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兴:奔走藏区 只为梦中格桑花
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四川省美协副主席、成都市美协主席刘正兴
刘正兴简历
刘正兴,195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成都政协书画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四川书画院院长,政协成都市委常委。
“格桑花,像初现的锦缎,在光芒中颤抖五彩斑斓的世界。开在梵音中,此刻,万物静止,这大地的礼物充盈着心,风吹过,带着竖琴的声音。一花一世界。”著名艺术家刘正兴有着深深的高原情结,他很多作品都在描绘盛开在山中的格桑花。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他还是艺坛颇负盛名的“高原画家”。
2015年,刘正兴驱车往返藏区9次,全程上万里创作了大批新作,这个系列被他命名为“梦中的格桑花”。他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画格桑花已经很多年了,这是首次把它提炼成一个新的主题。”格桑花代表着幸福吉祥,有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刘正兴希望以这个系列来展现藏区人民当下的生活状态。“这么多年来,我无数次去藏区采风写生,亲眼目睹那里发生的变化,寓情于景,我用格桑花来表现当地百姓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待到山花烂漫时用色彩谱写春天旋律
起于阿坝州鹧鸪山的墨尔多神山,如龙盘展延绵上千里,主峰5000米,在大、小金川汇合处丹巴县境内突兀矗立,高耸入云。山谷里五颜六色的格桑花绽放地让人心醉,刘正兴坐在雪山脚下,他的面前支起一块画架,他一边静静地欣赏远处的山峰,一边将斑斓的风景涂抹在画布上。画到情难自控之处,他干脆将手中画笔搁置在一旁,索性扯下身边茂盛的花草,修去繁枝,稍加整理后就成了纯天然的自制画笔,然后将它蘸上颜料,对画面进行最后的修饰……
2013年夏天,由成都市文联、华西都市报联手主办的“天路·地球第三极的彩虹——刘正兴走进地球第三极彩绘高原藏区”大型采风创作活动结束后,刘正兴就开始考虑创作他的新作——“梦中的格桑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去年,刘正兴开着新买的四驱越野,把车的后备箱里塞满了各种画具,这位63岁的老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采风之旅。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新龙、德格、白玉等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他几乎走遍了整个四川藏区寻找创作灵感。
“后来我觉得不过瘾,又自驾了滇藏线和青藏线,从云南藏区和青海藏区也获得了许多绝佳的创作素材。这期间,我沿着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昔日的足迹,从德格县阿须草原出发,经石渠到达阿尼玛卿、玛沁等地。”刘正兴说:“一般到了五月,大多数藏区都会迎来春天,漫山遍野都会盛开格桑花,它们这次成了我作品里的主角。”
幸福吉祥画格桑藏区生活日新月异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从植物学特征上,格桑花品种很多,但基本都是菊科紫菀属植物,而在刘正兴眼中,格桑花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的代名词。自小在成都长大的刘正兴经常称自己是“山民”,几天不进山就不舒服。他说:“每次我在成都得了小感冒,可是一看到大山,我的感冒就好了,神奇得很!”
山里的花,是刘正兴心中最柔美的那抹色彩,因此,格桑花在他的新作里吐蕊盛开、争奇斗艳。刘正兴说:“去年我走了一大圈,除了在山野之地采风创作,同时还深入了解到藏区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路修好了,以前我开车进藏经常会遇到烂路,很多时候由于交通条件艰苦,车都会开坏,而如今藏区的路非常好走,很多乡村都通了柏油马路,而且藏民的幸福指数也比以前提升不少,党和政府出台了不少发展当地经济的举措,他们的收入也是越来越高,房子越修越漂亮!”
毕 加 索 说 :“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在刘正兴的作品里,格桑花已不是具象的花朵,它们映射着当下藏区的阳光灿烂,它们象征着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
作为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刘正兴利用进藏区创作的间隙,他还在汉源的二道坪,绵阳的平武县、甘孜州康定县呷吧乡,成立了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刘正兴工作站,一来是为了扎根基层采集更多创作素材,同时也利用艺术帮扶的形式,让更多喜欢艺术的乡亲能用画笔描绘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这样,才是至高且真实的艺术。
长期深入高原里 天路画家笔耕不辍
刘正兴早年曾在雅安汉源当知青,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说,刘正兴的作品将东西方艺术特色融为一体,画作风格大胆、变化无穷、飘逸洒脱并极具神韵。刘正兴说:“如果不是我40多年前的知青经历,如果没有翻越泥巴山从荥经到汉源,如果没有见到那里高原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风景,或许我不会形成这样的画风。”
作为一个一直“在路上”的画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数十次前往藏区创作。和大多数艺术家不同的是,刘正兴的采风风格通常弱化了沿途写生,而强化了现场创作。他并不喜欢拿着速写本一路走一路打着草稿,然后回家后把草稿上的风景变成正式作品,他迷恋于在真山真水前的现场创作,只要有好的景致打动了他,他会毫不犹豫地在野外支起画架,调好颜料,坐在随身携带的小马扎上,最后将眼前的好风光尽收在画布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
2013年6月22日至7月26日,作为“天路·地球第三极的彩虹——刘正兴走进地球第三极彩绘高原藏区”大型采风创作活动的主角,他历时36天,跨越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克服冰雹、暴雨、泥石流等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采风团“灵魂人物”刘正兴创作油画、中国画等作品60余幅,慰问部队官兵和基层群众500余人。
2014年,他还受邀赶赴苏格兰进行文化交流和采风创作。他以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视角,在画布上展现了那里壮阔和秀丽并存的景色。由于刘正兴的画作有东方美学的神秘,也有西方当代艺术的不羁,不仅美国石油大亨史蒂文·洛克菲勒是他的“粉丝”,他的作品也被法国凡尔赛宫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艺术家要接地气 唯有深入百姓生活
去年,刘正兴在藏区创作时因为路途劳累,不小心摔了一跤,由于早年他膝盖有过很严重的病患,因此这一跤的疼痛的确让他有些扛不住,可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自己的采风之旅。他笑着说:“痛并快乐着,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常态。”
刘正兴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要归功于胞兄的影响,比弟弟大6岁的刘正成是著名学者、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兴说,当年自己10来岁的时候,就在哥哥严格规定下,于锦水河畔涂鸦画画,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大师周韶华和刘正兴是忘年交,他说:“刘正兴的艺术风格不是吃别人嚼剩的馍,一切都是他自己开发、自己耕耘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浴天地之道、发自然精魂的。”
“我从小在合江亭附近长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都很穷,很多人吃不饱饭,可是每天早上两河两岸都是吊嗓的、下象棋的、拉二胡的、练武术的,我就是在那样的人文环境里长大,同时造就了我今天的艺术风格。如果换个地方长大,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我。”刘正兴很感慨地说。他认为,艺术家必须要接地气,如果离开了人间烟火,那创作出的作品也是虚于表面的。他有着一个颇具哲辩色彩的观点:“真山真水永远比画更美丽,所以我要长期走入生活。”
刘正兴告诉记者:“之前的说法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际上艺术是不能够高于生活的,也不可能超过它,只能尽量贴近。如果艺术能超越生活,那生活就没有什么用了,只有大千世界是艺术家永远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汲取生活的营养。”刘正兴认为,老百姓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对艺术家而言最有冲击力。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