因为我是随时记下来的一些东西,一会儿有人找,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展论坛这种形式在今后,这一次的两天其实才是个开始,这个两天的开始也是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专家,有那么多的青年的学者,所以才能够使这一次的国展论坛能达到目前这个水平。这个水平在评论来说 算是比较高的,你要是学术研究的全国书协研讨会评审的时候比这个严格得多,面对鲜活的作品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水平。但是这个工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它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尤其是专家们在这里已经吃了这行饭,他不会随便改换门庭。但是对于年轻的同学来说,博、硕士来说,这样的活 动要坚持参加,你只有在每一次的活动里面有了好的积累,你才能够慢慢地转换成为专家,你才能够对我们刚才说的观念、逻辑、概念,这些东西你才能够有比较深的感受,你才有有资格以你的学术功力和我们的专家们对话,和我们这些主席们、和我们这些学者们对话,这样这个书法的评论就会有非常好的健康的发展。

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6-26 06:56 , Processed in 0.1416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