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成在青岛城市艺术馆开讲
挂轴——艺术书写成为主流
主持人:刘正成先生做了很多书法界公认的大事,比如主持全国中青展、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中国书法》杂志,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中国书坛。《书法》杂志的胡传海先生在一次演讲提到当代书坛的时候,他把当代书法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叫做刘正成时代。石开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当代书法家里面有两个人提笔就能做题跋的,一位是刘正成先生,一位是曹宝麟先生,可见这两位先生的学识与才华。
今天还有一个仪式,青岛理工大学要成立书法艺术研究所,聘请刘正成老师做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下面请青岛理工大学书法研究所的所长刘健先生给刘老师颁发荣誉所长的证书。
接下来,有请刘老师给我们做精彩演讲。大家欢迎!
挂轴——艺术书写成为主流
刘正成
刘正成:各位同道,我这个课件是我去年的一个学术讲演,设计课件我就没有修改了。
我的题目是:《艺术书写成为主流》。
一、汉晋以前实用书写中的书法艺术
相对艺术书写,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它,汉代以前书法都是在实用中间做一个装饰用的书法,在岩画、在甲骨文占卜、青铜器上的记载,兵器上的装饰,越王勾践剑上的文字,还有工作文书,它还有书法作为艺术美的衬托,这是帛书。这是长安的瓦张,瓦张也是建筑里面的书法装饰。
汉代以后,纸张的出现、毛笔的应用,这个时候,书法的书写,镌刻或者是其他用途,要抄书、抄经,现在遗留了大量这样的墨简,中国艺术,技工碑铭,照相提示,泰山经石,用来刻经。
二、晋唐以后文人书写中的书法艺术。
东晋称为书法艺术的自觉发展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函札、诗文、手稿、善本,作为文人的书写的文人书法成为艺术的主流,它没有对书法创作主体的展示,换句话说,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不知道,只有通过考证,才能去大致的确认这是谁写的。到了汉末东晋这一段时间,汉代书法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这是自从有书法以后发生的第一个重大的改变,东晋的以王羲之作为代表的文人的书法艺术。当时的函札作为文人交流的工具,拿在手里面展示,王羲之的墨迹,苏东坡的诗稿,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来参加展览,而是文人生活中把玩的艺术。
三、唐以后书法纯艺术书写的滥觞。
艺术书写就是艺术家写出来作为一个像绘画一样进行展示的作用的书写,在唐代是很盛行的。唐代书法家,既有文人的书写,也有表演艺术。纯艺术书写,不是要写一封信、写一首诗,他的书写就是一种艺术表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公麟画的《八仙》分别以诗和画的形式,再现了张旭醉书的场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们书写是纯艺术书写。南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云:
贺知章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
怀素《自叙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就是属于艺术书写,写了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欣赏的。
在明代以前,书法还有一种展览形式,就是屏风。我在《清明上河图》上截取了一个图,上面就是画的书法作品,这个作品就是为了以屏风的形式展示的。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展览的时候,有一个《与孝经图》也发现了一个书法的屏风,这个屏风主要是挂画的,但是偶尔有挂挂书法作品,我认为这种书写是为了展示的纯艺术作品。这个形式一直传到今天的日本、韩国都还有这种形式,今天他日本的古典建筑都是这样矮矮的房子里面,在日本叫榻榻米后面就有一个屏风,在屏风的上面写字。
四、明代中晚期挂轴书法的出现和流行。
除了东晋王羲之的时代,创造署名的作品以后,艺术在实用和艺术表现中间存在的。偶尔也有艺术书写但不是主流,是一个支流,主流是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的文人的艺术、文人的书写。王羲之一千年以后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明代的中晚期出现了挂轴。挂轴的出现是两千年书法史上,除了王羲之的变化以后第二个最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影响了其后五百年的书法的状态,一直到我们今天,今天我们挂的屏风,就是挂轴演变出来的。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面讲了一句话,这也是一个可靠的文献记录,就书画单条说:宋元古画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绝好之,斋中悬挂,俗气逼人眉睫。即果真迹,亦当减价。
那个时候认为文人的字怎么能够挂到墙上去呢?失去高雅,认为是俗气逼人,这是在中晚期的时候出现的。书法家写字,不是给你写一封信、写一个文稿,而是写了一个挂在墙壁上欣赏的作品。文震亨认为这不是文人应该做的事。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文人的书法家是不能写牌匾的,写牌匾是俗的。王献之也拒绝写匾,《晋书卷八十-王献之传》:
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
献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
当时的都是屏风,没有写匾的。挂轴是在明代中晚期在苏州兴起的,挂轴是因为建筑的改变而出现的一种样式。王朝制度废驰了,官员可以穿锦绣,老百姓不能穿花衣服。苏州地区制造业和建筑业发生变化,修出了比较高的房子,产生出来一个建筑叫通屏的屏风,通屏出现以后才有挂轴,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在明代五百年前开始挂在墙上让大家欣赏,以前是拿在手中把玩的。最大的作品是手卷,也是拿在手上把玩的,不会拿在墙上去张挂,只有通屏出现以后,出现了挂轴,书法家写字在这个时候迅速的成为主流了。明代画的《西园雅集图》其中有一个像在欣赏画轴,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文人雅士欣赏这个挂轴。刚刚挂轴出现的时候,大家的新鲜感。
挂轴出现以后,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仕商互动,当时的仕人,三十个人里面能够有一个能考上秀才、举人、进仕的路子,大量的仕人没有事可以做,科举道路非常的狭窄。这个时候提倡仕人去做生意,这个时候发生了仕商互动,让大量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商业的运作,他们懂书画,他们就想,虽然我是商人,但是我家里要挂字画,就出现了画商,就是今天的画廊。
有一本书叫做《雅债》,叙述了文征明的画怎么从他的书法作品怎样到了商人的家里面,中国古代书法家也有交易。但是他们是直接交易的,我把银子送到柳公权家里去,柳公权给我写一个碑。明代中晚期的时候出现中间环节,就是画商,他要经营,向书法家定画,于是这部分有书法才能的人比如沈周、唐伯虎、文征明、王宠他们科举失意就通过画商买他们的画。他们的画通过商人的手到了徽商家里去了。因为市场需要,所以出现了这样一批职业书法家。我们今天也是通过画廊把作品传达到人们手上。这是这五百年来因为画轴的出现而产生的变化。
我们现在的书法是严重低估,明藏家安国在《石鼓文》中权本的跋中记载:“余于此鼓搜罗廿载,耗费万金。”《石鼓文》后劲本更厉害,以苏州地区制造良田,五十亩为易归,苏州地区的粮田很贵的,五十亩就换了一个拓本,可想那个时候书画市场的发展、兴盛。
文征明的小楷,“微商购文征明小楷二十册《甲子杂稿》,用四十千”。严嵩倒台以后,在抄家,有一个条子记录“中书舍人罗龙文托黄淳父、许元复两人以千金购(怀素《自叙帖》)于文征明,买献相国(严嵩)。” 所以当时的书画交易很盛行。在现代的流行中,我跟他们说明代书法条幅。
三年前,我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何传馨先生请到北京来讲课,他说这幅作品《桥畔诗轴》的上边和左,有一个边,右边和下边没有。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从屏风上拆下来的。明代以后很多画看见是挂轴,其实是屏风中拆下来重新装裱的。我这个发现印证证明了文震亨那句话是对的。宋代唯一一个画轴可能是拆下来的,他可能是屏风中间左边的一块。
我统计了一下《中国书法全集》明代名家卷的挂轴作品一共62件,从洪武到弘治150年间,条幅挂轴只有七件,尺寸都在三尺以内,那是挂轴初期时间。文征明所有的挂轴不超过四尺,刚刚兴起挂轴的时候都是比较小的。到了明代中晚期的时候,苏州建筑改变,画轴出现,有钱人修的房子很高,高台大轴出现了,这就是高堂大轴,文征明的《进春朝贺诗》,348.4厘米,超过一丈。从这个时候开始艺术书写成为主流,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作为一个书法家的身份,就是必须有挂轴的书写才会叫你书法家。
在这个时代以前,书法家是没有这种作品的。所以我提出一个书法史的结论,一般人写书法史,写到明代,明代最代表性的,一个是苏州的吴门派,一个是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这两个是明代书法的代表。我提出一个新观点,明代书法最高水平的代表,不是吴门和松江,而是以徐渭为首的晚明六家为代表的挂轴书法,才是代表明代书法的最高水平的作品,纯艺术书写成为主流。徐渭和晚明六家是反崇唐尚法的“赵孟頫模式”,他们选择一个比吳门书派更为开放的尊宋尚意的体系,并以高堂大轴的艺术书写,在书法史上成为明代书法最高水平的代表。这一新的艺术书写的创作模式,也成为五百年以来延续至今的书法新潮流。
五、挂轴幅面的巨量增大引起创作工具与技法的大变化
笔法变化 挂轴书法的作品的幅面的字形与点画呈数十倍以上增加,自晋唐以来所治用的鼠、兔、狼等硬毫短锋难以操作,于是使用羊毫、石獾、茅草等原料制笔便直接导致了书法点画与线质的视觉审美效果的改变,用一种通俗的说法是笔法变精致为粗糙。
黄庭坚的《花气薰人帖》和米芾的《逃暑帖都是非常精致的,每一个点画非常到位。到的明代就不一样了,他们写字的变化,用硬毫书写。因为这个尺幅变大了,笔法也要变。以前的鼠须、狼毫是不能写大字的,笔法的改变是从徐渭他们这个时代开始的。古人王羲之、颜真卿谁有这样写书画的?没有。这就是这个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因为工具发生了大的变化。跟宋元时代完全不一样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论笔法中写道:古人用兔毫,故书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双钩。吾耽此垂五十年,才什得三四耳。
作品平面空间扩张后,书写工具毛笔的材质、大小及其使用方法均发生适应性改变,因此要用一种新的技法观和审美观来创作和审视书法作品点画与结字的视觉形态。
黑法变化 在这个时候出现安徽的宣纸,宋元以前都以麻纸为主,这个纸都是没有浸润性的。所不能一笔见浓淡,而是皴出来的。这个纸上怎么用墨?在宣纸出现以前的纸都是没有浸润性的,只有写点小字,要求墨法要从始至今。
自从泾县出现了青檀纸,青檀树的纤维很长,能够把纸写的很厚,而且贡献的很多,一笔下去能见出浓淡来。徐渭为什么成为一个伟大画家,他很大意义上是出现了宣纸,如果没有安徽的宣纸,就没有这一批伟大的画家。中国文人画的高峰,就是徐渭和他以后的一系列伟大的画家。这时真正实现了墨分五色了。
董其昌把画画的方法用在书法上面,出现了浓淡墨法。徐渭破坏了中国书法的笔法,董其昌破坏了中国书法的墨法。今天我们用新的观点来看,就不能要求从始至今了。作品中间浓淡墨的变化是在安徽宣纸的出现开始。
由于青檀皮制造的宣纸出现,书法作品的浓淡墨让视觉空间出现更多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于是,便有了唐以來绘画中“焦、浓、重、淡、清”这种“墨分五色”的新技法。用绘画形式手段处理作品变大后的书法墨法问题,这就是我曾经研究过中国书法美术化倾向在明清時代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
章法变化 高堂大轴使章法变乱了,宋代的作品拿在手里,他一行一行很整齐的阅读,一直到赵孟頫他也是横平竖直一行一行很平的。王羲之把西晋书法搞乱了,他们说王羲之写一个字占两三个字的位置,这个方法是错落的方法。他们也说王羲之写字的方法是好的,因为北朝的字都是一个一个搭起来的。到了王羲之写字变成了错落。但是还没有超过基础的行迹。到了董其昌,他要写挂轴了,他要沿用古人的章法写,他要改变新的大幅局面,视野的构成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在董其昌这个时代,他也是在老老实实一行一行竖着写。
王铎在研究这个事情,他要临贴,他就研究,我今天临贴的小字放在大字上面怎么写,王羲之的字怎么写。他喝了酒回去,写了杜甫的草诗,他把历代书法名帖里面的字合而为用。据记载,王勃到了晚年,一日临帖,一日喝酒。他为什么要临帖?因为从小就临帖。他在崇祯初年临的王羲之《兰亭序》非常精道了,为什么还要临?他就想把小字练成大字,怎么变?他的研究是“拓而为大”。这四个字是他的法门。我们今天临的书法,怎么临的字到写的字就不一样了呢?因为你没有考虑到把它变大的时候,方法不一样了,用笔不一样了,节奏不一样了,章法也不一样了。
王勃写字不按照董其昌的写法了,他开始一个字左右摇晃,在绘画节奏空间,他是有节奏感的,他是没有一个相同的空间,这个章法发生巨大变化。刚刚开始写画轴的时候,董其昌、文征明还是老老实实横平竖直的写,晚年研究的是王勃,到了王铎发生变化了,变乱了。按照董其昌写,直接往这边移过来,他没有移,这两行变大,另一行就是占半行,这样他的空间就比较灵活,不像董其昌的字显得很呆板,他就是要左右移移的空间的变化,每一个地方都是有变化。这个字集中体现出来,他现在的章法乱。
第二,笔法,各种用笔都有,墨法,更奇怪了,这个如果把它单挑出来,有几个人能认得出这是一个“香”字?这就是一个墨团,巨大的空间以后,他有大的地方,就像突然有一个重金一样,这就是一个墨团,传统宋元的时候,笔法、墨法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一个字,而这个字,这个《洛州香山诗轴》作品,在三年到四年前的时候,拍到五千多万,天价。他字都没有写清楚,这个字就是乱七八糟的。这个时代的书法点画、节奏和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是用苏东坡、米芾那个时代的方法来要求,他这个作品就是一文不值了,因为他乱得很。这就是一个挂轴出现的视野的变化。这是这个章法,这个章法的理论是包世臣总结出来,“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我们在写字要跟画画一样,白的地方很重要,以前只是我把这个字写到纸上就完了。有的写字边上一大块白的,他们要把白作为整个的一大块世界来处理他。白的地方和黑的地方同样重要,所以叫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如果像董其昌那样直直的写下来就没有趣味了。就是要把白的地方处理好,在这个层面来看这个书法。要看这个字和周围字的空间关系怎么样,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包世臣总结的,做的最好的就是王铎,他的实践就是拓而为大。这八个字在五百年的变化中非常重要,没有其他超过这八个字的。
六、作品审美功能的变化引起创作心理的变化
作品审美中的变化引起创作新体验。今天徽商定了一个“朝辞白帝彩云间”,明天晋商又定一个“白日依山尽”,我的诗他不要,他要唐人的诗。以前是自己创作,现在要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写字,他要你写五尺的,你就写五尺的,他要你写八尺的,你就要写八尺的,他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一个艺术品来写的,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写。所以心理模式就变了。
书法家的创作不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文事和文人圈里的风雅事,为市场需要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在文字内容、作品幅式大小、特别是创作心理上,都与宋元以前的传统模式极为不同。
传统阅读把玩的形式是在实用中的书写。《西园雅集图》中苏东坡在写字,黄庭坚、米芾在一旁观看,那是自娱自乐,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大家在这儿自娱自乐。这是心理上的变化,一个是创作上的心理,一个是观赏的心理,画轴的审美方式。拿在手上的就不一样了,拿在手上的时候,他是在阅读,阅读以后,这个字写的好,再欣赏一下,欣赏过程是这样的。
明代的画挂在这儿,用眼睛看,根本看不清楚写的什么字,他也不会先去读那个字,先看画面怎么样。远处看不出是什么字,先看大的视觉构成的关系,然后才走近看那些字。我先看作品,不是阅读,而是一种扫描,如果古代看作品,要看画轴的时候,不知道眼光看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先看上面还是下面,这叫扫描审美,不是阅读,而是扫描,审美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了。审美方式和古代不一样了,古代看书法作品和我们今天不一样。拿在手上的时候不能远看,他要看细节,一个一个字看,这个是一片一片的看。挂轴是阅读审美向扫描审美的转变。书法作品传统的审美方式是阅读、把玩。就像挂轴变成了绘画作品一样,叫视觉扫描,然后是拿着把玩的审美艺术,古代的方法是,要点在临摹与生产的意境把玩,后者要在章法与行者视觉持平。就像我们今天评点作品,为什么一眼就把作品看了,大的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你这个作品是外行还是内行了。所以我九十年代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书法展览书法评价》,今天就是按照绘画的方法寻找书法了。五百年前发生的变化影响至今,成为今天书法的主流,今天我们的书法写出来就是为了挂在展厅让大家欣赏。像看画一样。刚才和各位老总看了一圈,半个小时读五卷作品,大部分作品没有读,这边几个读了一下,有点意思,大部分的作品是看一眼,扫描一下。这五百年前挂轴引起的变化,古代没有的,就这个时候开始发生的。挂轴发生了这么巨大的作用。
我们书法家怎么写呢?古人要求,黄庭坚说,最忌用意,为什么兰亭序最好?他最好的就是无意中写出来的,他再抄一下就不行了。古人不一样,古人写书法,写了马上要拿给人看,他写了不是为了展览、展出的,亲戚、朋友,不是求他寄书,是求他的文,不是到展厅去展出,那个创作心理,我们写了是为了挂,肯定是不一样的。
文征明有一半是写他自己的诗,另外一半写的是古人的诗,古人的诗是晋商、徽商要求写的。没有成名的科举秀才、举人,他们熟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苏东坡的《赤壁赋》,沈周写过落花诗,文征明、祝枝山,他表达被组织抛弃的心理,他表达自己也写落花诗。文人书法是自娱自乐的。但是现在我是要写给大家看的,或者我自己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徐渭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大才华的一个人,他现在就有同一首诗写了三件作品,我估计他这首诗起码写了三十遍,因为他走穴,人家要字,他就老写那几首,那只是字迹上的变化,我就是为了拿去卖钱。徐渭写这么多诗,他的专注点是在视觉观上。现在徐渭到现在五百年了,一首诗现在还有三件,当时起码写了三十件。像我一样,“春眠不觉晓”我起码写了一百张,因为我走穴。创作心理就不一样了,发生巨大的变化了。和苏东坡当时写《赤壁赋》的心理肯定是不一样的。
视觉关系成了创作中很重要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参加展览作品,你首先要把章法写好,章法写不好,你初选就落选了,讲究视觉的刺激性。就像我们展厅每个作品都看三五十分钟,我三个小时都看不完,我就挑几个作品看,这儿我看过,我过去了,他一定要找到视觉对他刺激性的一致来观赏,大才如徐渭,他创作首先是考虑视觉关系是创作系统的变化。挂轴书法的兴起与函札书法的衰弱,赵之谦在《致胡培系札》中谈到自己书法时称:弟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非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
自己的书法仅能称稿书而已,他没有把稿书称作书法,宋元时代,第一、第二书都是稿。到了宋元以后,认为那个东西不是书法。十年前,有三本赵之谦的稿书花了240万,当时一个老先生说,这是什么世道,这样的字怎么能卖二百多万?现在这样的只能买几张,那个时候他买了三本。你要看尺寸小,尺寸大的没有比这个值钱了,这是文人书写,与后来的艺术书写有不同的地方。挂轴成为书坛主流以后,把这个不认为书法了。为什么鲁迅先生两封信新卖了三百万,不到两百字,他发现古人的文人手稿书写有特别的意义,他未必比写大尺寸的唐诗宋词差,甚至更好。我们按照书法平时论价,为什么鲁迅这两页信卖三百多万?所以这个时代价值发生变化了,有得有失。赵之谦在山东钦州写的《白驹谷题字》,他认为这是他最拿手的,他的行书学过,他的楷书、隶书写的不好,这个时候我们提那个字,很有意思,虽然他少一点。
七、由挂轴作品演变的现代展览会模式
现在展览会从十八世纪的法国沙龙艺术,什么叫沙龙艺术?以前的画挂到某一个贵族王公的家里,沙龙是什么,我们是艺术家,我们要交流,在某一个很大的客厅,我们都把自己的画挂出来,这就是展览会最初的模式。原来作品是在一个小的空间展示,安静的展出,没有别的作品干扰。古代作品是在这个空间展示的。
出现沙龙艺术以后,就把很多作品放在一块展览。这中间发生一个什么事情?一个作品互相的冲击,大字放在这儿,小字没有看就过去了,空间就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我就要想,我这件作品挂在展品中间,要更多吸引大家的眼光,就需要大空间的视觉刺激的作品,在啊呢厅中这么多人在挤,为什么这么多人看这个作品?至于这个作品怎么样,不知道,就是视觉的关系,现在展览会,从拿在手上把玩,到挂在书房欣赏,再到很多作品的展览展示,作品的空间变化以后,他产生的就是视觉冲击力。这个作品小了,没有人看。展厅空间展示的时候,怎么吸引人的地方。更多的看你的作品。大家看肯定不是按照每件作品平均分配时间来看的,一定是有选择性的看。他那个作品看两分钟,这个作品看了五秒,要让人家在你的作品面前多停留。
这个问题是苏东坡、颜真卿没有考虑过的,我估计怀素、张旭考虑过,但是也没有考虑到有这么大的空间。展厅以后,我们作品怎么写,怎么获得视觉冲击力。这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大,一个比一个大。你要欣赏、你要玩味,你要读他,前面有几个,到这边你读不下去了。我们现在的作品想的什么东西,怎么让作品出现什么画面,吸引人。
我今天回过头来谈,当代书法的困境,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今天我们观察从明代中期到现在五百年的变化以后,他的得失在什么地方,他的“得”是书法的普及。明代中晚期字画苏东坡写了藏在柜子里面,文征明时代写了就是拿出来挂的,所以明代中晚期挂轴出现,使书法出现了空间的大普及。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画商的作用,普及了。今天我们什么人都可以看书法展览,古代苏东坡藏在家里,你不认识他,他不给你看,你看不见。这样一个文化的巨大的社会效应发展把书法推向了今天这样一个书法热潮。但是我认为这个时候的书法重形轻神,是一个视觉艺术的形象。重书轻文是明书艺术的现象。
给大家举例,颜真卿的《祭侄稿》,你读的时候必然想到他的故事、他的哥哥、他的侄儿在正定土门就在那个地方,怎么作战,把他们逮着以后,把颜杲卿脑袋斩了以后,把颜杲卿凌迟处死,他的侄儿的头切掉,用箱子装着,颜真卿派人去找他侄儿的头。你看他的作品,必然想到他的艺术,他给你巨大的影响力,他为什么天下第二行书?他的作品除了表现视觉的精彩之处之外,他也有爱国精神在里面。我们要国家统一,宁可牺牲生命,他为什么进入身体?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是负载在里面的,你看到了就想到这个东西,并不是仅仅这几个字,一定要想到安史之乱保家卫国的历史。
邱振中的作品是他的许多签名的集合,他要表现什么东西?今天我的名字这样写,明天那样写,这是现代一说。我觉得他是夸张了自己的签名,邱振中这三个字的含义是什么,邱振中这三个字的含义肯定和那幅作品的颜高卿是不一样的。我认识邱振中,我知道他怎么样,不认识他的就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重形轻神,这是传达了大气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个神在什么地方呢?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呢?我找不到。汉字始终是形,形是什么东西?精神是什么东西?找不到了。传统的艺术,苏东坡有诗,表现一个知识分子在最困难的时期,不忘朝廷,不忘自己老婆的坟墓,仍然坚持在这个地方,所以,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苏东坡当时的中国梦,这个作品反应出来了。这一件作品写了这个人,这个书法家当时写他为什么写这个东西?他的诗里面产生的思想、情感、能量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作品到唐诗宋词的时候,其中出现在晋代的,重书轻文,重形轻神。管他写什么东西,只要我字写的好。视觉艺术,书法能不能变成视觉艺术?变成绘画艺术?如果书法完成变成视觉艺术,还要书法家干什么?画家比你强多了。
如果重书轻文,民书艺术,你就是只有技术了。现在到甘肃让你去纳鞋底,你纳不了,剪窗花你也剪不了,因为技术就在那里面。书法不完全是技术,如果技术成了民俗艺术了,泛艺术了。所以挂轴作为纯艺术形式出现,让我们书法有了大的发展,各种视觉的成分注入到书法里面,但是他又失去什么东西?今天我想,我们当代书法创作故事就要思考。我们今天的展览和一般展览很不同的地方,我们这个地方既重形,也重神,既重书,也重文。我们这里很多书法家自己写的诗,而且一些论点,让这个文字的“意”在书法中突出起来了,而不是一般的展览“朝辞白帝彩云间”,每年看那个诗只觉得他的笔墨玩的怎么样。今天我们看,他给你更多的丰富了审美的层次,今天我们看书法既有很好的视觉结构,又有很新的笔法、新的墨法、新的章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书法的内在力量,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反应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精神,这是中国的作品,如果说中国书法的国粹仅流于形式的话,肯定什么都不是。
所以,书法负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精神的共同体。我们今天不要重视了它的艺术精神,而不重视它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要考虑当代书法,如果说从五百年的变化得失中,我们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我在今天,只是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书法史的巨大变迁,在东晋王羲之之前,是书体的演变,艺术自觉的开始,这是王羲之的贡献。王羲之之后,作品不断的放大纯艺术作品成为主流,第二个重大变迁的原因是五百年前明代中晚期挂轴书法延续至今。而我要问的是,在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怎么办?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听了刘老师的演讲,我估计大家跟我的感受一样,我们很难听到这样的演讲,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挂轴这种艺术形式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的出现对书法本体艺术而言,它的重大影响,甚至沿袭到对当代书法的思考。刘老师的演讲有一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刘老师的演讲信息量及其大,我们听了以后,感觉虽然接近两个小时,但是意犹未尽。谢谢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