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六朋(1798-1862),字枕琴,别号怎道人,怎叔、枕琴居士、枕琴道人、阿朋、南水村佬、南水渔人、南溪渔隐、山樵渔郎、罗浮道人、浮山樵者、石楼吟叟、石楼仙客、逍遥道士、石裳道人、梦香生、第七洞天樵子、七十二洞散人、七百三十峰散人等。
苏六朋画山水、花鸟、人物。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广东最负盛名的画家”,其极具特色的人物画特别是风俗人物画不仅在广东享有盛誉,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有较高的地位。 苏六朋为顺德南水村人,父亲苏奕舒是知书识礼,但在仕途上没有上进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曾经是广州近郊濑珠岗纯阳观道士李明澈的画友,曾寓居纯阳观与李明澈结伴作画,苏六朋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绘画艺术,少年时更有机会师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艺。德堃字载山,别署罗浮画禅、罗浮山人。原籍江西,嘉庆年间来粤,居罗浮山宝积寺,晚年为广州大佛寺住持。德堃善绘人物,尤以人像写真称著,闻名远近。
罗浮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峰峦叠翠,飞瀑流泉,雄伟秀丽的山光水色赋苏六朋以天地之灵气。而山中圩市熙攘的人流,仙道胜迹神奇的传说,也使苏六朋的社会大学堂中获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加上德堃老师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在罗浮山学艺数年,为苏六朋师造化、师前人,加强对人生的感悟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苏六朋离开罗浮山到了广州,在城隍庙(今文德北路一带)开始了他的卖画生涯。挨过几年摆摊卖画的艰辛,他终于建立了自己名为“枕琴轩”的画室,后来又在雅荷塘石亭巷开设了“石亭池馆”和“柳塘吟馆”画室,成为绘制宏篇巨幅兼设馆授徒的画师了。50岁以后,他逐渐融入了广州文人的圈子,经常应邀参加名人雅集绘画助兴。 苏六朋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创作题材。《岭南画征略》记载陈良玉为他题照:“爱煞随身新画本,粉墨淋漓漫与之。”苏六朋坚持随身带着画本速写,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丰富创作素材,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苏六朋早期的作品多为仙佛、仕女及幽人逸士,偶尔也画山水,用笔细腻,设色妍丽,文静秀美。黄般若称赞他这个阶段的作品“有陈老莲的稚雅,唐六如的潇洒,华秋岳的逸趣,诚能撷取三家之所长。”今天还可见到的巨幅有《苏武牧羊图》、《却美图》、《醉太白图》、《清平调图》、《达摩图》、《竹林七贤图》、《东山报捷图》等。他还能在扇面上作小至一二厘米的人物,须眉纤毫毕现,精致绝妙。
苏六朋晚年画风有了较大突破,线条简练奔放,有了一点写意的气度,题材也多取自民间生活,从早年的“尚存古意”转向了多采多姿的市井风俗画。他画罗浮山乡民、城隍庙前的小贩、卖艺为生的瞽者,把底层百姓艰难谋生的劳苦生涯和苦中自释的坚韧,表现得十分感人。他画盲人聚集弹唱,自娱自乐,画盲人街头卖药,但他也借盲人打斗、盲人博古、盲人评古的题材,喻讽丑陋的社会现象。如于咸丰四年(1854)作《吸毒图》4幅,描写了瘾君子的丑态。题诗分别是:“往事回头万念灰,云烟吐纳最堪悲,且从吴市**去,漫身侯门托足来。霜霉多情随鬓发,神魂无梦绕蓬莱。嗟君只剩尸居气,休怪旁骂不才。”其二:“膏肩疾痼,久成痴病,作速开灯,乃可活命!”其三:“苦口难开,追悔莫及,稚子饥啼,室人饮泣。”其四:“害命鸩毒,视如金玉,娘子军来,势似破竹。”控诉了**对人民的毒害,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
谢文勇先生说过:“六朋一生眼力过人,记忆过人,运笔过人,他从事绘画创作的历程,能工能意,贯穿了他的早、中、晚期。”李公明先生认为:“苏六朋的写实功力、技巧和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广东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
苏六朋还善指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有他的《指画麻姑晋寿图》,高169厘米,线条遒劲,挥洒自如。有时指笔合用,各臻其妙。
苏六朋的书法也很有造诣,行、草、隶书均有名于时,尤善作擘窠大字,当时广州、顺德商铺常有他的题匾。苏六朋的画作多有隶体题款,其隶书笔法纯熟,笔力劲健,波折颇为夸张,风格独特。
苏六朋一生以卖画为业,创作的作品难以统计,目前所知的传世作品约200多件。上海、广东、广州、佛山、顺德、南海、东莞、澳门等地的博物馆,以及广东美协、广州美术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都藏有他的作品。 下面作品是苏六朋1846年创作的作品《文人赏画图》,此时的苏六朋已融入了广州文人圈子,经常应邀参加名人雅集绘画助兴活动。据汪兆镛的《岭南画征略》记载:“道光年间张维屏、黄培英等请人修禊,多属苏六朋绘画,该作品是苏六朋当时参加一些雅集绘画活动的一个缩影。
该作品构图严谨、布景合理,人物造型准确、服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作品中人物表情各具神态,衣着色彩鲜明,是苏六朋人物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