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書法綜論:近古書法的第二個轉折點
(中國書法全集-清代名家二)
劉正成
沙孟海先生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寫了一本傳世之作,書名叫《近三百年書學史》,所謂三百年即從十六世紀中期的晚明開始的,到他撰寫這本書的年代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正好三百年。我在這裏所謂的近古是五百年,即從晚明上推壹百年,到生於十五世紀中期的祝允明(一四六0—一五二六)、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的時代;下推一百年,即從此書問世到當下將近一百年。這五百年近古書法史發生了三個轉折變化,第一個變化即發生在明代中、晚期一百年間,其藝術斷代史特征是廳堂掛軸書法的出現和書畫市場的形成,書法作品從傳統的實用兼審美的形態變成以藝術審美為唯一目的藝術書寫,並成為書法創作的主流形態。第二個變化發生在此後二百年即十七世紀中、晚期的清代乾隆、嘉慶時代,其藝術斷代史特征是碑學書風興起,並在道光時代(一八二一—一八五0)及其以後成為書法作品風格的主流形態。在這一七三五的乾隆元年到一八二0的嘉慶二十五年這將近一百年時間內,由於大尺幅掛軸書法作品的取法需要,和以阮元、包世臣等為首的文字學、金石學對篆、隸、北魏碑刻書法的學術關註,形成了以金農、鄭燮、伊秉綬等為前導的前碑派書法潮流,最終促成以鄧石如、趙之謙為書壇主將的碑派書法時代,並綿延至當今時代。
當然,清代中期這個書法轉折發生時,碑學書風還不是當時書壇的主流,以張照、劉墉等為代表的帖學書風仍然處於乾隆、嘉慶時代的主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